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内阁诸部争执起,太子赈济艰难行(伍)
作者:贪狼独坐    更新:2021-10-27 14:41
  “此番灾变,哪怕是清淤完成已至秋收了!些许大户人家尚可,小户人家怎么办?!”
  刘大夏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他之前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以往都是国朝出粮赈灾至冬后,但这必然是要死不少人的。
  尤其是大灾之后仅仅是依靠国朝的赈济,哪里能救得几个人?!
  粥只能是混个水饱,如何能跟米饭一样饱人。
  吃不饱的情况下自然疾病丛生,尤其冬季要到来这更可怕。
  以往冬季不少人都得冻饿而毙,如今遇上洪涝绝收情况只会更严重!
  刘大夏也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掉的话,哪怕是暂时支撑住了最终也会演化成暴乱!
  国朝一直输血的话,对于国朝来说也是个巨大的问题。
  救济一时还可以,一直救济到春季还得准备良种……
  这尼玛地主家也扛不住啊!
  别看现在国朝粮秣充盈,但刘大夏又不是那等初入朝堂的小年轻。
  他很清楚这是暂时的、也是不充分的,不能被眼前这点儿粮秣给遮住了眼。
  国朝腹地受灾绝收,这就意味着到明年夏收这里都不会有粮秣上缴。
  也就是说明年国朝在粮秣税务上,就得差一大截。
  这边拼命的支出,明年又少了一大截粮秣税赋。
  且谁又敢保证,明年就一定风调雨顺?!
  若是再有灾患,怎么办?!
  西南又是新征之地,免不得大军驻守、平乱。
  大军现在又不再屯田了,新征之地还得执行一段儿的怀柔安抚。
  方方面面国朝都得烧粮食啊!
  且若是江南一地再有灾患,夏粮收不上来国朝可就得面临大问题。
  “此番整饬之后,灾民无所事事亦易受蛊惑,难保不成其害。”
  随着张小公爷的娓娓道来,刘大夏也不住的点头。
  这些灾民现在其实大部分开始闲赋下来了,让他们呆在这里根本就没什么用处。
  想要体现他们的用处,就得让他们活泛起了。
  国朝如今在草原上还是缺了不少人,这批人过去未必就能耕作。
  但能分配牛羊马匹给他们养,这些回头也能换钱啊!
  比他们在这里无所事事要强多了,且他们成批的迁徙土地也空置下来了。
  中原腹地多年耕作之下,地力损耗极为严重。
  每年的收成都在减少,且丁口太多、田亩不足。
  这历来都是国朝头疼的问题,这次干脆可以一并解决。
  只要这些小户都置换出去了,国朝收回来后反正明年也赶不上了。
  正好可以休耕,这些百姓到了草原上放牛羊亦是好事儿。
  牛羊肉通过货殖会,可以从产粮的西南边陲换回来米粮。
  互通有无,才能够保证国朝的正常运转……
  “老夫这便回去准备一番,各州府户籍名册此番亦应做整肃了。”
  提到这个事情,刘大夏脸色就很难看。
  不清理不知道,这一个大灾下来啥都变得清楚明白。
  很多隐匿的隐户藏也藏不住了,直接曝露在了刘大夏的视野之下。
  也是这一次刘大夏才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士绅乡老们对国朝的侵蚀力度有多大!
  “些许投效贫户、卖身奴籍,亦趁此机会解决了罢!”
  张小公爷点了点头,对着刘大夏轻声道:“此事,还需老大人来督促!”
  “老夫自是义不容辞!”
  刘大夏也觉着这事儿得自己来,若是让太子或者张小公爷来办……
  说不得就得又是一阵腥风血雨。
  老刘这也是心有余悸,张小公爷这堪称杀神啊!
  走哪儿都杀的人头滚滚,哪怕身在帝都还是闹的天翻地覆。
  国朝上下其实多有些怵咱小公爷,虽然确实倒霉的几乎都有取死之道。
  但这杀伐过甚,确实也会让人害怕。
  坊间有传扶桑大和尚曾言道,张小公爷乃大威德明王现世。
  后又有灵隐寺禅师亦对此有赞,且说乃护国佑民为国之柱石之寓。
  据说龙虎山天师亦曾言,玉螭虎乃“天乙贵人”难得的身具“天魁”、“天钺”之相。
  《三车一揽》赋云:“天乙文星,得之聪明智慧”。
  惊神赋云:“日干座贵,一世清高”。
  天乙贵人,命中最吉之神,若人遇之则荣,功名早达、官禄易进、如命乘旺气,终将登将相公候方位。
  大小运行年至此,亦主升官进财。一切加临至此皆为吉!
  天魁者北斗第一,号“天魁文昌,命遇得贵”。
  天魁入命,命主与神佛多有缘生。
  更得正星旺吉、少煞!
  少年娶美妻、文章盖世、金榜提名,更得事业称意。
  天钺属丁火、象阴,乃号“皇师外扫,天钺四临”。
  功名中主有杀伐,公直忠义、刚毅果敢、机智谋断、学富五车!
  此者多为柱石重臣,为天子钺征伐四方。
  据那天师所言,张小公爷此为“魁钺加身”!
  乃国之柱石、天子之钺,义理忠直、贵不可言。
  如今瞧来,似乎还真是没有断错啊!
  众人便是又商讨了一番之后,刘大夏便匆匆告辞而去。
  次日一大帮的州府官员便被召集到了刘大夏的帐幕里,老刘也没啥废话直接拍了桌子。
  此番灾民迁徙乃国朝大事,办成了诸位在吏部那边老夫自有评语!
  办不成,回头诸部追索下来么……
  唔……你们懂的。
  懂,我等当然特么的很懂了!
  下面的这些官员们,就快要哭了。
  都说玉螭虎来了不是升官发财,就是一家整整齐齐到边疆落地。
  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不过这些个州府官员们也算是卯足了劲儿,要办个彩儿出来。
  说到底咱考科举为啥?!
  为了银子没错,可也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扬名后世啊。
  若是有这个机会,哪个读书人肯放弃啊?!
  这不是实在混不上去了,才琢磨给自己弄点儿银子享受么。
  现在必然入阁的刘东山都说了,只要此番事宜办妥大家妥妥擢升啊!
  那尼玛还犹豫个毛线啊!
  本来这些大户就看他们不顺眼,仗着自己地头蛇没少跟他们为难。
  大家心里隔应也堵的慌,可终究都是读书人。
  且自己说到底是在人家地盘上,万一人家发难一个“死于盗匪”那找谁哭去?!
  现在不一样了啊!
  如今太子、玉螭虎带着数万大军在侧,且还有粮秣、医者和药品。
  这尼玛天助我也,趁机把受灾的大族给拆了、干了岂非快哉?!
  一众州府下的官员们轰然应诺,拍胸脯保证必然将户籍整理清楚。
  随着他们轰然行动起来,下面的大户人家很快的感受到了这股凛冽之气。
  然而他们现在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干预此事?!
  此番洪灾太过厉害,他们也仅仅是抢出一些金银口粮。
  自己所剩无几勉强度日,如何还敢与国朝顶牛?!
  于是即便是他们很是反对,却也只能是捏着鼻子认了……
  “轰隆~!”
  然而,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张小公爷在自己的车房内看着窗外的大雨,脸色凝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