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 邺都聚兵
作者:衣冠正伦 更新:2024-08-25 02:55
()当金墉城中独孤永业已经在盘算弃城而走的时候,河阳方面情况同样不甚乐观。
“魏军仍然没有撤离?”
坐镇河阳的齐将尧难宗只带着几名随从来到了河阳南城,望着城外往复游弋的魏军斥候,脸色变得越发难看,旋即便又沉声道:“前往问询,魏军可有回应?”
河阳南城的守将闻言后便沉声答道:“魏将只言即日起封锁河阳,不准一人一物南往,凡有出城南去者皆遭狙杀,但是幸在、魏军还未向前进攻。”
尧难宗听到这话后,眸光不由得闪了一闪,幸在?东西之间对峙交战多年,什么时候魏军不主动发起进攻,都已经能让齐军暗自庆幸了?
不过眼下计较这些显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魏军突然做出了这样的改变,他们北齐军队又应该作何应对?究竟是应该继续龟缩保守、委曲求全,还是要悍然发起反击、继续展开惨烈的交战?
尧难宗眼下虽然是河阳行台,但显然不足以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皇帝所派遣的使团还在弘农进行谈判议和,而河阳眼下所拥有的兵力也不支持他不经上峰同意的做出决定。
甚至就连眼下突破魏军的封锁、派遣斥候前往金墉城下传递讯息,尧难宗都不敢私自决定。因为他也不清楚这是不是魏军为了中止和谈、继续开始下一轮战事所刻意做出的举动,为的就是逼迫他们齐军先动手,从而让自身以自卫反击为理由继续向北齐发起攻势。
如果眼下河阳城中能有聚兵十万,尧难宗当然不必考虑这些,反而会想方设法打破双方眼下这种僵持的局面,主动向魏军发起进攻。
可是如今河阳三城驻兵统共不足两万,而且北面的怀州大半已经沦陷,南面的河洛地区也只剩下金墉城这一座孤城,河阳这一点驻军摆在当下这个局面之中,那就有点不够看了。尤其眼下河阳驻军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守住河桥这个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真要随便出击而为贼所覆,那就难免悔之晚矣。
尽管心知眼下的金墉方面情况很不妙,但尧难宗也不敢擅自下令冲破魏军的封锁前往联络,只能赶紧着员将此情况向邺都方面进行奏报,希望邺都那里尽快给予指令。
当魏军发起第二波的攻势的时候,邺都方面情况的确是非常危急。一方面魏军直接从建州向南发起进攻、入寇河内,战线距离邺都已经是前所未有的近,甚至当时坊间不乏传言道是魏军已经冲到了邺都城郊,不日便要向城池发起进攻,以至于城中人心惶惶、全无宁日。
另一方面由于北齐内部刚刚发生最高权力的更迭,时局仍然没有恢复平稳,尤其是原本邺都的卫戍力量统统被新皇高演带到了晋阳去,使得邺都本身的留守力量也非常薄弱。就连负责邺都留守的长广王高湛在乍闻魏军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都想要撂挑子逃跑,其他人必然更加的惶恐。
不过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双方顺利展开和谈之后,邺都方面的人情局势也在逐渐的恢复平稳。被派往弘农前往谈判的齐使俱是河北人物代表、一时之选,他们在弘农所受到的种种优待自然也会反馈回邺都,让邺都人情获得极大的安慰。
待到双方彼此约定各自停止军事行动之后,邺都人情便越发的安稳。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期盼平安稳定的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贪乱乐祸、热衷投机。因此只要有着哪怕再微小的可能,大部分民众都都愿意维持安稳的生活,不愿意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
但也有居安思危之人,并没有因为双方暂时的休战便认为危机已经远离,自此便可高枕无忧,仍在积极的整顿武装力量以备接下来的攻防战事所需。在这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便莫过于咸阳王斛律光。
之前在政变还没有彻底了结、魏军却又再次发起攻势的时候,斛律光便奉高演之命率领五千甲卒立即回援邺都。
但是在当时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斛律光所率领的这五千回援人马相对于整个恶劣大局而言也不过只是杯水车薪,甚至都不知道该要投入到哪一处战场才能扭转战况。最终在长广王高湛的强烈要求下,斛律光和这五千师旅便留在了邺都。
