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永乐六年,北征之年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1-10-27 15:03
当然,刚开春,草原那边的雪还没化,不会这么早就出关征讨,其实朱棣也是苦逼,或者说草原部落也是狗屎运气好。
遇着了小冰河时期。
有两种说辞,一说是明末到清初的几十年是小冰河时期。
但还有个说辞,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
元朝统治的一百年间,发生了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地震五十二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瘟疫二十次。
可以看出,这一百年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而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期间共计自然灾害一千一百零一次,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一百七十六年里面自然灾害一千一百而是一次。
日子也不好过。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是以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初,若是没有小冰河时期,草原上不会那么疯狂的下雪,那么朱棣会把漠北打成什么狗屎样子,“如果论”的话,真不得而知。
肯定更惨。
再疯狂一点,朱棣的大明将整个北方都收拾干净,还有清兵入关的事情?
所以用火器让北方男儿从能征善战变成能歌善舞很重要。
但是对于永乐六年的征讨漠北而言,窗口期只有晚春到深秋的七八个月时间,加上开春就开始做的出征准备,满打满算不到十个月。
出征的事情闹得沸沸汤汤,但开朝后的第一件事,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五军都督府,兵部,都察院,一大批官员当庭弹劾黄昏。
两件事。
一件事自然是去年榆木川黄昏的军事指挥责任。
第二件事就意味深长了些。
是礼部一位侍郎弹劾黄昏从应天归来后,借口宝庆公主染恙,用卑鄙无耻下流的手段,长期驻留公主府,无视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约束,种种行为举措皆在玷污公主清白,此举有损天家容颜,请陛下严惩。
两件事,朱棣都不得不处理。
先处理了第二件。
朱棣当着满堂文武的面,对着那位礼部侍郎就是一阵咆哮,连北方俚语都用上了,传到黄昏耳里,翻译一下,大致意思就是说处理?我处理你妹啊处理,小宝庆应天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们这些狗屎读书人在干什么,别人黄昏冒着生命危险去了马哈丹的营地,好不容易把事情摆平了,现在宝庆身体染恙,太医束手无策,老子不望着黄昏来治疗,我还望着你们这群就知道之乎者也的读书人来让小宝庆恢复成以前那个天真灿烂的小姑娘嘛……
大概意思就这样。
朱棣当庭骂得那个酣畅淋漓唾沫横飞,最后更是怒从心起,一位前途大好的礼部侍郎就这么被贬到地方去了。
除了那位吓得胆战心惊满身大汗怀疑自己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的礼部侍郎,其他人看出来了,朱棣一方面确实是恼怒有人拿小宝庆来做文章,另一方面是在敲打众人。
黄昏老子还要重用,你们要弹劾,可以,给老子拿捏好度。
这确实是朱棣的想法。
他打算拿捏一下黄昏,但没打算让黄昏就此从朝野上消失——很多事情还需要这个“神棍”来办,也只有他来办。
朱棣这么一怒,其他人懂了。
于是五军都督府的人出来说当时的情况,黄指挥确实要负大的责任,但根据五军都督府众多将领复盘,发现当时黄昏的指挥其实是最优选择,只不过在出击的时间上过于求稳,为了追求最大化战果,才导致贻误战机,属于小过。
兵部的人也附和。
朱棣于是问刑部那边,按照律法如何处置。
刑部尚书吕震出列,说按照刑法是很好处理,不过这是军务事情,还请陛下用军法处置,刑部无权过问此事。
这很圆滑。
一方面,刑部不掺和到这些事里面去,本来是规矩,另外一方面,也是督促朱棣用军法处置黄昏,而不是用大明律,看似柔和实则强势的阻止了朱棣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企图。
朱棣有苦说不出。
