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乱象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更新:2024-08-05 07:13
郑太皇太后憋了多日,此时忧虑一出口,便全数倾泻了出来:“苍天真是不公。哀家的儿子,就是这么去了。现在哀家的孙子,才十八岁,还没大婚生子,没能掌控朝堂大展拳脚,就被诊断出了这样的重病。以后可怎么是好!”
一边说着,一边潸然泪下。
此时此刻,郑太皇太后的悲痛欲绝,绝不是装出来的。
她是爱权势,可她毕竟垂垂老矣,爱儿孙的心也是真切的。
姜韶华心情沉重,还得打起精神来安抚郑太皇太后:“堂兄这般年轻,慢慢调理调养,总能好起来。”
郑太皇太后哽咽道:“太医也是这么说的。可朝堂群臣,一个个如狼似虎,不顾大局,争斗不休。哪里容得皇上精心调养。这才一个月没上朝,朝堂就已经混乱成了一片。”
王丞相自陈病中不能上朝,安国公被弹劾不能上朝。丞相党和太后派的官员们可没消停过,彼此攻讦,奏折一封接着一封呈上来。大梁朝各州郡县的政务也不会因为太和帝的病倒而停下,各地奏折也是纷纷呈来。
偏偏太和帝不能上朝,也不能批阅奏折。毫不夸张地说,昭和殿里积压的奏折真的堆积如山。要求面见皇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不知哪个黑心的混账,竟传出哀家囚禁天子把持朝政的谣言。”郑太皇太后愤怒咬牙:“皇上是哀家嫡亲的长孙,是哀家的心头肉,哀家怎么会囚禁他。再说了,哀家这把年纪了,把持朝政做什么?”
然而,这流言竟是传得极快。混合着之前影影绰绰的景阳宫豢养男宠一事,郑太皇太后的声名跌至谷底。
被众人所指唾骂的滋味,绝不好受。
无风不起浪,这直指郑太皇太后的流言背后,自然有看不见的黑手。
姜韶华默然片刻,低声道:“皇上的病症,知道内情的有几人?”
郑太皇太后皱眉:“十几个太医都瞒不过去,哀家已经下了封口令。只要传出风声,哀家就要他们的人头落地。李太后整日哭哭啼啼的要见儿子,哀家拦了七八日,后来也就没拦着。她到底是皇上亲娘,总该知道。”
“昭和殿里的葛公公,哀家身边的赵春明,还有几个天子舍人。除了他们,就没人再知道了。”
姜韶华:“……”
这还少吗?
宫中本来就是个大筛子,很难守住秘密。这么多人都知道的事,哪里能瞒得住众臣?
天子病重,不能上朝,群臣无首,乱象纷呈,也是难免。
“王丞相应该已经猜到了。”姜韶华换了个委婉的说法:“他一直称病不上朝不理政务,就是在以此要挟娘娘和皇上低头退让。”
郑太皇太后愤愤拍了一下茶几,茶碗随之一跳,发出一声脆响:“哀家已经两次派人去王府探病,请他回朝,他还想怎么样?难道还想哀家亲自登门赔礼道歉不成?就算哀家去了,他能受得起吗?”
“他王荣是大梁丞相,是三朝老臣,深得先帝器重。在此关头,不站出来撑住朝堂,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他哪里配做大梁丞相!”
姜韶华说道:“现在不是赌气怄气的时候。不管如何,要先让王丞相站出来撑住局面。再这般乱下去,只怕会有更多祸端。”
“平州乱军,刚平息不久。娘娘总不希望再有流民乱军,让大梁陷入战乱吧!还有柔然骑兵,尝到了甜头。万一趁着朝堂空虚纷乱时再次进犯边关,只凭范大将军和尚未归心的边军,能抵挡得住吗?”
