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人选
作者:来点猪头肉 更新:2024-07-19 23:52
秦王朱樉主动认错,表现出一副认打认罚的态度,这是不少人感觉到意外的。
毕竟这位宗室诸王之长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叛逆’、‘残暴’,是一直大错小错不断的,是屡教不改的类型。
可是这一次他主动认错了,这就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有人怀疑是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圈幡然醒悟了,所以他才会有着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了。
不过也有人在怀疑,那就是这位秦王肯定是和皇帝、太孙做了什么交易,所以才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宗室考评之法,对于一些官员们来说那是不用奢望的,实在是太宽松了。不犯大错就是有赏、就是合格,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甚至还不会落入三法司审理。
可是有些宗室就难受了,因为以前的他们几乎是‘无拘无束’。而现在这么个宗室考评之法就是枷锁了,对于已经肆无忌惮惯了的宗室诸王来说就是难受了。
秦王主动提出,朱允炆这个武林郡王又在摇旗呐喊,这两个都是其他宗室讨厌的存在。
老朱还是很开心的,见了儿子们,也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告戒,这就行了。
其他诸王在被敲打一顿之后就要回到封地,这一次回京只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朝觐,二是被敲打,三是接受宗室考评之法。
朱樉,自然是收拾收拾回凤阳老家种田,不给点惩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虽然这些事情乱糟糟的,不过好在总算是顺利的解决了,这就值得开心了。
朱允熥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了,任亨泰已经率领官员以及锦衣卫出发了,他们要去安南。要调查一下安南国内的谋朝篡位的事情,要宣扬大明国威。
这是本就商定好的事情,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来做就好。
朱允熥也将郁新、严震直叫到文华殿,这一次就是为了考虑发展山东、河南等地。历练的战乱让这些地方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所以现在拟定了要迁一部分百姓去这些地方。
年初的时候也是接到了奏报,青州一带地方‘百里不闻鸡犬声’,这除了连年战乱之外,也是因为有疫病。所以仔细商讨之后,决定从河北、山西移民。
继续是迁移百姓,肯定要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基本的保障和政策做到位。
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做好的,三十年的时间看似不短了,一代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可是很多地方受到战乱的影响依然存在,也包括北方丢失四五百年的时间,短期内想要完全的恢复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等到事情商议的差不多,道衍说道,“殿下,吏部尚书尚且空缺。诸事实在繁杂,殿下还是需要早些定下来户部尚书之选。”
朱允熥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詹徽之后确实空了些时间了。大和尚,你觉得吏部尚书谁来最为合适?”
道衍就开口说道,“臣以为兵部尚书茹瑺勤于职守、慎于言行,可为吏部尚书。”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问道,“他若是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该是谁?”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兵部左侍郎齐德,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自入仕已经十一载,并无过错不说,做事也极为勤勉,在任上不只是忠于本职,更是事无巨细早就有准备。臣以为若是齐德为兵部尚书,最为合适。”
这一下朱允熥的表情就古怪起来了,齐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泰,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建文三宝’之一。
朱允熥不喜欢黄子澄,所以哪怕这是一个探花,现在也只能和朱允炆一起在杭州游山玩水。
朱允熥也不是特别喜欢方孝孺,所以他现在在四川宣扬教化。
齐泰这个人就有些复杂了,虽说他是极力建议削藩的,但是很多的政见和黄子澄不和。比如说齐泰想要先从燕王开始削藩、极力阻止李景隆为大将军等等。
至于结果肯定不行,黄子澄的建议朱允炆全都听了,先削周王等威胁不大的王爷,以李景隆为大将军,这才是真正的误国误民。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齐德虽说勤勉,只是到底是书生不谙军事,以他为兵部尚书合适吗?”