虽然不明白吕震为何要和黄昏过不去,但这些事在朝堂上司空见惯,或者说朱棣其实喜闻乐见——表明黄昏没有营党结私。
于是按照军法处置。
杖责三十,剥神机营中军指挥一职,罚薪俸一年。
这个处罚由五军都督府负责。
是以朱棣在后来特地在无人时问了一句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之一,中军都督佥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李景隆,杖责三十打得死么。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
摆明了这个差事要交给李景隆。
李景隆自小和朱棣关系亲近,哪能不知道朱棣的意思,况且他和黄昏关系也不错,闻言立即说打不死的,也就皮开肉绽,陛下放心。
其实要看情况。
如果落是朱高煦在五军都督府的人来差办这个事,别说三十的杖责,二十,就能让黄昏死翘翘,杖责这里面的门道深了去。
不过李景隆来办么,三十杖责下来,黄昏皮开肉绽是真,但六七日就能下床自由活动——绝对只是皮外伤。
朱棣放下心来,李景隆办事他放心。
退朝前,已经荣升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靳荣出列,弹劾,说:“臣有奏,去岁榆木川一事,宝庆公主之所以染恙,是以黄昏、徐辉祖等将领为首,不顾宝庆公主尚在危险处境的情况下,悍然出兵,致使宝庆公主承受双方兵锋交错的血腥画面所致,臣以为,此举是黄昏、徐辉祖等人目中无天家皇室所致,还请陛下给臣等一个说辞。”
这个弹劾理由看似很没有道理。
因为当下大明朝堂大概没人不了解朱棣,在当时的情况下,别说小宝庆在鞑靼手上,就算是徐皇后在鞑靼手上,朱棣这个钢铁直男也会毫不犹豫的下令出击。
女人、亲情永远大不过家国大义。
朱棣如此,满朝文武都是如此,大明儿郎尽如此。
所以徐辉祖的出击,毫无不妥。
但靳荣这么一弹劾,这就是明确的在逼朱棣表态坚决的支持这种事:万一在接下来的北征之中,出现皇室子弟被俘虏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毫无忌惮的出兵。
这其实有点让文臣不喜欢。
深远一点来说,这有点践踏君为臣纲,不过也说不了靳荣的不是。
朱棣也是这么想的。
没办法,只得说了一番“大气凛然”的话来为徐辉祖开脱——若是不为徐辉祖开脱,今年的北征战场上,如果真有皇室子弟被俘虏了,带兵的将领们就会很为难。
于北征不利。
毕竟今年是北征之年,要顺军心。
遇着了小冰河时期。
有两种说辞,一说是明末到清初的几十年是小冰河时期。
但还有个说辞,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
元朝统治的一百年间,发生了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地震五十二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瘟疫二十次。
可以看出,这一百年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而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期间共计自然灾害一千一百零一次,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一百七十六年里面自然灾害一千一百而是一次。
日子也不好过。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是以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初,若是没有小冰河时期,草原上不会那么疯狂的下雪,那么朱棣会把漠北打成什么狗屎样子,“如果论”的话,真不得而知。
肯定更惨。
再疯狂一点,朱棣的大明将整个北方都收拾干净,还有清兵入关的事情?
所以用火器让北方男儿从能征善战变成能歌善舞很重要。
但是对于永乐六年的征讨漠北而言,窗口期只有晚春到深秋的七八个月时间,加上开春就开始做的出征准备,满打满算不到十个月。
出征的事情闹得沸沸汤汤,但开朝后的第一件事,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五军都督府,兵部,都察院,一大批官员当庭弹劾黄昏。
两件事。
一件事自然是去年榆木川黄昏的军事指挥责任。
第二件事就意味深长了些。
是礼部一位侍郎弹劾黄昏从应天归来后,借口宝庆公主染恙,用卑鄙无耻下流的手段,长期驻留公主府,无视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约束,种种行为举措皆在玷污公主清白,此举有损天家容颜,请陛下严惩。
