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停不下来啊
作者:Ling君 更新:2024-03-09 22:04
最快更新隋末之万钧之势最新章节!
打发走了王玄策,姜万钧背起手在紫微殿内转了两圈。
大宁现在不缺少能够提出问题的人,而是缺少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大宁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没有哪个是不重要的,都很重要,姜万钧只能从中分一个轻重缓急,先处理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一步一步来。
这个时候,若是被杂七杂八的人和事掣肘,那他就不用干正事了。
马周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王珪和崔元礼都被闲置了一段时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世家的背景让姜万钧不得不慎重,以免向外界传递出错误的信号。
马周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若不能与姜万钧的执政理念保持一致,即便再有才华,也不会受到姜万钧重用。
马周如果觉得委屈,心怀怨恨,姜万钧也认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并非优秀的意思,“优”通“悠”,悠闲的悠,有余力的意思。
解释起来就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有闲暇,就去做官。”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读书人对于做官的态度。
所以在过去才会有,皇帝屡次下诏徵辟贤良,但有才华的人却不愿奉诏的情况出现。
徵辟,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徵”,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后汉书·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
《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王裒,二十四孝之一。)
过去的“学而优则仕”,正渐渐地在朝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方向发展。
“抡才大典”的出现,正加速了这一进程,促使这种转变趋势提速了。
作为大宁的皇帝,姜万钧当然不希望读书人全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那会让贤才在野,朝廷却无人可用。
但如果读书人全变成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表面上看,好像在说,学会了文韬武略掌握了文采武艺,都会去求得帝王的赏识,“卖”给皇上。
但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的。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给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
这里之所以用了一个“货”字,就是因为“卖”与“买”是双向选择。
帝王不识货,那就卖给识货的,如果没有识货的,那就去“行侠仗义”。
“行侠仗义”那是好听的说法。
换一种解释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揭竿造反,反了他丫的。”
历史上的黄巢,洪秀全,都曾经历过“屡试不第”。
北宋时期的张元,屡试不第,恼羞成怒投奔了西夏。
类似这种因为“屡试不中”最后恼羞成怒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只不过大多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当读书人将“货与帝王家”当成是最重要人生目标的时候,矛盾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很难调和。
背后作两首诗,抒发一下“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这已经是非常客气的了。
有些心思“灵活”的,传播一些谣言,给朝廷找点麻烦。
再狠一点的,干脆就反了。
姜万钧之所以一再鼓励读书人投身于其他行业中去,就是想给读书人找事情做,而不是整天就想着做官,要么就是琢磨着造反。
如果不能妥善安置读书人,那么鼓励教育便成了取祸之道,这也正是“科举制”的弊端之一。
这一次殿试的题目,便是“读书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有些人文章写得好,诗词作得好,但在治国理政方面脑子未必那么灵光。
还有的,灵光乍现,偶尔可能会有一个好点子,可是大部分时候很平庸。
这些人,不能说他们没有才华,但姜万钧如果用他们治理国家,那绝对不是百姓之福。
可也不能太冷落了他们,遍地都是“怀才不遇”的人,迟早会衍变成大宁不稳定的因素。
姜万钧成立“五院”,文学院就是用来笼络这些人的。
文学院将来必定是文人的最高殿堂,没有任何实际权利,但却享有崇高的荣誉。
姜万钧都想好了,等到文学院的人多起来之后,就派他们到世界各地去“采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如果利用得好了,绝对比“郑和下西洋”的效果要好得多。
将文化传播出去,将思想传播出去,将商品也带出去……
姜万钧相信,广阔无边的世界,一定会吸引无数有识之士。
如果后世的君王,知道世界那么大,还有更多富庶的地方,黄金遍地,各种香料像野草一样多,他们还会骄傲自满吗?