道衍则直接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从勋贵中选一个兵部尚书,那才是最为不妥。如今朝廷军事都在五军都督府,兵部还是心细、耿直的文官主事最好。”
听到道衍这么说,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不觉得道衍的说法有错。
现在的大明不要说不是宋朝时的文强武弱了,也不是历史上大明中后期的那种文臣能够管制武将的局面。
哪怕这几年文官看似是稍微的有点地位了,那也只是好过了动不动被勋贵集团欺负的局面。真的要说能够和勋贵抗争,除非是有皇帝故意拉偏架,要不然文官就只能老实点。
尤其是兵部,现在的兵部看似更多只是五军都督府的附庸,只能做些文书方面的事情。染指兵权是想都不要想,更看不到任何兵部辖制五军都督府的希望。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才说道,“这事情太大了,还是得和陛下商议才行。”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道衍自然也不会反驳什么,明面上还是洪武皇帝当家。
哪怕很多人现在也都觉得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先听太孙意见,然后再奏报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有些事情就是需要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哪怕只是一个程序的问题,也应该如此。
朱允熥随即叫来夏原吉,问道,“宝钞的事情你们准备的如何了?”
夏原吉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今年夏税再以部分以宝钞抵兑,户部收回些许宝钞,旧钞也都焚毁。”
朱允熥看向张福生,问道,“确定那些宝钞都焚毁了?”
张福生赶紧回答说道,“殿下明鉴,奴婢等不敢怠慢,有户部、宝钞司、内监、锦衣卫、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诸多衙门遣人核对,数额查验后才敢焚毁。”
对这个回答,朱允熥是满意的。
旧钞回收之后,有些不能用的肯定是要毁掉。但是也要小心有些人从中动手脚,还是多点衙门监督比较好,免得有些人从中作恶。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这是好事,还是要谨慎些才好。”
夏原吉又说道,“殿下,臣请旨新制宝钞。现有宝钞确实非凡,只是尚且有居心叵测、胆大妄为之辈敢私自印制宝钞。”
造假钞,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以后才有,现在也会有。
甚至就算是铜钱,除了官服铸造的铜钱之外,以前也有不少民间私自铸造的铜钱。
老朱对于私自刊印宝钞的事情当然是严惩不贷,不过也千万不能小看人性。只要回报够大,不要说刊印宝钞了,就算是谋逆之类的事情都有人做。
历史上朱家的王爷们也频繁的被套上伪造宝钞的罪名,朱允炆当初逼死湘王朱柏的时候,就有这条罪名。
朱允熥立刻严肃起来,“这是应该的,宝钞印制的事情还是要仔细、再仔细。也该令朝野上下都知道,擅印宝钞是大罪。”
夏原吉就说道,“殿下,若是今明两年稳住宝钞,臣以为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该接纳宝钞。”
“这还不够。”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现在宝钞还是不太被百姓认可,一来是因为此前宝钞滥发,二来则是宝钞到底是纸币,不如真金白银、铜钱放在手里踏实。朝廷若是能彻底放开用宝钞抵税,宝钞遍行大明,那才是成功。”
任重道远啊,虽然现在也就是阶段性的取得了些成果,可是这么点成绩还不足以让朱允熥满足。
对于夏原吉等人来说,他们或许是取得了一些成绩,让宝钞贬值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是他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这些人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努力,还有很多的一系列工作根本没有完成。
朱允熥还是有些耐心,也没有打算一蹴而就,没指望着很多的事情能够立竿见影取得最佳的效果。
处理完一天的政事,朱允熥到了武英殿,“祖父,尚书的空缺之事该定下来了。”
老朱就问道,“你手里有可用之人了?”
朱允熥也直接问道,“茹瑺如何?”
老朱就笑着说道,“这人有些本事,咱记得他大约是洪武二十三年就是试兵部尚书,二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
试兵部尚书,就是试任,也算得上是代理兵部尚书。
看到老朱对这个人选基本满意,朱允熥又问道,“茹瑺改任吏部尚书之后,齐德为兵部尚书,怎么样?”
老朱则反问道,“茹瑺任吏部尚书,你能制得住他?”
