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宝鉴
作者:曲正一    更新:2023-07-05 22:06
  应国军营里展现出来的一团和气终究只是暂时的。随着渊国大军的再次攻关,应国军中再次陷入了紧张状态。
  不过这一切已经跟吴醒言没什么关系了。一是因为醒言这个光杆校尉,手中有职无兵,留在那也没什么用处。二是因为醒言之前立的功劳已经足够大了,大到足以令一众将领嫉妒的地步,他再留在这里与众将军们抢功劳,就显得有些不太合适了。
  反正此时应国已经依托地势绝对站稳了脚跟,接下来的结局已经完全可以预料到了。要么是渊军粮尽自退,危机自行解除。要么是应国的援军借道妊国赶来战场,两军合并从而彻底打垮渊国。以上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应国十分的有利,所以局势虽然紧张,但应国上下依旧是信心十足。
  启昱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些,所以才在稍作思量后,便放任醒言离开了前线。任由他到后方绳城去当他的‘逍遥王’,给他时间与军械让他去扩充兵马。可以说此刻醒言在绳城的权限之大,可以说除了粮食免谈之外(应国军中自己都不够用),其他的随便他怎么折腾都可以。
  吴醒言在辞别了启昱等人之后,下关后便再次孤身一人骑在马上。空闲之余,像是想到了些什么似的,手下意识地伸向了怀中。随即掏出了一块闪闪发亮的铜镜,这是他在启昱在箱子中找到的。
  原来之前在吴醒言说过那一堆漂亮话后。众人在感动之余,启昱心中还是有些过意不去。便执意要醒言在众多宝贝中拿几件带走,醒言稚拗不过,于是便打算随意拿几块金子,意思一下也就罢了。
  但没成想在翻找的过程当中,他无意中发现了这块铜镜。醒言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小物件…
  要知道在道家,镜子那可是必备之物。只不过在道门里,铜镜并不叫铜镜,它还有个别称:鉴。
  宝鉴;也叫玄览,玄鉴。
  其中鉴有着观看,明察,审查的意思在其中。以鉴照其自身,以人为镜,鉴已照人。
  吴醒言好歹还没忘了自己是一名道家弟子,所以便毫不犹豫的向启昱索要了这面镜子。虽然静慈这些年来对吴家的悉心教导,已经随着吴醒言这个名字的诞生而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但总归是还留了一点…
  吴醒言骑在马上,对手中的这面镜子越看越喜欢。借着已经逐渐偏西的日头,小孩性子似的打着光不断乱照,也直到这时,他才注意到了镜子背面所篆刻的东西…
  烛灭映山者,可得我宗藏『崇』
  除了铜镜背面左右两边各用蝇头小字写着这两句狗屁不通的话之外。就只剩下一些复杂的花纹和背面正中间所写那一个大大的崇字。而其他的就什么也没有了…
  ‘崇…想来这也许是崇国王室生前所用过的东西…’
  吴醒言看着手中的铜镜,不禁有些伤感,下意识的便在心中想道:‘这想必是在八年前,崇国被攻灭之后,这面镜子才辗转来到了他启昱手里…’ŴŴŴ.biquka.com
  一想到应国在这八年里,如何的欺压崇国的这些百姓。吴醒言心中立刻就对启昱等人生出了一丝厌恶之情。低头看着手中这件崇国宝物,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冷笑,忍不住低声嘲笑道:“那老头想用钱来收买我,到头来却用的是崇国的珍藏…呵呵…有趣…”
  吴醒言在心中越发的对应国的卑劣行径感到不屑,再将铜镜小心踹回到怀里之后。心中便打定主意,无论师姐那边计划如何,他吴醒言说什么也要做出一些事情来。毕竟自己是在明面上,并且还可以堂而皇之的调动军队,自己做起事来要比他们轻松的多…
  心中虽这么想,但当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看着自家那堪称寒酸的部队时,不由得再次苦笑出声…
  其实吴醒言在面见启昱之前,就曾经特地花心思安置过那群帮他抢粮的难民。在途经石关的路上,在偏远处有一个废弃很久的村落。八年前崇国灭国的时候,这个村落就被应国军队给屠光了。同时因为连年征战,各地的人口一直都是呈下降的态势。所以这个村落自打被废弃后,就一直没再住过人。再回绳城前,吴醒言打算先回村里去一趟。一边看看那些老弱妇孺安置的如何,一边寻找一些适合当兵的人,好补充一下军队数量。
  启昱表面上信任着吴醒言,并给了他很大的权利。但实际上这老家伙却油滑得很…
  吴醒言虽说撤到了后方,但也不过才十几里的距离而已。依旧还是在他启昱的眼皮子底下。虽然给了醒言募兵的权利,但却限制在三千之数。虽然给了醒言军械,但却不给他粮草。
  …………
  这就好比有人给了你一副碗筷,回头你才发现他不给你吃食。你干瞪着眼在那儿着急没办法,但临了你见了他,却还得说声谢谢…
  给你权利,但又不是完全给你。
  不得不说,启昱的驭人之术的确玩的不错。当然,前提是吴醒言真的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只是一个落魄的富家子弟的话…
  不知从何时起,各国坊间流传起了这么一句顺口溜:“官府苛税扒人皮,百姓寻生找上清。”
  早年间的上清宫道士,只是一群无偿帮助百姓,替那些看不起病,交不起税的灾民难民谋求生路的组织。根本就入不得这些各国诸侯,达官贵人们的法眼。
  但随着成年累月的积累,上清宫逐渐在各国民间积累起了巨大的声望。以至于百姓纷纷把道士们视作神仙;
  家里孩子老人生病,找上清宫道士。
  灾年吃不上饭,找上清宫道士。
  家里死了人,找上清宫道士。
  盖房子,找上清宫道士。
  ……
  渐渐的就这么一直到了现在。而此时的上清宫在民间的地位也不知不觉的逐渐变成了:
  欺男霸女鱼肉乡里,找上清宫道士。
  婆媳之间产生矛盾,找上清宫道士。
  邻里之间打官司,找上清宫道士。
  官府衙役不讲理,找上清宫道士。
  地主剥削佃农,找上清宫道士。
  家里孩子读书,找上清宫道士。
  官府不作为,找上清宫道士。
  贪官污吏,找上清宫道士。
  苛捐杂税,找上清宫道士。
  想经商,找上清宫道士。
  想种地,找上清宫道士。
  上户口,找上清宫道士。
  现在老百姓给孩子上户口,在官府里上一份,还得再跑到上清宫道士那另外再上一份。甚至有些人为图省劲,直接就在上清宫那给孩子注册一份了事(孩子父母不怕官府不认,因为官府没那个胆子)。
  渐渐的…那些比较聪明,相对比较机灵的人慢慢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官府在民间的权力已经逐渐过渡到了这帮道士身上。
  那些平日里颐指气使,趾高气昂的官老爷们,逐渐在道士面前开始变得低声下气。县衙里的那帮衙役,他们平日里在道士面前,竟比在自家官老爷面前还要低三下四。有的甚至宁愿得罪自家老爷,也不敢顶撞道士一句。
  现在民间百姓骂官府不作为的有之,骂师爷衙役的有之,骂**无赖的也有之。
  但骂上清宫道士的…没听说过…
  或许有…但大概率会被民间百姓给活活打死,而且百姓在打死他之后,官府大概率也不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