如果会,那就是棒槌,神也救不了他。
……
“陛下,颜文远将军急奏。”宫宁两条腿捣腾得飞快,迅速将一封加急的信件呈到了姜万钧的面前。
姜万钧接过信,立即拆,一目十行看了起来。
信上的内容很简洁,没有一句废话。
半个月前,大宁水师的一部在海上碰到了倭国的舰队,双方交上了手。
在“舰炮”的帮助下,大宁水师完胜,缴获了两条船的黄金。
经审讯,这些黄金是高句丽付给倭国某个家族的佣金,高句丽雇佣倭国人到大宁东南沿海组建反宁势力,江南部分世家会参与配合他们行动。
反正倭国远在海外,就算大宁最后抓到了那些倭国人,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对倭国用兵……
高句丽没想到,大宁水师会突然出海,截获了他们的装载佣金的货船,将这一计划暴露了出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高句丽这一招不算高级,但却非常实用。
大宁东南方向部分地区,百姓对大宁朝廷的认识还非常粗浅。
其实不止是大宁,过去的这千百年来,在“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统治思想下,远离京城的偏远地区,朝廷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有些地方的百姓都不知道皇上是谁。
所以就有这么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大家只认给自己饭吃的,谁管你皇帝老儿是谁。
而儒家又讲究,“亲亲相隐”,子不告父,奴不告主。
这维护并强化了宗**理,和家族制度。
但随之而来的是,朝廷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大家没有多少归属感。
姜万钧不断强化国家的观念,正是因为如此。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姜万钧将信揣到了袖子里。
他要等,等等看江南的官员会不会及时反应过来。
如果地方官员,为了粉饰太平,“讳盗诬良”,那姜万钧就要下重手整饬了。
发现问题,就该解决问题,而不是担心自己的乌纱帽,故意粉饰太平,不去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前隋就是前车之鉴,各地已经盗匪四起,官员根本不敢上报,担心皇上治他们罪。
最后就连杨广自己都不敢戳破这个大窟窿,只能自欺欺人告诉自己,天下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太平的。
要不然怎么办?
捅破了窟窿,把整个江山都填到窟窿里也堵不住……
姜万钧在地上又转了两圈,心里并不踏实,那些官员要考验,但是冒着局势失控的风险却是不值得的。
“宫宁。”姜万钧冲着门外喊了一声。
“奴婢在。”宫宁快步跑了进来。
“派人传朕的口谕给牛进达,朕允许他便宜行事,把这封信带上。另外,传旨,令房玄龄,杜如晦,明日就出发南下,不用再等了。”姜万钧要不是实在脱不开身,他都想自己亲自南下了。
“是。”
“高句丽,高句丽……”姜万钧知道必须给高句丽更狠一点教训才行。
这一次他去河北,有必要对高句丽展开一些动作。
至于倭国,姜万钧真有点挠头。
因为倭国是中原对他们称呼,他们现在自己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
在历史上,要过五、六十年后,倭国才会有一个国家的名称。
这种情况下,姜万钧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争取一战而尽全功。
敲打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促进他们“开化”。
可是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倭国很难,不是倭国有多强的实力,而是因为海洋这个天然屏障。
姜万钧原计划是想先找到琉球,然后扶持琉球作为大宁代理人。
大宁尽可能不要亲自下场,因为“得不偿失”。
在大宁没有完全点亮“工业”技能点之前,大宁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大宁对外海进行长期殖民。
在岛上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搞不好可能养成一个白眼狼,那不成傻瓜了嘛!
