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
作者:一语不语    更新:2024-08-18 20:58
  皇宫,文华殿旁。
  一个新的“上听处”衙门就在这里成立了,并不在宫外大明门左右的在京主要衙所旁,而直接设在宫里,对标内阁,甚至比内阁更接近乾清宫。
  上听处挂牌仪式由李荣主持,他是上听处的一员,同时由皇帝做主,请来了内阁大臣李东阳和谢迁,本来刘健也在受邀之列,但刘健到底是要脸的,借口身体不适就没去。
  除此外,另外一名上听处成员张懋也没来。
  导致这次的挂牌,除了李荣、李东阳和谢迁这三位处置朝事的之外,剩下的都只是宫里打杂的太监和锦衣卫。
  “这地方……”
  谢迁立在上听处门口,往门里看了看,不由眉头紧锁往一旁的李东阳身上看一眼。
  李荣笑道:“以后但凡有军务大事,或还要两位阁老移步到此。”
  “别。”谢迁道,“没我什么事。”
  言外之意,我又不是上听处成员,我们内阁入值上听处的明明是李宾之,你有事找他别找我。
  李东阳问道:“这是为蔡国公回京做好的准备吗?”
  李荣道:“是陛下所安排,具体因何用意,咱家便不清楚了。里面准备了几套桌子,地方还不宽敞,陛下说来年开春之后在旁边新建几座屋舍……”
  李东阳往不不远处的文华殿瞅一眼道:“为何要选在此?不影响到太子平时的授课?”
  “呵呵。”李荣笑道,“其实陛下也想让太子尽早开始接触朝政上的事情,设置在这里,难道就不可以是让太子有空暇多过来学****的心思是好的,都是望子成龙。”
  谢迁笑了笑。
  他想说。
  身为太子,那本来就是龙,最多算雏龙。
  “嗯。”李东阳点头。
  其实他也看明白,皇帝就是想让张周一边参与到朝廷大事,一边给太子上课,随时还能去乾清宫当顾问,不然为啥要把张周的“办公室”设立在这么一个“奇葩”的位置?
  李荣随后亲自把牌子给揭开,但见是竖着挂的“上听处”三个字,也可能是殿阁没地方挂匾额,一看字体,便知道是朱祐樘的手笔。
  “两位阁老,里面请。”
  李荣很热情请二人入内。
  本来谢迁是不想进去的,但见到这种奇怪的布局,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心,想进去一睹为快。
  等进内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个单独的屋舍,甚至都不分里外间,地方完全没有内阁值房大,但也因为是临时所设立,这里的位置更接近皇宫內苑,因而看上去地方更加的精贵,有点小而精悍的意思。
  “那边是?”谢迁指了指靠近正位摆着一张用黄布包裹起来的,好似椅子的东西。
  李荣道:“是御座。陛下偶尔到上听处来,总要有歇息之所。”
  “啧啧,准备充分啊。”谢迁不改他的毒舌。
  李东阳问道:“以后几日值于此?”
  李荣笑道:“这就并非咱家所知了,但料想入值上听处之人,必定是有各自的差事,据说陛下这两日还会商讨出新的入值上听处人选,两位阁老没收到风声吗?”
  风声很多,什么上听处的,本来就是用以跟内阁作对的,内阁三人会在意这种风声就怪了。
  李荣看二人不回答,也颇为尴尬,道:“以后上听处五六人总是会有的,若是咱家不才,也成为其中一员,还望得到两位阁老的照顾。”
  “不敢。”李东阳拱手道,“也望李公公多加提携。”
  ……
  ……
  上听处选址做好了,处在宫里。
  大概就是直接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而上听处的人选也必须要重新进行选拔,之前曾经入值过上听处的成员,除了张周必然会被留下之外,别人是否能进去,都两说。
  朱祐樘在上听处正式设立第二天,就在朝上跟众大臣提及了这件事。
  奉天殿。
  “……诸位卿家,上听处是朕着手所设的衙门,虽可常设,但内里中人并不常在,所选之人必定是有其能力,并能协助于朕,在对于北方军政事务上,提供协助之人。”
  “先前朕以秉宽、英国公、阁老等人充任,都是临时的,如今也到了正式该选拔人员的时候,因其差事或跟本身差事有相悖之所,朕的意思是,所选上听处之人,并非要有多大的官品作为支撑,哪怕是一名新科进士,也可入值上听处内。”
  朱祐樘的意思很明确了。
  先前全是什么阁老、司礼监太监、尚书、国公之类的充任上听处大臣,显得太正式了。
  有悖于这群人只是给朕当顾问的初衷。
  所以朕的意思是,选一些本身在朝中没有多大官职,但能专事专做的人入值上听处,这才是朕的初衷。
  被皇帝这一说……
  刘健等人反而觉得内心踏实了些许,如果像先前那样全选的是什么尚书、国公的,摆明就是跟内阁叫板,但若是换上一群名不见经传的中下层官员,那上听处的影响力再大,充其量也就只是皇帝的顾问,而不会跟内阁形成正面抗衡。
  但他们再一想,当初的内阁不也是这么起来的?
