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四纵四横,安排!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3-20 01:12
最快更新堡宗别闹最新章节!
花了大半个时辰,杭敏、陈循和白圭才把漠北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已经其辖境内将要划立州府的主要官员举荐完。
都是从国内各大承宣布政使司立抽调的精锐中低层官员。
至于承宣布政使司对应的都司……
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事情。
之后,白圭准备告退。
结果朱见济一看时间,道:“那就一起用膳吧,咱们小酌小酌。”
一个老丈人,一个舅舅,一个大明的财神爷,朱见济还是想把他们拉拢点,毕竟这三人只要支持土地改革,配合陈献章这位大儒在读书人圈子里的呼吁,效果还是会很亮眼。
饭后,朱见济取消了午休。
先办正事。
白圭告退。
朱见济和杭敏、陈循喝着茶,开始说接下来的事情。
先是工部诸事。
朱见济对杭敏道:“目前的官道规划——”对戴义道:“把国内全境堪舆图、中南半岛堪舆图和漠北的堪舆图摊开。”
等摊开后,朱见济带着两位尚书站在大明全境堪舆图前,道:“今年之后,大明会休养生息三五年,这几年也是全面建设国内官道的时间,目前大明只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黑京和京广路,先修这条官道也是战略需求,但接下来我们需要修一条从云南昆明经、贵阳、长沙武汉到南京的官道;一条昆明到广州的的官道;一条从成都经渝州、长沙到苏杭的官道;一条从成都经汉中、西安、太原直抵京畿的官道;一条从哈密经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抵达京畿的官道;还要修一条从京畿经武汉、株洲直抵广州的官道;一条从兰州经西安、洛阳、郑州、南京、无锡直抵海边的官道。同时,为了加强对长城沿线区域的掌控,优先修建京畿到宣府、大同的官道。这是国内的官道大概规划,之后在各大官道之间的重镇,也需要官道相互勾连。”
如此一来,基本上可以在全国形成一个重点城镇的蛛网式的官道。
杭敏听得眉头直跳。
陈循听得头疼欲裂。
这……
陛下你吧啦吧啦一阵说,说起来轻松,有没有想过这是多少条官道了。
九条!
九条官道,再加上重镇之间相互勾连的官道,约略一算,大明要在三五年内修将近二十条的水泥官道,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得需要多少人,又需要多少钢筋水泥。
国库有没有这么多钱?
这一番官道修下来,只怕接下来几年里,户部和工部都得忙得鸡飞狗跳,尤其是工部,几乎就得全员扎进这些项目里。
杭敏弱弱的道:“这些官道不可能同时动工吧?”
朱见济点头,“当然不可能,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民夫,所以工部那边要根据情况,选择几条优先制定修建计划,有一个基本原则,先修的几条官道,一定要做到从联通我大明全境的作用,比如起点在成都、昆明、兰州以及京畿到广州的这几条,加上京畿到宣府、大同的两条,这几条战略意义重大,其余的可以押后。”
杭敏心里暗道,原来陛下你知道没有这么多钱和人啊。
果断摇头,“也不可能,就是这六条,也不可能同时动工,需要选择最重要的一两天先修,其余的后面慢慢来。”
朱见济也知道,以大明目前的经济体量和物资产量,确实不可能同时动工太多基建工程。
而且也确实没这个资金。
对杭敏道:“反正工部那边自行规划,到时候上奏于朕,民夫和资金的事情,这不是工部该操心的事,朕都会解决。”
杭敏哦了一声,“那微臣可以领旨。”
陈循在一旁道:“那微臣没法领旨。”
没钱!
这一番官道修建下来,大明接下来三五年里,国库都不会有任何盈余,甚至要入不敷出,而中国人嘛,有个保守心态。
总觉得荷包里有钱才有安全感。
陈循也这么觉得。
所以他绝对不会同意掏空国库来同时修官道。
朱见济知道陈循在担心什么,笑道:“放心,用不了几个钱,别忘了,咱们大明现在有一个偌大的后花园。”
中南半岛有的是人!
