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颜色字号[很大]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叹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2022-10-05 23:23
  杨玉带领一千金陵,江苏,应天府等地征集的士兵,沿着三岔河逆流而上。
  出了营地十数里,就风声鹤唳。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对这里毫无头绪,看见什么景物,都觉得会有伏兵。
  “有人?”
  士兵发现了一些百姓打扮的人,正往他们的方向走来。
  “快,别让他们跑了,赶紧去抓来。”
  杨玉以为是自己运气好,百姓们运气不好,他们撞上的军队。
  不管是奸细还是真的百姓,对他都有大用。
  令他意外的是,这行百姓看见官兵竟然没有四散奔跑,反而主动上前询问。
  “是金江军吗?”
  杨玉摸不清楚头脑。
  “我们是金陵军。”
  百姓们露出失望之色,有些人的脸上,这才露出担忧害怕的神情。
  杨玉收起心中的好奇,询问他们的来路,众人一口同声,皆告知是本地的百姓。
  “我一路来都没有看到人烟,你们如何证明是本地的百姓。”
  “这里的蛮人上个月全部离开了,并来了好些蛮兵,把所有村落的汉人都赶回去辽沈。
  我们是逃出来的,一直躲在野外,久见不到蛮兵,才出来准备往复州赶去,投奔金州。”
  杨玉见这么多的百姓,观其神色应该不是奸细,并且自己多加留心一二,应该不会出事。
  “我军要去打蛮族,却不知道此地地形,你们可有人愿意作为向导带路?”
  杨玉询问后,又怕百姓不愿意,此地不是国内,因此他主动说道。
  “不让你们白为我做事,给你们重赏。”
  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的话音刚落,这些百姓纷纷表示,愿意为大军做向导。
  他们不要赏赐。
  “诸位实乃义民啊。”
  被这些百姓的精神感动,杨玉赞叹了一句。
  有了这些向导道路,并沿途告知周围的地形,他们自信的说道,此地没有了蛮人。
  果然。
  一路前行,别说蛮兵,一户蛮人都没有碰到。
  前行十数里后,不在继续东行,而是沿向北而去,一路过大井子,獐子沟,到了老虎头河。
  国内的百姓,畏惧贼寇,更畏惧军士,见到军士逃都来不及。
  眼前的辽民们,见到大军不但不跑,竟然还不要赏赐的,为军队带路。
  有了这些熟悉地形的辽民加入,前锋部队行进的越发顺利,一直过了河湾子才停下来。
  难怪平辽侯闯下如此基业。
  杨玉听着辽民们一路诉苦,满心的仇恨。
  皆说如果不是因为身在蛮族腹地,到处都是蛮人蛮兵,不然早就投奔金州,跟随平辽侯打仗。M.biquka.com
  平辽侯八年间。
  从一名白身做到侯爵,管理一方军镇。
  整个大周军方,无人不震,无人不惊,无人不叹,无人不羡。
  不过此等丰功伟业,不论何人也不敢当众称自己也能做到。
  杨玉接触了辽民。
  他虽然同样佩服平辽侯,但是此时有所明悟。
  平辽侯为何短短八年,就能立下如此功绩,做出这等事业,其中这些辽民之功不得不提。
  到了河湾子,辽民们告知,再往前数十里,就有蛮族的军队。
  杨玉兵少,不敢轻举妄动。
  把沿路的地形,传回去了后方,以便让大军做好出行的计划,他一部则停留在河湾子。
  几名蛮族的探马,早就发现了这一支不同于金江军的军队,猜到了是大周国内的援军。
  他们不声不响躲在暗处,见这支军队立营,知道对方可能要常驻,因此正准备离开回去通报。
  可这一带都是平原,杨玉一营既然作为前锋,肯定有丰富的经验,有人发现了几名敌军探马。
  双方追赶逃离一番后,无功返回营地,告知了杨玉,蛮族军队已经侦得了他们的迹象。
  杨玉因此派了更多的探马出去,提防蛮族大军来偷袭。
  河湾子前面的沿沟子。
  这里没有官方的称呼,都是百信们私下所传。
  一直到清末的时候,大量的闯关东的汉人,首先是到了辽东,也就是辽宁,少部分到了吉林较为肥沃的地区。
  因为此两地的人口已经极多,最后闯关东的汉人,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才逐渐到了未开发的黑龙江,寻找适合落脚的土地。
  而到了此地的汉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石佛,叫做石佛庙。
  百姓们也才逐渐改口,称此地为石佛,到了民国,石佛这個地名,才记载到了官方的名册中,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为了杜绝金江军偷袭海州的危险,这里驻扎了一营蛮兵,守将是老将阿骨。
  他已经驻守这里年余,不光士兵们百无聊赖,连他也无所事事,开始了打猎用来消磨时光。
  虽然这里一带都是平原,但是野鸡野兔,甚至獐子什么的,还是能寻到不少。
  正在打猎的时候,士兵们找了过来,告知有敌军出现,他立马退回了营地。
  回了营地就召集全营士兵。
  一边整顿军纪,告知各兵不得继续松懈,一边督促各兵清点兵器,严厉告诫不得私自擅动。
  把敌情送去了后方,阿骨思来想去,觉得己方士气因为常年的驻守,导致低落,不利于出战。
  因此对驻守河湾子的守军,并没有发动进攻。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严厉督促士兵,把这些时日的松懈气氛,驱逐出去。
  一紧一松才是正道。
  蛮兵虽然精锐,却也做不到长年累月的严防死守,因此他前番放任了一丝的松懈。
  现在知道了军情,立马开始紧了起来。
  杨玉的几名探马,本来还想要去暗自查探清楚对方的军情,被早有准备的阿骨的探马发现。
  蛮族从草原获得了大量的战马,且本身就有不少的战马,因此蛮族的战马都很强壮。
  而国内援军的战马,马况不如蛮军,且又刚经历过渡海,导致马的精力还没有恢复。
  几名探马都没有逃过蛮兵探马的追杀,全部被射于马下。
  杨玉等不到探马的消息,知道多半牺牲或者被俘虏,因此更加严密防守,一直到后方又来了一千金陵兵。
  且运送来了补给,他的一营,现在才算是恢复了大半的实力。
  “那里的守军才三百人?”
