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教育兴国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4-03-20 01:11
最快更新堡宗别闹最新章节!
陈献章等人能说什么。碥</span>
只能遵旨。
但陛下这个改革到底好不好,站在这些大儒的立场,他们其实不太支持,所以在领旨的时候,便有那么一些不情愿。
朱见济看出来了。
也不担心。
笑道:“其实诸位有没有想过,自隋朝开科举以来,读书人便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所以才慢慢的有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嗯,寒门这个称谓吧,其实很讽刺,所谓寒门是没落的门阀世家,这一点诸位都知晓,所以说到底啊,从古至今的科举中,真正是从百姓出身而高中科举继而入仕为官的又有几个呢?当然,朕虽然希望能做到我大明百姓人人皆可读书的境界,但朕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少以大明的情况,无法做到这一点!”
就连后世,也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慢慢达成了这个任务。
耗费了数十年。碥</span>
这还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
朱见济作为大明天子,现在去回想后世的中华,总有种热血沸腾的自豪感,因为他成为天子后,才知道新中国要做到那样,是何等的了不起。
堪称神迹!
但中国人民做到了。
所以朱见济不认为他在大明能提前达成。
他要做的,就是让当下的大明,尽可能的出现更多的读书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才,以此来促进大明的经济、工业发展。
继续说道:“可大明朝的读书人不少,而每年的科举进士也就那么一两百人,多的时候三四百人,就算如此,每年的科举进士也不见得能全部出仕,甚至在全国各地还有成千上前的秀才需要国家发钱、发粮来养,这个开支也不小。”碥</span>
陈献章等人面面相觑。
这一点他们不敢苟同。
对秀才的政策,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陛下如果连这个也改了,那对读书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作为读书人,陈献章等人自然不想读书人地位低下了。
朱见济知道他们的心思,缓缓说道:“诚然,以后朕会改变这个秀才的待遇,诸位也许不满,天下的读书人也许会不满意,但此举可以让国家减轻负担,另外,没了这铁饭碗,那些读书人们是不是就不会混吃等死,为了生活更好,他们会利用他们的所学,去各行各业任职,也能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这才是朕对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让读书人真正的成为有用之人,让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出仕手段,而是成为培养人才的手段!”
“读书,不是只有科举一个道路,当然,在朕在改革后,科举还是一场全国性的大举,但不是科举之后就可以出仕,还需要去各个大学深造。”
“科举过了,进了大学,也可能会有铁饭碗,因为当下确实人才稀缺,但绝不会出现无数秀才在老家呆着就能有钱有粮的局面!”
“过了科举的读书人,进了大学能毕业的读书人,都会进入各行各业去任职,嗯,不全是官职,但也不全是单纯的工商人,会有出仕者,也会有人在介于这两者之间,领国家俸禄而受地方部门节制,他们依然属于国家的编制。”碥</span>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朱见济一时间也不能清晰的给陈献章等人解释清楚。
毕竟要把封建科举改革成后世的高考制度,这是个很复杂很繁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会出现阵痛,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但这一步必须去做。
因为只有教育改革了,才能给大明培养更多的工业人才。
而不是培养一堆只懂读书的读书人。
陈献章却隐隐懂了些,道:“陛下的想法,是不是科举依然是科举,只不过只会挑选最顶尖的一拨人进入翰林院、太学,之后出仕,而其余的科举进士,则在大学深造后到地方担任……嗯,就像是吏一样?”碥</span>
朱见济笑道:“大概是这样,不过当下还是需要依靠科举选拔官员,毕竟交趾、中南半岛、东北、漠北,甚至之后海外都还需要大量的大明官员。”
又道:“等国子监改组完成后,科举考试科目也要进行改革,不再只考四书五经、策论等八股固定制式文章了,还要加入天文、地理等科目,此事……就在今年开始操办罢,既然国子监都开始改组了,那教育改革也时候深化。”
胡居仁忽然道:“陛下这个改革固然是为了大明改革的大局着想,可有一个问题:人才不够。要让读书人获得各行各业的学识,需要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授课先生。”
朱见济点头,“这个问题朕会考虑,国子监、翰林院、太学这边的人可以调用,甚至朕的东宫军研院,工部和兵部下辖的国家军研院,以及工部的工科院、农部的农科院,凡是朕的规格措施落实到位的地方,都已经培养出了大量走在前列的行业人才,这些人才有可以培养出诸多弟子门生,而这些弟子门生,可以到各个大学权兼授学先生,并且在大学里进行他们的科研项目。”
又道:“不过当下诸位还是着重在《新华字典》,以及各个大学的成立,陈献章负责北京大学,胡居仁负责清华大学,娄谅、谢复、郑侃,你们三人也会负责一所大学,不止你们,这一次负责参与编修新韵书和三系书的诸多大才,都要出仕去担任各大大学的校长,陈献章回到国子监后,先给他们透个风,让大家早做准备。”
停了一下,神情凝重的看向几人,“诸位,我大明能否百花绽放,就看诸位了!”
