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登萧府
作者:子率以正    更新:2024-05-06 17:04
  回到客堂,李让迅速道明了今日的来意。
  面对唐俭,他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唐俭是大唐为数不多真正将他当作亲近的晚辈对待的人,其他人,如程咬金,长孙无忌,柴绍之流,总归还是利益牵扯比较多。
  至于有几分真心,那就很难说了。
  并且他要去江南种地的事情,也还需要唐俭从中转圜。
  毕竟他总不能什么准备都不做,就这么带着老婆跑到江南去吧。
  那不是去种地,那是去当愣头青。
  而唐俭听完李让的打算,眉头便紧紧的皱了起来。
  沉吟片刻之后,唐俭摇摇头。
  “帮你约见使节寻找稻种倒是小事情。”
  “但李小子,不是老夫要打击你,和亲之策是国策,不是你去多种点粮食出来就能彻底废除的。”
  “况且,江南之地连陛下的手都插不进去,你怎么就笃定你去了江南一定能站稳脚跟?”
  李让深吸一口气,脸色严肃起来。
  “唐伯伯,小侄自然知晓这诸多难处,小侄也没想过能在短时间内废除和亲之策。”
  “但有些事情总归是要有人去做的。”
  “何况小侄去江南种地,也不完全是为了废除和亲之策。”
  “三季稻一事一旦试验成功,我大唐将再无缺粮之忧,国力也能更上一个台阶。”
  “若是功成,小侄自是名利双收,若是不成,左右也不过是欠下几个人情罢了。”
  “所以此事再难,小侄都必须要去尝试一番。”
  唐俭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但李让的话也是发自内心。
  和亲之策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废除的,但总要有人去试试,况且,去江南种地,对于李让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躲懒机会,更是一个非常好的猥琐发育的机会。
  既能避开长安这个漩涡中心,又能让李世民时刻记住他的好,还能由明转暗积攒侯府的实力,简直一举三得。
  而选择继续留在关中,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被李世民揪出去当成驴子拉两圈磨。
  李让的性子就是个能躺着绝对不坐着的人,哪能受得了时不时的被人当驴使的折磨啊。
  更何况,李让还有不得不离开关中的理由。
  那便是关中的风水克他。
  回到长安不到一年就进了两次大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所在。
  虽然大理寺的监牢住着还算舒服,但他绝对不愿意再三进宫了。
  唐俭听着李让那些大义凌然的话,忍不住暗叹口气。
  随即罢罢手道:“也罢,你是个灵醒的娃子,也是个有能力的娃子,老夫相信你,既然你主意已定,那就放手去干吧,至于稻种之事,正好后日又到了大朝会,各国使节都要向陛下上表,届时老夫帮你问问就是。”
  唐俭终究还是选择支持李让,他了解李让,他相信李让做出这个选择,一定是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
  “嗯......对了,此事可要老夫替你转告陛下?”
  唐俭继续追问了一句,显然是已经考量到了李让和李世民之间的分歧。
  闻言,李让沉思片刻,点点头道:“那便有劳唐伯伯。”
  李让现在不想去见李世民,不仅是因为和亲之事,还因为李世民关了他那么久,他有点记仇。
  想必李世民现在也不太想见他。
  此事由唐俭代为转告,最合适不过。
  拜访唐俭的目的达到,李让便告辞出了唐府,他还要去拜访萧禹,很忙,唐俭也要忙着处理儿子和公主的婚事,更忙。
  不过大唐的国公府基本上都在朱雀大街上,互相之间挨得很近,倒是省了李让长途跋涉的麻烦。
  到了宋国公府,李让就没有回家的待遇了。
  尽管三天前已经送过拜帖,但老老实实的递上礼单请见,规规矩矩的走流程。
  门房进去禀报,李让就只能站在外面吹着冷风。
  好在宋国公府也没有让他等太久,不多时,国公府的大门便被两个门房推开。
  门内传来一道浑厚的声音:“哈哈哈哈,清都山水郎,终于来了,这一天可叫老夫好等啊。”
  萧禹的笑声才刚刚传进耳朵里,人便已经踏出了门槛。
  宋国公府大开中门迎接李让,可谓是做足了姿态,李让自然也不会拿乔,急忙笑着应了上去。
  “小侄见过萧伯伯,叫萧伯伯见笑了,什么清都山水郎,不过是闲暇时分发的牢骚而已,萧伯伯可莫要再取笑小侄了。”
  二人相互之间客套了一句,话里话外尽是机锋。
  老实说,对于大唐人这种说话习惯,李让可谓是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配合。
  没法子,有求于人呐~
  萧禹大笑了一阵,一把抓住了李让的手,拉着他就朝府中走。
  “贤侄这还是第一次登老夫的门,老夫这小小的国公府蓬荜生辉啊,快快请进,快快请进。”
  萧禹动作更是热情,但这言语可谓是将客套拉满了。
  李让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对于大唐的礼仪深恶痛绝的理由又增加了一个。
  唐人似乎很喜欢拉住别人的手来表达亲近,咱就是说,好好的拱手行礼不好吗,又庄重又卫生。
  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的成何体统?