  杨玉又一次向辽民们确认,辽民们不敢打包票。
  “以前是的。”
  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
  胜者为王。
  打了胜仗,什么战略都能说是高瞻远瞩。
  败者,不管什么理由,都是借口,都是无能。
  杨玉作为前锋。
  不但要为大军探路,也要根据形势,扫除遇到的小障碍,为大军争取更多行军时间。
  首功必拿。
  杨玉带领两千军,直扑河湾子。
  阿骨不想用几百士气没有恢复的士兵去打仗,而且对方兵力众多,因此用探马隔绝对方的打探。
  以此拖延了对方数日,得知探马告知对面两千兵力来攻,他主动选择了撤退。
  所以等杨玉到达的时候,只看到了空无一人的营地。
  “他吗的,跑的倒是快。”
  杨玉好不容易下了战心,见状也不敢深追,选择了停留脚步,等待后方的大军。
  收到杨玉的战报,史鼐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吓得一身冷汗。
  连发急命,告诫他不得浪战。
  史鼐就是这个性子。
  原来在辽西的时候,就从来不会主动出击,而是以守为主,这回领军作战,同样不愿意轻易进攻。
  此时。
  国内援军终于齐至大营,各营已经整编完毕,史鼐召集诸军,昭告一番。
  才带领大军出营,顺着杨玉的路线,往北而上。
  ……
  蒙古部落多,各部联合出击,却没有统一的号令。
  林丹汗以汗命,集合大军作战,以他的威望,都无法让蒙古军做到整齐一致。
  说来说去,无非名器和威望。
  喀尔喀各部的大台吉,有威望没有名器。
  林丹汗有名器没有威望。
  只有草原上,出现即有名器,又有威望的大汗,才能做到军令无人敢犯。
  其实大周也是同样的道理。
  萨尔浒之战,各路大军接连败北,也是因为这道理,各军也是没有严格遵照军令。
  友军作战,或见死不救,或撤退。
  哪怕英勇作战的,也是各自为阵,无法形成合力。
  忠顺王多年在太上皇眼皮子底下,都能做到拉拢不少的势力,实乃他的看家本领,见缝插针,许下重利。
  哈喇慎部首领罕孛罗势,响应了忠顺王的号召。
  随同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小部落,几千骑兵过了双台子河,往三岔河而去。
  准备进攻牛庄驿。
  蛮族各处的老兵老将都抽调去了皇台吉处,准备用来对付金江军的正面战场,其余的地方大多都兵力空虚。
  牛庄驿是海州卫北边的防线,派了多尔衮来负责此地。
  年轻的多尔衮,不但没有畏惧和害怕,反而充满了精力,浑身上下散发着信心。
  他的行为,也感动了此地的蛮兵们。
  听到敌军来攻打牛庄驿,多尔衮虽然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够格带领镶白旗,尽快真正的成为一旗之主。
  但是却并没有莽撞,而是选择在河边阻击敌人。
  蒙古军骑兵机动能力强,各部骑兵四处寻找浅处,用以过河。
  多尔衮则把蛮族骑兵派了出去,见到蒙古骑兵过河,就下马射之,多次击退蒙古军。
  西岸分了十数支的蒙古骑兵,没有一个成功的。
  罕孛罗势感到丢脸,他已经知道对面的是多尔衮,是老奴最小的儿子之一,是第十四个儿子。
  自己当年没有打过老奴,连他最小的儿子们都打不过吗。
  因此竟然制作羊皮筏子,准备让蒙古兵乘坐羊皮筏子强行渡河。
  制作好了十数个羊皮筏子,蒙古兵们坐在羊皮筏子上,在大河中间,与岸上的蛮族兵对射。
  他们站都站不稳,当然射不过对方。
  河中的蒙古兵纷纷乘坐羊皮筏子退了回来。
  多尔衮没有因为就此一招,而觉得显不出自己的本事,没有年轻人的急于表现之心。
  反而犹如老将一般的沉稳,死死的守着这条河。
  以弓矢让数千蒙古兵,望河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