而且魏征等人也不会支持姜万钧发动这样的战争,最多支持他警告性质的敲打敲打,刚才他也说了,对于一个还没开化的地方,敲打是没有意义的,那和送温暖差不多。
所以挑选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好处要拿,锅坚决不背。
不仅是对倭国,在姜万钧画的地图上,凡是没有被他画进大宁版图的地方,姜万钧都打算这么做。吸收全世界的养分,补充大宁工业发展的所需要的血液。
若是他选择打下一个地方,就要治理一个地方,最后就算他把整个世界都打了下来,那他也不过还是一个村长罢了。
相反,只要大宁点亮科技技能点,他都不需要走出紫微宫,他就是地球的球长……
三天之后,江南一封急奏传到了内阁,正忙着审阅试卷的内阁宰相们被魏征召集到了一起。
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江南沿海发生了民变。
而让大家面面相觑的是,皇上的两道旨意,三天前就已经发出去了。
看看房玄龄和杜如晦去的两个地方就知道,显然就是冲着民变去的。
“陛下这是想看我们笑话?”魏征脑子一转就猜到了皇上的本意,但他肯定不能和大家说,皇上对江南的官员不信任,所以才秘而不宣,他只能把锅揽在内阁身上。
“陛下可能也是见我们这些天太累了,顺手就处理了吧!”李纲在魏征的基础上,又替皇上进行了“洗白”。
“不管如何,我现在就进宫面圣,大家研究一下,这些官员该怎么处置。渔民以捕鱼为生,非要强迫他们去种田,这不是瞎胡闹吗?”魏征之前正打算鼓励捕鱼业发展,结果没等他出手,下边干脆把捕鱼业给砍掉了。
“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都没有什么人愿意种地了。”李纲有些发愁道。
“是啊!现在沿海一些地方,使用大量倭国人,高句丽人种田。但他们笨手笨脚的,怎么教都教不会。”褚亮在洛阳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据说南方有些地方,有人花高价买昆仑奴种田的,结果差点被气死,昆仑奴除了力气大,能吃之外,就是懒。
“那正好,我入宫和陛下说一说此事。”魏征整理一下笔记,交给秘书抱着,自己拎着笏板走出了内阁大殿。
再说另一边的姜万钧,他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有江南信使进了京。
所以得知魏征到来,并不感到惊讶。
江南这次发生民变,原由姜万钧也已经知晓。
有官员为了逼迫渔民去种田,烧了渔船,毁了渔网,砸了鱼篓。甚至还在一些路口设卡,阻止人员流动。
民怨以生,又有别有用心的人鼓动,再加上金钱的诱惑,民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牛进达,解决这一次的民变并不难。
真正让姜万钧觉得糟心的是,这次的事为那些反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人提供了“弹药”。
但是,停不下来啊!
这就像叠落在一起的红酒杯,从顶上倒酒,最上头的酒杯会先装满,然后才会往下流。
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最先赚得盆满钵满的,一定不会是普通百姓。
姜万钧必须持续往里倒酒,才能使百姓获得实惠。
他现在停下来,那些既得利益者一定最开心,只要给他们消化的时间,他们还能吞下更多。
最后,大宁的经济会把持在一个个财阀的手上。
这违背了姜万钧的初衷。
打发走了王玄策,姜万钧背起手在紫微殿内转了两圈。
大宁现在不缺少能够提出问题的人,而是缺少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大宁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没有哪个是不重要的,都很重要,姜万钧只能从中分一个轻重缓急,先处理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一步一步来。
这个时候,若是被杂七杂八的人和事掣肘,那他就不用干正事了。
马周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王珪和崔元礼都被闲置了一段时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世家的背景让姜万钧不得不慎重,以免向外界传递出错误的信号。
马周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若不能与姜万钧的执政理念保持一致,即便再有才华,也不会受到姜万钧重用。
马周如果觉得委屈,心怀怨恨,姜万钧也认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并非优秀的意思,“优”通“悠”,悠闲的悠,有余力的意思。
解释起来就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有闲暇,就去做官。”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读书人对于做官的态度。
所以在过去才会有,皇帝屡次下诏徵辟贤良,但有才华的人却不愿奉诏的情况出现。
徵辟,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徵”,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后汉书·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
《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王裒,二十四孝之一。)
过去的“学而优则仕”,正渐渐地在朝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方向发展。
“抡才大典”的出现,正加速了这一进程,促使这种转变趋势提速了。
