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还政于朝 第一百一十二章 吾愿为周文王
作者:楼顶 更新:2022-12-14 22:11
曹操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同曹丕推心置腹的交谈过。而曹丕自然也是知晓曹操话中之深意,待曹操语毕对着他深深一躬,“多谢父亲教诲,儿子记下了。”
他静静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儿子,最终还是决定,要将埋藏在了心中几十年的那些个话,今日全部吐露出来。
想到这里,曹操双眼微眯,若有深意的说道“丕儿,你可知道,为何父亲一直不愿进位九五嘛?”
曹丕闻言大惊,即便是方才的那一番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隐晦的。可现曹操这么说,就等于是把话挑明了。难道说,父亲是在试探自己不成?
想到这里,随即曹丕支支吾吾的说道,“孩...孩...孩儿不知。”
曹操自然也早就料到了,曹丕会有这样的反应。
因此也没有怪罪他,而是淡淡地说道,“人生在世,不过区区数十年,何其短也?人这一辈子,最难得的就是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董卓忘了,忘了自己是汉室的家奴,竟然敢祸乱超纲,妄立废帝,虽说权倾一时,可最后还是被吕布给杀死在了长安,甚至尸体都被点了天灯。
吕布忘了,背信弃义,做了那三姓家奴,最后被为父和刘备斩杀在了下邳城的白门楼上。
袁术忘了,仅仅得到了一个传国玉玺,就敢妄想在汝南称帝,可结果呢?不也是落了一个吐血身亡的下场?
刘备和孙权也忘了,虽然看起来风光了几十年,可结局不过也就那样了。他们麾下的王平和四大家族,最终不还是落了一个,被夷灭三族的下场嘛?”
说到这里,曹操稍微停顿了一下,终于对着曹丕说出了心中埋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对人说过的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
曹丕顿时愣住了。这十数年来,自己一直在怪罪父亲,怪罪他不顺应天命进位九五,可终究......还是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原来父亲并不是一味的,只是为了顾全自己那大汉忠臣的名声,更多的是为了曹氏一族,为了自己呀。
想到这里,曹丕也不顾地上的泥泞和周围的眼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曹操欣慰的看着眼前的儿子,他知道他们父子之间的芥蒂,终于在今天完全解开了。随即他本想将曹丕扶起来的,可他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弯腰了。最终之时轻轻的拍了拍,地上那跪着的儿子的脑袋,“好了,起来吧,你我父子用不着这些”
曹丕随即胡乱的用袖子擦了一把脸之后,站了起来。
曹操似乎意犹未尽,接着说道,“这天下的权力啊,如果一旦长时间的,一直掌握在一小部分人的手里的话。其余的人就肯定不满意了,时间长了也一定会出乱子的。
这九品官人法啊,虽然已经是当世最为合适、公正的举人之法了,可是它也有它的漏洞和致命的缺点啊。丕儿,你可曾有看出其中的弊端啊?”
曹丕稍微思索片刻之后,不紧不慢的说道,“不敢相瞒于父亲,当时陈长文在府上讲述这《九品官人法》的时候,儿子并未看出有何端倪。可经过这三年来九品官人法的推行和实施,儿子发现下面各州郡举荐上来的人,虽然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且几乎都有一定的才华。可是好,像这些人,都是身出各州名门望族之人,寒门士子简直少之又少。”
曹操闻言,微笑着捋着胸前的胡子,缓缓说道,“那丕儿既然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是否也已经想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呀?”
后者轻嘶一声,随即摇了摇头,略有歉意的说道,“请恕孩儿愚钝,暂时还未想出合适的对策来。”
听到这里,曹操也不再藏拙,敦敦教诲的说道,“这满朝文武,能人异士何其多也?难道说只有你我父子,能够看出这其中端倪嘛?不,并不是。以为父看来,诸如钟繇公、陈群、司马懿、辛毗等等,这些人绝对也都看出来了。可他们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当今天下为官者,尤其是品级较高者,十之七八都是出自像他们这样的名门望族。而剩下的十之二三,其中的大部分,又是出自于其余普通的氏族之中。像凉州别驾.邓艾这样的寒门士子,简直少之又少。
昔日我汉高祖归天之后,各地藩王的势力越发的庞大。至孝景皇帝,已然有了一丝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意思。最终孝景皇帝无奈采取上大夫.晁错的建议,强力削藩。可因为用力过猛,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酿成了七王之乱的悲剧。就连那晁错也落了一个,腰斩弃市的下场。可七王之乱并没有因此平息,最终不还是周亚夫率兵平叛的嘛?