朱允熥仔细思考片刻,随即说道,“这人有些本事,不过也是个会审时度势的人。见风使舵的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茹瑺还真的是这样,建文时和黄子澄不和,靖难后期奉命向朱棣求和结果不敢多言,朱棣打进了应天府,茹瑺立刻就劝进。在永乐时期被弹劾,回去立马就自杀。
能力,茹瑺是有的,只是这也算是个官迷。
老朱就笑着说道,“你知道就好,且先用着。过两年让他主政一方,鞭策一二就行。”(本章完)
毕竟这位宗室诸王之长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叛逆’、‘残暴’,是一直大错小错不断的,是屡教不改的类型。
可是这一次他主动认错了,这就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有人怀疑是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圈幡然醒悟了,所以他才会有着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了。
不过也有人在怀疑,那就是这位秦王肯定是和皇帝、太孙做了什么交易,所以才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宗室考评之法,对于一些官员们来说那是不用奢望的,实在是太宽松了。不犯大错就是有赏、就是合格,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甚至还不会落入三法司审理。
可是有些宗室就难受了,因为以前的他们几乎是‘无拘无束’。而现在这么个宗室考评之法就是枷锁了,对于已经肆无忌惮惯了的宗室诸王来说就是难受了。
秦王主动提出,朱允炆这个武林郡王又在摇旗呐喊,这两个都是其他宗室讨厌的存在。
老朱还是很开心的,见了儿子们,也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告戒,这就行了。
其他诸王在被敲打一顿之后就要回到封地,这一次回京只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朝觐,二是被敲打,三是接受宗室考评之法。
朱樉,自然是收拾收拾回凤阳老家种田,不给点惩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虽然这些事情乱糟糟的,不过好在总算是顺利的解决了,这就值得开心了。
朱允熥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了,任亨泰已经率领官员以及锦衣卫出发了,他们要去安南。要调查一下安南国内的谋朝篡位的事情,要宣扬大明国威。
这是本就商定好的事情,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来做就好。
朱允熥也将郁新、严震直叫到文华殿,这一次就是为了考虑发展山东、河南等地。历练的战乱让这些地方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所以现在拟定了要迁一部分百姓去这些地方。
年初的时候也是接到了奏报,青州一带地方‘百里不闻鸡犬声’,这除了连年战乱之外,也是因为有疫病。所以仔细商讨之后,决定从河北、山西移民。
继续是迁移百姓,肯定要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基本的保障和政策做到位。
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做好的,三十年的时间看似不短了,一代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可是很多地方受到战乱的影响依然存在,也包括北方丢失四五百年的时间,短期内想要完全的恢复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等到事情商议的差不多,道衍说道,“殿下,吏部尚书尚且空缺。诸事实在繁杂,殿下还是需要早些定下来户部尚书之选。”
朱允熥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詹徽之后确实空了些时间了。大和尚,你觉得吏部尚书谁来最为合适?”
道衍就开口说道,“臣以为兵部尚书茹瑺勤于职守、慎于言行,可为吏部尚书。”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问道,“他若是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该是谁?”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兵部左侍郎齐德,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自入仕已经十一载,并无过错不说,做事也极为勤勉,在任上不只是忠于本职,更是事无巨细早就有准备。臣以为若是齐德为兵部尚书,最为合适。”
这一下朱允熥的表情就古怪起来了,齐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泰,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建文三宝’之一。
朱允熥不喜欢黄子澄,所以哪怕这是一个探花,现在也只能和朱允炆一起在杭州游山玩水。
朱允熥也不是特别喜欢方孝孺,所以他现在在四川宣扬教化。
齐泰这个人就有些复杂了,虽说他是极力建议削藩的,但是很多的政见和黄子澄不和。比如说齐泰想要先从燕王开始削藩、极力阻止李景隆为大将军等等。
至于结果肯定不行,黄子澄的建议朱允炆全都听了,先削周王等威胁不大的王爷,以李景隆为大将军,这才是真正的误国误民。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齐德虽说勤勉,只是到底是书生不谙军事,以他为兵部尚书合适吗?”
