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春游颐和园
作者:沈从文 更新:2021-11-09 16:22
北京建都有八百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其中花园建筑规模最大、花木池塘最富于艺术巧思、设备精美,而且在世界上也特别著名的是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乾隆时在西郊建筑的“圆明园”。这个世界著名的大花园,是在百十年前就被外国的野蛮军队把园里面上千栋房子中各种重要珍贵文物及一切珍贵陈设大肆抢劫后,有意放一把火烧掉了的。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部分建筑乾隆时虽然已具规模,主要建筑群却在七十年前才完成。修建这座大园子的经济来源是借口恢复国防海军,从人民刮来的几千万两银子。花园作成后,却只算是这个末代王朝一家人私有物。辛亥后虽已开放,门票高到四元一张。照当时物价,小市民和各省来京入大学读书的穷学生,每月吃饭费用就只够买参观券一张。因此能到颐和园游览的,除了外国人就只有极少数的达官贵人。而且排云殿两侧两个大四合院,除了一侧归清代宗室所占据,另一侧就为怂恿袁世凯做皇帝的袁大公子所占据,直到解放后才被赶走,这座大花园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共财产,才有机会把荒废了半世纪的大花园,重新加以修整,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颐和园的游人数字是个证明:一九四九年全年游人二十六万六千八百多;一九五五年达到一百七十八万七千多人。四十年前游颐和园的人,常常觉得园里太大太空阔。其实只是能够游玩的人太少,所以到处总是显得空空的。许多地方还是十分荒凉,后山一带,经常可发现野狐毛儿。在建国前,颐和园的主要收入,还得靠湖西和湖南那一大片苇子地的天然生产,没有这笔收入,管理处是发不出职工工薪的。颐和园的那条长廊,虽然已经长够一里路,但现在每逢星期天就挤得满满的,即使再加宽加长一两倍,怕也还是不够用。
春天来,颐和园的花木如迎春、玉兰、海棠、桃花、杏花、梨花、榆叶梅、连翘、黄荼都逐渐开放了。每天除了成千上万来看花的游人,还有许多自城郊学校来的中小学生,到园中郊游,进行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配合充满生机一片新绿叶中的鸟语花香,颐和园本身,因此也显得更加美丽和年青!
凡是游颐和园的人,在售票处购买一册介绍园中景物的说明书,可得到极多帮助。只是如何就可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把颐和园重要地方都逛到呢?我想就我个人过去几年在这个大园子里暂住前后两个夏季转来转去的经验,和园子里建筑花木在春秋佳日给我的印象,以及一年四季,一天早晚,不同气候所得的不同印象,提出一点游园的参考意见。
我们似乎可把颐和园分成五或六个大单位去游览,花费时间较少,保留印象比较深刻,且不至于过累。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正中大殿外,计包括偏东后边一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玉澜堂相传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地方,院子和其他建筑隔绝,自成一个小单位。到这里来的人,还可从入门口的说明牌子,理会到辛亥以前十年中满清末期王朝内部矛盾的历史一鳞一爪。参观大戏台如不知绕回廊向北,就得往回路向东走。这个高及三层的戏台和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史有些联系。七十年以前,中国京戏最出色的演员谭鑫培、杨小楼、孙菊仙等一代名伶,都在这台上演过戏。戏台上下分三层,还有个特别宽阔整洁的后台和地下室,准备了各种机关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水漫金山寺》节目时,台上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潜入地下,隐现不易捉摸。戏台面积比看戏的殿堂还大许多,原因是这些戏主要是演给帝王和少数贵族官僚看的(据传汉族大臣中,蒙特许入园避暑过夏的,晚清只军机大臣瞿鸿一人)。演员百余人在台上活动,看戏的除那拉氏老佛爷外,可能只二三十人。社会在发展中,七十年过去了,帝王独夫和这些名艺人都已成尘土。为人民爱好的艺术家的绝艺,却继续活在人们记忆里,以及后辈热忱学习发展中。由大戏楼向西可到乐寿堂,这是六十年前慈禧做生日的地方。颐和园陈设中,有许多十九世纪半殖民地化的恶俗趣味处,就多是当时在广东、上海等通商口岸办洋务的如盛宣怀辈为贡谀祝寿而作来的。也有些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敲门砖。还有晚清一种黄绿釉绘墨彩花鸟,多用紫藤和秋葵作主题,横写“天地一家春”的款识的大小官窑瓷器,也是这个时期的生产。乐寿堂庭院宽敞,建筑虽不特别高大,却显得气魄大方。本院和西边一小院,春天时玉兰和海棠都开得格外茂盛。