至孝武皇帝,主父偃上书《推恩令》。朝廷采纳了这一阳谋,才渐渐的解决掉了诸侯势大。说起来这一阳谋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将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也只能被逼无奈的,捏着鼻子答应了。即使各诸侯王不答应,恐怕不用朝廷动手,他们自己的家里就会自动的乱成一团,朝廷也就更有了削藩介入的理由和机会了。
最后,朝廷自然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藩王势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釜底抽薪罢了。
如今,说起来解决这九品官人法弊端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兴学”。如若是放在以前啊,为父也断然不会,向你说出这一计策的,不过时至今日,你马上就要......”
曹操感觉自己言语有失,并没有说完后半句,急忙停了下来。随即,轻咳了一声,继续分析这九品官人法的弊端,“现在本朝用名门望族,和其他大族的子弟为官治理天下,无非就是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有机会、有财力去识文断字。
天下的读书人太少了,如今天下百姓想要读书的话,难度太大了,一是因为买书花费巨大,二则是因为私学太少。
当然要想实现这些,让天下百姓都有书可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恐怕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慢慢的有所成效啊。为父是肯定看不到那一天了,这就交给你了。”
曹丕闻言点点头,“多谢父亲教诲,孩儿记下了。”
曹操从曹丕的眼中看到了慢慢的真挚,并无一丝作假,于是欣慰的笑着点点头。可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些什么,沉思片刻之后,一脸严肃的说道“为父还有一些话要嘱咐你,你务必要牢记。”
看到父亲突然变得这么严肃,曹丕也急忙严肃道,“父亲所嘱,孩儿定不敢忘。”
曹操随即缓缓说道,“一代人有属于一代人的事情,万不要急功近利,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事情去做。切记,不可学那大秦的始皇帝.嬴政,虽然他在世时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大秦也仅仅二世便亡了。
另外.....大汉的孝武皇帝,虽然实行了《推恩令》,但那也是在我大汉建立了,足足有七十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如今虽然天下方定,但各地波云诡谲之事并没有完全平息,正是要用到着我曹氏子弟的时候。另外如果此时,你连自己的族人都信不过的话,别人就更加信不过了。
况且我曹氏一族,能用之人本就不多,而你的那些个兄弟们都还没有封藩,也还万万没有到削藩的地步。汝弟子文、子健都是可用之才,皆可大用啊。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将来肯定也是要削藩的,但绝对不会是你。为父走后,你一定要好好善待你的弟弟们。”
曹丕闻言,心中不免有所惊讶。看来父亲定是怕,自己对刚刚《推恩令》一事会错了意。自己兄弟三人,自幼关系就十分的亲密。都说天家无亲情,但在自己身上好像不太合适。
想到这里,曹丕随即笃定的说道,“父亲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待我的那几位弟弟,我在此发誓,如若有违今日所言,必不得善终。”
曹操得到了曹丕的承诺,终于放心了,随即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也或许是说累了,于是不自觉的将身子往马车的车厢靠了靠。曹丕见状急忙上前,将他扶进了马车上坐下。
这位昔日里的枭雄,无不感慨的摇了摇头,“哎,终究还是老了呀,刚才说了这么几句,就累的不行了。”
曹丕随即说道,“父亲,时辰不早了,我们改日再来。今日就先这样,我们回府可好?”