斛律光自知单凭都畿当下所拥有的卫戍力量,一旦魏军当真要大举向邺都发起进攻的话,未必能够守卫得住。而一旦都畿失守,则到时候整个河北恐怕都将不为北齐所有。
尽管在他们这些晋阳勋贵眼中,晋阳才是立国之根本,但是河北这个钱粮大仓库同样也很重要,因此斛律光一直都在提议要将河北州郡地方武装力量集中到邺都来,用以应对后续的战事。
高湛对此自然也是乐见的,眼下战况紧急,邺都情况本就不够安稳,再加上皇帝不到邺都来,高湛便是邺都真正的老大,当然也希望能够借此将河北的钱粮人物统统都集中到邺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中来。
河北世族或因西魏李伯山出身陇西李氏的缘故,而对西魏并没有太多妖魔化的认知。但是陇西李氏的影响力也远不足以下沉到河北州郡乡里,因此一众河北豪强们也都普遍担心西魏大举东侵或许会破坏当下北齐内部已经稳定运行不短时间的利益结构,故而也都积极的响应号召,纷纷率领部曲子弟入援都畿。
毕竟北齐的民族政策上层再怎么分裂拉跨,但是其统治终究还是要扎根州郡乡里的社会结构,乡里豪强们仍然是这一个统治模式的受益者与支持者,并不是简单的鲜卑人当兵、汉人种田可以涵盖的。
所以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陆陆续续有地方武装力量向邺都汇聚,使得邺都的卫戍兵力达到了五万余众,数量已经变得颇为可观。
但是无论任何情况,人一多纠纷就会更多、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之前的邺都虽然力量比较薄弱,但声音也并不驳杂。可是如今随着聚集到邺都的各方力量增多,诸方人员也都希望能够发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声音,声音一多,那情况自然也就变得纷乱了。
当然,眼下国中有什么纷乱都是次要的小事,最重要的还是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尤其是随着西魏针对河洛地区所下达的最后通牒传到邺都之后,使得原本有所缓和的局势瞬间又变得紧张起来,不乏人暗中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谈和已经宣告破裂、西魏眼下侵占河洛、下一步便要大举进军邺都?
民间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与传言暂且不说,如今邺都上层、真正有决策权力的权贵们对此是何看法、有何决定才真正决定了下一步的事态走向。
在奉命返回邺都之后,斛律光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城外的军营中,与众将士们同宿同休,只有偶尔需要入朝参加什么重要会议、或是家人奏报有重要的家事需要处理,他才会返回城中,可谓是尽职尽责。
今天斛律光巡营结束之后返回大帐之中不久,便有城中家人入营来告有贵客登门造访,乃是长广王门下高元海。
斛律光得知此事后略作沉吟,便卸甲换上了一身时服,率领一队亲卫离开军营返回城中自家府邸。
“不告来访,请大将军恕此叨扰之罪。”
早已经等候在府中前堂的高元海在见到斛律光后,便举手作揖笑语说道。
斛律光摆手示意高元海不必多礼,旋即便一起归堂坐定,而后才又发问道:“高散骑今日登门,未知有何见教?”
高元海闻言后便不问反答道:“大将军可曾听闻近日河洛方面最新变故?羌人越发嚣张,竟欲彻底侵占我河洛之地,要将吾国势力强逐于外!”
如此重要的事情,斛律光当然不可能不知道,事实上他也正在为此忧扰犯愁、思忖对策,但是省中仍然没有为此召集群臣商讨此事,所以也就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听到高元海作此发问,他自是没有耐心听对方继续卖关子,直接便发问道:“是否相王对此已经有了应对之计,着令高散骑前来传达?”
高元海闻言后便摇摇头,旋即便叹息道:“眼下双方和谈未已,使团尚且还滞留魏国境中,是战是和也难决于相王心意。只是相王闻听羌人如此桀骜行迹之后,心内着实愤慨不已,故着卑职如此,请问大将军对此是何看法?”
斛律光闻言后便眉梢一挑,他在一干晋阳勋贵中都是偏重于进取的,心内对与西魏和谈一事都有些不愿意,只不过形势所迫、出于大局为重,所以才没有发表什么反对的看法。至于说对如今西魏越发咄咄逼人的态度,他心里自是愤怒不已、想要加以反击报复。
可是当话涌到嘴边时,他脑海中又是思绪一转,旋即便沉声说道:“相王对此尚且未敢置喙,我又安敢妄议国事,唯谨守本分、枕戈待命而已!”