作为大宁的皇帝,姜万钧当然不希望读书人全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那会让贤才在野,朝廷却无人可用。
但如果读书人全变成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表面上看,好像在说,学会了文韬武略掌握了文采武艺,都会去求得帝王的赏识,“卖”给皇上。
但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的。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给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
这里之所以用了一个“货”字,就是因为“卖”与“买”是双向选择。
帝王不识货,那就卖给识货的,如果没有识货的,那就去“行侠仗义”。
“行侠仗义”那是好听的说法。
换一种解释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揭竿造反,反了他丫的。”
历史上的黄巢,洪秀全,都曾经历过“屡试不第”。
北宋时期的张元,屡试不第,恼羞成怒投奔了西夏。
类似这种因为“屡试不中”最后恼羞成怒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只不过大多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当读书人将“货与帝王家”当成是最重要人生目标的时候,矛盾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很难调和。
背后作两首诗,抒发一下“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这已经是非常客气的了。
有些心思“灵活”的,传播一些谣言,给朝廷找点麻烦。
再狠一点的,干脆就反了。
姜万钧之所以一再鼓励读书人投身于其他行业中去,就是想给读书人找事情做,而不是整天就想着做官,要么就是琢磨着造反。
如果不能妥善安置读书人,那么鼓励教育便成了取祸之道,这也正是“科举制”的弊端之一。
这一次殿试的题目,便是“读书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有些人文章写得好,诗词作得好,但在治国理政方面脑子未必那么灵光。
还有的,灵光乍现,偶尔可能会有一个好点子,可是大部分时候很平庸。
这些人,不能说他们没有才华,但姜万钧如果用他们治理国家,那绝对不是百姓之福。
可也不能太冷落了他们,遍地都是“怀才不遇”的人,迟早会衍变成大宁不稳定的因素。
姜万钧成立“五院”,文学院就是用来笼络这些人的。
文学院将来必定是文人的最高殿堂,没有任何实际权利,但却享有崇高的荣誉。
姜万钧都想好了,等到文学院的人多起来之后,就派他们到世界各地去“采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如果利用得好了,绝对比“郑和下西洋”的效果要好得多。
将文化传播出去,将思想传播出去,将商品也带出去……
姜万钧相信,广阔无边的世界,一定会吸引无数有识之士。
如果后世的君王,知道世界那么大,还有更多富庶的地方,黄金遍地,各种香料像野草一样多,他们还会骄傲自满吗?
如果会,那就是棒槌,神也救不了他。
……
“陛下,颜文远将军急奏。”宫宁两条腿捣腾得飞快,迅速将一封加急的信件呈到了姜万钧的面前。
姜万钧接过信,立即拆,一目十行看了起来。
信上的内容很简洁,没有一句废话。
半个月前,大宁水师的一部在海上碰到了倭国的舰队,双方交上了手。
在“舰炮”的帮助下,大宁水师完胜,缴获了两条船的黄金。
经审讯,这些黄金是高句丽付给倭国某个家族的佣金,高句丽雇佣倭国人到大宁东南沿海组建反宁势力,江南部分世家会参与配合他们行动。
反正倭国远在海外,就算大宁最后抓到了那些倭国人,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对倭国用兵……
高句丽没想到,大宁水师会突然出海,截获了他们的装载佣金的货船,将这一计划暴露了出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高句丽这一招不算高级,但却非常实用。
大宁东南方向部分地区,百姓对大宁朝廷的认识还非常粗浅。
其实不止是大宁,过去的这千百年来,在“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统治思想下,远离京城的偏远地区,朝廷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有些地方的百姓都不知道皇上是谁。
所以就有这么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大家只认给自己饭吃的,谁管你皇帝老儿是谁。
而儒家又讲究,“亲亲相隐”,子不告父,奴不告主。
这维护并强化了宗**理,和家族制度。
但随之而来的是,朝廷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大家没有多少归属感。
姜万钧不断强化国家的观念,正是因为如此。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姜万钧将信揣到了袖子里。
他要等,等等看江南的官员会不会及时反应过来。
如果地方官员,为了粉饰太平,“讳盗诬良”,那姜万钧就要下重手整饬了。
发现问题,就该解决问题,而不是担心自己的乌纱帽,故意粉饰太平,不去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前隋就是前车之鉴,各地已经盗匪四起,官员根本不敢上报,担心皇上治他们罪。
最后就连杨广自己都不敢戳破这个大窟窿,只能自欺欺人告诉自己,天下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太平的。
要不然怎么办?