  进了国公府客堂,李让还来不及说话,萧禹便大手一挥吩咐道:“来人,设宴!”
  宴席,基本操作了,李让还能接受。
  国公府因为李让的到来开始忙碌起来,李让和萧禹的交锋也正式开始。
  李让要去江南种地,本质上来说就是和江南士族进行一轮新的利益交换。
  而萧禹身为江南士族在朝堂的代表,虽然无法决定是否要与李让交换,却能将这个消息传回江南。
  这个消息传递回去的过程,就是一次小小的铺垫。
  有了这次铺垫,李让再手持《水府图》登顾氏的门,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至少不会出现大家不欢而散的那种情况。
  他已经得罪了五姓七家,嗯,现在应该叫五姓六家,因为陇西李氏没了。
  没必要再得罪江南士族。
  这也是李让为何一定要来拜访萧禹的原因,萧禹扮演的,就是他与江南士族的缓冲地带,有萧禹在,就算谈不拢,也不至于翻脸成仇。
  宴席在阵阵悦耳的丝竹声中进行得很顺利。
  只是萧禹的表情不如之前那般热情。
  倒也正常,江南士族都几百年不曾向中央交过足额的赋税了,李让一上来就要江南士族交税,交税也就算了,还要改种稻种。
  这何止是欺人太甚,简直就是欺人太甚。
  萧禹现在还没把李让赶出去,实属算他修养良好。
  见萧禹沉吟不语,李让倒是不急,交易嘛,本质上就是一个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过程。
  他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交换,萧禹自然也可以提出他想要的东西。
  很快,宴席来到尾声,二人的交流也逐渐达到尾声。
  李让说完他的打算,给出相应的价钱,思索良久的萧禹也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贤侄,我大唐的农税乃是三十税一,不知贤侄有什么理由要江南之地改种你的粮种,又有什么理由上交其中一季的粮食作为赋税,贤侄可知,二税一这等税率,古往今来都未曾出现过?”
  萧禹无法理解,李让凭什么觉得江南士族会答应这等苛责的条件。
  要知道大唐的农税现在可以说是低得令人发指,就算江南士族足额交税,按照大唐的税率,一亩地按照上中下三等田缴纳,最多也就是三十斤税一斤。
  就算再加上义仓税,人丁税,户税,最高也不会超过十税一的概率。
  二税一,这是要他们补足几百年来未曾缴纳的赋税吗?
  李让听见萧禹近乎质问一般的语气,倒是依旧很淡定。
  占城稻的详细情况他已经给萧禹讲述得非常清楚,他能给出的条件也他也说得很详细。
  大唐是历史上少见的经历过完整的温暖期的朝代,粮食产量本就比其他朝代的要高一些。
  否则开元盛世也不会被常称之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的盛世。
  而占城稻引进中原的时候,宋朝气候已经开始逐渐变冷了。
  李让记得这种稻子,在明朝进入小冰河时期之后依旧能做到一年两熟。
  大宋都能做到将占城稻种植三季,亩产两石以上,没道理气候更加温暖的大唐做不到。
  就算李让能力不行,只能种植两季,那一亩地的产出也有四石以上,按一半的税率,依旧还能留下两石多的粮食作为种地的百姓的口粮。
  比起北方的粮食产量,这已经非常富余了。
  当然,李让知道萧禹真正担心的是什么,他担心李世民尝到甜头之后,会一直按照这个税率征收江南的税。
  但,这可能吗?
  李世民敢那么做,除非他是真的不想要江南了。
  不过,以后足额交税肯定是难以避免的。
  慢条斯理的夹了一筷子菜,李让笑道:“萧伯伯,非是小子信口开河,但这种地嘛,总归是要讲究个你情我愿,萧伯伯不妨先将消息传回江南,至于结果如何,到时再论不迟。”
  萧禹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道:“老夫自会将话传到,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不是老夫能控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