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
作者:于秋陨S    更新:2024-05-07 19:00
  诸葛瑾闻言,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贼军虽然退去,但仍不可放松警惕,你即刻去清点战损,救治伤者,好生安葬我军将士!”
  “唯!”
  县尉抱拳应道。
  诸葛瑾又转身对徐盛拱手道:“有劳徐将军在此稍候片刻,在下有些私事还得处理,去去便回,稍时便为大军安排住处。”
  “末将倒是不急,少君请自便。”徐盛摆了摆手道。
  诸葛瑾点了点头,转身走下城楼,却见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正在不远处等候。
  这少女容貌姣好,却一身的粗衣麻布,外面穿着一件孝袍,头上也只插了一根木簪,周身却散发着安静恬淡的书卷气,正是诸葛瑾的妹妹诸葛钰。
  见诸葛瑾走下城楼,少女赶紧迎了上来,福身道:“兄长!”
  诸葛瑾皱眉道:“阿钰,你不在城中待着,来城头作甚,贼军随时可能攻城,此处太过危险。”
  “兄长,是母亲让我来唤你回家。”见兄长责怪,诸葛钰连忙解释道。
  “母亲唤我何事?”诸葛瑾问道。
  兄妹二人口中的母亲,其实是继母宋氏。
  诸葛珪的原配发妻三年前病故,之后他便娶了寡居的宋氏为续弦。可宋氏嫁过来没两年,诸葛珪又病故了。
  可怜宋氏年纪轻轻,方才梅开二度,便又再度守寡。
  恰逢奉高被围困,城中衣食短缺,物资告急。宋氏不惜抛头露面,带着两个女儿和家中婢女为守城士卒缝补衣物,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引得城中百姓称赞。
  听兄长问起缘由,诸葛钰摇了摇头道:“小妹不知。但这两日城中百姓多次在府衙门口聚集,乞求赈济,大概是为了此事吧。”
  闻言,诸葛瑾心中暗道不好。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刚才还在为粮食发愁,现在就有百姓来求粮了,这可怎么办!
  “走,先回家再说!”
  奉高县城并不算大,府衙就坐落在城池的正中央,从城门处步行过去,不过三四刻钟的脚程。
  进了府衙之后,诸葛瑾直奔厅堂而去,却在院中听到了一阵朗朗读书声。
  凉亭下,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捧着一册《论语》,聚精会神地读着。
  诸葛氏历来家风甚严,纵然是在这般危难时刻,家族子弟也没忘了读书治学。
  而这个正在读书的孩童,便是诸葛珪的次子,诸葛亮!
  听着弟弟的读书声,不知为何,诸葛瑾烦躁的心情忽然平复了许多,深吸一口气后,整个人豁然开朗。
  前面一年都挺过来了,如今援军已至,再无破城之忧,已是最好的局面。
  不过些许粮草,便是每顿少吃一些,也能撑到刘使君大军抵达的那一天。
  诸葛想着,转身让妹妹去请继母宋氏,自己就要前往厅堂。
  但诸葛亮趁着刚才诸葛瑾发愣的时候,已经放下书卷,来到诸葛瑾面前。
  “兄长,大姐!”
  诸葛亮拱手行礼道,态度一丝不苟。
  诸葛瑾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我观阿亮近来读书颇为刻苦,不知可有收获?”
  诸葛亮点了点头,“劳兄长挂念,倒是颇有所得。”
  “有所得就好,我还有些要事,稍时再来考校你的课业。”
  诸葛瑾说完就要走,却被诸葛亮拦住。
  “兄长可是为百姓乞粮一事忧虑?”
  诸葛亮举头,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问道。
  诸葛瑾不禁哑然失笑,他知道自己弟弟早慧,却不想让他掺和进来,遂揉了揉他的头笑道:
  “阿亮,此事为兄自会处置,你还小,当以读书为要。”
  闻言,诸葛亮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似乎不喜欢别人摸他的头。
  “兄长,弟虽年幼,却也愿为兄长分忧。”
  面对小大人逞能一般的话语,诸葛瑾也来了兴致,有心趁机考校诸葛亮一番。
  “好,那你便说说,此事该如何处置。”
  诸葛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继续问道:“敢问兄长,咱们府库中还有多少粮食?”
  “粮食不多了。”
  诸葛瑾自然不可能将存粮数目告诉一个小孩子,便推脱道。
  “便是不多,也得分给百姓一些,以此安定人心。”诸葛亮正色答道。
  “为何?”诸葛瑾皱眉道,“需知一旦分给了百姓,守城的将士们就可能饿肚子。一旦士卒无心守城,咱们可就都要被贼军杀了。”
  “即便如此,也得分!”诸葛亮斩钉截铁道,还是坚持己见。
  “说说你的理由。”
  诸葛亮笑道:“兄长可知,弟方才在读何经典?”
  “不是《论语》么?”
  “正是。”诸葛亮神情严肃道,“兄长岂不闻: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兄长若肯均分粮食,哪怕得到的粮食再少,百姓也会心甘情愿与奉高城共存亡。
  倘若兄长处事不公,则不用贼军攻城,百姓自己就会叛变投贼,届时咱们死无葬身之地矣!”
  听到这里,诸葛瑾不禁神情一肃,再看向诸葛亮的眼神中,已然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
  他的本意,也是要拨发一部分粮草给百姓,免得激起民变。
  毕竟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但他没想太深,更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如今诸葛亮这番话,倒是给了他一些启示。
  沉默片刻之后,诸葛瑾才继续开口道:“孔明,你方才说的那番话,是谁告诉你的?”
  汉代男子,一般二十岁及冠之后,家中长辈才会给取个表字。但去年诸葛珪自知命不久矣,便给年幼的两个儿子都取了表字。
  诸葛瑾换了称呼,代表他认可了诸葛亮给出的解决办法。
  “并无旁人指引,乃是弟自己想出来的。”
  “好啊,自己想出来的才最好!”诸葛瑾笑着感叹道,脸上满是欣慰。
  “你放心,我诸葛氏数百年清名尚在,为兄绝不会苛待百姓。此外,为兄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徐州牧刘使君已派大军来援,不出一月,便能击破贼军,咱们一家与满城百姓皆能得救矣!”
  闻言,诸葛亮的眼睛也亮了起来。
  “兄长此言当真!”
  望着喜形于色的弟弟,诸葛瑾不禁再度哑然失笑,这才想起他不过是个九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