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及笄(一)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更新:2024-08-05 07:13
李颖轻盈地进了屋子。
崔县令刚喝了一碗醒酒汤,见妻子回来,捧起另一碗温热的醒酒汤递了过去。李颖很自然地伸手接过,慢慢喝了。
崔县令饶有兴味地笑问:“郡主特意留你们几个,都说了些什么?”
李颖没有隐瞒,将郡主准备上奏折请封女官一事说了。崔县令想了想道:“这事难。”
“南阳郡里任用女官一事,朝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不知。现在郡主要给女官们正式的官职和任命文书,就得经过朝议认可,要通过吏部。吏部张尚书和王丞相一鼻孔出气,定会百般反对阻挠。”
李颖轻声笑道:“郡主说了,这事不急,先上奏折,等朝廷驳回,再上一封。慢慢磨个一两年,直至朝廷松口。”
“郡主还说,朝堂拿南阳郡当粮仓,时不时来征军粮,还要从南阳郡调拨新粮粮种。不换些好处怎么成!”
崔县令也笑了:“这么说也对。这几年我们南阳郡给朝廷敬献了那么多粮食,防治瘟疫,和平收回了平州。功劳一桩接着一桩,郡主不过是想设几个女官而已,怎么就不能应了?”
拿人东西手软,吃人东西嘴短。朝廷这两样都占全了,对上郡主的奏折哪里还硬气得起来。
这事有得磨,成功的可能性也不算小。
崔县令上下打量妻子:“过两年,你官职不会比我还高吧!到时候,我是不是得给你行礼?”
李颖轻笑不已:“这可说不准。”
夫妻两人说笑一番后,又说起另一桩要紧事:“郡主的生辰在上元节,今年是郡主十五岁生辰,要举办及笄礼。我们既然来了王府,索性多住些日子。等郡主的及笄礼后再回去。”
崔县令连连点头赞成。
及笄礼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仅次于出嫁。及笄礼一过,郡主正式成年,意味着郡主可以谈婚论嫁了。
“郡主不会嫁人,要招赘婿进门。”李颖悄声道:“以你看,谁会是长宁伯的竞争对手?”
崔县令低声笑道:“肯定不会少。等郡主及笄那一日,不知会有多少贵客来观礼。你就等着瞧热闹吧!”
做赘婿原本算不得什么光彩之事。不过,也得看是谁招赘婿。
南阳郡主姜韶华才貌无双,有钱有粮有兵有权,势力覆盖荆州平州,在北方诸州声望极隆。便是在朝堂里,也极有影响力。有太皇太后撑腰,有太和帝的信任器重。虽然有王丞相这样的政敌,不过,能做王丞相的对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入赘南阳王府的好处,是看得见想得到的。北方的世家豪族,皆蠢蠢欲动。就连清河崔氏,也动了心思。
“族长前些日子给我来了信,说是要派人来南阳郡参加郡主的及笄礼。”崔县令哂然道:“其中就有我堂弟。”
崔县令口中的堂弟,是清河崔氏族长的嫡幼孙,在家中排行第九。崔九郎读书没什么天赋,十六岁了还没考中秀才,这在人才辈出的清河崔氏一族里,基本可以判定没什么出息了。
族长一动心思,也不计较赘婿名声不太好听了,直接将崔九郎安排进了观礼的名单里。写信给崔县令的意思,不言而喻。
李颖立刻道:“此事你别跟着掺和。九郎才貌平平,和长宁伯根本不配相提并论。郡主哪里能相得中他。”
崔县令嗯了一声:“别说郡主,我都看不上他。”
……
像崔县令夫妇这样打定主意留下观礼的县令,着实不少。
冯长史向姜韶华禀报,姜韶华随口笑道:“人多热闹,他们常年忙碌,正好多留些日子,就当是休假了。”
冯长史笑道:“郡主的及笄礼,该送的帖子都送出去了。不过,照臣估计,到时候没有帖子的客人也不会少。所以,宴席得多预备一些,就照着三十席来预备。”
姜韶华略一点头:“此事就由冯长史来定。”
冯长史干着右长史的活,操的却是王府内务大管家的心。大事小事,样样都要过问操心,闻言点头应下。
卢颖卢若华兄妹两个,也坚持留下观礼。对此,梅姨娘自不会反对,悄声对一双儿女说道:“读书的日子长得很,郡主的及笄礼可不能错过。你们做得对。”
卢若华在叶县读书一年,个头长高了不少,性子也愈发活泼:“娘,我要亲自准备一份礼物,送给姐姐。”
梅姨娘笑着摸了摸女儿娇嫩的小脸;“好,你有这份心意,郡主一定高兴得很。”
出去读书,开阔眼界,真好啊!
