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 重整旗鼓的朱高煦!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1-10-27 15:06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朝堂是一个大江湖,其实可以说中原王朝的朝堂,是从古至今整个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江湖。
既然是江湖,那就永远不会缺少勾心斗角。
瓦剌,大军云集。
国内,粮车如织。
在这片神州土地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等待着在这接下来的岁月里,大明这广袤的疆域再添上一块。
但是瓦剌这边很快起了风言风语。
所谓无风不起浪,空谷不来风,这些风言风语也不是自己酝酿出来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散播,希望它能传到它应该出现的地方上去。
在蚍蜉义从等军队操练等待出兵时机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和郡王朱高煦抵达了北固城,这两人都是被陛下派过来的。
朱高炽将会坐镇北固城掌控全局,以确保黄昏的大军推进之后,大明这边能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跟上,对占领区域进行完善的战后工作管理。
俗称统战工作。
也就是之前刘宁然和于谦在中南半岛干的事,让大明太子来主持这件事,看起来大材小用了,其实不尽然。
因为这些地方如果处理好了,未来的大明真的不会再有半点来自外族的威胁。
至少在亚欧大陆这个板块上。
金帐汗国包括了未来的俄罗斯部分疆域,而且国内突厥人较多——中原王朝没少吃突厥人的苦,把突厥给灭了,人间太平。
这是朱棣的看法。
但黄昏却看得更远。
不过朱棣会把朱高炽和朱高煦派过来,这一点是黄昏没意料到的,这明显是没事找事的节奏,这两兄弟跑一起来了,能不出问题?
都还算好。
朱棣是让朱高炽坐镇后方,朱高煦监军西进。
要是弄反了……
朱高煦坐镇后方,朱高炽去监军的话,搞不好朱高煦分分钟用个理由断了后勤支援,把你朱高炽父子都弄死在金帐汗国,到时候你朱棣就算知道这朱高煦办的,也没办法了。
唯一的儿子,你把他杀了?
当然,朱棣没这么蠢。
但现在这两兄弟到了瓦剌,怎么可能没事,尤其这个世上从来不却冒险投机的人,靳荣虽然已经不再支持朱高煦,自从朱高燧薨天后,钦天监王射成投到了朱高煦门下,原赵王府属官中,王府长史顾晟虽然背锅被杀,但还有个胡永兴。
王射成因为是钦天监官员,非旨意不得出京。
但胡永兴可以跟随出京。
一路上没少鼓吹朱高煦,给他打气,说只要朱高炽一天不登基,郡王殿下你就还有机会,只要能弄死朱瞻基,形势就会逆转。
你不得不说,中国的文人眼光毒辣。
胡永兴一眼就看出了争夺皇位的关键点:不是你朱高煦不行,而是咱们的太孙殿下实在太得天子喜欢了。
但只要太孙殿下一死,你觉得朱棣会不会换储君?
论喜爱值的话,朱瞻基舍一其谁。
朱瞻基之下,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高燧,但这位能力不如朱高煦,而且已经薨天了,剩下的两个儿子,朱棣喜欢谁已经一目了然。
朱高煦听胡永兴这么一分析,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
于是心里那颗沉寂的心又骚动起来。
现在自己监军,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把握住了机会,还真有可能让朱瞻基有去无回,不过问题在于是监黄昏的军。
这货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擅长后发制人。
且善于揣摩人心。
自己监军,有什么意图他会猜不到,既然猜到了自己的意图,他难道会没有准备,所以朱高煦到了北固城后整日忧心忡忡。
忧心是忧心,事情却没少干。
所以以北固城为中心,风言风语很快传散开来,作为一手经营起北固城的黄淮而言,这些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只能装作不知道。
没办法,不管是太子还是太孙又或者是郡王朱高煦,都是黄淮惹不起的,既然惹不起,那我躲还不行么?
