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司马懿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1-11-11 21:46
  聊城之围解除之后,袁绍大为震动,亲自领兵南下救援袁尚。
  张飞立即撤离聊城,前往龙凑渡口。
  趁着袁绍南下的时候,平原的刘备也马上紧锣密鼓地安排撤兵,大量的物资打包带好,放弃平原,战略转移。
  因为虽然此战青州军获得了胜利,但袁绍在兵力、财力、粮草、军货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冀州军号称带甲之士百万,实际上根据陈暮策反的党人高层推算,袁绍的总兵力约在二十五六万之间,粮草辎重确实很多,不能正面硬拼。
  而陈暮又不打算学曹操只是把袁绍击退之后,等袁绍病死再取北方,他是想直接通过一战定胜负,早点把河北拿下。
  所以在计谋以及方法上,远要比曹操发动的官渡之战更加复杂,更加需要等待时机与韬略。
  数十艘楼船浩浩荡荡地停在了龙凑渡口,刘备、张飞、典韦、臧霸所有的军队集结在此,总计约六万多人,井然有序地开始渡河退到黄河以南。
  袁绍军虽然取得了平原国以北的区域,但就如同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派张辽关羽迎头痛击了颜良,又亲自攻杀文丑一样。
  黄忠一战连破五阵斩杀三名敌将,百人将数十名,狠狠地打击了袁军士气,导致袁绍完全不敢追击。
  此战黄忠名震天下,特别是袁军各路将领,无不闻风丧胆,畏惧不已。
  虽然早在虎牢关之时,黄忠就因为与吕布战平而天下皆知,但这一战可谓是再次平添了几分风头无量。
  能在数万大军当中,连斩几名上将首级者又有几人?
  别看只是三名校尉,不像关羽那样斩的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等级的将军。
  可如果把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三个万石将军比作元帅。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秩中两千石将军比作大将的话。
  那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个级别就相当于上将,而黄忠斩杀的苏游、吕旷、尹楷等人,则可以算是中将。
  冷兵器时代,有这份战绩。比之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亦是不遑多让。
  因此刘备也是很快上报朝廷,为黄忠请功。
  刘虞没有吝啬,在看到如此大的战功之后,立即封黄忠为卢门亭侯,让他跨入了列侯的层次。
  只不过职务上依旧是杂号将军,并没有继续往上升。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以及抚军、中军、上军、镇军等重号将军的官职,都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改制后才有的新职务。
  在那之前,四征四镇都是杂号将军,甚至到三国时期,只有魏国属于重号将军,吴蜀的四征四镇等也依旧是保留了汉制,属于杂号将军的序列。
  除非刘虞重新改制,否则继续沿用汉制的话,很多将领已经不可能往上升了。
  因为汉朝重号将军就那么几个,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外,就是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
  现在这些将军都被占了名额,比如刘备是青州牧兼卫将军,关羽是前将军,张飞为后将军,陈暮为少府兼右将军,典韦是左将军,其余职位,也由洛阳一些官员担任。
  如此一来,包括赵云黄忠张辽这些非刘备集团的草创元老人物,杂号将军基本就已经到头。剩下的,就只能封侯,一路从亭侯乡侯县侯这么升上去。
  其实对于汉朝繁乱的将领制度,陈暮也早有改制的想法。里面重号将军、重号校尉、杂号将军、杂号校尉的制度过于混乱,难以统一。
  东汉时,校尉同样是高级将领,比如五营校尉,也就是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大校尉,乃是掌控北军精锐,是只听从于直属中郎将以及大将军的高级将领,比之杂号将军地位要高得多。
  结果汉末大乱时期,各种各样的杂号将军层出不穷,导致哪怕是重号校尉,也逐渐变成中级军官,位在那些杂号将军之下。
  甚至裨将军、偏将军、门牙将军这些最低级杂号将军都要比重号校尉高。
  军队没有成型的建制,只会追随特定的将领,军中各级别混乱,上下尊卑之间没有明确统一。这样长久以往,只会越来越混乱,有可能造成明末军镇的情况。
  如孙策讨伐江东的时候,只是个折冲校尉,结果手底下一堆郡都尉、太守、将军、校尉。虽然这些人都是孙坚的旧部,所以一个个哪怕官职比孙策高,也依旧忠心拥护孙策。
  但也表明了当时军制状况就是大家不认朝廷官职,只认统军将领,一旦将领发生叛乱,对于国家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像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等,都是因为士兵们只听从于统兵将军的话。
