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三人编委会
作者:我是跟风狗 更新:2021-11-12 19:55
三人编委会的工作越来越顺利,现在进入了《孟子治国方针》的部分。
五霸对于三王来说是罪人,现在的诸侯对于五霸来说也是罪人。
现在的大夫对于现在的诸侯来说,还是罪人。
天子巡行诸侯的国家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
天子春天巡狩考察耕种的情况,补助不足的人;秋天考察收获的情况,周济不够的人。
一进到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已经开辟,田里的工作也搞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者受到尊重,出色的人才立于朝廷,那就用土地赏赐。
如果进到某国疆界,土地荒废,老人遭遗弃,贤者不被任用,搜刮钱财的人立于朝廷,那么就有责罚。
诸侯述职一次不朝,就降低爵位;两次不朝,就削减土地;三次不朝,就把军队开过去。
所以天子用武力是‘讨’不是‘伐’,诸侯则是‘伐’不是‘讨’。
五霸挟持一部分诸侯来攻伐另一部分诸侯的人,所以五霸对三王来说是有罪的人。
五霸中齐桓公最了不得。在葵丘的一次盟会,把盟约放在祭品身上,表示因为相信诸侯不会背约,连歃血度没做。
盟约第一条说:诛责不孝的人,不要废立太子,不要立妾为妻;
第二条说,尊贵贤人,养育人才,表彰有德者;
第三条说,恭敬老人,慈爱幼小,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
第四条说,士人的官职不要世代相传,公家职务不要兼摄。录用士子一定要得当,不要独断独行地杀戮大夫;
第五条说,不要到处筑堤,不要禁止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不报告盟主;
最后一条说,所有参加盟会的人从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今天的诸侯都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今天的诸侯对五霸来说都是罪人。
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助长,这罪行还小;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逢迎,给他寻找理由,使他无所顾忌,这罪行就大了。
而今天的大夫无不逢迎君主的恶行,所以说今天的大夫对诸侯来说都是罪人。”
接下来就是杂七杂八的“番外篇”。
鲁国打算叫慎子做将军。
孟子说:“不先教导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让百姓遭殃。让百姓遭殃的人,如果在尧舜时代,是不被容忍的。即使一战而胜齐国,就夺得了南阳,这样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有些勃然,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地纵横各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就不够用以奉守历代相传的礼法制度。
周公被封于鲁,是应该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少于一百里。
太公被封于齐,也应该是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上少于一百里。
如今鲁国有五个一百里的长度和宽度,你以为假如有圣主兴起,鲁国的土地是在被削减之列还是在被增加之列呢?
不用兵力,白白取自拿过来给这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取得土地呢?
君子服侍君王,只是专心一意地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
说完这些,马上又转了个话题。
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还有人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白圭问:“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
可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
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
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小白赶紧点头称是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了起来。
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
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我都已经知道了”。
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五霸对于三王来说是罪人,现在的诸侯对于五霸来说也是罪人。
现在的大夫对于现在的诸侯来说,还是罪人。
天子巡行诸侯的国家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
天子春天巡狩考察耕种的情况,补助不足的人;秋天考察收获的情况,周济不够的人。
一进到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已经开辟,田里的工作也搞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者受到尊重,出色的人才立于朝廷,那就用土地赏赐。
如果进到某国疆界,土地荒废,老人遭遗弃,贤者不被任用,搜刮钱财的人立于朝廷,那么就有责罚。
诸侯述职一次不朝,就降低爵位;两次不朝,就削减土地;三次不朝,就把军队开过去。
所以天子用武力是‘讨’不是‘伐’,诸侯则是‘伐’不是‘讨’。
五霸挟持一部分诸侯来攻伐另一部分诸侯的人,所以五霸对三王来说是有罪的人。
五霸中齐桓公最了不得。在葵丘的一次盟会,把盟约放在祭品身上,表示因为相信诸侯不会背约,连歃血度没做。
盟约第一条说:诛责不孝的人,不要废立太子,不要立妾为妻;
第二条说,尊贵贤人,养育人才,表彰有德者;
第三条说,恭敬老人,慈爱幼小,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
第四条说,士人的官职不要世代相传,公家职务不要兼摄。录用士子一定要得当,不要独断独行地杀戮大夫;
第五条说,不要到处筑堤,不要禁止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不报告盟主;
最后一条说,所有参加盟会的人从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今天的诸侯都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今天的诸侯对五霸来说都是罪人。
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助长,这罪行还小;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逢迎,给他寻找理由,使他无所顾忌,这罪行就大了。
而今天的大夫无不逢迎君主的恶行,所以说今天的大夫对诸侯来说都是罪人。”
接下来就是杂七杂八的“番外篇”。
鲁国打算叫慎子做将军。
孟子说:“不先教导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让百姓遭殃。让百姓遭殃的人,如果在尧舜时代,是不被容忍的。即使一战而胜齐国,就夺得了南阳,这样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有些勃然,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地纵横各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就不够用以奉守历代相传的礼法制度。
周公被封于鲁,是应该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少于一百里。
太公被封于齐,也应该是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上少于一百里。
如今鲁国有五个一百里的长度和宽度,你以为假如有圣主兴起,鲁国的土地是在被削减之列还是在被增加之列呢?
不用兵力,白白取自拿过来给这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取得土地呢?
君子服侍君王,只是专心一意地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
说完这些,马上又转了个话题。
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还有人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白圭问:“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
可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
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
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小白赶紧点头称是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了起来。
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
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我都已经知道了”。
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