原本总有些娇怯拘谨的卢若华,短短一年间,就如去掉了枷锁,恣意生长,眉眼鲜活。
崔县令李颖夫妇都才学满腹,崔文秀也是世家望族之女。由他们照料,比她这个懦弱没用的亲娘强十倍百倍。
哪怕她经常因此事被卢玹打骂羞辱,也值得。
卢颖轻声问道:“娘,父亲是不是又打你了?”
梅姨娘想也不想地否认:“没有,这里是南阳王府,郡主时时照拂我,你父亲心里不痛快,也就是骂我几句出出气,不敢动手。”
伤痕被厚实的衣裳遮掩的严严实实,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
卢颖很清楚自己亲爹的真实脾气嘴脸,目光暗了一暗,半晌才低声道:“等我长大考取功名,出去做官,娘就跟我一起去。”
梅姨娘心里暖融融的,笑着应了声好。
她是南阳王府的人,父母兄弟的身契也都在郡主手里。她怎么可能离开南阳王府?
郡主需要她盯着卢玹,她得做好这份差事,不能让郡主失望。
……
接下来数日,源源不断的贵客来了南阳郡。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等世家大族,都派了人来。北方二十州,有半数的刺史府都来了人。
京城那边,和南阳王府有往来的朝堂官员们,纷纷派人来送贺礼。
正月十三,太皇太后和太和帝的人也到了王府。
崔县令刚喝了一碗醒酒汤,见妻子回来,捧起另一碗温热的醒酒汤递了过去。李颖很自然地伸手接过,慢慢喝了。
崔县令饶有兴味地笑问:“郡主特意留你们几个,都说了些什么?”
李颖没有隐瞒,将郡主准备上奏折请封女官一事说了。崔县令想了想道:“这事难。”
“南阳郡里任用女官一事,朝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不知。现在郡主要给女官们正式的官职和任命文书,就得经过朝议认可,要通过吏部。吏部张尚书和王丞相一鼻孔出气,定会百般反对阻挠。”
李颖轻声笑道:“郡主说了,这事不急,先上奏折,等朝廷驳回,再上一封。慢慢磨个一两年,直至朝廷松口。”
“郡主还说,朝堂拿南阳郡当粮仓,时不时来征军粮,还要从南阳郡调拨新粮粮种。不换些好处怎么成!”
崔县令也笑了:“这么说也对。这几年我们南阳郡给朝廷敬献了那么多粮食,防治瘟疫,和平收回了平州。功劳一桩接着一桩,郡主不过是想设几个女官而已,怎么就不能应了?”
拿人东西手软,吃人东西嘴短。朝廷这两样都占全了,对上郡主的奏折哪里还硬气得起来。
这事有得磨,成功的可能性也不算小。
崔县令上下打量妻子:“过两年,你官职不会比我还高吧!到时候,我是不是得给你行礼?”
李颖轻笑不已:“这可说不准。”
夫妻两人说笑一番后,又说起另一桩要紧事:“郡主的生辰在上元节,今年是郡主十五岁生辰,要举办及笄礼。我们既然来了王府,索性多住些日子。等郡主的及笄礼后再回去。”
崔县令连连点头赞成。
及笄礼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仅次于出嫁。及笄礼一过,郡主正式成年,意味着郡主可以谈婚论嫁了。
“郡主不会嫁人,要招赘婿进门。”李颖悄声道:“以你看,谁会是长宁伯的竞争对手?”