()
“魏军仍然没有撤离?”
坐镇河阳的齐将尧难宗只带着几名随从来到了河阳南城,望着城外往复游弋的魏军斥候,脸色变得越发难看,旋即便又沉声道:“前往问询,魏军可有回应?”
河阳南城的守将闻言后便沉声答道:“魏将只言即日起封锁河阳,不准一人一物南往,凡有出城南去者皆遭狙杀,但是幸在、魏军还未向前进攻。”
尧难宗听到这话后,眸光不由得闪了一闪,幸在?东西之间对峙交战多年,什么时候魏军不主动发起进攻,都已经能让齐军暗自庆幸了?
不过眼下计较这些显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魏军突然做出了这样的改变,他们北齐军队又应该作何应对?究竟是应该继续龟缩保守、委曲求全,还是要悍然发起反击、继续展开惨烈的交战?
尧难宗眼下虽然是河阳行台,但显然不足以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皇帝所派遣的使团还在弘农进行谈判议和,而河阳眼下所拥有的兵力也不支持他不经上峰同意的做出决定。
甚至就连眼下突破魏军的封锁、派遣斥候前往金墉城下传递讯息,尧难宗都不敢私自决定。因为他也不清楚这是不是魏军为了中止和谈、继续开始下一轮战事所刻意做出的举动,为的就是逼迫他们齐军先动手,从而让自身以自卫反击为理由继续向北齐发起攻势。
如果眼下河阳城中能有聚兵十万,尧难宗当然不必考虑这些,反而会想方设法打破双方眼下这种僵持的局面,主动向魏军发起进攻。
可是如今河阳三城驻兵统共不足两万,而且北面的怀州大半已经沦陷,南面的河洛地区也只剩下金墉城这一座孤城,河阳这一点驻军摆在当下这个局面之中,那就有点不够看了。尤其眼下河阳驻军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守住河桥这个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真要随便出击而为贼所覆,那就难免悔之晚矣。
尽管心知眼下的金墉方面情况很不妙,但尧难宗也不敢擅自下令冲破魏军的封锁前往联络,只能赶紧着员将此情况向邺都方面进行奏报,希望邺都那里尽快给予指令。
当魏军发起第二波的攻势的时候,邺都方面情况的确是非常危急。一方面魏军直接从建州向南发起进攻、入寇河内,战线距离邺都已经是前所未有的近,甚至当时坊间不乏传言道是魏军已经冲到了邺都城郊,不日便要向城池发起进攻,以至于城中人心惶惶、全无宁日。
另一方面由于北齐内部刚刚发生最高权力的更迭,时局仍然没有恢复平稳,尤其是原本邺都的卫戍力量统统被新皇高演带到了晋阳去,使得邺都本身的留守力量也非常薄弱。就连负责邺都留守的长广王高湛在乍闻魏军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都想要撂挑子逃跑,其他人必然更加的惶恐。
不过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双方顺利展开和谈之后,邺都方面的人情局势也在逐渐的恢复平稳。被派往弘农前往谈判的齐使俱是河北人物代表、一时之选,他们在弘农所受到的种种优待自然也会反馈回邺都,让邺都人情获得极大的安慰。
待到双方彼此约定各自停止军事行动之后,邺都人情便越发的安稳。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期盼平安稳定的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贪乱乐祸、热衷投机。因此只要有着哪怕再微小的可能,大部分民众都都愿意维持安稳的生活,不愿意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
但也有居安思危之人,并没有因为双方暂时的休战便认为危机已经远离,自此便可高枕无忧,仍在积极的整顿武装力量以备接下来的攻防战事所需。在这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便莫过于咸阳王斛律光。
之前在政变还没有彻底了结、魏军却又再次发起攻势的时候,斛律光便奉高演之命率领五千甲卒立即回援邺都。
但是在当时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斛律光所率领的这五千回援人马相对于整个恶劣大局而言也不过只是杯水车薪,甚至都不知道该要投入到哪一处战场才能扭转战况。最终在长广王高湛的强烈要求下,斛律光和这五千师旅便留在了邺都。
斛律光自知单凭都畿当下所拥有的卫戍力量,一旦魏军当真要大举向邺都发起进攻的话,未必能够守卫得住。而一旦都畿失守,则到时候整个河北恐怕都将不为北齐所有。
