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美学
作者:Kchu 更新:2024-03-23 22:13
最快更新栗子故事会最新章节!
一、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
灾难美学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混合着政治艺术、道德表演和意志张扬的成分,将受难者的真实境况置于次要地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同情和具体的冷漠,是一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
灾难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以灾难或受难者为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其审美主体通常是不受灾难影响或远离灾难的人,主体通过个体间的移情作用来间接感受灾难和受难者的处境。
二、灾难美学中的主客体矛盾
灾难美学将自体的叙述和感性的膜拜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抛开了绝大多数真正受灾者的,全民性的道德狂欢,而这种道德狂欢充分体现了灾难美学中的主客体矛盾。
首先,主体基本上远离灾难现场,主体对于客体的体验仅仅发生在情感层面而非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心理同情而已,并不能代替客体的真正体验。
其次,审美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主体对客体达到一种真正的、充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但是在灾难美学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只有同情但没有充分有效的理解“。
这种主客体的对立,正是灾难美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灾难美学中的审美主体通过道德表演而得到了“特殊的道德满足”,客体的真正需求却被忽视。
三、灾难美学的意识形态麻痹
由于灾难美学的主体远离灾难,虽然表面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关怀,实际上却仅仅以舆论“采取行动”(伪行动),始终与客体保持着一个区隔距离。
通过这种充满快感和激情的彰显,公众在感性的氛围中一味地沉浸在感伤之中,且高高在上地同情受难者。
实际上,道德狂欢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行为主义,“哪里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整齐划一的行为,越不能忍受与行为模式不符的表现。”
所以一旦灾难发生,随之而来就是网络空间中的道德狂欢行为。
不仅如此,由于狂欢是与英雄崇拜一体而生的,公众似乎需要一个英雄来证明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充满意义的。无论这个英雄是什么人什么事,反正必须要有一个“谁”来被塑造被赞颂。
这种扭曲的道德狂欢式的灾难美学,无疑是对灾难的模糊和消解。在此狂欢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对这个被塑造物的赞颂中去,却忽视了对灾难背后真相与责任的追问。
灾难美学在此种对灾难的模糊和消解中完成了无意识下对公众进行的意识形态麻痹,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公众无意识地自我麻痹,逐渐丧失批判反思的能力: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有如洪水猛兽压倒了追问事故调查进展的呼声,以致鲜有人真正关心受难者的状况与灾难背后的真相。
四、灾难美学的商品消费
近年来,一些电影打着灾难的幌子或者说以灾难为背景,宣扬灾难艺术。
然而这些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和内容却是靠电影技术支撑,普通观众很难在观看的同时去思考和审视,随着影片结束,观众的体验也到此结束。
事实上,灾难艺术影片的终极目的似乎仅仅利用了人们关注灾难的心理,取得了高票房收入,受益人不过是投资方、制片方、导演和演员。
不能否认,人类有责任也有必要通过文学艺术等门类去表现灾难,但若只是对灾难无底线地反复渲染、不去考虑灾难受害者的心理以及艺术接受者的心理,实际上是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将灾难与悲痛当作商品进行消费。
四、灾难美学的批判
灾难美学是一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是审美主体通过伪行动而彰显出来的一种伪审美精神。
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下,灾难美学成为了利益集团攫取资本和达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表面上关涉反思与救赎主题的灾难艺术的背后,却是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麻痹。
因此,灾难美学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批判的,灾难美学不应该被提倡。
…………………………………………
文章内容摘录自论文《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12月,第33卷第6期,作者陈飞。
其实我之前写的那一篇《宣盛》,本质也就是凭空杜撰出来一个人来讽刺无底线消费受害者的无良网报小编。但不得不说,我的功力还差得多,故事编的不够好。
而且那时候还是好几年前,这么做的只是一些无良小编,主流并不如此,也可能是我见的比较少。
可现在各种消费苦难,只追求流量而忽视背后真相的各种人,真的太多了,我已经无力吐槽了,真就各种吃人血馒头。
………………………………………………
山服那位1v5勇士的事这刚出,我看淘宝上那家勇士同款毛衣的店就开始打广告,说为爱冲锋的勇士同款,穿身上后你也能一挑五……
然后还有很多人开始各种煽情编故事,就是不说背后的问题;又有人在网上装女主,故意挨喷换流量……
群魔乱舞,灾难美学大放异彩,美化遮掩事实真相的,树立偶像的,吃人血馒头蹭热度的,打广告借机挣钱的……