众人急忙领旨表态。碥</span>
朱见济又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事关我神州未来,所以国子监改组之后,地位会提高,国子监祭酒的地位,不比七部侍郎低,而将出任各大校长的诸位,你们虽然不算是正规的官员,但你们将享受四品左右的朝官待遇,而且你们负责的大学都是朝廷直辖,不受地方节制。”
笑道:“教育改革的最后,国子监将成为七部一样的部门,朕希望教育改革成功的那一天,我大明的所有读书人通过读书为家国贡献一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大明不断向前,简而言之一句话:人尽其才,教育兴国!”
现在还不敢说科技兴国的大话,因为人才还不够,等人才够了,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提出“科技兴国”的基本国策。
陈献章等人大感振奋。
如果陛下对教育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意味着读书人将真正成为大明的主流。
好事!
而且大家都看在眼里,随着陛下这些年的改革,大明当下的人才缺口实在太大,只有教育改革才能满足这个人才缺口。碥</span>
国家发展了,所以需要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了,国家能继续发展。
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陈献章等人告退后,朱见济让戴义把《三系书》和《新华字典》带回文华殿,他则继续陪着亲人们聊天。
生活不止是家国大事。
还有眼前的温暖。
在为国家未来竭尽全力的同时,朱见济也很珍惜当下,所以有机会,他也愿意和妻子白鲤、吕焕等,一起陪便宜老爹、杭太后、吴太皇太后聊天。碥</span>
不管是便宜老爹,还是杭太后、吴太皇太后,在朱见济眼中,都是真正的至亲。
陈献章等人能说什么。碥</span>
只能遵旨。
但陛下这个改革到底好不好,站在这些大儒的立场,他们其实不太支持,所以在领旨的时候,便有那么一些不情愿。
朱见济看出来了。
也不担心。
笑道:“其实诸位有没有想过,自隋朝开科举以来,读书人便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所以才慢慢的有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嗯,寒门这个称谓吧,其实很讽刺,所谓寒门是没落的门阀世家,这一点诸位都知晓,所以说到底啊,从古至今的科举中,真正是从百姓出身而高中科举继而入仕为官的又有几个呢?当然,朕虽然希望能做到我大明百姓人人皆可读书的境界,但朕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少以大明的情况,无法做到这一点!”
就连后世,也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慢慢达成了这个任务。
耗费了数十年。碥</span>
这还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
朱见济作为大明天子,现在去回想后世的中华,总有种热血沸腾的自豪感,因为他成为天子后,才知道新中国要做到那样,是何等的了不起。
堪称神迹!
但中国人民做到了。
所以朱见济不认为他在大明能提前达成。
他要做的,就是让当下的大明,尽可能的出现更多的读书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才,以此来促进大明的经济、工业发展。
继续说道:“可大明朝的读书人不少,而每年的科举进士也就那么一两百人,多的时候三四百人,就算如此,每年的科举进士也不见得能全部出仕,甚至在全国各地还有成千上前的秀才需要国家发钱、发粮来养,这个开支也不小。”碥</span>
陈献章等人面面相觑。
这一点他们不敢苟同。
对秀才的政策,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陛下如果连这个也改了,那对读书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作为读书人,陈献章等人自然不想读书人地位低下了。
朱见济知道他们的心思,缓缓说道:“诚然,以后朕会改变这个秀才的待遇,诸位也许不满,天下的读书人也许会不满意,但此举可以让国家减轻负担,另外,没了这铁饭碗,那些读书人们是不是就不会混吃等死,为了生活更好,他们会利用他们的所学,去各行各业任职,也能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这才是朕对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让读书人真正的成为有用之人,让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出仕手段,而是成为培养人才的手段!”