  入阁的成员,虽基本都是翰林出身,但入阁之前,可能也就只是个侍读、侍讲,能以学士入阁的都少见了,只是在弘治时才对于入阁大臣的出身和资历要求更高了而已。
  朱祐樘道:“这样,六部这两日各举荐二人,一概要是侍郎以下的,外臣中有治军能力的,也可推举。都督府内就不必选了!”
  张懋走出来道:“陛下,老臣等也想为朝廷出一份力。”
  对张懋来说,好不容易以武勋的身份,获得了参与决策的机会,就这么把我们都督府干政的权力给取消了?
  朱祐樘冷冷道:“英国公,你最近身体不是一向不好吗?连朝议都力有不逮,让你每日值守于上听处内,岂不是太为难你?五寺也各推选一人,一律以少卿以下为推选,而后以研武堂和有西北从军之经历者,也可选拔入内。两日之内便定好初步的人选,这件事就先这样吧。”
  ……
  ……
  皇帝开了话题,但没有揪着话题说太多。
  大概有一种,朕只是开个篇,至于事情如何发展,要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
  朝议结束之后,往外走的时候,谢迁便直言不讳道:“怕不是推选的所有人,都只是个幌子,陛下心中早就有了人选。”
  假装广泛听取意见,但其实早就完成内定。
  这话多少有点不敬的意思。
  李东阳纠正道:“陛下心中岂能没有初步的人选?”
  就差把张周的名字说出来,再或者说是由张周举荐的人。
  新任的吏部尚书马文升微笑道:“看来以后谁能进上听处,非要有陛下的赏识不可,也要在军政之上有更高的见地不可,却不知是否有票拟的权限?”
  这话有点朝内阁脸上糊砖头的意思。
  谢迁瞪过去道:“马部堂,你不会是想说,以后涉及到军政的票拟,归上听处,而涉及到民生的,才归我们内阁吧?”
  马文升笑而不语。
  刘健见谢迁和马文升先争起来,而别人就好像吃瓜群众一样在看热闹,不由冷冷道:“到如今连上听处的具体职责是什么都没厘定清楚,谈这个有何意义?既然上听处的所设立的初衷,是为军政之事,那就先以懂军政的人充入其内,各位有意见吗?”
  说了等于没说。
  但刘健的一锤定音还是有效果的,至少别人不再随便谈论了。
  ……
  ……
  还没到两天,各衙门就把自己衙门里要举荐的上听处成员,一并呈递上来,交到了朱祐樘这里。
  这次是由萧敬亲自把这份奏疏呈递。
  “陛下,六部各二人,五寺各一人,加上都察院推荐的一人,一共是十八人。不知是否要从六科之中再增补人选?”萧敬小心翼翼问着。
  朱祐樘打开来,随便看过,不由眉头紧锁道:“朕是说过,可以由新科进士充任,但以观政进士作为举荐,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这两个观政进士中,也有本事参与到朝廷大事?”
  萧敬为难道:“大概……六部中多数官员都要各司其责,无暇分心。”
  其实萧敬也很清楚。
  六部在推荐什么上听处成员时,但凡是对此事有意见的,都会推荐一些不起眼的人,推荐的人地位越低,越说明上听处在大明没什么话语权。
  这点小心思,皇帝还是能看懂的。
  萧敬见皇帝仍旧在看名单,不由问道:“陛下可是要从中选拔出几人?”
  “不会。”朱祐樘道,“既是上听处,至少要有侍郎以上的资历,朕才会做出考量,要么就是出身于研武堂,在地方军政上已有政绩的,诸如现任的辽东巡抚陆完。”
  “啊?”
  萧敬多少还是吃了一惊。
  原来皇帝跟大臣说的,要选什么侍郎、少卿以下的,就是个幌子。
  故意试探那群大臣的态度?
  萧敬难免会想,这有那必要吗?反正那群大臣都知道陛下设立上听处是为了对抗朝中主要的文臣势力,搞这些玄乎的干啥?
  至于陆完……
  萧敬也在想,这连具体人选都有了,选来选去就是在瞎凑热闹。
  朱祐樘道:“其实朕对于上听处的选拔,也没有更多的定案,这次朝上一提,也是为看看众臣工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上听处没太多的信心,以为朕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
  萧敬道:“陛下误会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为陛下分忧的。”
  “是吗?”朱祐樘道,“朕倒觉得,只有秉宽更尽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陆完和王琼二人,秉宽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萧敬一看,皇帝对于上听处成员总人数已有了很好的规划。
  六个人。
  三个人甚至都已经定下来,分别是马上上任兵部尚书的张周,以及户部左侍郎王琼,唯独一个陆完是从辽东巡抚上撤回来,但陆完回朝后做什么官职,尚且还不好说。
  一半的席位都已经定了,这还叫没定案?
