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四十年代的新移民下
作者:道士仗剑行 更新:2024-07-19 09:12
河间第二职业学校,一所在当地主要培养汽车,电器类技术工人的学校。
这种学校在大汉很常见,毕竟汉国的教育体系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职业教育的补充,而不是主流。
按照当初龙武二十七年发布的“劝学令”来看,基本上一个智力健全的汉国人,都至少要完成小学教育,任何阻止他人或小孩完成小学教育的人,都将以抢劫论处,处于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惩罚。
虽然这项法律被很多人斥责为“伤害自由”,是一种强迫式的法令,但恰恰是这项法律,让汉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中学生和小学生。
这些庞大的中小学生又在层层筛选下,也衬托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学生。
而这些大学生又帮助汉国完成了科研上的各种突破,成为了当今世界,拥有专利结束最多的国家。
所以就像汉国教育部长周锡说的那句话:
“大汉的强大早在小学课堂和劝学令中,便已注定了!!”
“教育,才是一个帝国,一个国家的根本,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教育!!”
龙武十五年,刘鹏发表于西京日报中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开启了汉国长达几十年,不间断,巨量的教育投入。
而到了如今,汉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内阁财政的百分之十,地方财政的百分之五。
每年加起来的资金接近九亿华元,这笔钱相对于一支本土舰队,每年用一支舰队去办教育,在如今这个世界,也只有大汉帝国了。
……………
“滋滋………”
戴着黑色电焊眼镜的张海潮低着头,用手中的电焊枪,焊接着一块用来实验的钢板。
钢板上的缺口无不表明,这块钢板到底已经经过了多少人的手,都已经被焊的面目全非了。
而在他周围则站着一样拿着电焊枪,不断发出火花的少年。
张海潮所在的河间第二技术学校分为初中和中专,算是一家综合性的技术学校。
(算是一种对新移民的优待,满岁数可以提前录取,只不过有些累罢了,毕竟要一边辅修文化课,文化课还得达标,最次要小学水平)
其中初中学的东西,就比较大众化,其实就是走高中,大学的那条路,至于中专,在很多人家境普通的人眼中,算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一条技术路线,也是如今大汉主流的技术工人路线。
虽然这两条路线严格来说,有些冲突,但其实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按照汉国于龙武二十五年发布的第三代法令。
凡是上满两年初中教育的学生,就可以提前进入中专学习技术,甚至可以一边上初中,一边辅修技术。
这条道路,自然是给那些家庭困难,继续变现的家庭准备的。
当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汉国当时的第二次工业化,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往后就是产业爆炸期。
按照当时的估算,最迟五年,汉国的各项产业的用工人数都会呈现至少一倍以上的高增长。
所谓的“惠及学生”,不过是提前将他们推向市场罢了。
(虽然在汉国,未满十八岁算是未成年,但其实到了十六岁,就可以申请勤工俭学的签证。)
“叮铃铃……”
下课的铃声响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放下了电焊枪,唯独张海潮,可能是想尽快拿到“初级电焊”的学校证明。
所以一直等到有人喊他,才缓缓收枪。
“喂,你叫张海潮是吧??”
“对,有什么事吗??”
张海潮看着眼前的大高個,再看了看自己一米六五,在家乡算是高个的身材,心里感叹汉国本土的人,就是高,吃的就是好。
“我们校队目前正在招募篮球队员,你如果愿意,就把这个表格填了。”
大高个从兜里掏出一本练习册,练习册打开,则是一连串的姓名,以及年龄。
“校队有什么用??”
在签的时候,张海潮一边看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一边抬起头询问眼前这个叫韦兵卫,自称打中锋的大高个。
(汉国篮足球算是刘鹏众多恶趣味之一,提前将其正规化。)
“有用啊,当然有啊,你想,加入校队以后,你就可以修学分,修了学分,你以后考高中的时候,好歹能加几十分,而且你如果打出了名堂,你还可以被一些球队的俱乐部特招,你知不知道一个职业的球员一年拿多少。”
“拿多少,总不能一个月上千吧??”
在一个月只有十块钱补助的张海潮眼中,月收入过千,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祖宗八辈也没有见过那么多钱!!