两件事,朱棣都不得不处理。
先处理了第二件。
朱棣当着满堂文武的面,对着那位礼部侍郎就是一阵咆哮,连北方俚语都用上了,传到黄昏耳里,翻译一下,大致意思就是说处理?我处理你妹啊处理,小宝庆应天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们这些狗屎读书人在干什么,别人黄昏冒着生命危险去了马哈丹的营地,好不容易把事情摆平了,现在宝庆身体染恙,太医束手无策,老子不望着黄昏来治疗,我还望着你们这群就知道之乎者也的读书人来让小宝庆恢复成以前那个天真灿烂的小姑娘嘛……
大概意思就这样。
朱棣当庭骂得那个酣畅淋漓唾沫横飞,最后更是怒从心起,一位前途大好的礼部侍郎就这么被贬到地方去了。
除了那位吓得胆战心惊满身大汗怀疑自己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的礼部侍郎,其他人看出来了,朱棣一方面确实是恼怒有人拿小宝庆来做文章,另一方面是在敲打众人。
黄昏老子还要重用,你们要弹劾,可以,给老子拿捏好度。
这确实是朱棣的想法。
他打算拿捏一下黄昏,但没打算让黄昏就此从朝野上消失——很多事情还需要这个“神棍”来办,也只有他来办。
朱棣这么一怒,其他人懂了。
于是五军都督府的人出来说当时的情况,黄指挥确实要负大的责任,但根据五军都督府众多将领复盘,发现当时黄昏的指挥其实是最优选择,只不过在出击的时间上过于求稳,为了追求最大化战果,才导致贻误战机,属于小过。
兵部的人也附和。
朱棣于是问刑部那边,按照律法如何处置。
刑部尚书吕震出列,说按照刑法是很好处理,不过这是军务事情,还请陛下用军法处置,刑部无权过问此事。
这很圆滑。
一方面,刑部不掺和到这些事里面去,本来是规矩,另外一方面,也是督促朱棣用军法处置黄昏,而不是用大明律,看似柔和实则强势的阻止了朱棣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企图。
朱棣有苦说不出。
虽然不明白吕震为何要和黄昏过不去,但这些事在朝堂上司空见惯,或者说朱棣其实喜闻乐见——表明黄昏没有营党结私。
于是按照军法处置。
杖责三十,剥神机营中军指挥一职,罚薪俸一年。
这个处罚由五军都督府负责。
是以朱棣在后来特地在无人时问了一句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之一,中军都督佥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李景隆,杖责三十打得死么。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
摆明了这个差事要交给李景隆。
李景隆自小和朱棣关系亲近,哪能不知道朱棣的意思,况且他和黄昏关系也不错,闻言立即说打不死的,也就皮开肉绽,陛下放心。
其实要看情况。
如果落是朱高煦在五军都督府的人来差办这个事,别说三十的杖责,二十,就能让黄昏死翘翘,杖责这里面的门道深了去。
不过李景隆来办么,三十杖责下来,黄昏皮开肉绽是真,但六七日就能下床自由活动——绝对只是皮外伤。
朱棣放下心来,李景隆办事他放心。
退朝前,已经荣升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靳荣出列,弹劾,说:“臣有奏,去岁榆木川一事,宝庆公主之所以染恙,是以黄昏、徐辉祖等将领为首,不顾宝庆公主尚在危险处境的情况下,悍然出兵,致使宝庆公主承受双方兵锋交错的血腥画面所致,臣以为,此举是黄昏、徐辉祖等人目中无天家皇室所致,还请陛下给臣等一个说辞。”
这个弹劾理由看似很没有道理。
因为当下大明朝堂大概没人不了解朱棣,在当时的情况下,别说小宝庆在鞑靼手上,就算是徐皇后在鞑靼手上,朱棣这个钢铁直男也会毫不犹豫的下令出击。
女人、亲情永远大不过家国大义。
朱棣如此,满朝文武都是如此,大明儿郎尽如此。
所以徐辉祖的出击,毫无不妥。
但靳荣这么一弹劾,这就是明确的在逼朱棣表态坚决的支持这种事:万一在接下来的北征之中,出现皇室子弟被俘虏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毫无忌惮的出兵。
这其实有点让文臣不喜欢。
深远一点来说,这有点践踏君为臣纲,不过也说不了靳荣的不是。
朱棣也是这么想的。
没办法,只得说了一番“大气凛然”的话来为徐辉祖开脱——若是不为徐辉祖开脱,今年的北征战场上,如果真有皇室子弟被俘虏了,带兵的将领们就会很为难。
于北征不利。
毕竟今年是北征之年,要顺军心。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