曹操竟然很顺从的点了点头。这一刻,好像他们二人的父子身份调换了。曹丕似乎变成了一个,哄且稚童的父亲,而曹操则变成了一个,返老还童的老小孩儿。
一老一壮,就这样又驾着吱吱呀呀的马车,在夕阳下慢慢的向许都城中走去。
他静静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儿子,最终还是决定,要将埋藏在了心中几十年的那些个话,今日全部吐露出来。
想到这里,曹操双眼微眯,若有深意的说道“丕儿,你可知道,为何父亲一直不愿进位九五嘛?”
曹丕闻言大惊,即便是方才的那一番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隐晦的。可现曹操这么说,就等于是把话挑明了。难道说,父亲是在试探自己不成?
想到这里,随即曹丕支支吾吾的说道,“孩...孩...孩儿不知。”
曹操自然也早就料到了,曹丕会有这样的反应。
因此也没有怪罪他,而是淡淡地说道,“人生在世,不过区区数十年,何其短也?人这一辈子,最难得的就是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董卓忘了,忘了自己是汉室的家奴,竟然敢祸乱超纲,妄立废帝,虽说权倾一时,可最后还是被吕布给杀死在了长安,甚至尸体都被点了天灯。
吕布忘了,背信弃义,做了那三姓家奴,最后被为父和刘备斩杀在了下邳城的白门楼上。
袁术忘了,仅仅得到了一个传国玉玺,就敢妄想在汝南称帝,可结果呢?不也是落了一个吐血身亡的下场?
刘备和孙权也忘了,虽然看起来风光了几十年,可结局不过也就那样了。他们麾下的王平和四大家族,最终不还是落了一个,被夷灭三族的下场嘛?”
说到这里,曹操稍微停顿了一下,终于对着曹丕说出了心中埋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对人说过的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
曹丕顿时愣住了。这十数年来,自己一直在怪罪父亲,怪罪他不顺应天命进位九五,可终究......还是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原来父亲并不是一味的,只是为了顾全自己那大汉忠臣的名声,更多的是为了曹氏一族,为了自己呀。
想到这里,曹丕也不顾地上的泥泞和周围的眼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曹操欣慰的看着眼前的儿子,他知道他们父子之间的芥蒂,终于在今天完全解开了。随即他本想将曹丕扶起来的,可他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弯腰了。最终之时轻轻的拍了拍,地上那跪着的儿子的脑袋,“好了,起来吧,你我父子用不着这些”
曹丕随即胡乱的用袖子擦了一把脸之后,站了起来。
曹操似乎意犹未尽,接着说道,“这天下的权力啊,如果一旦长时间的,一直掌握在一小部分人的手里的话。其余的人就肯定不满意了,时间长了也一定会出乱子的。
这九品官人法啊,虽然已经是当世最为合适、公正的举人之法了,可是它也有它的漏洞和致命的缺点啊。丕儿,你可曾有看出其中的弊端啊?”
曹丕稍微思索片刻之后,不紧不慢的说道,“不敢相瞒于父亲,当时陈长文在府上讲述这《九品官人法》的时候,儿子并未看出有何端倪。可经过这三年来九品官人法的推行和实施,儿子发现下面各州郡举荐上来的人,虽然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且几乎都有一定的才华。可是好,像这些人,都是身出各州名门望族之人,寒门士子简直少之又少。”
曹操闻言,微笑着捋着胸前的胡子,缓缓说道,“那丕儿既然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是否也已经想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呀?”
后者轻嘶一声,随即摇了摇头,略有歉意的说道,“请恕孩儿愚钝,暂时还未想出合适的对策来。”
听到这里,曹操也不再藏拙,敦敦教诲的说道,“这满朝文武,能人异士何其多也?难道说只有你我父子,能够看出这其中端倪嘛?不,并不是。以为父看来,诸如钟繇公、陈群、司马懿、辛毗等等,这些人绝对也都看出来了。可他们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当今天下为官者,尤其是品级较高者,十之七八都是出自像他们这样的名门望族。而剩下的十之二三,其中的大部分,又是出自于其余普通的氏族之中。像凉州别驾.邓艾这样的寒门士子,简直少之又少。
昔日我汉高祖归天之后,各地藩王的势力越发的庞大。至孝景皇帝,已然有了一丝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意思。最终孝景皇帝无奈采取上大夫.晁错的建议,强力削藩。可因为用力过猛,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酿成了七王之乱的悲剧。就连那晁错也落了一个,腰斩弃市的下场。可七王之乱并没有因此平息,最终不还是周亚夫率兵平叛的嘛?