“过千,那是次等球员的价,伱要是能打到正式联赛,每年最起码能拿一万,这还是基础,要是赢球了还有奖金,每年风云杯的总奖金可是三百万,这么多钱,一个队的人分一分,怎么也得几万块,更不用说你要是出了名,少说一年挣几万,甚至几十万。”
“我可是听说目前打的最好,连拿了三届冠军的那个江先锋,可是年入百万呢!!”
大高个韦卫兵的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百万,那过的是什么日子,神仙吗??”
已经赛河间生活了超过一个月的张海潮,对于大汉的物价水平,也基本有了了解,像他这样一个月拿十块补助的,每个月基本就处于“饿不死”的节奏。
这笔钱只能用来买粮食,也粮食最便宜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因为粮食最便宜,倒也不至于饿死。
但如果想要过更好的日子基本不可能,甚至他这笔钱,吃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当然,他口中的不好,其实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好的了,好歹每个月可以吃上几回肉,比大清的生活要强多了。
但如果想买汽车,那就基本不可能了,甚至随着放水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十块钱可能就加两箱油了。
(因为放水导致部分能源价格上涨,其中石油是核心。)
而到了现在,张海潮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考到初级电焊证,然后河间本地的一家叫洪泽的机械厂,在里面干一个月四十块的短工,改善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正式工起步六十。)
“对了,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校队试训,毕竟光靠这纸,可判定不了你到底能不能打!!”
韦卫兵走之前特意提醒了一句。
而还站在原地的张海潮望着对面最少一米九大高个的背影,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丫丫,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啊??”
回到家,张海潮放下二手赠予的旧书包,抱起堪堪个子超过大腿的小妹。
“哥哥,我今天在学校学了一首诗,你看,我背给你听……”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哥哥,你看我记性好吧!!”
张小丫一副“快夸我”的模样,逗的张海潮笑的合不拢嘴。
“丫丫,你说如果哥哥工作了,有钱了,咱们要不要搬出去??”
玩闹一阵后,张海潮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丫丫发起了试探。
“搬出去,哥哥,这里很好啊,隔壁的王彤彤人非常好,经常给我送他们家做的好吃的,上次那个叫奶油蛋糕的东西,好好吃啊,我还想再吃一次!!”
提起邻居小孩送的奶油蛋糕,张小丫就忍不住的舔了舔嘴唇,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
“丫丫,你看,咱们在这栋楼里,其实是个外来户,那些人其实并不怎么欢迎我们,等咱们有钱了,哥给买大房子,买好多好多奶油蛋糕,让你吃不完好不好??”
张海潮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很无奈,实际上因为他们家住进这栋公寓楼后,闲言碎语就没有断过。
虽然很多人依旧对他们兄妹俩抱以同情,但在这栋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住户的口中,他们这些连电器都不怎么会用,没什么文化的新移民,天生就会受到排挤。
所谓的友善,大多数都是表面友善,背地里不一定被骂过多少回了,这一点在这呆了快一个半月的张海潮比谁都清楚。
“哥哥,我,我们能不能不走,我怕,我怕……”
张小丫“哇哇”的哭嚎了出来,让张海潮更加不知所措。
等到把妹妹哄好后,张海潮走进了那间不大,只有三四平民的阳台,趴在栏杆上,看着天上的繁星。
他有些想家了,想湖广的老家了,但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姑且不说回去的成本,就是现在的生活也由不得他舍弃,虽然每个人一个月十块不多,加起来也才二十块,但是对于两个未成年人来说,二十块已经很好了。
最起码他们的温饱得到了保证,没事还能收到所谓爱心人士寄过来的“旧衣物”,刚开始他还觉得大汉的人真好,比满是污秽的大清强多了。
但现在想想,这帮家伙只是想展现自己的同情心罢了,所谓的同情,闹到最后,其实还是“虚荣心”在作祟。
在学校呆了一个来月,张海潮不仅恶补了大汉的一些常识,学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文化,也察觉到了一部分对他们这些新移民的反感。
这种情况在衙门内其实感触是不深的,除了移民厅的那次,基本上其他场合,他面对的都是“笑脸”,只不过他很清楚,这些笑脸下面,更多的还是冷漠和不屑。
毕竟就像那个湖广老乡说的那句话:
“我们这种工作,笑容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别人对你笑,不一定是客气,那只是工作内容罢了。”
而真正让他感到害怕的,其实是一些人明目张胆的反对,甚至在学校,有个没脑子的,直接上来就是一句:
“你们这些人来大汉干什么,来抢劫吗??”