郑太皇太后被戳中了痛处,哑然无语。
姜韶华低声道:“我知道娘娘心里憋闷不快。不过,事有轻重缓急。说句不中听的,朝堂离了安国公,不会出大乱子。安国公在郑府里多自省一段时间也没关系。等皇上龙体养好了,安国公被弹劾一事也淡了,不轻不重地处置一二,也就过去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迅速稳住人心,稳住朝堂。这个人,非王丞相莫属。”
郑太皇太后不吭声。
姜韶华心里叹息。都到这时候了,还要斗气争高下。大梁朝堂,真是烂到根子里了。
这等话,当然不能说。
姜韶华继续低声劝慰:“王丞相因左大将军被问罪和王刺史被押进大牢两桩事,心中不满怨恨。要让王丞相上朝,只凭几句轻飘飘的话语,肯定不成。还得从这两桩事入手。”
郑太皇太后眉头一动,看着姜韶华道:“子羡和你的说法正好相反。他说越是这等时候,越不能退让。不然,王丞相再次入朝,就会愈发嚣张,气焰滔天,谁都弹压不住了。”
乱象背后,是一颗颗私心,是一双双推手。
姜韶华抬眼,和郑太皇太后对视:“安国公是郑舍人的父亲,郑舍人为人子,自然要为父亲张目。从他的立场而言,这么想没错。”
“我是姜氏郡主,要为姜家的江山社稷着想。宫中乱不得,朝堂不能乱,京城要安稳。这一场纷争,必须早日平息。”
“在伯祖母心中,什么更重要?”
是自己的脸面和郑家的实力重要,还是朝堂江山人心安稳更重要?
郑太皇太后面色明暗不定。
姜韶华心里再次叹息。郑太皇太后本来就不是顾大局的人,就是一个贪婪无度政治素养平平的老太太。后宫争斗那一套,搬到朝堂里,可不就闹出大乱子了?
“伯祖母,我想见一见皇上。”一时劝不动郑太皇太后,姜韶华索性转移话题。
五年多来的水磨功夫,此时见了成效。
郑太皇太后对姜韶华的信任,仅在郑家父子之下。如今诸事纷乱,郑太皇太后心中茫然,没多少主见,姜韶华头脑清晰冷静有条理,郑太皇太后很自然就听进了耳中。
“也好。你们兄妹一别两年,你心中惦记他,急着赶来京城,确实该见上一见。”
郑太皇太后很快下定决心:“哀家领你去昭和殿。”
一边说着,一边潸然泪下。
此时此刻,郑太皇太后的悲痛欲绝,绝不是装出来的。
她是爱权势,可她毕竟垂垂老矣,爱儿孙的心也是真切的。
姜韶华心情沉重,还得打起精神来安抚郑太皇太后:“堂兄这般年轻,慢慢调理调养,总能好起来。”
郑太皇太后哽咽道:“太医也是这么说的。可朝堂群臣,一个个如狼似虎,不顾大局,争斗不休。哪里容得皇上精心调养。这才一个月没上朝,朝堂就已经混乱成了一片。”
王丞相自陈病中不能上朝,安国公被弹劾不能上朝。丞相党和太后派的官员们可没消停过,彼此攻讦,奏折一封接着一封呈上来。大梁朝各州郡县的政务也不会因为太和帝的病倒而停下,各地奏折也是纷纷呈来。
偏偏太和帝不能上朝,也不能批阅奏折。毫不夸张地说,昭和殿里积压的奏折真的堆积如山。要求面见皇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不知哪个黑心的混账,竟传出哀家囚禁天子把持朝政的谣言。”郑太皇太后愤怒咬牙:“皇上是哀家嫡亲的长孙,是哀家的心头肉,哀家怎么会囚禁他。再说了,哀家这把年纪了,把持朝政做什么?”
然而,这流言竟是传得极快。混合着之前影影绰绰的景阳宫豢养男宠一事,郑太皇太后的声名跌至谷底。
被众人所指唾骂的滋味,绝不好受。
无风不起浪,这直指郑太皇太后的流言背后,自然有看不见的黑手。
姜韶华默然片刻,低声道:“皇上的病症,知道内情的有几人?”