第二部分是以长廊全部和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整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部分,也是全国建筑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房子,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云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琼岛春阴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包括铜亭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面的佛香阁,地势更加迫促,虽亏得聪明的建筑工人出主意,把上佛香阁的路分作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狭窄,作得格外玲珑小巧。必须到湖中看看,才明白建筑工人的用意,当时这部分建筑原就是为配合全山风景作成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十七孔虹桥,都若十分亲切的向游人招手:“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望万寿山,距离虽远了点,可是把那些建筑不合理印象也忽略了。
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龙王庙和柳荫路全靠那条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真不愧叫作“人造的虹”。这条白石桥无论是远看,近看,或把船摇到下边仰起头来看,或站在桥上向左右四方看,都令人觉得满意。原有个不加彩饰的四面通风的小殿堂,木料像是坚实的珍贵铁黎木作成,一经彩绘,反而俗气多了。桥东不远岸边还有一只铜牛,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只是太容易引起游人童心,只想骑骑开心,因此用铁丝笼网住了,不免令人有煞风景感。
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这儿建筑废址并不少,四十年前还有几座彩绘牌楼,大致在芦沟桥事变后全拆掉了。保存完整的房子却已不多,很显明是经过几次历史事变的焚灼摧残后没有修复过来。由后湖桥边的苏州街遗址,到上山的一系列殿基,直到半山上的两座残舍利塔,据传说也是在圆明园被焚时就毁去的。后山过了大桥还有个山门,原来本是入园的正门,庚子后才改成后门,不多远就可到青龙桥小镇。目下重要的是有好几条曲折小山路,清静幽僻,最宜散步。还有好几条形式不同的白石桥和新近修理的赤栏木板桥,湖水曲折从桥下通过,环境特别幽静,划船时极有意思。
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这一组建筑群和前山大不相同,特征是树木比较多,地方比较僻静。建筑群包括有北方的明敞(如景福阁)和南方的幽静(如霁清轩)两种长处。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不规则荷花池子,绕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占地不大,那个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真是又香又好看。这里四围树林子里,清晨黄昏经常会有极好听的黄鸟歌声。啄木鸟声也数这个地区最多。夏六月天雨后放晴时,树林间的鸟雀欢呼飞鸣,更现出一片活泼生机。入小宫门向左走去,不多远地方背风向阳处,长年有一丛竹子生长。由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分成两股,一股从暗沟流入霁清轩,把霁清轩分成两部分。另一股到此下坠五公尺,流入谐趣园荷花塘,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水发时,水声哗哗,对于久住北方平地的游人,看到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显然都是新的。霁清轩地近园中后围墙,建筑构造极其别致。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座四面明窗当风的轩,附近有一株盘旋而上的二三百年老松树,傍着一个孤立的亭子,在亭子上可俯瞰横贯院中的小小溪流。读过红楼梦的人,如偶然到了这个地方,会联想起当年书中那个性情乖巧,虽出家还多世俗幻念的女尼妙玉的住处。还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的故事,也可能会发生在霁清轩大门前边那个芍药花坛前一点。这个建筑照全部结构说来,是比红楼梦创作时代略早一点。有人到过谐趣园许多次,还不知道面前霁清轩的位置,可知这个建筑的布置成功处。由谐趣园出宫门直向上山路走,不多远还有个杏花村,四十年前本来有个朴素木匾,写上“乐农轩”三字。虽只是平房九间一列,房子前斜坡一溜,花木却长得十分好。杏花以外紫白丁香、梨花、海棠都很好。直上去即可到位置在半山上的景福阁。这座亚字形的大建筑,四面窗子透亮,绕屋平台廊子都极朗敞。机会好,我们可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面孔熟习的著名文艺工作者,电影、歌剧、话剧名演员……他们也许正在这里和国际友人举行游园联欢会,在那里唱歌跳舞。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揍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是近二百五十年的建筑工人和烧琉璃砖瓦工人共同努力为我们留下的一份艺术遗产。在建筑规模上,它并不比北海那一座琉璃殿壮丽,但从建筑兼雕塑整体性的成就说来,无疑和北京其他同类创作,如北海及故宫九龙壁、香山琉璃塔等等一样,都是值得格外重视的。