至孝武皇帝,主父偃上书《推恩令》。朝廷采纳了这一阳谋,才渐渐的解决掉了诸侯势大。说起来这一阳谋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将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也只能被逼无奈的,捏着鼻子答应了。即使各诸侯王不答应,恐怕不用朝廷动手,他们自己的家里就会自动的乱成一团,朝廷也就更有了削藩介入的理由和机会了。
最后,朝廷自然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藩王势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釜底抽薪罢了。
如今,说起来解决这九品官人法弊端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兴学”。如若是放在以前啊,为父也断然不会,向你说出这一计策的,不过时至今日,你马上就要......”
曹操感觉自己言语有失,并没有说完后半句,急忙停了下来。随即,轻咳了一声,继续分析这九品官人法的弊端,“现在本朝用名门望族,和其他大族的子弟为官治理天下,无非就是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有机会、有财力去识文断字。
天下的读书人太少了,如今天下百姓想要读书的话,难度太大了,一是因为买书花费巨大,二则是因为私学太少。
当然要想实现这些,让天下百姓都有书可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恐怕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慢慢的有所成效啊。为父是肯定看不到那一天了,这就交给你了。”
曹丕闻言点点头,“多谢父亲教诲,孩儿记下了。”
曹操从曹丕的眼中看到了慢慢的真挚,并无一丝作假,于是欣慰的笑着点点头。可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些什么,沉思片刻之后,一脸严肃的说道“为父还有一些话要嘱咐你,你务必要牢记。”
看到父亲突然变得这么严肃,曹丕也急忙严肃道,“父亲所嘱,孩儿定不敢忘。”
曹操随即缓缓说道,“一代人有属于一代人的事情,万不要急功近利,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事情去做。切记,不可学那大秦的始皇帝.嬴政,虽然他在世时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大秦也仅仅二世便亡了。
另外.....大汉的孝武皇帝,虽然实行了《推恩令》,但那也是在我大汉建立了,足足有七十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如今虽然天下方定,但各地波云诡谲之事并没有完全平息,正是要用到着我曹氏子弟的时候。另外如果此时,你连自己的族人都信不过的话,别人就更加信不过了。
况且我曹氏一族,能用之人本就不多,而你的那些个兄弟们都还没有封藩,也还万万没有到削藩的地步。汝弟子文、子健都是可用之才,皆可大用啊。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将来肯定也是要削藩的,但绝对不会是你。为父走后,你一定要好好善待你的弟弟们。”
曹丕闻言,心中不免有所惊讶。看来父亲定是怕,自己对刚刚《推恩令》一事会错了意。自己兄弟三人,自幼关系就十分的亲密。都说天家无亲情,但在自己身上好像不太合适。
想到这里,曹丕随即笃定的说道,“父亲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待我的那几位弟弟,我在此发誓,如若有违今日所言,必不得善终。”
曹操得到了曹丕的承诺,终于放心了,随即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也或许是说累了,于是不自觉的将身子往马车的车厢靠了靠。曹丕见状急忙上前,将他扶进了马车上坐下。
这位昔日里的枭雄,无不感慨的摇了摇头,“哎,终究还是老了呀,刚才说了这么几句,就累的不行了。”
曹丕随即说道,“父亲,时辰不早了,我们改日再来。今日就先这样,我们回府可好?”
曹操竟然很顺从的点了点头。这一刻,好像他们二人的父子身份调换了。曹丕似乎变成了一个,哄且稚童的父亲,而曹操则变成了一个,返老还童的老小孩儿。
一老一壮,就这样又驾着吱吱呀呀的马车,在夕阳下慢慢的向许都城中走去。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