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万户角的风(第三更,求订阅)
作者:小鱼的命运 更新:2024-12-25 13:22
傍晚时分的万户角,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徐徐海风从海上吹来,大海、沙滩、椰林和晚霞一起构成一副绝美的画面。
而在这副画面之中,最为显眼的还是那个巨大的发射塔,这只是其中一座,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万户角已拥有了四个发射场,四个大小不一发射架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好不壮观。
在通往发射场的沿海公路上,停着一辆电动交通车——这种使用密封铅酸电池的电动车在南洋很常见,虽然续航里程有限,但是用作场内交通车,倒也很合适。
坐在交通车里的张远鹏,先给朋友递了一根烟,然后就这样坐在那里,默默的抽着烟,偶尔的他会把目光投向远处的二号发射架,那里一枚万户5型火箭耸立着,几个小时后,它就会把三枚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继美国、苏联之后,南洋将会是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不过,注视着那枚火箭时,张远鹏思索的问题却是“和平卫士”洲际导弹,这款导弹是南洋刚刚研制成功的洲际导弹,它的射程达12000公里,在研制这款导弹的时候,为了提高精度,他采用高性能计算机——由多块集成电路构成的计算机,其反应时间和系统性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远远优于当时美国和苏联洲际导弹系统。
作为参与这款导弹研制的工程师,张远鹏盯着远处火箭自言自语道:
“这样的技术,不用在导弹上,实在是可惜啊!”
“什么?”
而坐在一旁的王平安疑惑道:
“什么技术?”
“一箭多星啊。”
用手指着远处的火箭,张鹏远说道:
“咱们的“和平卫士”虽然只有12000公里的射程,但是你知道的,因为赤道的关系,它的载荷超过一吨,这样的导弹,仅仅只用发射一枚核弹头,实在是太可惜了。
现在核弹的小型化很顺利,要是用一箭多星的技术的话,至少可以把四枚核弹发射到敌国。同时攻击四个目标,甚至十个目标!”
对于所有参与“和平卫士”的工程师来说,们虽然非常清楚和平卫士的性能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性能,自然不会有任何人会加以拒绝。
“到时候我们的一枚导弹就相当于几枚导弹,只需要有限的一些洲际导弹就可以摧毁一个国家。”
在提到“摧毁一个国家时”,张鹏远语气显得非常平静,就像是在提一件一提的事情似的。
正是核战争时代的特点,战争不再是以战争的胜负为目的,而是以摧毁敌国,以毁灭作为手段。
正是在这种核武器的威慑之下,世界才真正进入到和平时代,毕竟在此之前战争的目的是基于胜利,
现在,在核武器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却变味儿了,变成了毁灭,是以毁灭作为战争的最终目的。
所以,对于张鹏远来说,他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平卫士”洲际导弹的威力,让他能够更容易完成他的设计使命——将敌国从地球上抹去。
“你的这个想法很正常,从美国人去年用“Thor-Able”运载火箭的末级,将3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咱们就在研究这个了,美国人高调宣传这个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为了告诉苏联人,他们可以一次发射好几枚核弹。”
这就是冷战最真实的一面,所谓的“太空探索”其核心还是为了战争服务,只不过大家都披上了“为了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外衣,说白了,就是为了听起来好听而已,可骨子里为的都是想要摧毁他们!
当然了,好听的话总是需要说的,但那说的都是给外人听的。
王平安说道。
“可是你别忘了,精度,“一箭多星”说白了,就是集束式多弹头技术,只要把弹头在目标区域像撒盐一样撒下去就可以了,可问题是精度怎么办?”