郑太皇太后皱眉:“十几个太医都瞒不过去,哀家已经下了封口令。只要传出风声,哀家就要他们的人头落地。李太后整日哭哭啼啼的要见儿子,哀家拦了七八日,后来也就没拦着。她到底是皇上亲娘,总该知道。”
“昭和殿里的葛公公,哀家身边的赵春明,还有几个天子舍人。除了他们,就没人再知道了。”
姜韶华:“……”
这还少吗?
宫中本来就是个大筛子,很难守住秘密。这么多人都知道的事,哪里能瞒得住众臣?
天子病重,不能上朝,群臣无首,乱象纷呈,也是难免。
“王丞相应该已经猜到了。”姜韶华换了个委婉的说法:“他一直称病不上朝不理政务,就是在以此要挟娘娘和皇上低头退让。”
郑太皇太后愤愤拍了一下茶几,茶碗随之一跳,发出一声脆响:“哀家已经两次派人去王府探病,请他回朝,他还想怎么样?难道还想哀家亲自登门赔礼道歉不成?就算哀家去了,他能受得起吗?”
“他王荣是大梁丞相,是三朝老臣,深得先帝器重。在此关头,不站出来撑住朝堂,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他哪里配做大梁丞相!”
姜韶华说道:“现在不是赌气怄气的时候。不管如何,要先让王丞相站出来撑住局面。再这般乱下去,只怕会有更多祸端。”
“平州乱军,刚平息不久。娘娘总不希望再有流民乱军,让大梁陷入战乱吧!还有柔然骑兵,尝到了甜头。万一趁着朝堂空虚纷乱时再次进犯边关,只凭范大将军和尚未归心的边军,能抵挡得住吗?”
郑太皇太后被戳中了痛处,哑然无语。
姜韶华低声道:“我知道娘娘心里憋闷不快。不过,事有轻重缓急。说句不中听的,朝堂离了安国公,不会出大乱子。安国公在郑府里多自省一段时间也没关系。等皇上龙体养好了,安国公被弹劾一事也淡了,不轻不重地处置一二,也就过去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迅速稳住人心,稳住朝堂。这个人,非王丞相莫属。”
郑太皇太后不吭声。
姜韶华心里叹息。都到这时候了,还要斗气争高下。大梁朝堂,真是烂到根子里了。
这等话,当然不能说。
姜韶华继续低声劝慰:“王丞相因左大将军被问罪和王刺史被押进大牢两桩事,心中不满怨恨。要让王丞相上朝,只凭几句轻飘飘的话语,肯定不成。还得从这两桩事入手。”
郑太皇太后眉头一动,看着姜韶华道:“子羡和你的说法正好相反。他说越是这等时候,越不能退让。不然,王丞相再次入朝,就会愈发嚣张,气焰滔天,谁都弹压不住了。”
乱象背后,是一颗颗私心,是一双双推手。
姜韶华抬眼,和郑太皇太后对视:“安国公是郑舍人的父亲,郑舍人为人子,自然要为父亲张目。从他的立场而言,这么想没错。”
“我是姜氏郡主,要为姜家的江山社稷着想。宫中乱不得,朝堂不能乱,京城要安稳。这一场纷争,必须早日平息。”
“在伯祖母心中,什么更重要?”
是自己的脸面和郑家的实力重要,还是朝堂江山人心安稳更重要?
郑太皇太后面色明暗不定。
姜韶华心里再次叹息。郑太皇太后本来就不是顾大局的人,就是一个贪婪无度政治素养平平的老太太。后宫争斗那一套,搬到朝堂里,可不就闹出大乱子了?
“伯祖母,我想见一见皇上。”一时劝不动郑太皇太后,姜韶华索性转移话题。
五年多来的水磨功夫,此时见了成效。
郑太皇太后对姜韶华的信任,仅在郑家父子之下。如今诸事纷乱,郑太皇太后心中茫然,没多少主见,姜韶华头脑清晰冷静有条理,郑太皇太后很自然就听进了耳中。
“也好。你们兄妹一别两年,你心中惦记他,急着赶来京城,确实该见上一见。”
郑太皇太后很快下定决心:“哀家领你去昭和殿。”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