上山的道路很多,东由景福阁,西由石舫后,都有较平缓的正路可慢慢走去。如欢喜热闹不怕累,还可从排云殿后两侧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石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回头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翻上那个琉璃牌楼,通过智慧海小门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钻入山洞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或头上撞碰到什么起棱石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还是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是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原本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生产合作社转运。村庄前后也到处是粮食堆垛。可惜近年来已被一栋平地矗起红砖红瓦大楼房把这片乡村自然景色破坏了。
从西路走可先逛长廊,到长廊尽头,转个弯就到大石舫边了。大石舫可不怎么美观,特别是上面镶了些红绿玻璃,和长廊彩绘相似,全是为供那个艺术鉴赏水平极低的老佛爷而准备的。除大石舫外,这里经常还停泊有百多只色彩鲜明的小游艇出租。欢喜划船的游人,手劲大可租船向前湖划去,一直过西蜂腰桥再向南,再划回来。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绕湖心龙王庙,再穿十七孔桥回来。那座桥远看只觉得美丽,近看才会明白结构壮丽,工程扎实,让我们加深一层认识古代造桥工人的聪明和伟大。船向回划可饱看颐和园万寿山正面全部风景,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去,才会发现绕前山那道长廊,和长廊外临水那道白石栏杆,不仅有单纯装饰效果,且像腰带一样,把前山建筑约束在一起,从水上托出,设计实在够聪明巧妙。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秋天里,后湖在一个极短时期中,傍岸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鲜明的小莲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花朵约两寸来高,花头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看见。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亲切地贴近时,还像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要美丽温柔一些。一般游人不会注意到它的生存关系,因此始终还没有人写出。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只开花四五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像体会它们生命中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折,作煞风景蠢事。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玩一玩也很够了,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远望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使得我们不能不对创造它和新近修理它的木工、瓦工、彩画油漆工,以及那些长年里在园子里栽花种树浇水施肥的工人,表示感谢。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梗子。这地方虽若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好事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以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合抱大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从这里望出去,景物紧凑集中,如同一个一个罨画镜框样子。若是一个有才能的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穿着色彩鲜明的少年,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入画布,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如照相,可不会见好,因为距离远了点,对面树木丛杂,照出来只是一片绿,见不出层次。
1956年写
春天来,颐和园的花木如迎春、玉兰、海棠、桃花、杏花、梨花、榆叶梅、连翘、黄荼都逐渐开放了。每天除了成千上万来看花的游人,还有许多自城郊学校来的中小学生,到园中郊游,进行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配合充满生机一片新绿叶中的鸟语花香,颐和园本身,因此也显得更加美丽和年青!
