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杨东不说反话!
作者:江门二爷    更新:2024-12-25 09:22
  ()“杨书记,喝茶吧,挺冷的。”
  毛长海和毛立果把杨东一行人带到了乡政府,开始泡茶。
  说是乡政府,实际上就是个连脊大平房,很长,足够二十几间,每一间都是办公室,这种连脊的大平房,在东北农村非常普遍。
  以前东北农村,包括一些偏远乡镇都是这样的房子,用来做学校,卫生所,政府办公,这样公家的办公地。
  这大院子倒是不小,足有一亩地了,而且左右也种了玉米,也快进入收割期了。
  大院子的中间是个旗杆,上面迎风招展的国旗。
  “这是谁种的玉米?”
  杨东指着左右这约有一亩地的玉米,问着毛长海。
  毛长海立马回答道:“杨书记,这是我们乡集体种的,每年乡里买点种子和化肥,种上玉米,秋收卖掉,卖掉的钱用于乡政府的日常补贴,日常花销是够的。”
  毛长海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有些尴尬和不好意思。
  堂堂的毛屯乡党委和乡政府,竟然要种粮食补贴花销,说出去都没人信。
  这已经是2009年了啊,财政依旧这么贫瘠。
  杨东只觉得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重。
  虽然他不是县委书记也不是县长,但他是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又是协务副县长,发展经济也有他的责任和义务。
  “快了,最多两三年,就让你们基层党委和政府,手里有钱,最起码把乡村的路修上,至少也得是乡道,铺柏油。”
  “交通不便,经济不行,有一个方便的交通,对发展经济太重要了。”
  “毛屯乡靠北,但离县城最近,发展经济是有优势的。”
  杨东开口,声音不大,倒像是呢喃自语,不像是安慰毛长海等人。
  毛长海几个乡干部听了这话,也都只是笑笑。
  一茬接着一茬的县领导都这么说过,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要修路,要赚钱等等,但是这么多届县政府过去了,谁做到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他们就听县领导这么说了,一直在画饼,也没吃上这个饼。
  时间长了,他们都只是当成县领导的场面话,恭维两句也就算了。
  而现在他们连恭维的话,也不想说了。
  毛屯乡苦啊,这么多年了,全乡的年人均收入还不到五千,如果用最高和最低统计的话,最高人家人均年收入六千六,最低人家收入年三千不到,后者占大多数,占百分之七十多。
  全国09年人均收入是一万一,农村人均收入5500元。
  也就是说毛屯乡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当然人均嘛,是把所有钱均到每个人头上面了,只要有户籍的,哪怕是一岁娃娃,也被均过。
  像毛长海有三垧地,一年能卖粮食三四万元的,他家一共六口人,平均下来也就是六七千,勉强高过国家平均值,前提是他没有贪污,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
  乡党委书记都如此,更别说普通老百姓。
  杨东心里有些压抑,但是他也知道现在说这些没用,吹牛更没用,要把事情落实到位,真正的让老百姓看到红票子,才能信你是个好官。
  不然你就是说破天,也没用。
  “晓燕同志,这就是毛云乡,最真实的毛屯乡,也是我们庆和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杨东转身,朝着晓燕开口说道,语气坚定。
  他就是告诉晓燕,而且通过镜头传达出去,他们庆和县,他们在东北腹地的一个县城,就是这样的情况。
  没有国家新闻宣传的海晏河清,也没有那么富裕蓬勃发展,反而是艰难的活着。
  晓燕去过全国这么多地方的乡村,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南,西北,几乎都去过。
  她觉得庆和县毛屯乡的这种情况,也就比西南大山里的乡村好一些了,却连沿海三四等的乡镇都比不上。
  共和国长子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过三十年而已,到底经历了什么?
  让曾经全国人均前几的东北,变成这个样子?
  “毛书记,晚饭就在你们乡里解决了。”
  “不必铺张浪费,煮点玉米,炖土豆茄子,小米饭,就可以。”
  “入乡随俗,让晓燕同志和这几位央视的同志们,尝一尝咱们东北的无公害绿色农作物。”
  杨东朝着毛长海笑着开口示意道。
  你让毛屯乡准备大鱼大肉,也能准备出来,但是没必要,破门框子镶金边,纯属丢人。
  既然要展现真实的庆和县,真实的毛屯乡,就要做到实处。
  毛长海有些诧异,从这一刻才看出来这位年轻的纪委书记,副县长,竟然有些与众不同?
  其他的县领导过来,不说吃多好,最起码六菜三汤啥的,要安排上吧?
  要是安排不好的话,领导走的时候小嘴一瘪,他们毛屯乡可没好日子过。
  他不知道杨东是不是在镜头面前装出来的这样随和朴实,也不敢大意,朝着乡长毛立果示意一眼。
  毛立果明白他的意思,立马转身去安排乡政府食堂准备饭菜。
  肯定不能按照杨东说的做啊,真要是上一些煮玉米,土豆泥,茄子酱啥的,丢脸啊。
  杨东知道毛长海肯定误会自己的意思,以为自己说反话。
  不过当着镜头面前,不好多说。
  “毛书记,你带央视的同志们去拍一下毛屯乡的大草甸。”
  大草甸,也就是没有开荒过的草原平地,东北都是平原,处处都是大平地,大草地。
  这种大草甸,基本上在每个乡镇都有,而且很多。
  至于为什么不开发荒地,不种粮食。
  是因为很多都是土地不肥沃的地,以及碱土地。
  碱土地,也就是白色的土地,上面不长草不长植被,平时都是农民用来做草场的,打谷子,扬稻壳都会用到。
  毛长海不明白杨东为什么让央视摄制组去拍大草甸,有啥意义?
  但他还是照做了。
  晓燕也疑惑,但客随主便,而且县政府安排的内容,央视领导也通过了,就按照杨东说的去拍吧。
  他们骑着摩托车走了之后,杨东来到乡政府食堂,看到厨师拿出来肉和鱼,毛立果在旁边打下手。
  堂堂乡长在厨房打下手,这种情况也就毛屯乡这种穷地方能看到了。
  “别弄了,毛乡长,我刚才说的不是客气话,煮玉米,土豆酱啥的就行。”
  杨东进来之后,继续强调一遍,确保自己的话传达到位。
  “啊?杨书记,这不太好吧?”
  毛立果很诧异,他还以为领导是当着镜头故意装高洁,谁知道竟然真的要做这些粗粮?
  “这次拍摄要展现人文之美,淳朴之美,不能背离初衷。”
  “我觉得玉米就挺好的,粗粮,有益于消化。”
  “毛屯乡不富裕,咱们县也是特贫县,做这些大鱼大肉干什么?打脸充胖子,图个嘴痛快吗?”
  “别做大鱼大肉,就按照我说的来!”
  杨东的话很坚决。
  不是反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