虽然这家伙后来被老师处分了,但他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一丝隔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人嘲讽的眼神,好似在告诉他,他们才是汉国人,你不是,你只是寄生虫!!
虽然他很想反驳出那句“你们的父母当初也是移民过来的”,但是他到底还是没有胆子说出来。
或者说因为要在大汉生存下去,他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其实这也是大汉内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老移民的问题,或者说是已经本土化几代人的移民,对于外来新移民一种打心眼里的排斥。
因为本土化的原因,他们从小上的就是大汉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他们工作以后,也是买车,买房,乃至交纳税金的主力。
他们天然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强大帝国的主人,天然的排挤那些说话带着土腔土调,连国语都说不利索的新移民。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新移民,其实很大程度是拉低了自己的工资,尤其是一部分“福利”的。
如果没有这帮人,他们会享受到更好的待遇,犯罪率也会下降不少。
(一部分人将犯罪率增高描述为新移民的进入,但真实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犯罪的机会也在增多,很多其实都是经济犯罪,而不是直接犯罪,一小撮人在里面混淆视听,但是大众其实就愿意听到这样的新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贬低的对象,严格意义上说,新移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让老移民产生了优越感,毕竟人这个物种,是需要对比的)
虽然目前大汉官方层面上,对于移民,依旧持开放,甚至花钱补贴的重视态度,但对于一部分已经身处高位,掌握大量帝国权利的本土派眼中,移民最适合的地方其实是东非,是鲜卑,是各种各样的海外殖民地。
而不是在他们眼中“神圣”的本土,在他们眼中,本土是属于他们这些帝国有贡献,祖上付出过生命的人。
他们理应享受帝国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繁荣,包括荣耀!!
但每年源源不断出现在汉国本土的新移民,又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们争夺“生存空间”。
虽然就像刘鹏曾经说的那句“美洲足够大,足以容纳半个世界”一样,美洲大陆的宽广,哪怕到现在,七千多万人口,还是看起来非常空旷。
但对于已经在这四十年拿到最多土地,最大资产的本土派来说,他们眼中的帝国,其实是很小的,
小到只能容纳他们,容纳他们财富和地位。
在他们看来,每年的新移民,就像蝗虫大军过境一样,他们会将好不容易涨上去的人均收入大下来,会将帝国本来分配给他们的福利吞噬。
要知道每年的移民部拿到的经费可是五亿华元,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提高本土的教育,医疗,但是却要丟在没有实际价值,说话还粗鲁的新移民身上。
甚至在某位叫金石光巡抚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本土移民,将移民全部疏散到海外殖民地,这样即开发了缺少人手的海外殖民地,还减少了至少三亿华元的经费。
(海外移民为两亿多华元,但这只是内阁拨付的经费,不算当地自发的移民费用)
而这位金巡抚的话,自然受到了一大批本土派官员的支持,他们打着“开发海外”的名头,不断的上书要求停止本土移民。
甚至给出了本土生育率已经足够覆盖移民人数,没有他们,我们依旧可以在本世纪破亿的大数据。
甚至组织了一批所谓的经济学家论述移民对经济的伤害。
其中培养成本,拉低收入,影响消费,是他们惯用手段。
其实新老移民的问题早在第二次美洲战争之后就出现了,当时还闹过一阵,最后用其他手段压下来了。
后来断断续续又来了几次,虽然最终还是被上面的铁拳打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些东西没有了。
恰恰相反,因为压制的缘故,这些年反弹的极为厉害,只不过碍于皇权和内阁的命令,不敢公然违背罢了。
但是不违背,不代表他们不会选择用歧视这种下作的办法来对抗。
张海潮遇到的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归根结底,其实说穿了,还是大汉帝国的本土发展已经到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的阶段。
就像植物都会互相争夺阳光一样,这些自诩“大汉帝国合法公民”的本土派,其实已经也是这样的情况。
他们对于帝国,乃至新移民,更多的是一种“老子已经占住了,你们别来”的排斥感。
更重要的是,因为工业化的缘故,也因为汽车电器这类划时代产品的出现,大汉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而新生活背后就是新文化。
以本土派“汽车家电”的生活方式,天然对刚刚从农业进入工业的新移民,产生对抗,甚至天然的优越感与蔑视。
而站在阳台上抬头望星星,嘴里念叨着家乡的张海潮,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本土文化和旧文化对抗中的经历者,也是受害者!!