  特别是高平陵之变,哪怕司马懿已经被明升暗贬,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但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再加上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等到曹芳曹爽去高平陵拜谒曹叡的时候,轻松发动叛乱控制了整个洛阳,奠定了三马同槽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封建制度的军制一直是个大问题。包括唐朝、宋朝、明朝,在军制上都存在种种弊端,唐朝造成了藩镇;宋朝则阉割得太严重,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明朝则让边关军镇发展了起来。
  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典范是清朝,不过陈暮可没有兴趣让大汉在封建社会这个错误的制度下继续延续,一条道走到黑,那显然不明智,不破不立,重新洗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目前他没有达到权力巅峰之前,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军制改革以及社会变革,或者说,军制改革同样也会成为他将来进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重塑一个时代,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在黄忠率领水师解除了聊城之围后,袁绍也不敢追击,一直过了两个多月,他才重新整顿了军务,慢慢蚕食了平原国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
  龙凑渡口同样也被袁军占据。
  只是黄河之上,多有青州水师楼船游弋,且黄河南岸沿线青州军布下重兵把守,袁绍又如何敢轻易过河?
  双方隔河相望,平原国大部分百姓都已经迁移,两军于黄河两岸继续保持对峙状态。
  永汉二年七月。
  这场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一年了,从永汉元年六月开始,到第二年的七月,两个庞然大物之间,互相各有胜负,依旧没有分出结果。
  远在河内,荡阴县,一座三进三出的府邸当中,已是中午时分,烈阳高照。
  北方的七月份还是十分炎热,虽然按季节来说,现在已经是仲秋时节,可天气依旧没有要降温的意思,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散发着炽烈的温度,令人心中燥热难安。
  穿堂风刮过庭院中的葡萄架,刮过门厅上挂的纱帘,吹得屋檐下的竹马铜铃叮叮当当地响,清脆的声音伴随着阵阵蝉鸣,吵闹不停,更加令人烦躁。
  陈暮正在廊下看书,炎热的高温和四面八方的噪音似乎完全不能给他带来一点干扰。手中的书本在他眼中像是孜孜不倦的美妙事物,不会因外界的任何因素,而让他放弃对书本的眷念。
  当司马朗进庭院的时候,看到廊下盘坐着一名容颜清秀,岁月似乎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青年。青年身边放着一个果盘,里面装满了果脯,他一边看着书,一边随手捏了块果脯放入嘴中咀嚼。
  旁边的侍从看到他进来,正准备向那青年禀报。司马朗很识趣地向侍者比划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示意他不要打扰那位先生看书。
  “大兄,他就是名震天下的子归先生吗?”
  在司马朗的身边,站着一个约二十左右的青年,他身高八尺,体态修长,仪表不俗,好奇的目光正透过七八丈外的庭院,放在廊下那位认真看书的人的侧脸上。
  他只觉得那位先生年纪似乎也不是很大,侧脸宛如**凝脂,洁白的皮肤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如果说那人只有二十岁,他一定信。
  “仲达,注意礼仪。”
  司马朗狠狠地瞥了眼自己的弟弟,子归先生是一个敬称,但显然还是不够尊敬。
  以少府今时今日的地位,即便不能称陈公,也该称一句少府君才对。毕竟大人物的表字,也绝不是司马懿一个初生牛犊可以随意称呼的。
  “是,大兄。”
  司马懿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低下头双手拢在袖子里,一言不发地看着自己的脚尖。
  二人就站在厅堂回廊门口处,忍受着午后炽烈的阳光。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时辰,就当司马朗和司马懿都已经汗流浃背,小腿肚子都在打颤的时候,那边的先生忽然缓缓起身,伸了个懒腰,似是打算走到庭院里活动活动筋骨。
  陈暮扭过头,这才发现那边的庭院入口的回廊拱门下,正站在两个人。虽然他们也站在廊下,但太阳斜照,就这样晒在他们身上,他们早就已经浑身是汗。
  三国版的程门立雪?
