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用督查使的职位诱惑,平息罢考
作者:文盲写小说 更新:2024-08-17 00:25
吕宫没理会那个考生,而是看向李邦华:“李阁老,还有一个叫李深的读书人。”
李邦华看向身后的官吏,意思是让他们快点找。
可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对应的名字。
在众人的注视下,官吏们脑门开始冒汗。
又找了一刻钟,其中一个官吏站起身来带李邦华身边低声说道:“阁老,查无此人。”
查无此人?
李邦华心中微微有些诧异。
资料丢了?
没有登记?
还说是,账册本身就是假的?
不不不。
常州知府士弘升的为人他还是十分清楚的。
不但为官清廉,做事还十分小心谨慎。
他既不会丢失账册,更不会造假。
所以应该是人名出错了。
想到这李邦华问吕宫:“查无此人,你确定对方叫李深吗?”
吕宫后退半步:“李阁老不用查了,那个人名是我编造的。”
“为何编造人名?”
“我怕阁老让人随口编造假的账册骗人,所以才编造了一个假人名。”
李邦华呵呵一笑:“老夫既然敢在此和你们对峙,心里便没有鬼。”
他对着身后的官吏说道:“将那几本账册交到这位考生手中,让他们辨别真伪。”
官吏们纷纷将账册递过来,交到吕宫手中。
吕宫不敢独自一人辨别,将账册分别交给其他人逐一查看。
众人看完之后纷纷沉默。
从账册的纸张和墨迹来看,这账册已使用多年,笔迹也有旧有新。
显然不是临时伪造的。
李邦华见状说道:“大声告诉他们,你刚才说的那几个人有没有罪?”
吕宫先是低头,随后抬头高呼:“他们都有罪,是我错怪李阁老了。”
“大点声!”..
“他们都有罪,我错怪李阁老了!”吕宫用尽全身的力气吼了出来。
现场的考生顿时安静下来。
带头的都认错了,他们还有什么好坚持的?
李邦华心中长舒了一口。
万幸,这帮读书人都明事理。
如果换成老百姓,十个李邦华都被打死了。
因为老百姓不会听道理,他们只想发泄心中的不满。至于之后的事,他们根本没想过。
看着沉默如山的考生们,李邦华知道他刚才那番对答的说服力还不够。
常州府的官员确实没问题,可是其他府的官员就不一定了。
他十分清楚下面的官员是什么样。
仗着有朝廷撑腰,他们作威作福,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有些地方的官员随意草菅人命。
反正没人监督,就算有人监督也能用金钱收买。
想到这,李邦华提高嗓音道:“老夫此番南下一是为了赈灾,二是追缴赋税欠款,三是整顿吏治。”
“你们谁还有疑问都可以上前询问,老夫会一一解答。”
“但是提前说一声,南直隶下辖有十五个直隶府和四个散州。截止到今天只有徐州府,淮安府和常州三府完成了追缴赋税的工作。”
“其他各府出现的问题,老夫还不知情。”
“不过老夫并不会推卸责任,经查明后凡是官员的问题,一律严惩。可如果是当地士绅的问题,老夫也会像对待官员那样对待它们。”
“有问题的排好队一一上前来询问,没问题退到一旁!”
“另外还有一件大事宣布,朝廷打算聘用一批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担任督查使,监督地方官员,有兴趣的可以留下来单独咨询。”
李邦华这番话很快被人传递出去。
考生们都惊呆了...
这是什么意思?
有问题的都能找李邦华解决?而且朝廷打算聘用一批读书人监督官员?
说是督查使,其实就是御史!
大明朝的御史权利很大,别说聘用了,不给钱都行啊!
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他们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却报国无门。
现在好了,机会来了!
有几个老学究率先反应过来,他们推开人群往里挤:“都让一让,让一让。”
其他人反应过来后迅速守住自己的位置,并说道:“别挤,前面都是人。”..
“我年纪大,让我先来。”
“年纪大就回家躺着去,来这凑什么热闹?”
“你这后生怎么说话呢?懂不懂尊老爱幼?”老学究两眼一瞪。
年轻人想了想,十分恭敬的说道:“您老别踏马挤了,再挤就揍您!”
