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鄂尔多斯善后问题
作者:名剑山庄 更新:2022-01-13 20:32
第四十八章 鄂尔多斯善后问题
这种趋势杨博也是看在心中,也成为杨博与周梦臣互信的基础。
毕竟不管是杨博与周梦臣,他们都不是一个人。他们都要考虑背后的人。杨博数年不在朝廷,都要靠周梦臣支撑,没有互信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要做到这一步,杨博与周梦臣两派近乎合二为一了。
杨博自然要小心试探,黄河银行的成功,让杨博觉得,或许能够进行下一步了,他自然立即回信,与周梦臣敲定了约会。
杨博写了回信之后,就要面对现实的情况。
其实,在周梦臣书信到的时候,鄂尔多斯一战,已经打完了,正如周梦臣所想,简直是一场武装游行,最终斩首三百余级,俘获蒙古军民数十万,牛羊马匹无数。
辛爱余部,一部分数千人在一位孛儿只斤家族贝勒的带领之下,毅然迈上了西征之路,出河套,向西逃窜,不知道是去西域,还是转入青海,或者去漠北。总之,他们想要寻找一片新的栖息地,必须需要艰难的跋涉与战争。而剩下的两万多骑,直接向大明投降。
这让杨博大喜过望之后,又有一点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原因很简单,这成建制的蒙古军队投降,如果不分解开来,有一点不放心,但是如果分解开来之后,这现成的战斗力就没有了。
最后商议之后,上表朝廷,请朝廷决断。
刚刚收到朝廷的决断,让杨博挑选精壮骑兵万人,送往京师。重建三千营。
这里面主导的是丰城侯。
从这里也看出来丰城侯的雄心壮志。京营三大营是那三大营。就是神机营,五军营,与三千营。
神机营在大同已经磨砺出来,作为人数最大多的火器军队,防守上很有心得,作为京师防御的主力,也是能让人放心的。而五军营,其实就是马芳带来的大同骑兵一部。又从各地军阵挑选了一些骑兵好手。马芳调任河朔,但是跟随他来京师的骑兵的却没有调走。这一部分就是五军营了。只是数量并不多,不超过两万。而三千营,在永乐时期就是鞑营。是蒙古投降的骑兵组成的。
在战术上与蒙古人一般无二。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
丰城侯一辈子的心愿就是重建京营,而今虽然他重建的京营,与鼎盛时期的三大营不一样,但是架子自然是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三千营了。
虽然有很多蒙古部落依附朝廷,但是谁都清楚一个事实,这年头依附大明王朝的鞑子,都是在草原上混不下去的鞑子。他们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真正能打的鞑子都不会来投靠朝廷。
在青城之战中,土默特部的主力,更是与大同军拼杀得血流成河。本来就没有多少俘虏,再加上彼此血海深仇。这些蒙古降兵不能用。而今鄂尔多斯降兵却不一样了。
几乎没有与大明开打,斩首三百余人,其实更多他们自己内讧,还有鄂尔多斯本部是被土默特欺凌吞并的,最少鄂尔多斯部对大明之间仇恨并不深。
足以编成三千营。
当然了,杨博在此之间,也要做好挑选,挑选出来真心依附朝廷,愿意为朝廷效力的鞑兵鞑将,比如三娘的家族,他们作为跟随杨博出征鄂尔多斯的蒙古人,又深入蒙古内部,劝说鄂尔多斯部投降,又与朝廷大员,也就是周梦臣联姻,在大明朝廷看来,就是可以信任的蒙古人了。
所以三千营之中,三娘家族之中要站好几个将领的。
除却这些之外,杨博还要安排榆林镇的一些卫所军迁徙到鄂尔多斯驻扎,并建立新的城池,规划版图。总之,杨博有很多事情要忙。
他最大的难题还是缺人。
鄂尔多斯其实很大的。但是这么大的面积,只有几十万人,而且都是蒙古人,汉人没有多少,在善后的时候,杨博自然不能让鄂尔多斯部都留下来原因很简单,从周梦臣对河朔省的军事布置来看,河套地区,也就是鄂尔多斯是作为河朔省的腹地,在黄河环抱之中,是处于绝对安全的地方,再加上鄂尔多斯水草丰盛,靠近黄河的很多地方,都能改造成为上好的良田。
不过,是用来养马,还是有来种粮食,都是河朔一省的核心区域,如果这里安置一个蒙古部落,万一这个蒙古部落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岂不是祸起萧墙之内?让朝廷反应不及。
当然了,全部将蒙古人迁走也不行,毕竟放马也是需要大量蒙古人的。但是与云中府一样需要重视汉民与蒙古人的比例吗,一定要让汉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是可惜,很多事情杨博都是有办法的。但是对于人口这一件事情上,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整个河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有充足的人口,河朔才是大明的地盘,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大明对河朔充其量是武装占领而已,等时间一长,还是要放弃的。
