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颜色字号[很大]
第二百五十一章 立威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2022-10-05 23:22
  冯胜之在节度府前,见到了正要上马车的贾鉴,贾鉴坐上了马车,随后驶离了远处。
  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没有看见自己,冯胜之不以为意,进去了节度府。
  得知冯胜之求见,唐清安立马召见了他。
  这一回。
  是冯胜之上报,因为屯田之事,为此导致死亡的百姓的数量。
  在有些地方视百姓为无物。
  而金江镇不同。
  将军每年都会下达的严令,金江镇的百姓异常死亡,都需要单独的上报节度府,并作出解释。
  因此冯胜之是来汇报的。
  唐清安翻阅着各地上报的死亡百姓人数,心里虽然知道这是避无可避之事,仍然感到难过。
  穿越前他前世的长辈,也是因为修建水库而死。
  新生代是无法理解,在机械化没有铺开之前,全国修建的水库,渠道等设施,农民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这是时代下的生活。
  他的父母,就是在修建水库上相识,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所以以金江镇如今的生产力,年年大批量的开荒,修建水利等,是极其艰辛。
  他虽然下令的轻易,而真正能保证坐实,靠的就是官员,以及勤恳的辽民们。
  “虽然知道官员们不容易,可是我还要老调重弹,死亡数量必须压下去。”
  唐清安沉声说道。
  开垦田亩他要达成,却不是用辽民的生命来完成,能避免的是必须要避免。
  他做不到监督每个官员。
  以前地盘还小,官吏不多,他大多都面熟,如今形势不同,好多人他都不认识。
  这些地方上官吏,只能靠制度。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道理他当然也懂。
  冯胜之为官员们解释了一番。
  “这些名单中,有不少辽民是本身带病,又有常年累月的饥饿,身体底子差,所以不堪使用。
  各地的官员,对人命关天的事,有节度府的严令,皆不敢马虎,可是就算小心了又小心,还是无法避免。
  我还发现有些地方的官吏,起了懒政的心思,竟然只要是老弱就养了起来。
  这是不对的,这些人要照顾,但也必须根据其身体情况,派予一定的活计。
  只有不想付出精力,躲避责任的,才会直接一刀切,对这些官吏,我都斥责或处罚。”
  冯胜之又指了另外一本册子。
  “这本就记载了其中的一些。”
  对于冯胜之的民政能力,唐清安没有怀疑的心思,不让也不会让他做支使。
  “冯兄说的有道理,我也是认可的,可是总要多往这方面努力,辽民已经很苦了。”
  “将军的爱民之心,让人敬佩。”
  “我也是百姓出身,做人不能忘本。”
  唐清安笑道。
  两人谈笑一番,冯胜之也汇报完了各项工作,才告辞离去。
  “冯兄。”
  唐清安突然叫住了冯胜之。
  冯胜之转过身,等候将军的吩咐。
  “这些年辛苦了。”
  闻言,冯胜之内心百感交集。
  看到冯胜之的神态,唐清安也何尝不是如此。
  两人在长行岛。
  数百军丁,数千百姓。
  一个负责打仗,一个管理民生。
  可以说金江镇有如今的势力,冯胜之的功劳,不下于唐清安。
  唐清安年年都强调开垦田亩,而冯胜之从来无怨言,默默的担负起责任。
  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多少委屈,多少安抚官员等等,冯胜之可以说付出了所有的精力。
  公事上如此,私事上更是如此。
  两人不但是同僚,更是朋友。
  “将军也辛苦,大家都辛苦,不过到底有了这般的局面,也不算白费功夫。
  金江镇数百万辽民,不少百姓视将军为神,甚至有的地方,百姓主动的修建了将军的生祠。
  这可不是官员做的,都知道将军不喜这般,做了反而会引得将军责骂。
  百姓就是这般简朴,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一分好,他们就还以十分的恩。”
  冯胜之感叹道。
  听到冯胜之的话,唐清安也沉默了下来。
  良久。
  “将军。”
  冯胜之诚恳的看向唐清安。
  “三百万辽民心念将军,希望将军不要辜负他们。”
  “你放心,我不会的。”
  唐清安真诚的说道。
  他理解冯胜之。
  明末。
  这是后人冠以的称呼。
  大周流民起义未起,就算陕西农民起义初起,十年的时间也都成不了气候,更何况如今的形势。
  大周目前来看,国内总体是趋于和平。
  所以冯胜之不希望自己作乱。
  而唐清安不同。
  他知道红楼的这方世界,全文最终隐喻了淫奢败家,内讧毁国,再结合如今的时间线。
  因此他很肯定,大势在他。
  可哪怕如此,他如何对人言?谁能信他。
  六年前来辽东。
  就算是从小一起跟他长大的义弟刘承敏,不也是半信半疑的么。
  正如冯胜之明白金江镇的形势。