道衍则直接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从勋贵中选一个兵部尚书,那才是最为不妥。如今朝廷军事都在五军都督府,兵部还是心细、耿直的文官主事最好。”
听到道衍这么说,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不觉得道衍的说法有错。
现在的大明不要说不是宋朝时的文强武弱了,也不是历史上大明中后期的那种文臣能够管制武将的局面。
哪怕这几年文官看似是稍微的有点地位了,那也只是好过了动不动被勋贵集团欺负的局面。真的要说能够和勋贵抗争,除非是有皇帝故意拉偏架,要不然文官就只能老实点。
尤其是兵部,现在的兵部看似更多只是五军都督府的附庸,只能做些文书方面的事情。染指兵权是想都不要想,更看不到任何兵部辖制五军都督府的希望。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才说道,“这事情太大了,还是得和陛下商议才行。”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道衍自然也不会反驳什么,明面上还是洪武皇帝当家。
哪怕很多人现在也都觉得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先听太孙意见,然后再奏报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有些事情就是需要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哪怕只是一个程序的问题,也应该如此。
朱允熥随即叫来夏原吉,问道,“宝钞的事情你们准备的如何了?”
夏原吉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今年夏税再以部分以宝钞抵兑,户部收回些许宝钞,旧钞也都焚毁。”
朱允熥看向张福生,问道,“确定那些宝钞都焚毁了?”
张福生赶紧回答说道,“殿下明鉴,奴婢等不敢怠慢,有户部、宝钞司、内监、锦衣卫、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诸多衙门遣人核对,数额查验后才敢焚毁。”
对这个回答,朱允熥是满意的。
旧钞回收之后,有些不能用的肯定是要毁掉。但是也要小心有些人从中动手脚,还是多点衙门监督比较好,免得有些人从中作恶。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这是好事,还是要谨慎些才好。”
夏原吉又说道,“殿下,臣请旨新制宝钞。现有宝钞确实非凡,只是尚且有居心叵测、胆大妄为之辈敢私自印制宝钞。”
造假钞,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以后才有,现在也会有。
甚至就算是铜钱,除了官服铸造的铜钱之外,以前也有不少民间私自铸造的铜钱。
老朱对于私自刊印宝钞的事情当然是严惩不贷,不过也千万不能小看人性。只要回报够大,不要说刊印宝钞了,就算是谋逆之类的事情都有人做。
历史上朱家的王爷们也频繁的被套上伪造宝钞的罪名,朱允炆当初逼死湘王朱柏的时候,就有这条罪名。
朱允熥立刻严肃起来,“这是应该的,宝钞印制的事情还是要仔细、再仔细。也该令朝野上下都知道,擅印宝钞是大罪。”
夏原吉就说道,“殿下,若是今明两年稳住宝钞,臣以为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该接纳宝钞。”
“这还不够。”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现在宝钞还是不太被百姓认可,一来是因为此前宝钞滥发,二来则是宝钞到底是纸币,不如真金白银、铜钱放在手里踏实。朝廷若是能彻底放开用宝钞抵税,宝钞遍行大明,那才是成功。”
任重道远啊,虽然现在也就是阶段性的取得了些成果,可是这么点成绩还不足以让朱允熥满足。
对于夏原吉等人来说,他们或许是取得了一些成绩,让宝钞贬值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是他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这些人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努力,还有很多的一系列工作根本没有完成。
朱允熥还是有些耐心,也没有打算一蹴而就,没指望着很多的事情能够立竿见影取得最佳的效果。
处理完一天的政事,朱允熥到了武英殿,“祖父,尚书的空缺之事该定下来了。”
老朱就问道,“你手里有可用之人了?”
朱允熥也直接问道,“茹瑺如何?”
老朱就笑着说道,“这人有些本事,咱记得他大约是洪武二十三年就是试兵部尚书,二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
试兵部尚书,就是试任,也算得上是代理兵部尚书。
看到老朱对这个人选基本满意,朱允熥又问道,“茹瑺改任吏部尚书之后,齐德为兵部尚书,怎么样?”
老朱则反问道,“茹瑺任吏部尚书,你能制得住他?”
朱允熥仔细思考片刻,随即说道,“这人有些本事,不过也是个会审时度势的人。见风使舵的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茹瑺还真的是这样,建文时和黄子澄不和,靖难后期奉命向朱棣求和结果不敢多言,朱棣打进了应天府,茹瑺立刻就劝进。在永乐时期被弹劾,回去立马就自杀。
能力,茹瑺是有的,只是这也算是个官迷。
老朱就笑着说道,“你知道就好,且先用着。过两年让他主政一方,鞭策一二就行。”(本章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