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什么是小米模式
作者:雷军 更新:2024-04-02 21:37
后记 什么是小米模式
感谢您阅读至此的耐心,这本书在我心中酝酿了两年多,而书中的一些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这20多年以来,我一直没有忘记一个梦想,那就是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真正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公司。
什么才是伟大的公司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溢价模型的,一种是采用性价比模型的。
基于溢价模型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良的根本动力,都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赖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高溢价。首先,高水平创新的能力极为稀缺,无论对一个行业,还是对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创新。其次,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溢价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习惯依赖高溢价的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效率越来越低。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采用溢价模型的企业都难以持久。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坚持下去非常难,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贪婪的强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长的成长积累,还要有忍受低宽容度、高风险运作的耐性,然而一旦这些公司赢得领先,将极具韧性和统治力,并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沃尔玛、开市客、优衣库、宜家都是这样的企业,都在坚持践行这套性价比模型。
从科技领域诞生的小米模式,则是创新加效率的“加强型”性价比模型。因为不追逐超额利润,小米模式更容易产生“破坏性创新”——创新的本质不是躺在以往的成功簿上守住超额利润,而是在创造中破坏,在破坏中创造。
小米模式以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技术普及与创新动力的对立关系,让创新不再是对不合理溢价的依附品,加速了创新的周期与效率。由此,小米模式成了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工业制造的成熟加速器与孵化器。这也正是效率驱动的性价比模型超越溢价模型之处。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绝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存续,而是为了有效践行其使命,解决它所致力解决的商业社会问题。而小米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难题。
不合理溢价的粉碎机
很多人都很熟悉“囚徒困境”,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非信任、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理论上最好的结果。而小米模式则是希望通过坦诚的交流和承诺,以及善意的信息设计,尤其是在复杂而变化的多重博弈情况下,能够尽力增进自身和整条行业产业链的效率,来促进市场开放、透明、充分的竞争;通过主动约束自己,建立用户信任,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主动推动企业和用户逐渐从非合作博弈趋向合作博弈。
这就是我从不认可和追逐溢价的原因。在骨子里,我不相信奢侈品市场之外所有的“品牌溢价”。对于这一点,我跟很多关心小米的朋友甚至部分同事进行了多年的争论,但我想我永远不会动摇。
我始终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大众消费品,都没有理由从用户手中索取过高的单次利润。一家面向大众的商业公司真正的成功绝不是其溢价能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论断:“商业的成功,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精美绝伦的丝袜,而在于工厂女工们能买得起的丝袜和女王们的一样好。”一家伟大的公司,总是能把好的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最出名的就是福特T型车。
如果有一个大众消费市场存在着不合理的商品溢价,存在着试图维持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着高价低质但消费者却无可奈何的情况,那么,小米模式就会尽一切力量,拿出“更好看、更好用、价格更实惠”的产品,对这个行业进行“祛魅”,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福利完完整整地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所以,小米模式所主张的性价比模型,并不是追逐片面的便宜,而是一种价值回归,从商业效率角度看是一种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
幸福方程式
关于幸福感的理论众说纷纭,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著名的幸福方程式:
幸福感 = 效用/欲望
这个简洁的公式说明,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与获取的效用成正比,而与个人的欲望成反比。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一般指“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或投资的相对满意度的度量”。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欲望越小,人们感到越幸福;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
小米模式打破了不合理的溢价,通过对效率的不断改进、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同样的价格下,为用户带来用料更足、设计更好、品质更高的产品,让用户有理由充分信任我们,从而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让全球所有人都可以用最低的综合成本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得到最大的效用。在同样的可支配收入条件下,用户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更好、更多了。
随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供给越来越多,小米模式也将有机会成为一种更为健康的消费思潮的代表,并进一步深入人心。在此之前,无印良品、优衣库的崛起,以及三浦展等学者在《第四消费时代》等著作中提出的社会消费趋向质朴的洞察等,都说明了这一趋势:去除浮华的、铺张的、非必要的,追求质朴的、适用的、简洁的消费需求,使得作为幸福方程式的分母的“欲望”更简约而精准,从而也使幸福感得以放大。
总结而言,小米模式是发现时代审美与消费欲望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最高标准来实现的模式。
小米模式的长期意义
如果一个行业,甚至整个商业领域,全部采用小米模式,会带来什么?有人质疑小米模式会不会带来全行业的内卷,降低全行业的研发和创新动力,甚至削弱行业的长期发展动力?小米模式真的是普适的吗?