扭头看着张鹏远,王平安说道:
“别忘了,在研制“和平卫士”的时候,咱们就发现将导弹的打击精度提高一倍意味着摧毁同样的目标,需要弹头的当量可以降为原来的1/4。
在命中精度不变的情况下,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将增加大约0.6倍,如果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
总之,提高打击精度比提高弹头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咱们才会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解决它的精度问题。”
王平安的话音刚落,张鹏远就反问道。
“精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计算机啊!提高打击精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弹载计算机和陀螺仪的性能。”
“对,就是计算机,实际上,没有性能强大的弹载计算机,也就不可能实现分导式多弹头。”
张鹏远一边说,一边解释道:
“就目前来说,我们的计算机和制导系统是无法满足分导式弹头的需要。主要是它的性能难以满足弹道快速解算的要求,等CPU解算出弹道后,弹头已经错过窗口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在地面上完成计算,然后,再依次释放卫星了,卫星可以这么发射,但是导弹却不行,我们在研制“和平卫士”的时候,一个技术指标,就是制导系统不依赖于导弹外部的任何信息,这样一来,才能在核战的条件下,实施真正的核反击。”
其实,万户5型火箭,从来都不是合格的战略导弹,因为它不仅依赖于对恒星或陆地位置的观测,而且还依赖于无线电或雷达信号,这意味着如果指挥中心或者测控船被摧毁,它就会变成瞎子。
但是“和平卫士”的惯性制导系统却不依赖这些外部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了发射后不管。
“也就是说,没有强大的计算机,一箭多弹,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束炸弹而已,抵达目标上空,释放弹头,至于效果和一个的区别也不大。”
听着王平安的分析,张鹏远抿了一下嘴唇,说道:
“那我们就研制更强大的计算机呗,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在张鹏远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盯着那枚万户五型火箭,双眼中充斥着某种渴望,他所思所想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的保护南洋的安全!
一个小时后,迎着夕阳的余晖,万户五型火箭又一次成功的发射了,又一次成功的将卫星送上了太空。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南洋发射的火箭次数最少,甚至直到去年岁末才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但是南洋一直在稳扎稳打的一步步的推进着自己的火箭计划,并且一点点的朝着一个远景目标发展着。
月球!
钱复康的办公室中,就悬挂着一副月球照片,那是“玉兔一号”拍下的月球照片,这张照片代表着某种愿景——登月。
只不过,目前在钱复康的工作之中,研制登月火箭反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导弹。
“固体发动机!”
指着绘图板上图纸,钱复康说道:
“军方的要求非常简单,他们要求潜射导弹必须使用固体发动机。”
其实,在南洋,没有谁比钱复康更了解潜射导弹,南洋初代艇载弹道导弹的的方案是把陆上使用液体推进的“万户四型”中程导弹稍加改动后装备到舰艇上,形成舰载武器系统。
当时刚来南洋的钱复康就操刀对“万户四型”导弹经折衷改动,由原来的长29米、直径2.41米变为长17.7米、直径2.67米。不过与“万户四型”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把液体推进剂的导弹作为一种战略导弹系统进行部署,在后勤、安全、发射以及作战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另外,舰载“万户四型”导弹只能在发射前临时加注液体推进剂,时间长且十分复杂;导弹在潜艇上发射时,导弹起飞时加速度较低,可能会引起严重问题和后果。因此改型导弹不能满足海军所期望的简单、可靠、发射迅速及时的要求。
不过即使是如此,海军技术部门仍然用它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且最终成功的实现了水下发射,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其发射复杂的问题。
于是研制新型潜射导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海军把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列入计划的前提下。
“可是用固体发动机的话,射程恐怕很难满足海军对射程的需求,固体发动机的推力小,即使是美国的北极星,发射重量也就只有12吨,射程也只有2000多公里。”
作为南洋最权威的火箭工程师,尤金.格桑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优劣是非常清楚的,前者可以很容易做大做强,可是后者却不可能。
“一步步的来吧,按照海军要求,弹长不能超过10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想要增加射程,只能在弹径和弹体材料上做文章,第一是尽量降低弹体重量,这个我已经有了方案,就是第二级火箭的壳体由玻璃纤维制成,第二就是适当增加弹宽……”
在一一介绍着自己的想法之后,钱复康把目光投向尤金,说道: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固体火箭发动机,”
面对钱复康投来的视线,尤金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
“现在我们的15t级固体火箭在研制之中,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技术问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可以在年中拿出样品。”
尤金的回答让钱复康陷入了思索之中,他默默的拿出根香烟抽了一会,然后说道:
“15吨还是有些太小啊,这个射程最多只有3000km,距离海军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再想想办法吗?哪怕就是几百公斤也是好的,毕竟,对于导弹来说,哪怕是远上个一两百公里,那是非常重要的。”
对这个要求,尤金无奈的耸了耸肩膀,说道:
“这个是真没有办法了,至少在高性能推进剂研制成功之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就目前来说,你只能在导弹上面去做文章了。”
在导弹上做文章,做什么样的文章?