尽管在他们这些晋阳勋贵眼中,晋阳才是立国之根本,但是河北这个钱粮大仓库同样也很重要,因此斛律光一直都在提议要将河北州郡地方武装力量集中到邺都来,用以应对后续的战事。
高湛对此自然也是乐见的,眼下战况紧急,邺都情况本就不够安稳,再加上皇帝不到邺都来,高湛便是邺都真正的老大,当然也希望能够借此将河北的钱粮人物统统都集中到邺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中来。
河北世族或因西魏李伯山出身陇西李氏的缘故,而对西魏并没有太多妖魔化的认知。但是陇西李氏的影响力也远不足以下沉到河北州郡乡里,因此一众河北豪强们也都普遍担心西魏大举东侵或许会破坏当下北齐内部已经稳定运行不短时间的利益结构,故而也都积极的响应号召,纷纷率领部曲子弟入援都畿。
毕竟北齐的民族政策上层再怎么分裂拉跨,但是其统治终究还是要扎根州郡乡里的社会结构,乡里豪强们仍然是这一个统治模式的受益者与支持者,并不是简单的鲜卑人当兵、汉人种田可以涵盖的。
所以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陆陆续续有地方武装力量向邺都汇聚,使得邺都的卫戍兵力达到了五万余众,数量已经变得颇为可观。
但是无论任何情况,人一多纠纷就会更多、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之前的邺都虽然力量比较薄弱,但声音也并不驳杂。可是如今随着聚集到邺都的各方力量增多,诸方人员也都希望能够发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声音,声音一多,那情况自然也就变得纷乱了。
当然,眼下国中有什么纷乱都是次要的小事,最重要的还是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尤其是随着西魏针对河洛地区所下达的最后通牒传到邺都之后,使得原本有所缓和的局势瞬间又变得紧张起来,不乏人暗中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谈和已经宣告破裂、西魏眼下侵占河洛、下一步便要大举进军邺都?
民间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与传言暂且不说,如今邺都上层、真正有决策权力的权贵们对此是何看法、有何决定才真正决定了下一步的事态走向。
在奉命返回邺都之后,斛律光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城外的军营中,与众将士们同宿同休,只有偶尔需要入朝参加什么重要会议、或是家人奏报有重要的家事需要处理,他才会返回城中,可谓是尽职尽责。
今天斛律光巡营结束之后返回大帐之中不久,便有城中家人入营来告有贵客登门造访,乃是长广王门下高元海。
斛律光得知此事后略作沉吟,便卸甲换上了一身时服,率领一队亲卫离开军营返回城中自家府邸。
“不告来访,请大将军恕此叨扰之罪。”
早已经等候在府中前堂的高元海在见到斛律光后,便举手作揖笑语说道。
斛律光摆手示意高元海不必多礼,旋即便一起归堂坐定,而后才又发问道:“高散骑今日登门,未知有何见教?”
高元海闻言后便不问反答道:“大将军可曾听闻近日河洛方面最新变故?羌人越发嚣张,竟欲彻底侵占我河洛之地,要将吾国势力强逐于外!”
如此重要的事情,斛律光当然不可能不知道,事实上他也正在为此忧扰犯愁、思忖对策,但是省中仍然没有为此召集群臣商讨此事,所以也就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听到高元海作此发问,他自是没有耐心听对方继续卖关子,直接便发问道:“是否相王对此已经有了应对之计,着令高散骑前来传达?”
高元海闻言后便摇摇头,旋即便叹息道:“眼下双方和谈未已,使团尚且还滞留魏国境中,是战是和也难决于相王心意。只是相王闻听羌人如此桀骜行迹之后,心内着实愤慨不已,故着卑职如此,请问大将军对此是何看法?”
斛律光闻言后便眉梢一挑,他在一干晋阳勋贵中都是偏重于进取的,心内对与西魏和谈一事都有些不愿意,只不过形势所迫、出于大局为重,所以才没有发表什么反对的看法。至于说对如今西魏越发咄咄逼人的态度,他心里自是愤怒不已、想要加以反击报复。
可是当话涌到嘴边时,他脑海中又是思绪一转,旋即便沉声说道:“相王对此尚且未敢置喙,我又安敢妄议国事,唯谨守本分、枕戈待命而已!”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