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想法决定悲喜人生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0:27
  身边的悲喜故事


  丹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觉得孩子很不听管教,而且她和丈夫的感情也越来越糟,婚姻关系每况愈下。丹雅对自己深感厌恶,“因为我总是对孩子们大吼大叫,从来没向他们道过歉,我是最糟糕的妈妈,我不配有孩子”。其实她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她常常在孩子放学后陪他们踢球、做游戏,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她没有任何爱好,因为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其实,她做得一手好菜,而且在学校时成绩也很好。


  丹雅不仅很悲观,还常常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事情真的很糟,我心情一直不好。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现在只要有人说了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开始哭……”丹雅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后来,她接受了一种治疗,病情慢慢好转。


  她不再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当她老公不肯陪她去教堂时,她会想“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去教堂,我老公很差劲,不肯陪我去”。当她开车发生了一点意外时,她会说:“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些晃眼。”她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有了一笔收入,她不再认为自己无权选择家庭旅行的目的地。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


  丹雅摆脱了抑郁,而且没再复发。周围人都很惊讶,这神奇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假如第4章提到的苏菲是在20世纪50年代得了抑郁症,那么她会非常不幸,因为她必须坐等抑郁期过去。但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被研究出来了,所以苏菲得以解脱的概率就高了许多。发现这个疗法的人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和精神科医生贝克。当近代心理治疗史重写时,我相信他们的名字会跟弗洛伊德和荣格并列。他们两人合力揭开了抑郁症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