捅破了窟窿,把整个江山都填到窟窿里也堵不住……
姜万钧在地上又转了两圈,心里并不踏实,那些官员要考验,但是冒着局势失控的风险却是不值得的。
“宫宁。”姜万钧冲着门外喊了一声。
“奴婢在。”宫宁快步跑了进来。
“派人传朕的口谕给牛进达,朕允许他便宜行事,把这封信带上。另外,传旨,令房玄龄,杜如晦,明日就出发南下,不用再等了。”姜万钧要不是实在脱不开身,他都想自己亲自南下了。
“是。”
“高句丽,高句丽……”姜万钧知道必须给高句丽更狠一点教训才行。
这一次他去河北,有必要对高句丽展开一些动作。
至于倭国,姜万钧真有点挠头。
因为倭国是中原对他们称呼,他们现在自己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
在历史上,要过五、六十年后,倭国才会有一个国家的名称。
这种情况下,姜万钧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争取一战而尽全功。
敲打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促进他们“开化”。
可是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倭国很难,不是倭国有多强的实力,而是因为海洋这个天然屏障。
姜万钧原计划是想先找到琉球,然后扶持琉球作为大宁代理人。
大宁尽可能不要亲自下场,因为“得不偿失”。
在大宁没有完全点亮“工业”技能点之前,大宁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大宁对外海进行长期殖民。
在岛上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搞不好可能养成一个白眼狼,那不成傻瓜了嘛!
而且魏征等人也不会支持姜万钧发动这样的战争,最多支持他警告性质的敲打敲打,刚才他也说了,对于一个还没开化的地方,敲打是没有意义的,那和送温暖差不多。
所以挑选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好处要拿,锅坚决不背。
不仅是对倭国,在姜万钧画的地图上,凡是没有被他画进大宁版图的地方,姜万钧都打算这么做。吸收全世界的养分,补充大宁工业发展的所需要的血液。
若是他选择打下一个地方,就要治理一个地方,最后就算他把整个世界都打了下来,那他也不过还是一个村长罢了。
相反,只要大宁点亮科技技能点,他都不需要走出紫微宫,他就是地球的球长……
三天之后,江南一封急奏传到了内阁,正忙着审阅试卷的内阁宰相们被魏征召集到了一起。
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江南沿海发生了民变。
而让大家面面相觑的是,皇上的两道旨意,三天前就已经发出去了。
看看房玄龄和杜如晦去的两个地方就知道,显然就是冲着民变去的。
“陛下这是想看我们笑话?”魏征脑子一转就猜到了皇上的本意,但他肯定不能和大家说,皇上对江南的官员不信任,所以才秘而不宣,他只能把锅揽在内阁身上。
“陛下可能也是见我们这些天太累了,顺手就处理了吧!”李纲在魏征的基础上,又替皇上进行了“洗白”。
“不管如何,我现在就进宫面圣,大家研究一下,这些官员该怎么处置。渔民以捕鱼为生,非要强迫他们去种田,这不是瞎胡闹吗?”魏征之前正打算鼓励捕鱼业发展,结果没等他出手,下边干脆把捕鱼业给砍掉了。
“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都没有什么人愿意种地了。”李纲有些发愁道。
“是啊!现在沿海一些地方,使用大量倭国人,高句丽人种田。但他们笨手笨脚的,怎么教都教不会。”褚亮在洛阳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据说南方有些地方,有人花高价买昆仑奴种田的,结果差点被气死,昆仑奴除了力气大,能吃之外,就是懒。
“那正好,我入宫和陛下说一说此事。”魏征整理一下笔记,交给秘书抱着,自己拎着笏板走出了内阁大殿。
再说另一边的姜万钧,他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有江南信使进了京。
所以得知魏征到来,并不感到惊讶。
江南这次发生民变,原由姜万钧也已经知晓。
有官员为了逼迫渔民去种田,烧了渔船,毁了渔网,砸了鱼篓。甚至还在一些路口设卡,阻止人员流动。
民怨以生,又有别有用心的人鼓动,再加上金钱的诱惑,民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牛进达,解决这一次的民变并不难。
真正让姜万钧觉得糟心的是,这次的事为那些反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人提供了“弹药”。
但是,停不下来啊!
这就像叠落在一起的红酒杯,从顶上倒酒,最上头的酒杯会先装满,然后才会往下流。
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最先赚得盆满钵满的,一定不会是普通百姓。
姜万钧必须持续往里倒酒,才能使百姓获得实惠。
他现在停下来,那些既得利益者一定最开心,只要给他们消化的时间,他们还能吞下更多。
最后,大宁的经济会把持在一个个财阀的手上。
这违背了姜万钧的初衷。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