  陈暮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对侍者说道:“你怎么没有叫我。”
  侍者答曰:“司马县令让我不要打扰少府。”
  “嗯,让他们进来吧。”
  陈暮笑了笑。
  司马朗原本只是随军主簿,三百石,后来因在平定黑山军的时候有功,升为四百石太尉掾属,很快又因能力出众,被提拔为汤阴县令。
  侍者就过了回廊,来到二人面前,对他们说道:“少府让你们进去。”
  谁知司马朗向侍者拱手一礼,说道:“请侍者向少府君转达,我身上皆是汗迹,浸染了衣衫,面见少府君殊为不礼,请我回去沐浴之后,再来求见。”
  侍者回了一礼,又走回来向陈暮说了一下,陈暮便微笑着看着他们点点头,不远处的司马朗兄弟就向他弯腰拱手,缓缓退了出去。
  过了约小半个时辰,司马朗兄弟回荡阴县衙,洗了个澡,换了身新的衣服,浑身清香扑鼻,再次来到了陈暮府邸。
  陈暮早已经在厅堂等着他们,司马朗兄弟步入厅堂内,看到坐在主位上的陈暮,连忙拱手一礼。
  “司马朗(懿),见过少府君。”
  “毋须多礼。”
  陈暮心中一动,目光看向那位传闻中鹰视狼顾的狠人。
  司马懿也正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他。
  二人目光对视。
  但陈暮的眼中显然是失望大于好奇,司马懿没有鹰视狼顾,也没有任何奇特的面容。就跟刘备不是手长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的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长相都很普通。
  这里的普通,并不是说他们长得不好。而是说他们仅仅只是正常人类的范畴,而非《三国演义》里,老罗描写的一个个奇行种般而已。
  似乎是察觉到了陈暮眼中的失望,司马懿有些不解地拱手又行了一礼问道:“少府君是对懿有什么疑虑吗?”
  “不是。”
  陈暮收拾了一下心情,微笑着摆摆手道:“坐吧。”
  “谢少府君。”
  司马朗兄弟来到右侧席上就坐。
  陈暮说道:“伯达,此人便是你的弟弟司马懿吧。”
  “是的少府君。”
  司马朗拱手道:“太尉征辟我弟弟为御属,仲达素来仰慕少府君,恰好此次有一些县务琐事向少府君汇报,因而我带他登门求见。”
  御属是最低级的官吏之一,包括三公九卿都可以征辟御属。朱儁是太尉,作为三公之一,太尉府应该有长史一名,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陈暮也可以征辟御属,但人数减半,他麾下倒也有一些青年才俊,多为朝廷各路公卿、世家子嗣以及泰山学宫优秀毕业生,最出色的自然是司马朗、陈群以及杨修三人,年末诸葛亮也会被他征辟。
  因为泰山学宫是五年制,虽然毕业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留校攻读。但正常情况下,学满五年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了。
  诸葛亮六岁进入泰山书院,十二岁进入泰山学宫,今年刚好五年,毕业走仕途是完全可以的。
  只不过在汉代,一般要到二十岁及冠成年才能够出仕。除了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像孙策那样由于父亲早死,导致十七岁就提前取表字行冠礼,这属于意外因素。
  所以泰山学宫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且毕业的时候没有到二十岁,往往都会留校继续攻读,或者去州牧府政务厅、各乡县担任没有品秩的佐吏,等到成年之后,通过考核,才能够正式入仕。
  但如果皇帝、大将军或者三公九卿这些权力顶层征辟,那自然也是没有问题,不会在限制范围之内。像司马朗十二岁就通过了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十八岁就被朝廷征辟为治书御史。
  一开始陈暮其实在考虑要不要现在就把诸葛亮征辟过来,毕竟他今年也才十七岁。后来一想,在泰山学宫整日读书,又如何比得上跟在自己身边亲自教育来得更好?
  因此陈暮也已经想好,等年末诸葛亮完成了毕业考试,他就立即将他征辟到自己麾下来。
  现在司马懿也来了。
  一想到诸葛亮和司马懿居然在一起,陈暮就觉得很有意思。
  历史上宿命对决的二人如今却变成同僚,相爱相杀,或许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