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改革就是要极限拉扯
作者:浙东匹夫 更新:2021-12-26 08:53
,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跟刘备非常随和地侃侃而谈,没有任何外人旁听,就这么聊了一个下午,丝毫看不出任何君臣尊卑礼仪的束缚。
刘备听到心有戚戚之处,也是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当日刚把李素召来的时候,他还担心李素南下将近一年半,双方生疏拘谨了,不习惯这样直接面谈交流顶层的国家大事。
但很快刘备就适应了:伯雅贤弟毫无私心,还是原先那个做派。
当然了,如果是在人前公众场合,有其他大臣目击,肯定还是要讲一点君臣礼法的,这点分寸双方都知道怎么掌握。
“伯雅还是审慎呐,为了改革商税财制,居然还走一步想三步,连带着可能的征兵之法改革,都想到了。
到时候让那些不愿意改革商税的人,去承担‘朝廷出不起钱养那么多兵统一天下,只好改革军制’的怒火,让反军改和反商税改的人相互去扯皮,朝廷自然安泰观望即可。”
刘备把这些弯弯绕想明白之后,不由如是感叹。不过随后他又话锋一转,想大致把李素预想的那套拿来吓人的“兵源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梗概了解一下,看看演技方面够不够逼真。
刘备自忖还是很知兵的,二弟三弟云长翼德他们也是非常知兵,对于如何征募军队这方面的事务,他们都应该比李素懂。所以,刘备觉得他可以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群策群力一下。
李素一愣,他一开始只是跟刘备说了个推进变法的总策略总方向,没想到刘备对这些没打算用的虚招的细节演技都那么关心,他也只好花点时间大致讲解一下。
“陛下,我打算用来虚晃一枪的这个新的征兵制度,大致可以叫‘府兵制’或者‘新郡兵制’。
无非是朝廷利用天下战乱之后,田土荒芜、部分州郡地广人稀、朝廷可以重新给失地农户授田,然后要求这些拿了朝廷分给田地的百姓每户出人战时服兵役,换取所分良田战时年份免税——
当然了,如果将来天下承平,到了和平年代,没有军事任务,所分田地该缴税还是要缴税,徭役也不能免,不过可以给一个徭役和兵役之间的稳固抵扣折减条款。
总的来说,这个制度跟我们之前对巴郡板楯蛮等‘以役代税’部族用的有点类似,算是其继承与发展,同时推广到了所有民族,咱汉人自己也可以用……”
李素把他前世读历史时,对府兵制的大致理解,与这一世之前治理那些兵役民族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侃侃而谈就说出一大通细节。
(后续具体内容就不凑字水了,搞府兵制改革的书一大堆,总的来说就是国家给你发田你就要给国家当兵,武器装备都要自费准备,兵源和行政区划、土地相连。
总的来说,汉和晚唐、宋偏募兵制,南北朝到唐初和明朝偏向征兵制——明朝的军户其实类似府兵的一种变种,只不过明朝只给军户分田,南北朝是普遍授田。
南北朝普遍授田后要按理论最大授田额征税/征兵,哪怕你实际上没那么多田也顶格征。明朝在民政部分可以借鉴晚杨炎开始的两税法,既然不给普通百姓分田,对普通百姓的田税也就按实际土地占有量征,‘履亩而税’。
所以明相当于是征税按晚唐和宋,征兵按南北朝到初唐,朱元璋把两边各取了一半他觉得好用的,拼接而成。)
然而,就是这么一番深入解释,便让刘备又被震惊了一波——因为他知道李素根本没打算用这个“虚招”,还想着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呢。
可是,怎么一个虚招都听起来那么太逼真、细节那么丰富?说好的“朕更知兵”呢?
这还有什么好补充的。
他哪里知道,李素就是拿历史上本来就发生过的左右横跳政策来当虚招,自然细节丰富了。
刘备叹道:“伯雅还真是……一丝不苟啊,朕听了,都觉得你这兵制变法是势在必得了,不然怎么会做那么细——那么,商税的改革,你准备如何施行?”