(本章完)
这种学校在大汉很常见,毕竟汉国的教育体系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职业教育的补充,而不是主流。
按照当初龙武二十七年发布的“劝学令”来看,基本上一个智力健全的汉国人,都至少要完成小学教育,任何阻止他人或小孩完成小学教育的人,都将以抢劫论处,处于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惩罚。
虽然这项法律被很多人斥责为“伤害自由”,是一种强迫式的法令,但恰恰是这项法律,让汉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中学生和小学生。
这些庞大的中小学生又在层层筛选下,也衬托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学生。
而这些大学生又帮助汉国完成了科研上的各种突破,成为了当今世界,拥有专利结束最多的国家。
所以就像汉国教育部长周锡说的那句话:
“大汉的强大早在小学课堂和劝学令中,便已注定了!!”
“教育,才是一个帝国,一个国家的根本,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教育!!”
龙武十五年,刘鹏发表于西京日报中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开启了汉国长达几十年,不间断,巨量的教育投入。
而到了如今,汉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内阁财政的百分之十,地方财政的百分之五。
每年加起来的资金接近九亿华元,这笔钱相对于一支本土舰队,每年用一支舰队去办教育,在如今这个世界,也只有大汉帝国了。
……………
“滋滋………”
戴着黑色电焊眼镜的张海潮低着头,用手中的电焊枪,焊接着一块用来实验的钢板。
钢板上的缺口无不表明,这块钢板到底已经经过了多少人的手,都已经被焊的面目全非了。
而在他周围则站着一样拿着电焊枪,不断发出火花的少年。
张海潮所在的河间第二技术学校分为初中和中专,算是一家综合性的技术学校。
(算是一种对新移民的优待,满岁数可以提前录取,只不过有些累罢了,毕竟要一边辅修文化课,文化课还得达标,最次要小学水平)
其中初中学的东西,就比较大众化,其实就是走高中,大学的那条路,至于中专,在很多人家境普通的人眼中,算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一条技术路线,也是如今大汉主流的技术工人路线。
虽然这两条路线严格来说,有些冲突,但其实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按照汉国于龙武二十五年发布的第三代法令。
凡是上满两年初中教育的学生,就可以提前进入中专学习技术,甚至可以一边上初中,一边辅修技术。
这条道路,自然是给那些家庭困难,继续变现的家庭准备的。
当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汉国当时的第二次工业化,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往后就是产业爆炸期。
按照当时的估算,最迟五年,汉国的各项产业的用工人数都会呈现至少一倍以上的高增长。
所谓的“惠及学生”,不过是提前将他们推向市场罢了。
(虽然在汉国,未满十八岁算是未成年,但其实到了十六岁,就可以申请勤工俭学的签证。)
“叮铃铃……”
下课的铃声响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放下了电焊枪,唯独张海潮,可能是想尽快拿到“初级电焊”的学校证明。
所以一直等到有人喊他,才缓缓收枪。
“喂,你叫张海潮是吧??”
“对,有什么事吗??”
张海潮看着眼前的大高個,再看了看自己一米六五,在家乡算是高个的身材,心里感叹汉国本土的人,就是高,吃的就是好。
“我们校队目前正在招募篮球队员,你如果愿意,就把这个表格填了。”
大高个从兜里掏出一本练习册,练习册打开,则是一连串的姓名,以及年龄。
“校队有什么用??”
在签的时候,张海潮一边看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一边抬起头询问眼前这个叫韦兵卫,自称打中锋的大高个。
(汉国篮足球算是刘鹏众多恶趣味之一,提前将其正规化。)
“有用啊,当然有啊,你想,加入校队以后,你就可以修学分,修了学分,你以后考高中的时候,好歹能加几十分,而且你如果打出了名堂,你还可以被一些球队的俱乐部特招,你知不知道一个职业的球员一年拿多少。”
“拿多少,总不能一个月上千吧??”
在一个月只有十块钱补助的张海潮眼中,月收入过千,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祖宗八辈也没有见过那么多钱!!
“过千,那是次等球员的价,伱要是能打到正式联赛,每年最起码能拿一万,这还是基础,要是赢球了还有奖金,每年风云杯的总奖金可是三百万,这么多钱,一个队的人分一分,怎么也得几万块,更不用说你要是出了名,少说一年挣几万,甚至几十万。”
“我可是听说目前打的最好,连拿了三届冠军的那个江先锋,可是年入百万呢!!”