但是人口不是韭菜,地里面一茬一茬的,人口一茬最少要十几年生长。一时间杨博从什么地方找人。他只能写信隔日家乡父老,让家乡父老帮忙。
毕竟,真要说起来,整个北方,也就是山西人口密集最多。人多地少。引家乡人来这里屯耕,也算是造福乡里的好事。奈何,大明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迁徙的。杨博也不可能对家乡人采取什么强硬手段。
这让他烦恼之极。
就在他在为这一件事情烦恼的时候,周梦臣也在汇总可以迁徙百姓的名单。
周梦臣汇总方式很简单,就是挂上一批修长城的单子,给银子,但是要人去塞外一去就是一年。周梦臣本来没有想过有这办法,他想的很简单。
无他,地震对关中生产力摧残很大,很多人都处于生死边缘。这种情况之下,是很容易召集百姓移民的,问题是,他的赈灾效果太好。
在各乡约会的努力之下,不敢说全部灾民都处置好。但是人但凡能有一口饭吃,都不会想离开家乡,而周梦臣布置的很多卖力气的活,正好让很多百姓有了喘息之机。、
周梦臣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周梦臣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这也不是骗。因为周梦臣估计河朔一带确实需要很多工程。而百姓对于离开家乡的恐惧,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这种工钱都是卖命钱,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走这一条路的。
只是,地震造成的损失是现实存在的,即便周梦臣赈灾效果再好,也不能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不要忘记各乡约会拿到的不是赈灾款,而是贷款。
既然是贷款,就是需要还的。
所以很多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他们面前也没有多少路可以选。所以只能搏一搏,而选择这种搏一搏的人选,与周梦臣挑选移民的人选,可以说高度重叠。都是年轻力壮,都是有家有口。都是家中赤贫。等他们到了河朔,只要待遇好,是愿意留下来,甚至也愿意将妻子儿女接过去的。
当然了,最好是彼此交通方便一些。
周梦臣做出初步的汇总,最少能够从关中征召这样的人两到三万,如果加上他们的家眷,大概有十几万之多。这些人填充河朔。虽然不够,但也差不多了,更不要说,如果这个办法合适,从山西,河南,还能征召更多壮丁与百姓。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趋势杨博也是看在心中,也成为杨博与周梦臣互信的基础。
毕竟不管是杨博与周梦臣,他们都不是一个人。他们都要考虑背后的人。杨博数年不在朝廷,都要靠周梦臣支撑,没有互信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要做到这一步,杨博与周梦臣两派近乎合二为一了。
杨博自然要小心试探,黄河银行的成功,让杨博觉得,或许能够进行下一步了,他自然立即回信,与周梦臣敲定了约会。
杨博写了回信之后,就要面对现实的情况。
其实,在周梦臣书信到的时候,鄂尔多斯一战,已经打完了,正如周梦臣所想,简直是一场武装游行,最终斩首三百余级,俘获蒙古军民数十万,牛羊马匹无数。
辛爱余部,一部分数千人在一位孛儿只斤家族贝勒的带领之下,毅然迈上了西征之路,出河套,向西逃窜,不知道是去西域,还是转入青海,或者去漠北。总之,他们想要寻找一片新的栖息地,必须需要艰难的跋涉与战争。而剩下的两万多骑,直接向大明投降。
这让杨博大喜过望之后,又有一点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原因很简单,这成建制的蒙古军队投降,如果不分解开来,有一点不放心,但是如果分解开来之后,这现成的战斗力就没有了。
最后商议之后,上表朝廷,请朝廷决断。
刚刚收到朝廷的决断,让杨博挑选精壮骑兵万人,送往京师。重建三千营。
这里面主导的是丰城侯。
从这里也看出来丰城侯的雄心壮志。京营三大营是那三大营。就是神机营,五军营,与三千营。
神机营在大同已经磨砺出来,作为人数最大多的火器军队,防守上很有心得,作为京师防御的主力,也是能让人放心的。而五军营,其实就是马芳带来的大同骑兵一部。又从各地军阵挑选了一些骑兵好手。马芳调任河朔,但是跟随他来京师的骑兵的却没有调走。这一部分就是五军营了。只是数量并不多,不超过两万。而三千营,在永乐时期就是鞑营。是蒙古投降的骑兵组成的。
在战术上与蒙古人一般无二。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
丰城侯一辈子的心愿就是重建京营,而今虽然他重建的京营,与鼎盛时期的三大营不一样,但是架子自然是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三千营了。
虽然有很多蒙古部落依附朝廷,但是谁都清楚一个事实,这年头依附大明王朝的鞑子,都是在草原上混不下去的鞑子。他们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真正能打的鞑子都不会来投靠朝廷。