在他授意他,太平很懂事的说太平城那边有一些繁冗事情,他无法解决,请黄淮过去帮忙,黄淮满口答应。
也没人阻拦。
太平毕竟是大明封的瓦剌王爷,好歹是一位藩王,瓦剌的区域稳定还要靠太平,或者说,太平现在就是瓦剌区域的图腾。
只要太平听话,这片区域就能安稳。
嗯,在如今局势下,太平不敢不听话,但若是大明欺人太甚,太平被逼得走投无路,选择两败俱伤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淮离开北固去太平,谁也不好阻拦。
这其实是个坏局面。
黄淮作为北固城这边总领政事的人,他有足够的身份和地位来当和事佬,缓冲大家之间的矛盾,他这一走,大家就只能直面了。
北固城倏然就紧张了起来。
双方都在心里盘算——尤其是风言风语起来后,朱瞻基甚至对去征讨金帐汗国都打起了退堂鼓,现在北固城的局势不太好。
北固城这边兵力不多。
虽然朱瞻基是西也都司都指挥使,但北固城这边的卫所其实都是陛下心腹,也就是说,这些卫所的兵力基本上是中立的,就看谁能拉拢。
虽然这些卫所的兵力也已经很少了,但总比没有的好。
现在北固城三方势力中,太子有一个卫队,人不多,几百三五百人,太孙朱瞻基只带了一个亲兵队,一百人左右,而朱高煦随身卫队,也有两百来人。
都没逾格。
黄昏么……作为西征军主帅,他在瓦剌这边的依仗是蚍蜉义从,然而他的蚍蜉义从和雄霸的吴哥大军以及太孙朱瞻基点的一万精锐,都驻扎在边境。
也就是说,北固城这边其实很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尤其黄淮一走,局势很可能失控。
不过黄昏对此丝毫不担忧——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谁都不是傻子,朱高煦再蠢,也不会蠢到动用卫队去杀朱瞻基和朱高炽。
而朱高炽两父子更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北固城打不起来。
但打不起来不代表没有风险,有时候真正的威胁不是刀兵,而是人言,有道是武将穿肠剑,文臣诛心言。
在打不起来的局势下,谗言才最可怕。
所以当风言风语一起来,黄昏就敏锐的嗅到了危机——这个风言风语,恰好就将他牵扯了进去,如果任由发酵,他和朱瞻基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既然是江湖,那就永远不会缺少勾心斗角。
瓦剌,大军云集。
国内,粮车如织。
在这片神州土地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等待着在这接下来的岁月里,大明这广袤的疆域再添上一块。
但是瓦剌这边很快起了风言风语。
所谓无风不起浪,空谷不来风,这些风言风语也不是自己酝酿出来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散播,希望它能传到它应该出现的地方上去。
在蚍蜉义从等军队操练等待出兵时机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和郡王朱高煦抵达了北固城,这两人都是被陛下派过来的。
朱高炽将会坐镇北固城掌控全局,以确保黄昏的大军推进之后,大明这边能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跟上,对占领区域进行完善的战后工作管理。
俗称统战工作。
也就是之前刘宁然和于谦在中南半岛干的事,让大明太子来主持这件事,看起来大材小用了,其实不尽然。
因为这些地方如果处理好了,未来的大明真的不会再有半点来自外族的威胁。
至少在亚欧大陆这个板块上。
金帐汗国包括了未来的俄罗斯部分疆域,而且国内突厥人较多——中原王朝没少吃突厥人的苦,把突厥给灭了,人间太平。
这是朱棣的看法。
但黄昏却看得更远。
不过朱棣会把朱高炽和朱高煦派过来,这一点是黄昏没意料到的,这明显是没事找事的节奏,这两兄弟跑一起来了,能不出问题?
都还算好。
朱棣是让朱高炽坐镇后方,朱高煦监军西进。
要是弄反了……
朱高煦坐镇后方,朱高炽去监军的话,搞不好朱高煦分分钟用个理由断了后勤支援,把你朱高炽父子都弄死在金帐汗国,到时候你朱棣就算知道这朱高煦办的,也没办法了。
唯一的儿子,你把他杀了?