还有向我这种借题发挥,胡乱批判的……
一、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
灾难美学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混合着政治艺术、道德表演和意志张扬的成分,将受难者的真实境况置于次要地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同情和具体的冷漠,是一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
灾难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以灾难或受难者为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其审美主体通常是不受灾难影响或远离灾难的人,主体通过个体间的移情作用来间接感受灾难和受难者的处境。
二、灾难美学中的主客体矛盾
灾难美学将自体的叙述和感性的膜拜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抛开了绝大多数真正受灾者的,全民性的道德狂欢,而这种道德狂欢充分体现了灾难美学中的主客体矛盾。
首先,主体基本上远离灾难现场,主体对于客体的体验仅仅发生在情感层面而非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心理同情而已,并不能代替客体的真正体验。
其次,审美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主体对客体达到一种真正的、充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但是在灾难美学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只有同情但没有充分有效的理解“。
这种主客体的对立,正是灾难美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灾难美学中的审美主体通过道德表演而得到了“特殊的道德满足”,客体的真正需求却被忽视。
三、灾难美学的意识形态麻痹
由于灾难美学的主体远离灾难,虽然表面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关怀,实际上却仅仅以舆论“采取行动”(伪行动),始终与客体保持着一个区隔距离。
通过这种充满快感和激情的彰显,公众在感性的氛围中一味地沉浸在感伤之中,且高高在上地同情受难者。
实际上,道德狂欢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行为主义,“哪里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整齐划一的行为,越不能忍受与行为模式不符的表现。”
所以一旦灾难发生,随之而来就是网络空间中的道德狂欢行为。
不仅如此,由于狂欢是与英雄崇拜一体而生的,公众似乎需要一个英雄来证明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充满意义的。无论这个英雄是什么人什么事,反正必须要有一个“谁”来被塑造被赞颂。
这种扭曲的道德狂欢式的灾难美学,无疑是对灾难的模糊和消解。在此狂欢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对这个被塑造物的赞颂中去,却忽视了对灾难背后真相与责任的追问。
灾难美学在此种对灾难的模糊和消解中完成了无意识下对公众进行的意识形态麻痹,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公众无意识地自我麻痹,逐渐丧失批判反思的能力: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有如洪水猛兽压倒了追问事故调查进展的呼声,以致鲜有人真正关心受难者的状况与灾难背后的真相。
四、灾难美学的商品消费
近年来,一些电影打着灾难的幌子或者说以灾难为背景,宣扬灾难艺术。
然而这些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和内容却是靠电影技术支撑,普通观众很难在观看的同时去思考和审视,随着影片结束,观众的体验也到此结束。
事实上,灾难艺术影片的终极目的似乎仅仅利用了人们关注灾难的心理,取得了高票房收入,受益人不过是投资方、制片方、导演和演员。
不能否认,人类有责任也有必要通过文学艺术等门类去表现灾难,但若只是对灾难无底线地反复渲染、不去考虑灾难受害者的心理以及艺术接受者的心理,实际上是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将灾难与悲痛当作商品进行消费。
四、灾难美学的批判
灾难美学是一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是审美主体通过伪行动而彰显出来的一种伪审美精神。
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下,灾难美学成为了利益集团攫取资本和达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表面上关涉反思与救赎主题的灾难艺术的背后,却是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麻痹。
因此,灾难美学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批判的,灾难美学不应该被提倡。
…………………………………………
文章内容摘录自论文《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12月,第33卷第6期,作者陈飞。
其实我之前写的那一篇《宣盛》,本质也就是凭空杜撰出来一个人来讽刺无底线消费受害者的无良网报小编。但不得不说,我的功力还差得多,故事编的不够好。
而且那时候还是好几年前,这么做的只是一些无良小编,主流并不如此,也可能是我见的比较少。
可现在各种消费苦难,只追求流量而忽视背后真相的各种人,真的太多了,我已经无力吐槽了,真就各种吃人血馒头。
………………………………………………
山服那位1v5勇士的事这刚出,我看淘宝上那家勇士同款毛衣的店就开始打广告,说为爱冲锋的勇士同款,穿身上后你也能一挑五……
然后还有很多人开始各种煽情编故事,就是不说背后的问题;又有人在网上装女主,故意挨喷换流量……
群魔乱舞,灾难美学大放异彩,美化遮掩事实真相的,树立偶像的,吃人血馒头蹭热度的,打广告借机挣钱的……
还有向我这种借题发挥,胡乱批判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