  萧敬道:“陛下,可是要让来辽东的陆巡抚回来?若是的话,恐怕要尽早了,去年开始,辽东就在为平建奴等事而烦劳,先前新建伯已调往宣大,而今若是陆巡抚再回来,只怕辽东已无人能主持大局。”
  朱祐樘倒一点都不担心道:“不是还有唐寅吗?”
  “啊?”
  萧敬一时没反应过来,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抚,是在江南的。”
  朱祐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负责,但筹措造船等事,其实已经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别不大,听说徐经在秉宽身边做事很勤奋,完全可以把徐经留下,给魏国公打个下手就行。难道为了一个尚未成气候的船厂,朕要一次放出两位国之重臣过去吗?”
  萧敬又是一怔。
  两位“国之重臣”?
  不会说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个,唐寅就……想想唐寅过去曾把朝鲜王权都给颠覆了,说他是国之重臣,勉强也算。
  “但唐寅这个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说啊。朝鲜汉阳城一事,冲锋陷阵虽由他亲自领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绝境,可辽东现在是个守成的局面,朕还要等秉宽回来之后,与秉宽好好商议。那陆完……的位置,就先留着。”
  朱祐樘似乎也没勉强非要让唐寅去挑大梁。
  萧敬道:“蓟州巡抚王宪,似在军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树。”
  “嗯。”朱祐樘点头,“人也是秉宽举荐的,但他的态度朕不太满意。”
  一句话,便让萧敬明白了,所谓的上听处,到头来只怕无论放进去多少人,都会是张周的人,哪怕有一两个非张周派系的,也只会是那种中立派的,或者是放进去打酱油,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听处,以后其实就是张周一人的舞台。
  萧敬道:“那陛下,除了这几位,其余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将会有懈怠。”
  朱祐樘笑了笑道:“入值上听处,并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与其职责并不冲突,就好像这上听处成员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琼,则负责军需粮草的调度;陆完,则是负责研武堂、都督府的军将选拔等;秉宽自不用多说,统筹一切……朕其实还想让太子偶尔过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让他常入,而是偶尔在休息时,让他进去参与到军务之事的商讨,哪怕只是作为旁听者,对他未来治国也是有帮助的。”
  萧敬急忙点头道:“是。”
  “好了,上听处选谁不选谁,朕还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说项,说要进入研武堂……未来研武堂也是入值上听处的一个通道。”朱祐樘道。
  萧敬提醒:“陛下,研武堂毕竟多都是都督府的军职。”
  “谁说的?”朱祐樘道,“以后文臣要往西北领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铳,怎么能打胜仗?以后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这都是为了平草原所设,哪怕不是为了草原,以后安定四海,征服蛮夷,也都有需要。”
  萧敬一听更觉得紧张。
  这大概的意思,是以后朝廷出身,想获得高位的,就必须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当于是另一个“翰林院”,谁若没有研武堂的资历,以后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还会没底气。
  而张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总教头,相当于翰林院的创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来,还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边军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过去一年多时间,因为张周不在京师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开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调去九边各处使用,三期更是遥遥无期。
  本来大臣所担心的是研武堂势力崛起,现在所担心的就变成了上听处。
  但事情就怕往“恶劣的方向”发展。
  在张周即将回朝的情况下,有关研武堂“报名考试”的事情,已成为京师勋贵的一股风潮,由一期黄金毕业班成员张鹤龄为首,以及崔元、周瑭、张仑、安远侯柳景等人为首,在京的武勋报名者多达五六十人。
  如果再加上各地没有爵位在身的将领,报名人数直逼三百人的规模。
  这还只是在都督府中供职的武职,不算可能要开设的文班。
  报名的人要先把名字提报到兵部,这是因为张周回朝就作为兵部尚书,而皇帝的意思,是先以兵部尚书来兼任提督研武堂,当然若是以后张周当了吏部尚书,那提督研武堂的就变成吏部尚书了。
  这全看张周干什么差事。
  当名单出现,兵部左侍郎熊翀觉得事情有点大……好像整个都督府都在往张周一个人身边靠拢,什么研武堂的,简直要成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赶紧暗中把此事通知到了前兵部尚书马文升那里。
  再由马文升告知到谢迁。
  谢迁看过名单之后,一脸无所谓道:“从众嘛,研武堂到底是要作何?学了怎么开炮?还是要学习兵法?兵部各衙司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用设了?”
  马文升道:“于乔,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我觉得研武堂照陛下和张秉宽的意图发展下来,那以后朝中是否有兵部,真就没什么差别。从宋朝开始,军政之事要仰仗于文人的过往,只怕要改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