李素:“只需如此如此……”
具体细节太过冗长,到了朝堂之上,自然会另行公布。
刘备大致听了一下,就觉得没有大问题,可以拿到朝堂上讨论。
另外,为了配合李素这次的计划,刘备还临时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
原本他不是打算让诸葛亮年后正式就任“河南尹”,算是对诸葛亮身上的地方官职的调整,从河东太守移为河南尹。
现在,既然要配合李素的虚实配合变法,刘备觉得倒是可以把诸葛亮这么有代表性的官员,放到“兵部侍郎”的位置上过渡两个月。
考虑到诸葛亮是李素的得意弟子。到时候以诸葛亮的身份提出“府兵制改革”的话,外界肯定会觉得李素是在动真格了,那些利益相关方才会紧张。
从地方太守挪到朝廷中枢九部的副职,并不算降职。而且诸葛亮一直是太尉长史、大将军长史,以知兵著称。让他担任一段时间的兵部副职,也没人会说闲话。
将来如果他不再做河南尹了,要调整回九部官员,那就再做一下兵部的尚书。虽然兵部的尚书比河南尹、京兆尹事实上略低一些,但那也算是对诸葛亮的培养。
他还太年轻,二十出头回到京官身份时,也不适合直接到上卿甚至三公,九部卿是肯定要做的。谁也没规定受到重用的人官位一辈子只能升不能降。让诸葛亮做做九部卿对于完善他的官场履历也有好处。
……
刘备召见李素私聊之后,次日便是五日一朝的大朝会。考虑到李素才刚恢复办公没两天,所以变法的事儿倒是没有提出,大家也不急躁,一切朝中事务照旧,刘备只是稍微漏出一些口风试探一下。
同时,对诸葛亮的新任命倒是宣布了,即日起去掉诸葛亮河东太守的地方职务,改为兵部侍郎。而大将军长史的职务照旧。
这个调任的理由,刘备也大致宣布了一下,是关于今年以来的扩军事务。未来希望把临时性的军队扩充事宜变得常态化、制度化,有法可依,所以让诸葛亮趁着这个冬天农闲的时候履新,梳理一下相关事务。
十九周岁当到九卿副职,也算是非常快了。随便横向对比一下,法正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入仕比诸葛亮早三年,如今级别也只是跟他一样。
朝会结束之后,大部分大臣和将领,都窃窃私语,觉得是不是要在征兵制度上大刀阔斧改动了。
“莫非陛下是觉得目前的养兵制度靡费钱财太多?还是筹备军需环节给了执掌后勤的豪商勋贵链条太多上下其手的机会?还是觉得扩军过于随意,没有成法、必须整顿?”
如今的大汉朝廷,在兵制上相比于桓灵时期并没有根本性改革。刘备之前那套“益州偏远运输不便的地区,百姓不便于缴税支持国家,那就以兵役代税”,那也只是特殊地理环境和运输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不算形成制度。
其他汉人兵源为主的部队,这些年的军费开支还是非常高的。远的不说,就说今年这一年,河北跟袁绍相持血战,南方对付消灭孙家,耗费的军费何止几十亿?
别的不说,光说口粮,一个士兵一个月吃一石半粮食,还没算战时的加餐和酒肉的赏赐。按照一石粮食平均三百钱官价,一个兵一整年都处在战时状态,吃饭就要花掉国家六千钱,这还不算运粮损耗、运的人吃掉的部分。
关羽带了小十几万战斗部队吃了一年多,还要运损,吃饭就花掉了国家十五个亿军费。
武器装备、战损人员抚恤、其他耗材,加起来一般是口粮开支的两倍。
所以刘备现在这样公事公办给钱的打仗模式,河北战场一年起码花掉五十亿。如果战场远一点、运输要千里远征,那还会往上翻倍。
(注:段颎西征平凉,就是因为路途太远,补给困难,他只带了三万人打了一年半,花了四十四亿。关羽是因为李素给他点了后勤运输科技,把损耗成倍降下来了,还是防守反击,才做到“只”花五十亿就带近二十万人打了一年)
李素平江东,战斗部队最高峰时,兵力规模也就十五万左右,人数是比关羽小的,但远征路程比关羽长,哪怕沿着长江水运成本低,而且交战时间比关羽短一半,但最后李素的总花费还是跟关羽差不多——
这里面主要是因为造各种先进的战船舰队花钱。李素的打仗装备技术含量太高,海军从来都是个烧钱的玩意儿。光是李素造那些水线包铁的五牙装甲战舰,就花掉了三分之一的预算。
刘备的朝廷,不靠商税的话,一年人头税和田税这些租庸调收入肯定是不够的。