当然,朱棣没这么蠢。
但现在这两兄弟到了瓦剌,怎么可能没事,尤其这个世上从来不却冒险投机的人,靳荣虽然已经不再支持朱高煦,自从朱高燧薨天后,钦天监王射成投到了朱高煦门下,原赵王府属官中,王府长史顾晟虽然背锅被杀,但还有个胡永兴。
王射成因为是钦天监官员,非旨意不得出京。
但胡永兴可以跟随出京。
一路上没少鼓吹朱高煦,给他打气,说只要朱高炽一天不登基,郡王殿下你就还有机会,只要能弄死朱瞻基,形势就会逆转。
你不得不说,中国的文人眼光毒辣。
胡永兴一眼就看出了争夺皇位的关键点:不是你朱高煦不行,而是咱们的太孙殿下实在太得天子喜欢了。
但只要太孙殿下一死,你觉得朱棣会不会换储君?
论喜爱值的话,朱瞻基舍一其谁。
朱瞻基之下,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高燧,但这位能力不如朱高煦,而且已经薨天了,剩下的两个儿子,朱棣喜欢谁已经一目了然。
朱高煦听胡永兴这么一分析,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
于是心里那颗沉寂的心又骚动起来。
现在自己监军,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把握住了机会,还真有可能让朱瞻基有去无回,不过问题在于是监黄昏的军。
这货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擅长后发制人。
且善于揣摩人心。
自己监军,有什么意图他会猜不到,既然猜到了自己的意图,他难道会没有准备,所以朱高煦到了北固城后整日忧心忡忡。
忧心是忧心,事情却没少干。
所以以北固城为中心,风言风语很快传散开来,作为一手经营起北固城的黄淮而言,这些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只能装作不知道。
没办法,不管是太子还是太孙又或者是郡王朱高煦,都是黄淮惹不起的,既然惹不起,那我躲还不行么?
在他授意他,太平很懂事的说太平城那边有一些繁冗事情,他无法解决,请黄淮过去帮忙,黄淮满口答应。
也没人阻拦。
太平毕竟是大明封的瓦剌王爷,好歹是一位藩王,瓦剌的区域稳定还要靠太平,或者说,太平现在就是瓦剌区域的图腾。
只要太平听话,这片区域就能安稳。
嗯,在如今局势下,太平不敢不听话,但若是大明欺人太甚,太平被逼得走投无路,选择两败俱伤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淮离开北固去太平,谁也不好阻拦。
这其实是个坏局面。
黄淮作为北固城这边总领政事的人,他有足够的身份和地位来当和事佬,缓冲大家之间的矛盾,他这一走,大家就只能直面了。
北固城倏然就紧张了起来。
双方都在心里盘算——尤其是风言风语起来后,朱瞻基甚至对去征讨金帐汗国都打起了退堂鼓,现在北固城的局势不太好。
北固城这边兵力不多。
虽然朱瞻基是西也都司都指挥使,但北固城这边的卫所其实都是陛下心腹,也就是说,这些卫所的兵力基本上是中立的,就看谁能拉拢。
虽然这些卫所的兵力也已经很少了,但总比没有的好。
现在北固城三方势力中,太子有一个卫队,人不多,几百三五百人,太孙朱瞻基只带了一个亲兵队,一百人左右,而朱高煦随身卫队,也有两百来人。
都没逾格。
黄昏么……作为西征军主帅,他在瓦剌这边的依仗是蚍蜉义从,然而他的蚍蜉义从和雄霸的吴哥大军以及太孙朱瞻基点的一万精锐,都驻扎在边境。
也就是说,北固城这边其实很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尤其黄淮一走,局势很可能失控。
不过黄昏对此丝毫不担忧——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谁都不是傻子,朱高煦再蠢,也不会蠢到动用卫队去杀朱瞻基和朱高炽。
而朱高炽两父子更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北固城打不起来。
但打不起来不代表没有风险,有时候真正的威胁不是刀兵,而是人言,有道是武将穿肠剑,文臣诛心言。
在打不起来的局势下,谗言才最可怕。
所以当风言风语一起来,黄昏就敏锐的嗅到了危机——这个风言风语,恰好就将他牵扯了进去,如果任由发酵,他和朱瞻基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