  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以将军的威望和能力,是能做到举旗的。
  哪怕金江镇有些反对的声音,也阻碍不了将军。
  可他不认为金江镇有夺去天下的实力。
  蛮族全取辽左之时,军威比如今的金江镇都要强大,也只不过是朝廷的边患而已。
  朝廷没有选择放弃辽东,所以不停的在辽东运送海量的物资。
  冯胜之从小读书,加上这些年的经验,十分清楚部落国家的短板,那就是后劲不足。
  前期锋芒毕露,却无法坚持日久。
  只要大周和蛮族耗下去,蛮族将会颓废,逐渐无力。
  而大周国土万里,子民亿兆,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两者的区别,不过是冯胜之不知道天时。
  他想不到十余年,或者二十年后的大周,会被流民拖垮甚至击败。
  正是被农耕国家的长处击败了自己。
  在他看来,面对朝廷的打压,将军最好的方法,就算到了最后一步,避无可避之时。
  选择听调不听宣,也比举旗攻打大周要强。
  要知道金江镇身侧还有蛮族。
  唐清安想了想,最后还是对冯胜之说道。
  “冯兄,你放心,我不会,至少现在不会举旗作乱的。”
  听到将军的话,冯胜之内心松了口气。
  他内心还是信任将军的,没有认为将军会骗自己,根本没必要骗自己。
  打发走了冯胜之,唐清安感叹一声。
  “书生意气啊。”
  ……
  沈阳。
  皇台吉也在感叹。
  老奴临终前,从昏迷中醒来的一指,众人都明白大汗的心意,而以皇台吉的手段。
  左右挪腾,加上拉拢住了两黄旗,到底勉强坐上了汗位。
  可虽然如此,又如何是能顺利呢。
  这已经是蛮族第二次了。
  他叔父死的时候,他已经十八岁,也开始明白叔父为何被父汗拘禁起来。
  叔父在他还未出生前,就明着和自己的父汗分庭抗礼,做出各种动作。
  甚至当着朝鲜使者的面,命令朝鲜使者向他送的礼品,不可低于父汗。
  父汗威望高,可以轻易的处置他的弟弟。
  自己却不行。
  代善不但是自己的大哥,而且同为四大贝勒,权势威望资历都不弱于自己。
  黄台吉知道自己奈何不了代善,更不能妄杀他,不然蛮族就分裂了。
  而前有大周,后有金江镇。
  蛮族如果分裂,那就是死路一条。
  不能着急。
  皇台吉告诫自己。
  身旁的范文程,宁完我,各自为皇台吉出谋划策。
  首先。
  当众承诺共议国政,将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共同当政,按月分值。
  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
  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立马稳定了人心。
  阿敏,蒙古尔泰都支持皇台吉,见大势不可违,代善选择了退让。
  随后。
  皇台吉开始拉拢四小贝勒。
  规定获得的人口,财产由八家均分,如此这般,虽然皇台吉是大汗,委实和两黄旗贝勒没什么区别。biquka.com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也被收服了人心。
  短短两个月,他就稳定了形势,没人反对他这个明面上的大汗。
  当众人刚认为此国策才施行两个月之机,无人认为皇台吉会出尔反尔时。
  他下达了汗命。
  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规定他们凡议国政,于诸贝勒皆坐宫议之。
  出猎行师,各领本期兵行,一切事务皆听稽查。
  一招出来,不但分了贝勒的权利,又拉拢了下面的权贵。
  众贝勒哪里见过这种做法,一时间无法应对这些官场手段,被套套拳法打蒙了。
  无可奈何之下,最后深恨为皇台吉出谋划策的汉人们,每每放肆的侮辱他们。
  皇台吉看在眼里,却也没有维护,只要不伤人命就不管,也让贝勒们出口怨气。
  这些个汉奸没了退路,只能死心塌地的维护皇台吉,可论是极其的犯贱。
  不当人当狗。
  又不久,每旗又设立佐管大臣两名,佐理本旗事务,审断狱讼。每旗再设调遣大臣两名。
  其职责是出兵驻防,以时调遣。
  各贝类的权利被瓜分,这些提拔起来的总管大臣和佐管大臣,因感恩皇台吉则向他靠拢。
  说来说去,皇台吉掌握了名分。
  名分看上去像是可有可无,可真要是有了名分,那就是占据了主动的权利。
  不然也不会有古话,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
  代善等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实权没有变,所以觉得让出一个名器无所谓。
  结果面对皇台吉登上汗位后,步步的紧逼,又有自己内部的分裂,终归被皇台吉压下去。
  如此这般。
  皇台吉要开始立威。
  只要立威。
  有了威望之后,他的汗位将不可动摇。
  他等回来悄悄出使金江镇的使者,急不可待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