凡是游颐和园的人,在售票处购买一册介绍园中景物的说明书,可得到极多帮助。只是如何就可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把颐和园重要地方都逛到呢?我想就我个人过去几年在这个大园子里暂住前后两个夏季转来转去的经验,和园子里建筑花木在春秋佳日给我的印象,以及一年四季,一天早晚,不同气候所得的不同印象,提出一点游园的参考意见。
我们似乎可把颐和园分成五或六个大单位去游览,花费时间较少,保留印象比较深刻,且不至于过累。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正中大殿外,计包括偏东后边一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玉澜堂相传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地方,院子和其他建筑隔绝,自成一个小单位。到这里来的人,还可从入门口的说明牌子,理会到辛亥以前十年中满清末期王朝内部矛盾的历史一鳞一爪。参观大戏台如不知绕回廊向北,就得往回路向东走。这个高及三层的戏台和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史有些联系。七十年以前,中国京戏最出色的演员谭鑫培、杨小楼、孙菊仙等一代名伶,都在这台上演过戏。戏台上下分三层,还有个特别宽阔整洁的后台和地下室,准备了各种机关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水漫金山寺》节目时,台上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潜入地下,隐现不易捉摸。戏台面积比看戏的殿堂还大许多,原因是这些戏主要是演给帝王和少数贵族官僚看的(据传汉族大臣中,蒙特许入园避暑过夏的,晚清只军机大臣瞿鸿一人)。演员百余人在台上活动,看戏的除那拉氏老佛爷外,可能只二三十人。社会在发展中,七十年过去了,帝王独夫和这些名艺人都已成尘土。为人民爱好的艺术家的绝艺,却继续活在人们记忆里,以及后辈热忱学习发展中。由大戏楼向西可到乐寿堂,这是六十年前慈禧做生日的地方。颐和园陈设中,有许多十九世纪半殖民地化的恶俗趣味处,就多是当时在广东、上海等通商口岸办洋务的如盛宣怀辈为贡谀祝寿而作来的。也有些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敲门砖。还有晚清一种黄绿釉绘墨彩花鸟,多用紫藤和秋葵作主题,横写“天地一家春”的款识的大小官窑瓷器,也是这个时期的生产。乐寿堂庭院宽敞,建筑虽不特别高大,却显得气魄大方。本院和西边一小院,春天时玉兰和海棠都开得格外茂盛。
第二部分是以长廊全部和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整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部分,也是全国建筑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房子,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云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琼岛春阴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包括铜亭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面的佛香阁,地势更加迫促,虽亏得聪明的建筑工人出主意,把上佛香阁的路分作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狭窄,作得格外玲珑小巧。必须到湖中看看,才明白建筑工人的用意,当时这部分建筑原就是为配合全山风景作成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十七孔虹桥,都若十分亲切的向游人招手:“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望万寿山,距离虽远了点,可是把那些建筑不合理印象也忽略了。
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龙王庙和柳荫路全靠那条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真不愧叫作“人造的虹”。这条白石桥无论是远看,近看,或把船摇到下边仰起头来看,或站在桥上向左右四方看,都令人觉得满意。原有个不加彩饰的四面通风的小殿堂,木料像是坚实的珍贵铁黎木作成,一经彩绘,反而俗气多了。桥东不远岸边还有一只铜牛,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只是太容易引起游人童心,只想骑骑开心,因此用铁丝笼网住了,不免令人有煞风景感。
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这儿建筑废址并不少,四十年前还有几座彩绘牌楼,大致在芦沟桥事变后全拆掉了。保存完整的房子却已不多,很显明是经过几次历史事变的焚灼摧残后没有修复过来。由后湖桥边的苏州街遗址,到上山的一系列殿基,直到半山上的两座残舍利塔,据传说也是在圆明园被焚时就毁去的。后山过了大桥还有个山门,原来本是入园的正门,庚子后才改成后门,不多远就可到青龙桥小镇。目下重要的是有好几条曲折小山路,清静幽僻,最宜散步。还有好几条形式不同的白石桥和新近修理的赤栏木板桥,湖水曲折从桥下通过,环境特别幽静,划船时极有意思。
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这一组建筑群和前山大不相同,特征是树木比较多,地方比较僻静。建筑群包括有北方的明敞(如景福阁)和南方的幽静(如霁清轩)两种长处。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不规则荷花池子,绕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占地不大,那个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真是又香又好看。这里四围树林子里,清晨黄昏经常会有极好听的黄鸟歌声。啄木鸟声也数这个地区最多。夏六月天雨后放晴时,树林间的鸟雀欢呼飞鸣,更现出一片活泼生机。入小宫门向左走去,不多远地方背风向阳处,长年有一丛竹子生长。由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分成两股,一股从暗沟流入霁清轩,把霁清轩分成两部分。另一股到此下坠五公尺,流入谐趣园荷花塘,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水发时,水声哗哗,对于久住北方平地的游人,看到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显然都是新的。霁清轩地近园中后围墙,建筑构造极其别致。