大高个韦卫兵的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百万,那过的是什么日子,神仙吗??”
已经赛河间生活了超过一个月的张海潮,对于大汉的物价水平,也基本有了了解,像他这样一个月拿十块补助的,每个月基本就处于“饿不死”的节奏。
这笔钱只能用来买粮食,也粮食最便宜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因为粮食最便宜,倒也不至于饿死。
但如果想要过更好的日子基本不可能,甚至他这笔钱,吃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当然,他口中的不好,其实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好的了,好歹每个月可以吃上几回肉,比大清的生活要强多了。
但如果想买汽车,那就基本不可能了,甚至随着放水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十块钱可能就加两箱油了。
(因为放水导致部分能源价格上涨,其中石油是核心。)
而到了现在,张海潮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考到初级电焊证,然后河间本地的一家叫洪泽的机械厂,在里面干一个月四十块的短工,改善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正式工起步六十。)
“对了,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校队试训,毕竟光靠这纸,可判定不了你到底能不能打!!”
韦卫兵走之前特意提醒了一句。
而还站在原地的张海潮望着对面最少一米九大高个的背影,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丫丫,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啊??”
回到家,张海潮放下二手赠予的旧书包,抱起堪堪个子超过大腿的小妹。
“哥哥,我今天在学校学了一首诗,你看,我背给你听……”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哥哥,你看我记性好吧!!”
张小丫一副“快夸我”的模样,逗的张海潮笑的合不拢嘴。
“丫丫,你说如果哥哥工作了,有钱了,咱们要不要搬出去??”
玩闹一阵后,张海潮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丫丫发起了试探。
“搬出去,哥哥,这里很好啊,隔壁的王彤彤人非常好,经常给我送他们家做的好吃的,上次那个叫奶油蛋糕的东西,好好吃啊,我还想再吃一次!!”
提起邻居小孩送的奶油蛋糕,张小丫就忍不住的舔了舔嘴唇,口水都差点流出来了。
“丫丫,你看,咱们在这栋楼里,其实是个外来户,那些人其实并不怎么欢迎我们,等咱们有钱了,哥给买大房子,买好多好多奶油蛋糕,让你吃不完好不好??”
张海潮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很无奈,实际上因为他们家住进这栋公寓楼后,闲言碎语就没有断过。
虽然很多人依旧对他们兄妹俩抱以同情,但在这栋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住户的口中,他们这些连电器都不怎么会用,没什么文化的新移民,天生就会受到排挤。
所谓的友善,大多数都是表面友善,背地里不一定被骂过多少回了,这一点在这呆了快一个半月的张海潮比谁都清楚。
“哥哥,我,我们能不能不走,我怕,我怕……”
张小丫“哇哇”的哭嚎了出来,让张海潮更加不知所措。
等到把妹妹哄好后,张海潮走进了那间不大,只有三四平民的阳台,趴在栏杆上,看着天上的繁星。
他有些想家了,想湖广的老家了,但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姑且不说回去的成本,就是现在的生活也由不得他舍弃,虽然每个人一个月十块不多,加起来也才二十块,但是对于两个未成年人来说,二十块已经很好了。
最起码他们的温饱得到了保证,没事还能收到所谓爱心人士寄过来的“旧衣物”,刚开始他还觉得大汉的人真好,比满是污秽的大清强多了。
但现在想想,这帮家伙只是想展现自己的同情心罢了,所谓的同情,闹到最后,其实还是“虚荣心”在作祟。
在学校呆了一个来月,张海潮不仅恶补了大汉的一些常识,学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文化,也察觉到了一部分对他们这些新移民的反感。
这种情况在衙门内其实感触是不深的,除了移民厅的那次,基本上其他场合,他面对的都是“笑脸”,只不过他很清楚,这些笑脸下面,更多的还是冷漠和不屑。
毕竟就像那个湖广老乡说的那句话:
“我们这种工作,笑容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别人对你笑,不一定是客气,那只是工作内容罢了。”
而真正让他感到害怕的,其实是一些人明目张胆的反对,甚至在学校,有个没脑子的,直接上来就是一句:
“你们这些人来大汉干什么,来抢劫吗??”