陈循道:“微臣知道陛下的意思,在中南半岛,用微薄的钱就可以征召大量民夫降低成本,可别忘了,这些官道需要大量的水泥、钢筋和河沙,而且在运输这一块成本也无比巨大,几条官道综合下来,国库根本无法同时承担,而且这些年气候越来越冷,我们的农作物产量——”
朱见济打断他,“朕知道要进入小冰河时期了,但农作物产量可没下降,反而在攀升,要不然咱们暴增了数千万的人口,都在喝西北风么?”
不得不说,自己提前建立农部发展农业种植有先见之明。
大明人口几乎倍增!
就这样,大明到现在也没出现粮食危机,番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最大的作用还是农部那边对农业科学种植的研发,大力推广之下,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人口如果持续这么暴增下去,粮食危机始终会来到。
所以土地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不土地改革,就无法推动百姓的种植积极性,而且也无法让更多的土地达到使用价值——现在大明的人口密度还是很稀。
很多地方都可以开坑出来,结果一直荒废着。
陈循不做声了。
这是陛下的功绩,摆在眼前的事实,他没法反驳。
朱见济继续道:“至于运输方面的成本,会大幅度降低的,朕过几日给工部那边一些设计图,工部成立专项组,迅速攻关并生产河沙挖掘、筛选的设备,而河沙的运输么——这样,由工部成立一个专们的生产厂,同时开通多条整齐运输车的生产线,争取月产量能够达到二十台甚至更多,以便在全国的官道建设中将之投入使用。”
杭敏道:“这倒是没问题,但随之而来有个问题,钢铁和煤矿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需要继续煤矿的开采规模和炼钢厂的数量,以便满足国内日渐增长的需求。”
朱见济点头,“煤矿开采和钢铁冶炼,重点在中南半岛展开,尽可能的把中南半岛的煤矿和铁矿先用了,毕竟那地方——朕可不敢保证,会一直是我大明的后花园。”
花了大半个时辰,杭敏、陈循和白圭才把漠北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已经其辖境内将要划立州府的主要官员举荐完。
都是从国内各大承宣布政使司立抽调的精锐中低层官员。
至于承宣布政使司对应的都司……
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事情。
之后,白圭准备告退。
结果朱见济一看时间,道:“那就一起用膳吧,咱们小酌小酌。”
一个老丈人,一个舅舅,一个大明的财神爷,朱见济还是想把他们拉拢点,毕竟这三人只要支持土地改革,配合陈献章这位大儒在读书人圈子里的呼吁,效果还是会很亮眼。
饭后,朱见济取消了午休。
先办正事。
白圭告退。
朱见济和杭敏、陈循喝着茶,开始说接下来的事情。
先是工部诸事。
朱见济对杭敏道:“目前的官道规划——”对戴义道:“把国内全境堪舆图、中南半岛堪舆图和漠北的堪舆图摊开。”
等摊开后,朱见济带着两位尚书站在大明全境堪舆图前,道:“今年之后,大明会休养生息三五年,这几年也是全面建设国内官道的时间,目前大明只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黑京和京广路,先修这条官道也是战略需求,但接下来我们需要修一条从云南昆明经、贵阳、长沙武汉到南京的官道;一条昆明到广州的的官道;一条从成都经渝州、长沙到苏杭的官道;一条从成都经汉中、西安、太原直抵京畿的官道;一条从哈密经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抵达京畿的官道;还要修一条从京畿经武汉、株洲直抵广州的官道;一条从兰州经西安、洛阳、郑州、南京、无锡直抵海边的官道。同时,为了加强对长城沿线区域的掌控,优先修建京畿到宣府、大同的官道。这是国内的官道大概规划,之后在各大官道之间的重镇,也需要官道相互勾连。”
如此一来,基本上可以在全国形成一个重点城镇的蛛网式的官道。
杭敏听得眉头直跳。
陈循听得头疼欲裂。
这……
陛下你吧啦吧啦一阵说,说起来轻松,有没有想过这是多少条官道了。
九条!