“读书,不是只有科举一个道路,当然,在朕在改革后,科举还是一场全国性的大举,但不是科举之后就可以出仕,还需要去各个大学深造。”
“科举过了,进了大学,也可能会有铁饭碗,因为当下确实人才稀缺,但绝不会出现无数秀才在老家呆着就能有钱有粮的局面!”
“过了科举的读书人,进了大学能毕业的读书人,都会进入各行各业去任职,嗯,不全是官职,但也不全是单纯的工商人,会有出仕者,也会有人在介于这两者之间,领国家俸禄而受地方部门节制,他们依然属于国家的编制。”碥</span>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朱见济一时间也不能清晰的给陈献章等人解释清楚。
毕竟要把封建科举改革成后世的高考制度,这是个很复杂很繁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会出现阵痛,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但这一步必须去做。
因为只有教育改革了,才能给大明培养更多的工业人才。
而不是培养一堆只懂读书的读书人。
陈献章却隐隐懂了些,道:“陛下的想法,是不是科举依然是科举,只不过只会挑选最顶尖的一拨人进入翰林院、太学,之后出仕,而其余的科举进士,则在大学深造后到地方担任……嗯,就像是吏一样?”碥</span>
朱见济笑道:“大概是这样,不过当下还是需要依靠科举选拔官员,毕竟交趾、中南半岛、东北、漠北,甚至之后海外都还需要大量的大明官员。”
又道:“等国子监改组完成后,科举考试科目也要进行改革,不再只考四书五经、策论等八股固定制式文章了,还要加入天文、地理等科目,此事……就在今年开始操办罢,既然国子监都开始改组了,那教育改革也时候深化。”
胡居仁忽然道:“陛下这个改革固然是为了大明改革的大局着想,可有一个问题:人才不够。要让读书人获得各行各业的学识,需要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授课先生。”
朱见济点头,“这个问题朕会考虑,国子监、翰林院、太学这边的人可以调用,甚至朕的东宫军研院,工部和兵部下辖的国家军研院,以及工部的工科院、农部的农科院,凡是朕的规格措施落实到位的地方,都已经培养出了大量走在前列的行业人才,这些人才有可以培养出诸多弟子门生,而这些弟子门生,可以到各个大学权兼授学先生,并且在大学里进行他们的科研项目。”
又道:“不过当下诸位还是着重在《新华字典》,以及各个大学的成立,陈献章负责北京大学,胡居仁负责清华大学,娄谅、谢复、郑侃,你们三人也会负责一所大学,不止你们,这一次负责参与编修新韵书和三系书的诸多大才,都要出仕去担任各大大学的校长,陈献章回到国子监后,先给他们透个风,让大家早做准备。”
停了一下,神情凝重的看向几人,“诸位,我大明能否百花绽放,就看诸位了!”
众人急忙领旨表态。碥</span>
朱见济又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事关我神州未来,所以国子监改组之后,地位会提高,国子监祭酒的地位,不比七部侍郎低,而将出任各大校长的诸位,你们虽然不算是正规的官员,但你们将享受四品左右的朝官待遇,而且你们负责的大学都是朝廷直辖,不受地方节制。”
笑道:“教育改革的最后,国子监将成为七部一样的部门,朕希望教育改革成功的那一天,我大明的所有读书人通过读书为家国贡献一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大明不断向前,简而言之一句话:人尽其才,教育兴国!”
现在还不敢说科技兴国的大话,因为人才还不够,等人才够了,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提出“科技兴国”的基本国策。
陈献章等人大感振奋。
如果陛下对教育的改革真的成功了,意味着读书人将真正成为大明的主流。
好事!
而且大家都看在眼里,随着陛下这些年的改革,大明当下的人才缺口实在太大,只有教育改革才能满足这个人才缺口。碥</span>
国家发展了,所以需要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了,国家能继续发展。
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陈献章等人告退后,朱见济让戴义把《三系书》和《新华字典》带回文华殿,他则继续陪着亲人们聊天。
生活不止是家国大事。
还有眼前的温暖。
在为国家未来竭尽全力的同时,朱见济也很珍惜当下,所以有机会,他也愿意和妻子白鲤、吕焕等,一起陪便宜老爹、杭太后、吴太皇太后聊天。碥</span>
不管是便宜老爹,还是杭太后、吴太皇太后,在朱见济眼中,都是真正的至亲。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