老学究看着对方伸出来的拳头,顿时没了脾气,只能老老实实站在后面排队。
“这是朝廷使得障眼法,大家伙千瓦别被骗了!”人群中有人拱火。
“对,咱们联合起来想朝廷请愿,要求罢免李邦华!”
周围的考生迅速退向旁边,将两个喊话读书人让了出来。
有人鄙视道:“你们有事去前面说,别连累我们。”
“对啊,阁老说有事可以跟他老人家亲自说,你们在这起什么哄?”
李邦华假装没看到,一边接待考生的咨询一边让人维持秩序。
“都别挤,都别挤!凡是在场的考生都有机会担任督查使!”
学生们激动不已,纷纷上前与李邦华近距离接触。
毕竟他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考生们起初还控诉当地官员的种种不法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控诉官员的人越来越少,咨询如何当督查使的人越来越多。
李邦华的回答很有趣:“秋闱放榜的当天会告诉他们具体信息。”
整个咨询过程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就这样还有很多上年纪的老学究舍不得走。
“大人,快告诉我们督查使有什么权利吧!我们都等不及了。”
“等不及也得等,这是朝廷的差事,儿戏不得。”官吏们回答。
“不要钱让我当行不?”一个老学究突然说道。
其他人跟着开了窍,纷纷表示自己不要饷银,只要能让他们担任督查使就行。
李邦华看着这些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读书人,心中感叹不已。
科举虽然给了下面人上升的通道,可录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有些人究其一生也无法迈入官途。
不过科举是公平的。
上到王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得参加科举才能入朝为官(这里指文官)。
李邦华转身对着钦差队伍里的官员说道:“贴出告示,就说今天,明天和后天,钦差队伍都会在考场外接待考生的咨询。”
“把他们的诉求记下来,随后安排人一一核实处理。人手不够就从南京国子监借,还不够的话就从府学,州学,县学借人。”
“借调过来的人饭管饱,另外还会按照士兵的标准发放行粮(出差补助)。”
“秋闱推迟到大后天,届时还不参加者视为主动放弃。”
李邦华看向身后的官吏,意思是让他们快点找。
可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对应的名字。
在众人的注视下,官吏们脑门开始冒汗。
又找了一刻钟,其中一个官吏站起身来带李邦华身边低声说道:“阁老,查无此人。”
查无此人?
李邦华心中微微有些诧异。
资料丢了?
没有登记?
还说是,账册本身就是假的?
不不不。
常州知府士弘升的为人他还是十分清楚的。
不但为官清廉,做事还十分小心谨慎。
他既不会丢失账册,更不会造假。
所以应该是人名出错了。
想到这李邦华问吕宫:“查无此人,你确定对方叫李深吗?”
吕宫后退半步:“李阁老不用查了,那个人名是我编造的。”
“为何编造人名?”
“我怕阁老让人随口编造假的账册骗人,所以才编造了一个假人名。”
李邦华呵呵一笑:“老夫既然敢在此和你们对峙,心里便没有鬼。”
他对着身后的官吏说道:“将那几本账册交到这位考生手中,让他们辨别真伪。”
官吏们纷纷将账册递过来,交到吕宫手中。
吕宫不敢独自一人辨别,将账册分别交给其他人逐一查看。
众人看完之后纷纷沉默。
从账册的纸张和墨迹来看,这账册已使用多年,笔迹也有旧有新。
显然不是临时伪造的。
李邦华见状说道:“大声告诉他们,你刚才说的那几个人有没有罪?”
吕宫先是低头,随后抬头高呼:“他们都有罪,是我错怪李阁老了。”
“大点声!”..
“他们都有罪,我错怪李阁老了!”吕宫用尽全身的力气吼了出来。
现场的考生顿时安静下来。
带头的都认错了,他们还有什么好坚持的?