九条官道,再加上重镇之间相互勾连的官道,约略一算,大明要在三五年内修将近二十条的水泥官道,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得需要多少人,又需要多少钢筋水泥。
国库有没有这么多钱?
这一番官道修下来,只怕接下来几年里,户部和工部都得忙得鸡飞狗跳,尤其是工部,几乎就得全员扎进这些项目里。
杭敏弱弱的道:“这些官道不可能同时动工吧?”
朱见济点头,“当然不可能,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民夫,所以工部那边要根据情况,选择几条优先制定修建计划,有一个基本原则,先修的几条官道,一定要做到从联通我大明全境的作用,比如起点在成都、昆明、兰州以及京畿到广州的这几条,加上京畿到宣府、大同的两条,这几条战略意义重大,其余的可以押后。”
杭敏心里暗道,原来陛下你知道没有这么多钱和人啊。
果断摇头,“也不可能,就是这六条,也不可能同时动工,需要选择最重要的一两天先修,其余的后面慢慢来。”
朱见济也知道,以大明目前的经济体量和物资产量,确实不可能同时动工太多基建工程。
而且也确实没这个资金。
对杭敏道:“反正工部那边自行规划,到时候上奏于朕,民夫和资金的事情,这不是工部该操心的事,朕都会解决。”
杭敏哦了一声,“那微臣可以领旨。”
陈循在一旁道:“那微臣没法领旨。”
没钱!
这一番官道修建下来,大明接下来三五年里,国库都不会有任何盈余,甚至要入不敷出,而中国人嘛,有个保守心态。
总觉得荷包里有钱才有安全感。
陈循也这么觉得。
所以他绝对不会同意掏空国库来同时修官道。
朱见济知道陈循在担心什么,笑道:“放心,用不了几个钱,别忘了,咱们大明现在有一个偌大的后花园。”
中南半岛有的是人!
陈循道:“微臣知道陛下的意思,在中南半岛,用微薄的钱就可以征召大量民夫降低成本,可别忘了,这些官道需要大量的水泥、钢筋和河沙,而且在运输这一块成本也无比巨大,几条官道综合下来,国库根本无法同时承担,而且这些年气候越来越冷,我们的农作物产量——”
朱见济打断他,“朕知道要进入小冰河时期了,但农作物产量可没下降,反而在攀升,要不然咱们暴增了数千万的人口,都在喝西北风么?”
不得不说,自己提前建立农部发展农业种植有先见之明。
大明人口几乎倍增!
就这样,大明到现在也没出现粮食危机,番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最大的作用还是农部那边对农业科学种植的研发,大力推广之下,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人口如果持续这么暴增下去,粮食危机始终会来到。
所以土地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不土地改革,就无法推动百姓的种植积极性,而且也无法让更多的土地达到使用价值——现在大明的人口密度还是很稀。
很多地方都可以开坑出来,结果一直荒废着。
陈循不做声了。
这是陛下的功绩,摆在眼前的事实,他没法反驳。
朱见济继续道:“至于运输方面的成本,会大幅度降低的,朕过几日给工部那边一些设计图,工部成立专项组,迅速攻关并生产河沙挖掘、筛选的设备,而河沙的运输么——这样,由工部成立一个专们的生产厂,同时开通多条整齐运输车的生产线,争取月产量能够达到二十台甚至更多,以便在全国的官道建设中将之投入使用。”
杭敏道:“这倒是没问题,但随之而来有个问题,钢铁和煤矿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需要继续煤矿的开采规模和炼钢厂的数量,以便满足国内日渐增长的需求。”
朱见济点头,“煤矿开采和钢铁冶炼,重点在中南半岛展开,尽可能的把中南半岛的煤矿和铁矿先用了,毕竟那地方——朕可不敢保证,会一直是我大明的后花园。”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