当然是进一步优化导弹的弹体设计了,还有就是采用新型材料。当然,还可以设计重量更小的自导系统。
虽然办法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办法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对于钱复康来说,接下来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去解决。
“是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加导弹的长度……”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但是钱复康知道这是并不可能的,毕竟,现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在制造之中,牵一发动全身,导弹尺寸是受到潜艇大小限制的。
“真的有点可惜啊……”
而在这副画面之中,最为显眼的还是那个巨大的发射塔,这只是其中一座,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万户角已拥有了四个发射场,四个大小不一发射架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好不壮观。
在通往发射场的沿海公路上,停着一辆电动交通车——这种使用密封铅酸电池的电动车在南洋很常见,虽然续航里程有限,但是用作场内交通车,倒也很合适。
坐在交通车里的张远鹏,先给朋友递了一根烟,然后就这样坐在那里,默默的抽着烟,偶尔的他会把目光投向远处的二号发射架,那里一枚万户5型火箭耸立着,几个小时后,它就会把三枚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继美国、苏联之后,南洋将会是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不过,注视着那枚火箭时,张远鹏思索的问题却是“和平卫士”洲际导弹,这款导弹是南洋刚刚研制成功的洲际导弹,它的射程达12000公里,在研制这款导弹的时候,为了提高精度,他采用高性能计算机——由多块集成电路构成的计算机,其反应时间和系统性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远远优于当时美国和苏联洲际导弹系统。
作为参与这款导弹研制的工程师,张远鹏盯着远处火箭自言自语道:
“这样的技术,不用在导弹上,实在是可惜啊!”
“什么?”
而坐在一旁的王平安疑惑道:
“什么技术?”
“一箭多星啊。”
用手指着远处的火箭,张鹏远说道:
“咱们的“和平卫士”虽然只有12000公里的射程,但是你知道的,因为赤道的关系,它的载荷超过一吨,这样的导弹,仅仅只用发射一枚核弹头,实在是太可惜了。
现在核弹的小型化很顺利,要是用一箭多星的技术的话,至少可以把四枚核弹发射到敌国。同时攻击四个目标,甚至十个目标!”
对于所有参与“和平卫士”的工程师来说,们虽然非常清楚和平卫士的性能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性能,自然不会有任何人会加以拒绝。
“到时候我们的一枚导弹就相当于几枚导弹,只需要有限的一些洲际导弹就可以摧毁一个国家。”
在提到“摧毁一个国家时”,张鹏远语气显得非常平静,就像是在提一件一提的事情似的。
正是核战争时代的特点,战争不再是以战争的胜负为目的,而是以摧毁敌国,以毁灭作为手段。
正是在这种核武器的威慑之下,世界才真正进入到和平时代,毕竟在此之前战争的目的是基于胜利,
现在,在核武器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却变味儿了,变成了毁灭,是以毁灭作为战争的最终目的。
所以,对于张鹏远来说,他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平卫士”洲际导弹的威力,让他能够更容易完成他的设计使命——将敌国从地球上抹去。
“你的这个想法很正常,从美国人去年用“Thor-Able”运载火箭的末级,将3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咱们就在研究这个了,美国人高调宣传这个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为了告诉苏联人,他们可以一次发射好几枚核弹。”
这就是冷战最真实的一面,所谓的“太空探索”其核心还是为了战争服务,只不过大家都披上了“为了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外衣,说白了,就是为了听起来好听而已,可骨子里为的都是想要摧毁他们!
当然了,好听的话总是需要说的,但那说的都是给外人听的。
王平安说道。
“可是你别忘了,精度,“一箭多星”说白了,就是集束式多弹头技术,只要把弹头在目标区域像撒盐一样撒下去就可以了,可问题是精度怎么办?”
扭头看着张鹏远,王平安说道:
“别忘了,在研制“和平卫士”的时候,咱们就发现将导弹的打击精度提高一倍意味着摧毁同样的目标,需要弹头的当量可以降为原来的1/4。
在命中精度不变的情况下,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将增加大约0.6倍,如果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
总之,提高打击精度比提高弹头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咱们才会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解决它的精度问题。”
王平安的话音刚落,张鹏远就反问道。
“精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计算机啊!提高打击精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弹载计算机和陀螺仪的性能。”
“对,就是计算机,实际上,没有性能强大的弹载计算机,也就不可能实现分导式多弹头。”
张鹏远一边说,一边解释道:
“就目前来说,我们的计算机和制导系统是无法满足分导式弹头的需要。主要是它的性能难以满足弹道快速解算的要求,等CPU解算出弹道后,弹头已经错过窗口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在地面上完成计算,然后,再依次释放卫星了,卫星可以这么发射,但是导弹却不行,我们在研制“和平卫士”的时候,一个技术指标,就是制导系统不依赖于导弹外部的任何信息,这样一来,才能在核战的条件下,实施真正的核反击。”
其实,万户5型火箭,从来都不是合格的战略导弹,因为它不仅依赖于对恒星或陆地位置的观测,而且还依赖于无线电或雷达信号,这意味着如果指挥中心或者测控船被摧毁,它就会变成瞎子。
但是“和平卫士”的惯性制导系统却不依赖这些外部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了发射后不管。
“也就是说,没有强大的计算机,一箭多弹,实际上就是一个集束炸弹而已,抵达目标上空,释放弹头,至于效果和一个的区别也不大。”
听着王平安的分析,张鹏远抿了一下嘴唇,说道:
“那我们就研制更强大的计算机呗,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在张鹏远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盯着那枚万户五型火箭,双眼中充斥着某种渴望,他所思所想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尽可能的保护南洋的安全!