毕竟刘备的势力范围内按最新数据,也就一千八百万人口,算折合成四成的足额纳税壮丁,也就是七八百万(老头小孩不纳税,女人和十到十五岁男孩减半,按照正常人口结构,总人口乘0.4基本上等于等效全税人口)
这里面还要扣掉四十万战斗部队人员的免税——之前刘备朝廷规定的是战时兵役六十天、抵一个壮丁全年租庸调输。所以家里一个壮丁全年当兵,能额外免税五个人口。
四十万部队就是两百万人不交税,纳税人口也就等效为只剩四五百万。按照租庸调输每个壮丁一年一千八百钱折,国家理论财政总收入也就八十个亿。
但朝廷收入是不可能全拿来打仗的,别的还有开销呢,那么多官员和小吏要养,尤其刘备称帝后还给各级官员从发粮食改为发钱,还加薪了,其他政府项目开支更是没算在里面。
所以今年这一年的南北两线开战,至少是花掉了朝廷从196年开始积蓄的结余。
除非刘备改革军制,把目前那么高军饷养兵的制度改掉,改成类似“府兵制”的朝廷不发军饷只管饭的模式,那样倒是可以便于摆脱财政压力大规模爆兵。
否则刘备是不可能在目前的军人工资制度下,常年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的,你得打一年就攒两年前、再打一年。
朝臣对这笔账都是心知肚明,他们心中纷纷暗忖:陛下眼见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肯定不肯天下统一大业被缺钱给部队发饷所拖累。这是不是打算搞一个让军队不用发饷或者至少是少发饷的改革了?
连部队的发饷都减少了,各种捞钱的环节肯定都会卡紧,连置办军需方面都难捞得多了……
有这种担心的人,倒是没有看错,因为真要是实施了府兵制的话,府兵制的士兵连装备都是自理的,哪会给军需官在买装备环节捞钱吃回扣的机会?
你怎么也得是宋朝那种募兵制,武器装备是朝廷出钱采购给禁军士兵用的,你军需官才能吃装备款吧?
也不知道诸葛亮这个兵部侍郎新官上任三把火、会拿出什么整顿军需后勤制度的大杀器来。
李素跟刘备非常随和地侃侃而谈,没有任何外人旁听,就这么聊了一个下午,丝毫看不出任何君臣尊卑礼仪的束缚。
刘备听到心有戚戚之处,也是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当日刚把李素召来的时候,他还担心李素南下将近一年半,双方生疏拘谨了,不习惯这样直接面谈交流顶层的国家大事。
但很快刘备就适应了:伯雅贤弟毫无私心,还是原先那个做派。
当然了,如果是在人前公众场合,有其他大臣目击,肯定还是要讲一点君臣礼法的,这点分寸双方都知道怎么掌握。
“伯雅还是审慎呐,为了改革商税财制,居然还走一步想三步,连带着可能的征兵之法改革,都想到了。
到时候让那些不愿意改革商税的人,去承担‘朝廷出不起钱养那么多兵统一天下,只好改革军制’的怒火,让反军改和反商税改的人相互去扯皮,朝廷自然安泰观望即可。”
刘备把这些弯弯绕想明白之后,不由如是感叹。不过随后他又话锋一转,想大致把李素预想的那套拿来吓人的“兵源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梗概了解一下,看看演技方面够不够逼真。
刘备自忖还是很知兵的,二弟三弟云长翼德他们也是非常知兵,对于如何征募军队这方面的事务,他们都应该比李素懂。所以,刘备觉得他可以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群策群力一下。
李素一愣,他一开始只是跟刘备说了个推进变法的总策略总方向,没想到刘备对这些没打算用的虚招的细节演技都那么关心,他也只好花点时间大致讲解一下。
“陛下,我打算用来虚晃一枪的这个新的征兵制度,大致可以叫‘府兵制’或者‘新郡兵制’。
无非是朝廷利用天下战乱之后,田土荒芜、部分州郡地广人稀、朝廷可以重新给失地农户授田,然后要求这些拿了朝廷分给田地的百姓每户出人战时服兵役,换取所分良田战时年份免税——
当然了,如果将来天下承平,到了和平年代,没有军事任务,所分田地该缴税还是要缴税,徭役也不能免,不过可以给一个徭役和兵役之间的稳固抵扣折减条款。