我的回答是,小米模式的确具备长期普适价值。这是我对小米模式最有信心的地方,也是小米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市场经济最大的挑战,来自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小米模式通过效率提升,在实现供给升级的同时,解决需求的满足和发掘,是实现生产与消费平衡发展的较优解。
我们看一个最简模型(为了便于说明理解,实际模型要复杂得多)的例子:当消费者可以用30元的价格购买到原先100元的产品,并对此有长期预期时,他将有额外的70元来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增加的消费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提供更高的开工与就业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刺激更大的消费需求,并让更大多数人受益。
从过往小米的实践可以看到,小米模式指导下的供给更能满足并提升大众的消费意愿和实际购买能力,进而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且这些提振效果不依赖货币政策刺激就能有效实现。
同时,小米模式对生产、流通环节效率的提升,使得企业拥有更快的交付、更快的反馈和改善速率,以及更短的资金、库存周转周期。
因此,在小米模式下,社会财富在投资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中的流速得到了增加,也就是说,同样单位的社会财富,在单位时间内,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效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产需求,从而让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财富流动、分配效率得到了提升,给民众带来了更多幸福感,也带动了更高的开工与就业率,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采用类似模式的企业越多,社会财富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流速就越快,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得以均衡、持续地良性增长。
到这里,我可以对小米模式做一个粗浅的总结:在生产制造、流通领域,它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它代表一种更健康质朴的消费思潮和价值取向;在宏观经济视野中,它是一种创新的高效发展模型。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有赖于持续的探索和完善。
这本书成书的过程,要感谢我的助手团队,感谢他们辛勤地工作,协助我完成书稿的整理和撰写;同时,感谢这两年参与讨论的小米同事和业界朋友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感谢12年来全体小米同人共同的探索奋进,感谢所有合作伙伴的支持,特别要感谢所有米粉朋友们,没有你们,就没有小米,就没有小米模式的实践和演进机会。
对小米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才开了一个头。它来自小米12年来的创业尝试,但并不囿于小米生态。小米的创业之旅仍在继续,小米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展开,我们期待更多同行者一起探索。
以上就是我对小米创业历程的复盘总结,以及对小米模式的阶段性思考。我还是要强调,很多思考难免粗浅和有局限性。总结、记录这些思考,是期待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小米模式的讨论、完善和发展中来,为商业领域持续的效率革命寻求更多助力。
感谢您阅读至此的耐心,这本书在我心中酝酿了两年多,而书中的一些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这20多年以来,我一直没有忘记一个梦想,那就是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真正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公司。
什么才是伟大的公司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溢价模型的,一种是采用性价比模型的。
基于溢价模型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良的根本动力,都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赖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高溢价。首先,高水平创新的能力极为稀缺,无论对一个行业,还是对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创新。其次,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溢价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习惯依赖高溢价的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效率越来越低。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采用溢价模型的企业都难以持久。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坚持下去非常难,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贪婪的强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长的成长积累,还要有忍受低宽容度、高风险运作的耐性,然而一旦这些公司赢得领先,将极具韧性和统治力,并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沃尔玛、开市客、优衣库、宜家都是这样的企业,都在坚持践行这套性价比模型。
从科技领域诞生的小米模式,则是创新加效率的“加强型”性价比模型。因为不追逐超额利润,小米模式更容易产生“破坏性创新”——创新的本质不是躺在以往的成功簿上守住超额利润,而是在创造中破坏,在破坏中创造。
小米模式以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技术普及与创新动力的对立关系,让创新不再是对不合理溢价的依附品,加速了创新的周期与效率。由此,小米模式成了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工业制造的成熟加速器与孵化器。这也正是效率驱动的性价比模型超越溢价模型之处。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绝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存续,而是为了有效践行其使命,解决它所致力解决的商业社会问题。而小米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难题。
不合理溢价的粉碎机
很多人都很熟悉“囚徒困境”,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非信任、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理论上最好的结果。而小米模式则是希望通过坦诚的交流和承诺,以及善意的信息设计,尤其是在复杂而变化的多重博弈情况下,能够尽力增进自身和整条行业产业链的效率,来促进市场开放、透明、充分的竞争;通过主动约束自己,建立用户信任,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主动推动企业和用户逐渐从非合作博弈趋向合作博弈。