李邦华心中长舒了一口。
万幸,这帮读书人都明事理。
如果换成老百姓,十个李邦华都被打死了。
因为老百姓不会听道理,他们只想发泄心中的不满。至于之后的事,他们根本没想过。
看着沉默如山的考生们,李邦华知道他刚才那番对答的说服力还不够。
常州府的官员确实没问题,可是其他府的官员就不一定了。
他十分清楚下面的官员是什么样。
仗着有朝廷撑腰,他们作威作福,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有些地方的官员随意草菅人命。
反正没人监督,就算有人监督也能用金钱收买。
想到这,李邦华提高嗓音道:“老夫此番南下一是为了赈灾,二是追缴赋税欠款,三是整顿吏治。”
“你们谁还有疑问都可以上前询问,老夫会一一解答。”
“但是提前说一声,南直隶下辖有十五个直隶府和四个散州。截止到今天只有徐州府,淮安府和常州三府完成了追缴赋税的工作。”
“其他各府出现的问题,老夫还不知情。”
“不过老夫并不会推卸责任,经查明后凡是官员的问题,一律严惩。可如果是当地士绅的问题,老夫也会像对待官员那样对待它们。”
“有问题的排好队一一上前来询问,没问题退到一旁!”
“另外还有一件大事宣布,朝廷打算聘用一批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担任督查使,监督地方官员,有兴趣的可以留下来单独咨询。”
李邦华这番话很快被人传递出去。
考生们都惊呆了...
这是什么意思?
有问题的都能找李邦华解决?而且朝廷打算聘用一批读书人监督官员?
说是督查使,其实就是御史!
大明朝的御史权利很大,别说聘用了,不给钱都行啊!
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他们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却报国无门。
现在好了,机会来了!
有几个老学究率先反应过来,他们推开人群往里挤:“都让一让,让一让。”
其他人反应过来后迅速守住自己的位置,并说道:“别挤,前面都是人。”..
“我年纪大,让我先来。”
“年纪大就回家躺着去,来这凑什么热闹?”
“你这后生怎么说话呢?懂不懂尊老爱幼?”老学究两眼一瞪。
年轻人想了想,十分恭敬的说道:“您老别踏马挤了,再挤就揍您!”
老学究看着对方伸出来的拳头,顿时没了脾气,只能老老实实站在后面排队。
“这是朝廷使得障眼法,大家伙千瓦别被骗了!”人群中有人拱火。
“对,咱们联合起来想朝廷请愿,要求罢免李邦华!”
周围的考生迅速退向旁边,将两个喊话读书人让了出来。
有人鄙视道:“你们有事去前面说,别连累我们。”
“对啊,阁老说有事可以跟他老人家亲自说,你们在这起什么哄?”
李邦华假装没看到,一边接待考生的咨询一边让人维持秩序。
“都别挤,都别挤!凡是在场的考生都有机会担任督查使!”
学生们激动不已,纷纷上前与李邦华近距离接触。
毕竟他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考生们起初还控诉当地官员的种种不法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控诉官员的人越来越少,咨询如何当督查使的人越来越多。
李邦华的回答很有趣:“秋闱放榜的当天会告诉他们具体信息。”
整个咨询过程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就这样还有很多上年纪的老学究舍不得走。
“大人,快告诉我们督查使有什么权利吧!我们都等不及了。”
“等不及也得等,这是朝廷的差事,儿戏不得。”官吏们回答。
“不要钱让我当行不?”一个老学究突然说道。
其他人跟着开了窍,纷纷表示自己不要饷银,只要能让他们担任督查使就行。
李邦华看着这些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读书人,心中感叹不已。
科举虽然给了下面人上升的通道,可录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有些人究其一生也无法迈入官途。
不过科举是公平的。
上到王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得参加科举才能入朝为官(这里指文官)。
李邦华转身对着钦差队伍里的官员说道:“贴出告示,就说今天,明天和后天,钦差队伍都会在考场外接待考生的咨询。”
“把他们的诉求记下来,随后安排人一一核实处理。人手不够就从南京国子监借,还不够的话就从府学,州学,县学借人。”
“借调过来的人饭管饱,另外还会按照士兵的标准发放行粮(出差补助)。”
“秋闱推迟到大后天,届时还不参加者视为主动放弃。”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