总的来说,这个制度跟我们之前对巴郡板楯蛮等‘以役代税’部族用的有点类似,算是其继承与发展,同时推广到了所有民族,咱汉人自己也可以用……”
李素把他前世读历史时,对府兵制的大致理解,与这一世之前治理那些兵役民族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侃侃而谈就说出一大通细节。
(后续具体内容就不凑字水了,搞府兵制改革的书一大堆,总的来说就是国家给你发田你就要给国家当兵,武器装备都要自费准备,兵源和行政区划、土地相连。
总的来说,汉和晚唐、宋偏募兵制,南北朝到唐初和明朝偏向征兵制——明朝的军户其实类似府兵的一种变种,只不过明朝只给军户分田,南北朝是普遍授田。
南北朝普遍授田后要按理论最大授田额征税/征兵,哪怕你实际上没那么多田也顶格征。明朝在民政部分可以借鉴晚杨炎开始的两税法,既然不给普通百姓分田,对普通百姓的田税也就按实际土地占有量征,‘履亩而税’。
所以明相当于是征税按晚唐和宋,征兵按南北朝到初唐,朱元璋把两边各取了一半他觉得好用的,拼接而成。)
然而,就是这么一番深入解释,便让刘备又被震惊了一波——因为他知道李素根本没打算用这个“虚招”,还想着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呢。
可是,怎么一个虚招都听起来那么太逼真、细节那么丰富?说好的“朕更知兵”呢?
这还有什么好补充的。
他哪里知道,李素就是拿历史上本来就发生过的左右横跳政策来当虚招,自然细节丰富了。
刘备叹道:“伯雅还真是……一丝不苟啊,朕听了,都觉得你这兵制变法是势在必得了,不然怎么会做那么细——那么,商税的改革,你准备如何施行?”
李素:“只需如此如此……”
具体细节太过冗长,到了朝堂之上,自然会另行公布。
刘备大致听了一下,就觉得没有大问题,可以拿到朝堂上讨论。
另外,为了配合李素这次的计划,刘备还临时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
原本他不是打算让诸葛亮年后正式就任“河南尹”,算是对诸葛亮身上的地方官职的调整,从河东太守移为河南尹。
现在,既然要配合李素的虚实配合变法,刘备觉得倒是可以把诸葛亮这么有代表性的官员,放到“兵部侍郎”的位置上过渡两个月。
考虑到诸葛亮是李素的得意弟子。到时候以诸葛亮的身份提出“府兵制改革”的话,外界肯定会觉得李素是在动真格了,那些利益相关方才会紧张。
从地方太守挪到朝廷中枢九部的副职,并不算降职。而且诸葛亮一直是太尉长史、大将军长史,以知兵著称。让他担任一段时间的兵部副职,也没人会说闲话。
将来如果他不再做河南尹了,要调整回九部官员,那就再做一下兵部的尚书。虽然兵部的尚书比河南尹、京兆尹事实上略低一些,但那也算是对诸葛亮的培养。
他还太年轻,二十出头回到京官身份时,也不适合直接到上卿甚至三公,九部卿是肯定要做的。谁也没规定受到重用的人官位一辈子只能升不能降。让诸葛亮做做九部卿对于完善他的官场履历也有好处。
……
刘备召见李素私聊之后,次日便是五日一朝的大朝会。考虑到李素才刚恢复办公没两天,所以变法的事儿倒是没有提出,大家也不急躁,一切朝中事务照旧,刘备只是稍微漏出一些口风试探一下。
同时,对诸葛亮的新任命倒是宣布了,即日起去掉诸葛亮河东太守的地方职务,改为兵部侍郎。而大将军长史的职务照旧。
这个调任的理由,刘备也大致宣布了一下,是关于今年以来的扩军事务。未来希望把临时性的军队扩充事宜变得常态化、制度化,有法可依,所以让诸葛亮趁着这个冬天农闲的时候履新,梳理一下相关事务。
十九周岁当到九卿副职,也算是非常快了。随便横向对比一下,法正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入仕比诸葛亮早三年,如今级别也只是跟他一样。
朝会结束之后,大部分大臣和将领,都窃窃私语,觉得是不是要在征兵制度上大刀阔斧改动了。
“莫非陛下是觉得目前的养兵制度靡费钱财太多?还是筹备军需环节给了执掌后勤的豪商勋贵链条太多上下其手的机会?还是觉得扩军过于随意,没有成法、必须整顿?”