这就是我从不认可和追逐溢价的原因。在骨子里,我不相信奢侈品市场之外所有的“品牌溢价”。对于这一点,我跟很多关心小米的朋友甚至部分同事进行了多年的争论,但我想我永远不会动摇。
我始终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大众消费品,都没有理由从用户手中索取过高的单次利润。一家面向大众的商业公司真正的成功绝不是其溢价能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论断:“商业的成功,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精美绝伦的丝袜,而在于工厂女工们能买得起的丝袜和女王们的一样好。”一家伟大的公司,总是能把好的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最出名的就是福特T型车。
如果有一个大众消费市场存在着不合理的商品溢价,存在着试图维持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着高价低质但消费者却无可奈何的情况,那么,小米模式就会尽一切力量,拿出“更好看、更好用、价格更实惠”的产品,对这个行业进行“祛魅”,将原本属于消费者的福利完完整整地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所以,小米模式所主张的性价比模型,并不是追逐片面的便宜,而是一种价值回归,从商业效率角度看是一种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
幸福方程式
关于幸福感的理论众说纷纭,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著名的幸福方程式:
幸福感 = 效用/欲望
这个简洁的公式说明,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与获取的效用成正比,而与个人的欲望成反比。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一般指“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或投资的相对满意度的度量”。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欲望越小,人们感到越幸福;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
小米模式打破了不合理的溢价,通过对效率的不断改进、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同样的价格下,为用户带来用料更足、设计更好、品质更高的产品,让用户有理由充分信任我们,从而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让全球所有人都可以用最低的综合成本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得到最大的效用。在同样的可支配收入条件下,用户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更好、更多了。
随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供给越来越多,小米模式也将有机会成为一种更为健康的消费思潮的代表,并进一步深入人心。在此之前,无印良品、优衣库的崛起,以及三浦展等学者在《第四消费时代》等著作中提出的社会消费趋向质朴的洞察等,都说明了这一趋势:去除浮华的、铺张的、非必要的,追求质朴的、适用的、简洁的消费需求,使得作为幸福方程式的分母的“欲望”更简约而精准,从而也使幸福感得以放大。
总结而言,小米模式是发现时代审美与消费欲望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最高标准来实现的模式。
小米模式的长期意义
如果一个行业,甚至整个商业领域,全部采用小米模式,会带来什么?有人质疑小米模式会不会带来全行业的内卷,降低全行业的研发和创新动力,甚至削弱行业的长期发展动力?小米模式真的是普适的吗?
我的回答是,小米模式的确具备长期普适价值。这是我对小米模式最有信心的地方,也是小米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市场经济最大的挑战,来自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小米模式通过效率提升,在实现供给升级的同时,解决需求的满足和发掘,是实现生产与消费平衡发展的较优解。
我们看一个最简模型(为了便于说明理解,实际模型要复杂得多)的例子:当消费者可以用30元的价格购买到原先100元的产品,并对此有长期预期时,他将有额外的70元来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增加的消费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提供更高的开工与就业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刺激更大的消费需求,并让更大多数人受益。
从过往小米的实践可以看到,小米模式指导下的供给更能满足并提升大众的消费意愿和实际购买能力,进而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且这些提振效果不依赖货币政策刺激就能有效实现。
同时,小米模式对生产、流通环节效率的提升,使得企业拥有更快的交付、更快的反馈和改善速率,以及更短的资金、库存周转周期。
因此,在小米模式下,社会财富在投资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中的流速得到了增加,也就是说,同样单位的社会财富,在单位时间内,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效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产需求,从而让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财富流动、分配效率得到了提升,给民众带来了更多幸福感,也带动了更高的开工与就业率,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采用类似模式的企业越多,社会财富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流速就越快,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将得以均衡、持续地良性增长。
到这里,我可以对小米模式做一个粗浅的总结:在生产制造、流通领域,它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它代表一种更健康质朴的消费思潮和价值取向;在宏观经济视野中,它是一种创新的高效发展模型。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有赖于持续的探索和完善。
这本书成书的过程,要感谢我的助手团队,感谢他们辛勤地工作,协助我完成书稿的整理和撰写;同时,感谢这两年参与讨论的小米同事和业界朋友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感谢12年来全体小米同人共同的探索奋进,感谢所有合作伙伴的支持,特别要感谢所有米粉朋友们,没有你们,就没有小米,就没有小米模式的实践和演进机会。
对小米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才开了一个头。它来自小米12年来的创业尝试,但并不囿于小米生态。小米的创业之旅仍在继续,小米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展开,我们期待更多同行者一起探索。
以上就是我对小米创业历程的复盘总结,以及对小米模式的阶段性思考。我还是要强调,很多思考难免粗浅和有局限性。总结、记录这些思考,是期待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小米模式的讨论、完善和发展中来,为商业领域持续的效率革命寻求更多助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