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座四面明窗当风的轩,附近有一株盘旋而上的二三百年老松树,傍着一个孤立的亭子,在亭子上可俯瞰横贯院中的小小溪流。读过红楼梦的人,如偶然到了这个地方,会联想起当年书中那个性情乖巧,虽出家还多世俗幻念的女尼妙玉的住处。还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的故事,也可能会发生在霁清轩大门前边那个芍药花坛前一点。这个建筑照全部结构说来,是比红楼梦创作时代略早一点。有人到过谐趣园许多次,还不知道面前霁清轩的位置,可知这个建筑的布置成功处。由谐趣园出宫门直向上山路走,不多远还有个杏花村,四十年前本来有个朴素木匾,写上“乐农轩”三字。虽只是平房九间一列,房子前斜坡一溜,花木却长得十分好。杏花以外紫白丁香、梨花、海棠都很好。直上去即可到位置在半山上的景福阁。这座亚字形的大建筑,四面窗子透亮,绕屋平台廊子都极朗敞。机会好,我们可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面孔熟习的著名文艺工作者,电影、歌剧、话剧名演员……他们也许正在这里和国际友人举行游园联欢会,在那里唱歌跳舞。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揍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是近二百五十年的建筑工人和烧琉璃砖瓦工人共同努力为我们留下的一份艺术遗产。在建筑规模上,它并不比北海那一座琉璃殿壮丽,但从建筑兼雕塑整体性的成就说来,无疑和北京其他同类创作,如北海及故宫九龙壁、香山琉璃塔等等一样,都是值得格外重视的。上山的道路很多,东由景福阁,西由石舫后,都有较平缓的正路可慢慢走去。如欢喜热闹不怕累,还可从排云殿后两侧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石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回头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翻上那个琉璃牌楼,通过智慧海小门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钻入山洞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或头上撞碰到什么起棱石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还是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是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原本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生产合作社转运。村庄前后也到处是粮食堆垛。可惜近年来已被一栋平地矗起红砖红瓦大楼房把这片乡村自然景色破坏了。
从西路走可先逛长廊,到长廊尽头,转个弯就到大石舫边了。大石舫可不怎么美观,特别是上面镶了些红绿玻璃,和长廊彩绘相似,全是为供那个艺术鉴赏水平极低的老佛爷而准备的。除大石舫外,这里经常还停泊有百多只色彩鲜明的小游艇出租。欢喜划船的游人,手劲大可租船向前湖划去,一直过西蜂腰桥再向南,再划回来。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绕湖心龙王庙,再穿十七孔桥回来。那座桥远看只觉得美丽,近看才会明白结构壮丽,工程扎实,让我们加深一层认识古代造桥工人的聪明和伟大。船向回划可饱看颐和园万寿山正面全部风景,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去,才会发现绕前山那道长廊,和长廊外临水那道白石栏杆,不仅有单纯装饰效果,且像腰带一样,把前山建筑约束在一起,从水上托出,设计实在够聪明巧妙。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秋天里,后湖在一个极短时期中,傍岸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鲜明的小莲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花朵约两寸来高,花头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看见。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亲切地贴近时,还像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要美丽温柔一些。一般游人不会注意到它的生存关系,因此始终还没有人写出。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只开花四五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像体会它们生命中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折,作煞风景蠢事。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玩一玩也很够了,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远望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使得我们不能不对创造它和新近修理它的木工、瓦工、彩画油漆工,以及那些长年里在园子里栽花种树浇水施肥的工人,表示感谢。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梗子。这地方虽若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好事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以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合抱大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从这里望出去,景物紧凑集中,如同一个一个罨画镜框样子。若是一个有才能的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穿着色彩鲜明的少年,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入画布,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如照相,可不会见好,因为距离远了点,对面树木丛杂,照出来只是一片绿,见不出层次。
1956年写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