崔县令低声笑道:“肯定不会少。等郡主及笄那一日,不知会有多少贵客来观礼。你就等着瞧热闹吧!”
做赘婿原本算不得什么光彩之事。不过,也得看是谁招赘婿。
南阳郡主姜韶华才貌无双,有钱有粮有兵有权,势力覆盖荆州平州,在北方诸州声望极隆。便是在朝堂里,也极有影响力。有太皇太后撑腰,有太和帝的信任器重。虽然有王丞相这样的政敌,不过,能做王丞相的对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入赘南阳王府的好处,是看得见想得到的。北方的世家豪族,皆蠢蠢欲动。就连清河崔氏,也动了心思。
“族长前些日子给我来了信,说是要派人来南阳郡参加郡主的及笄礼。”崔县令哂然道:“其中就有我堂弟。”
崔县令口中的堂弟,是清河崔氏族长的嫡幼孙,在家中排行第九。崔九郎读书没什么天赋,十六岁了还没考中秀才,这在人才辈出的清河崔氏一族里,基本可以判定没什么出息了。
族长一动心思,也不计较赘婿名声不太好听了,直接将崔九郎安排进了观礼的名单里。写信给崔县令的意思,不言而喻。
李颖立刻道:“此事你别跟着掺和。九郎才貌平平,和长宁伯根本不配相提并论。郡主哪里能相得中他。”
崔县令嗯了一声:“别说郡主,我都看不上他。”
……
像崔县令夫妇这样打定主意留下观礼的县令,着实不少。
冯长史向姜韶华禀报,姜韶华随口笑道:“人多热闹,他们常年忙碌,正好多留些日子,就当是休假了。”
冯长史笑道:“郡主的及笄礼,该送的帖子都送出去了。不过,照臣估计,到时候没有帖子的客人也不会少。所以,宴席得多预备一些,就照着三十席来预备。”
姜韶华略一点头:“此事就由冯长史来定。”
冯长史干着右长史的活,操的却是王府内务大管家的心。大事小事,样样都要过问操心,闻言点头应下。
卢颖卢若华兄妹两个,也坚持留下观礼。对此,梅姨娘自不会反对,悄声对一双儿女说道:“读书的日子长得很,郡主的及笄礼可不能错过。你们做得对。”
卢若华在叶县读书一年,个头长高了不少,性子也愈发活泼:“娘,我要亲自准备一份礼物,送给姐姐。”
梅姨娘笑着摸了摸女儿娇嫩的小脸;“好,你有这份心意,郡主一定高兴得很。”
出去读书,开阔眼界,真好啊!
原本总有些娇怯拘谨的卢若华,短短一年间,就如去掉了枷锁,恣意生长,眉眼鲜活。
崔县令李颖夫妇都才学满腹,崔文秀也是世家望族之女。由他们照料,比她这个懦弱没用的亲娘强十倍百倍。
哪怕她经常因此事被卢玹打骂羞辱,也值得。
卢颖轻声问道:“娘,父亲是不是又打你了?”
梅姨娘想也不想地否认:“没有,这里是南阳王府,郡主时时照拂我,你父亲心里不痛快,也就是骂我几句出出气,不敢动手。”
伤痕被厚实的衣裳遮掩的严严实实,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
卢颖很清楚自己亲爹的真实脾气嘴脸,目光暗了一暗,半晌才低声道:“等我长大考取功名,出去做官,娘就跟我一起去。”
梅姨娘心里暖融融的,笑着应了声好。
她是南阳王府的人,父母兄弟的身契也都在郡主手里。她怎么可能离开南阳王府?
郡主需要她盯着卢玹,她得做好这份差事,不能让郡主失望。
……
接下来数日,源源不断的贵客来了南阳郡。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等世家大族,都派了人来。北方二十州,有半数的刺史府都来了人。
京城那边,和南阳王府有往来的朝堂官员们,纷纷派人来送贺礼。
正月十三,太皇太后和太和帝的人也到了王府。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