一个小时后,迎着夕阳的余晖,万户五型火箭又一次成功的发射了,又一次成功的将卫星送上了太空。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南洋发射的火箭次数最少,甚至直到去年岁末才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但是南洋一直在稳扎稳打的一步步的推进着自己的火箭计划,并且一点点的朝着一个远景目标发展着。
月球!
钱复康的办公室中,就悬挂着一副月球照片,那是“玉兔一号”拍下的月球照片,这张照片代表着某种愿景——登月。
只不过,目前在钱复康的工作之中,研制登月火箭反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导弹。
“固体发动机!”
指着绘图板上图纸,钱复康说道:
“军方的要求非常简单,他们要求潜射导弹必须使用固体发动机。”
其实,在南洋,没有谁比钱复康更了解潜射导弹,南洋初代艇载弹道导弹的的方案是把陆上使用液体推进的“万户四型”中程导弹稍加改动后装备到舰艇上,形成舰载武器系统。
当时刚来南洋的钱复康就操刀对“万户四型”导弹经折衷改动,由原来的长29米、直径2.41米变为长17.7米、直径2.67米。不过与“万户四型”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把液体推进剂的导弹作为一种战略导弹系统进行部署,在后勤、安全、发射以及作战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另外,舰载“万户四型”导弹只能在发射前临时加注液体推进剂,时间长且十分复杂;导弹在潜艇上发射时,导弹起飞时加速度较低,可能会引起严重问题和后果。因此改型导弹不能满足海军所期望的简单、可靠、发射迅速及时的要求。
不过即使是如此,海军技术部门仍然用它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且最终成功的实现了水下发射,但是这并没有解决其发射复杂的问题。
于是研制新型潜射导弹,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海军把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列入计划的前提下。
“可是用固体发动机的话,射程恐怕很难满足海军对射程的需求,固体发动机的推力小,即使是美国的北极星,发射重量也就只有12吨,射程也只有2000多公里。”
作为南洋最权威的火箭工程师,尤金.格桑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优劣是非常清楚的,前者可以很容易做大做强,可是后者却不可能。
“一步步的来吧,按照海军要求,弹长不能超过10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想要增加射程,只能在弹径和弹体材料上做文章,第一是尽量降低弹体重量,这个我已经有了方案,就是第二级火箭的壳体由玻璃纤维制成,第二就是适当增加弹宽……”
在一一介绍着自己的想法之后,钱复康把目光投向尤金,说道: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固体火箭发动机,”
面对钱复康投来的视线,尤金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
“现在我们的15t级固体火箭在研制之中,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技术问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可以在年中拿出样品。”
尤金的回答让钱复康陷入了思索之中,他默默的拿出根香烟抽了一会,然后说道:
“15吨还是有些太小啊,这个射程最多只有3000km,距离海军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再想想办法吗?哪怕就是几百公斤也是好的,毕竟,对于导弹来说,哪怕是远上个一两百公里,那是非常重要的。”
对这个要求,尤金无奈的耸了耸肩膀,说道:
“这个是真没有办法了,至少在高性能推进剂研制成功之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就目前来说,你只能在导弹上面去做文章了。”
在导弹上做文章,做什么样的文章?
当然是进一步优化导弹的弹体设计了,还有就是采用新型材料。当然,还可以设计重量更小的自导系统。
虽然办法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办法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对于钱复康来说,接下来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去解决。
“是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加导弹的长度……”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但是钱复康知道这是并不可能的,毕竟,现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在制造之中,牵一发动全身,导弹尺寸是受到潜艇大小限制的。
“真的有点可惜啊……”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