如今的大汉朝廷,在兵制上相比于桓灵时期并没有根本性改革。刘备之前那套“益州偏远运输不便的地区,百姓不便于缴税支持国家,那就以兵役代税”,那也只是特殊地理环境和运输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不算形成制度。
其他汉人兵源为主的部队,这些年的军费开支还是非常高的。远的不说,就说今年这一年,河北跟袁绍相持血战,南方对付消灭孙家,耗费的军费何止几十亿?
别的不说,光说口粮,一个士兵一个月吃一石半粮食,还没算战时的加餐和酒肉的赏赐。按照一石粮食平均三百钱官价,一个兵一整年都处在战时状态,吃饭就要花掉国家六千钱,这还不算运粮损耗、运的人吃掉的部分。
关羽带了小十几万战斗部队吃了一年多,还要运损,吃饭就花掉了国家十五个亿军费。
武器装备、战损人员抚恤、其他耗材,加起来一般是口粮开支的两倍。
所以刘备现在这样公事公办给钱的打仗模式,河北战场一年起码花掉五十亿。如果战场远一点、运输要千里远征,那还会往上翻倍。
(注:段颎西征平凉,就是因为路途太远,补给困难,他只带了三万人打了一年半,花了四十四亿。关羽是因为李素给他点了后勤运输科技,把损耗成倍降下来了,还是防守反击,才做到“只”花五十亿就带近二十万人打了一年)
李素平江东,战斗部队最高峰时,兵力规模也就十五万左右,人数是比关羽小的,但远征路程比关羽长,哪怕沿着长江水运成本低,而且交战时间比关羽短一半,但最后李素的总花费还是跟关羽差不多——
这里面主要是因为造各种先进的战船舰队花钱。李素的打仗装备技术含量太高,海军从来都是个烧钱的玩意儿。光是李素造那些水线包铁的五牙装甲战舰,就花掉了三分之一的预算。
刘备的朝廷,不靠商税的话,一年人头税和田税这些租庸调收入肯定是不够的。
毕竟刘备的势力范围内按最新数据,也就一千八百万人口,算折合成四成的足额纳税壮丁,也就是七八百万(老头小孩不纳税,女人和十到十五岁男孩减半,按照正常人口结构,总人口乘0.4基本上等于等效全税人口)
这里面还要扣掉四十万战斗部队人员的免税——之前刘备朝廷规定的是战时兵役六十天、抵一个壮丁全年租庸调输。所以家里一个壮丁全年当兵,能额外免税五个人口。
四十万部队就是两百万人不交税,纳税人口也就等效为只剩四五百万。按照租庸调输每个壮丁一年一千八百钱折,国家理论财政总收入也就八十个亿。
但朝廷收入是不可能全拿来打仗的,别的还有开销呢,那么多官员和小吏要养,尤其刘备称帝后还给各级官员从发粮食改为发钱,还加薪了,其他政府项目开支更是没算在里面。
所以今年这一年的南北两线开战,至少是花掉了朝廷从196年开始积蓄的结余。
除非刘备改革军制,把目前那么高军饷养兵的制度改掉,改成类似“府兵制”的朝廷不发军饷只管饭的模式,那样倒是可以便于摆脱财政压力大规模爆兵。
否则刘备是不可能在目前的军人工资制度下,常年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的,你得打一年就攒两年前、再打一年。
朝臣对这笔账都是心知肚明,他们心中纷纷暗忖:陛下眼见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肯定不肯天下统一大业被缺钱给部队发饷所拖累。这是不是打算搞一个让军队不用发饷或者至少是少发饷的改革了?
连部队的发饷都减少了,各种捞钱的环节肯定都会卡紧,连置办军需方面都难捞得多了……
有这种担心的人,倒是没有看错,因为真要是实施了府兵制的话,府兵制的士兵连装备都是自理的,哪会给军需官在买装备环节捞钱吃回扣的机会?
你怎么也得是宋朝那种募兵制,武器装备是朝廷出钱采购给禁军士兵用的,你军需官才能吃装备款吧?
也不知道诸葛亮这个兵部侍郎新官上任三把火、会拿出什么整顿军需后勤制度的大杀器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