虽然这家伙后来被老师处分了,但他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一丝隔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人嘲讽的眼神,好似在告诉他,他们才是汉国人,你不是,你只是寄生虫!!
虽然他很想反驳出那句“你们的父母当初也是移民过来的”,但是他到底还是没有胆子说出来。
或者说因为要在大汉生存下去,他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其实这也是大汉内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老移民的问题,或者说是已经本土化几代人的移民,对于外来新移民一种打心眼里的排斥。
因为本土化的原因,他们从小上的就是大汉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他们工作以后,也是买车,买房,乃至交纳税金的主力。
他们天然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强大帝国的主人,天然的排挤那些说话带着土腔土调,连国语都说不利索的新移民。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新移民,其实很大程度是拉低了自己的工资,尤其是一部分“福利”的。
如果没有这帮人,他们会享受到更好的待遇,犯罪率也会下降不少。
(一部分人将犯罪率增高描述为新移民的进入,但真实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犯罪的机会也在增多,很多其实都是经济犯罪,而不是直接犯罪,一小撮人在里面混淆视听,但是大众其实就愿意听到这样的新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贬低的对象,严格意义上说,新移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让老移民产生了优越感,毕竟人这个物种,是需要对比的)
虽然目前大汉官方层面上,对于移民,依旧持开放,甚至花钱补贴的重视态度,但对于一部分已经身处高位,掌握大量帝国权利的本土派眼中,移民最适合的地方其实是东非,是鲜卑,是各种各样的海外殖民地。
而不是在他们眼中“神圣”的本土,在他们眼中,本土是属于他们这些帝国有贡献,祖上付出过生命的人。
他们理应享受帝国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繁荣,包括荣耀!!
但每年源源不断出现在汉国本土的新移民,又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们争夺“生存空间”。
虽然就像刘鹏曾经说的那句“美洲足够大,足以容纳半个世界”一样,美洲大陆的宽广,哪怕到现在,七千多万人口,还是看起来非常空旷。
但对于已经在这四十年拿到最多土地,最大资产的本土派来说,他们眼中的帝国,其实是很小的,
小到只能容纳他们,容纳他们财富和地位。
在他们看来,每年的新移民,就像蝗虫大军过境一样,他们会将好不容易涨上去的人均收入大下来,会将帝国本来分配给他们的福利吞噬。
要知道每年的移民部拿到的经费可是五亿华元,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提高本土的教育,医疗,但是却要丟在没有实际价值,说话还粗鲁的新移民身上。
甚至在某位叫金石光巡抚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本土移民,将移民全部疏散到海外殖民地,这样即开发了缺少人手的海外殖民地,还减少了至少三亿华元的经费。
(海外移民为两亿多华元,但这只是内阁拨付的经费,不算当地自发的移民费用)
而这位金巡抚的话,自然受到了一大批本土派官员的支持,他们打着“开发海外”的名头,不断的上书要求停止本土移民。
甚至给出了本土生育率已经足够覆盖移民人数,没有他们,我们依旧可以在本世纪破亿的大数据。
甚至组织了一批所谓的经济学家论述移民对经济的伤害。
其中培养成本,拉低收入,影响消费,是他们惯用手段。
其实新老移民的问题早在第二次美洲战争之后就出现了,当时还闹过一阵,最后用其他手段压下来了。
后来断断续续又来了几次,虽然最终还是被上面的铁拳打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些东西没有了。
恰恰相反,因为压制的缘故,这些年反弹的极为厉害,只不过碍于皇权和内阁的命令,不敢公然违背罢了。
但是不违背,不代表他们不会选择用歧视这种下作的办法来对抗。
张海潮遇到的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归根结底,其实说穿了,还是大汉帝国的本土发展已经到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的阶段。
就像植物都会互相争夺阳光一样,这些自诩“大汉帝国合法公民”的本土派,其实已经也是这样的情况。
他们对于帝国,乃至新移民,更多的是一种“老子已经占住了,你们别来”的排斥感。
更重要的是,因为工业化的缘故,也因为汽车电器这类划时代产品的出现,大汉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而新生活背后就是新文化。
以本土派“汽车家电”的生活方式,天然对刚刚从农业进入工业的新移民,产生对抗,甚至天然的优越感与蔑视。
而站在阳台上抬头望星星,嘴里念叨着家乡的张海潮,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本土文化和旧文化对抗中的经历者,也是受害者!!
(本章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