在青城之战中,土默特部的主力,更是与大同军拼杀得血流成河。本来就没有多少俘虏,再加上彼此血海深仇。这些蒙古降兵不能用。而今鄂尔多斯降兵却不一样了。
几乎没有与大明开打,斩首三百余人,其实更多他们自己内讧,还有鄂尔多斯本部是被土默特欺凌吞并的,最少鄂尔多斯部对大明之间仇恨并不深。
足以编成三千营。
当然了,杨博在此之间,也要做好挑选,挑选出来真心依附朝廷,愿意为朝廷效力的鞑兵鞑将,比如三娘的家族,他们作为跟随杨博出征鄂尔多斯的蒙古人,又深入蒙古内部,劝说鄂尔多斯部投降,又与朝廷大员,也就是周梦臣联姻,在大明朝廷看来,就是可以信任的蒙古人了。
所以三千营之中,三娘家族之中要站好几个将领的。
除却这些之外,杨博还要安排榆林镇的一些卫所军迁徙到鄂尔多斯驻扎,并建立新的城池,规划版图。总之,杨博有很多事情要忙。
他最大的难题还是缺人。
鄂尔多斯其实很大的。但是这么大的面积,只有几十万人,而且都是蒙古人,汉人没有多少,在善后的时候,杨博自然不能让鄂尔多斯部都留下来原因很简单,从周梦臣对河朔省的军事布置来看,河套地区,也就是鄂尔多斯是作为河朔省的腹地,在黄河环抱之中,是处于绝对安全的地方,再加上鄂尔多斯水草丰盛,靠近黄河的很多地方,都能改造成为上好的良田。
不过,是用来养马,还是有来种粮食,都是河朔一省的核心区域,如果这里安置一个蒙古部落,万一这个蒙古部落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岂不是祸起萧墙之内?让朝廷反应不及。
当然了,全部将蒙古人迁走也不行,毕竟放马也是需要大量蒙古人的。但是与云中府一样需要重视汉民与蒙古人的比例吗,一定要让汉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是可惜,很多事情杨博都是有办法的。但是对于人口这一件事情上,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整个河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有充足的人口,河朔才是大明的地盘,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大明对河朔充其量是武装占领而已,等时间一长,还是要放弃的。
但是人口不是韭菜,地里面一茬一茬的,人口一茬最少要十几年生长。一时间杨博从什么地方找人。他只能写信隔日家乡父老,让家乡父老帮忙。
毕竟,真要说起来,整个北方,也就是山西人口密集最多。人多地少。引家乡人来这里屯耕,也算是造福乡里的好事。奈何,大明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迁徙的。杨博也不可能对家乡人采取什么强硬手段。
这让他烦恼之极。
就在他在为这一件事情烦恼的时候,周梦臣也在汇总可以迁徙百姓的名单。
周梦臣汇总方式很简单,就是挂上一批修长城的单子,给银子,但是要人去塞外一去就是一年。周梦臣本来没有想过有这办法,他想的很简单。
无他,地震对关中生产力摧残很大,很多人都处于生死边缘。这种情况之下,是很容易召集百姓移民的,问题是,他的赈灾效果太好。
在各乡约会的努力之下,不敢说全部灾民都处置好。但是人但凡能有一口饭吃,都不会想离开家乡,而周梦臣布置的很多卖力气的活,正好让很多百姓有了喘息之机。、
周梦臣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周梦臣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这也不是骗。因为周梦臣估计河朔一带确实需要很多工程。而百姓对于离开家乡的恐惧,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这种工钱都是卖命钱,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走这一条路的。
只是,地震造成的损失是现实存在的,即便周梦臣赈灾效果再好,也不能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不要忘记各乡约会拿到的不是赈灾款,而是贷款。
既然是贷款,就是需要还的。
所以很多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他们面前也没有多少路可以选。所以只能搏一搏,而选择这种搏一搏的人选,与周梦臣挑选移民的人选,可以说高度重叠。都是年轻力壮,都是有家有口。都是家中赤贫。等他们到了河朔,只要待遇好,是愿意留下来,甚至也愿意将妻子儿女接过去的。
当然了,最好是彼此交通方便一些。
周梦臣做出初步的汇总,最少能够从关中征召这样的人两到三万,如果加上他们的家眷,大概有十几万之多。这些人填充河朔。虽然不够,但也差不多了,更不要说,如果这个办法合适,从山西,河南,还能征召更多壮丁与百姓。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