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坛城
作者:宁肯 更新:2021-11-09 15:51
卡诺仁波钦微笑地从上面俯瞰她,
她的内心随之变成一朵微笑,一朵莲花
微笑和目光围绕了她,像魔法一样
让她禁不住慢慢抬起低垂的头。
否则,她怎么敢抬起头?啊,年轻的仁波钦,
水天一色的眼睛让她晕眩!
坛城。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意象。
“坛城”在梵语有“圆圈”的意思,藏语中还有“中心与边缘”的意思。坛城有圆的,方的,有二维的,三维的,但无论二维还是三维,“中心与边缘”的原则一定存在。坛城的四面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由中心和四边组成一个汇集宇宙能量的地方。藏传佛教认为,宇宙本身存在有着一个“坛城”的形象,所以要接近它,建造它,供奉它,因为它是宇宙本质或佛法的聚汇地。坛城中心通常是供奉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神殿,据说总共有721位神居住于坛城,它们大多数是和时间有关的神,如季节之神,日神,月神,午后之神。此外还有元素之神,感觉之神,星象之神。在坛城中心的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旁边,是四冥想佛和它其空行母女伴,然后是众菩萨,众护法,越到中心,神力越大。坛城的结构可以看做是宇宙的缩影,至少是对宇宙的想象。坛城有时可以画在唐卡上,有时可以画在墙上,有时可以画在沙地上,有时就是一个寺,譬如乃穷寺。
乃穷寺坐落在阿莫湿地边缘,标准的正方形,四周有院墙,院墙也是坛城必不可少的回廊。回廊绘满了彩色壁画,画的多是时间之神,时间女神。回廊以及院子约占整个寺院的三分之二,主殿占三分之一。进入东门是回廊组成的院子,院内青石板铺地,中间一根石柱,十多米高,柱子顶端永远是经幡猎猎,彩旗飘飘。每年的萨嘎达瓦节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的日子拉萨各大寺院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法会,乃穷寺也不例外。虽然乃穷寺比起拉萨的三大寺要小得多,但因其最完整最集中体现了坛城的观念,它的法会更有一种神秘庄严的宇宙色彩。白哲寺不具体属于哪个教派,既不属于黄教、也不属于红教或白教,任何一个教派都可以在这儿举行法会。通常,如果法会中央挂着莲师唐卡并专修莲师所传的大法,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便是宁玛派即红教的标志。
维格的第一个上师就是在宁玛派的法会出现的,那个著名的节日,维格对王摩诘说,宁玛派旗幡猎猎,映红了阳光,阳光如彩色的雨纷纷闪烁飘落,宁玛派年轻俊美的卡诺仁波钦率领一长队喇嘛从坛城东门彩虹一样进入了四方的院子,长长的法号与漂亮的海螺一同吹响。他们中间有一幅绘有“莲师八变”的唐卡被慢慢竖起来,各种法器闪着不同的光泽,光泽与嘤嘤嗡嗡的经声、法号声海螺声汇成了彩色时间、彩色阳光,彩色雨露。在声光色之中,在“莲师八变”唐卡之下,一位年轻的高僧,丰瞻飘逸,光彩照人,端坐在法座上。他的年轻让人惊异,他像祥云一样接受着信众的哈达,给每一个俯下身的人摩顶加持。他就是著名的卡诺仁波钦,那时他的信众已排到寺外,队伍沿着山村蜿蜒曲折,像经幡装饰了山村的小径。
维格也排在人流中。她穿着崭新的黑氆氇,身上没什么饰物,既不像别的藏人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拿着转经筒,更不像牧区来的藏人,身上挂满了银饰、宝镜、绿松石,走起路叮当作响。维格崭新的藏装虽不是第一次穿,也差不多是头几次穿,新得甚至可闻到从八角街尼泊尔商店刚刚买回来时的印度熏香。那时她刚到拉萨不久,一切还都怯生的。其实她至少应该戴上一串念珠,或是哪怕一串佛珠手镯,但是都没有。她倒是戴了一串深蓝色项链,却不是在西藏才有的那种链子,而是在巴黎她就戴的那种在巴黎这串项链是西藏风格,在西藏它又是巴黎味道,而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串项链。
她排在了队尾,一点一点地跟着彩色的阳光和别人留在地上的影子前行。此前一些天,她已去在大昭寺和三大寺,知道一些有关的礼仪,因此带了一条哈达。接近中午,她进入了坛城,虽然一切都已熟悉,但感觉还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新奇。她听说今天是一位宁玛派的仁波钦做法事,现在她已看见了那位神话般的仁波钦。她对宁玛派基本一无所知,只听说这个教派更神秘,更有一种神奇的法力,这使她的内心多少有些紧张。她离仁波钦越来越近,不由得头越来越低。低头的人排成了一线,她不得不随着大伙如此。她看不见仁波钦的面孔,但是她已到了法座前。她看见仁波钦脚面,当她像别人那样将洁白和哈达举过低俯的头顶,她还以为像在色拉寺和甘丹寺那样,感到头顶被轻轻地抚摸,然后她默默地离开。
她根本没想到抬头,她就要后退着离开,但是与以往不同,这次她感到有什么东西围绕了她。不,不是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东西,但是非常有力量。她感到了某种顷刻的照耀、提升、心里好像升起一朵火焰。她分明听到他叫她的声音,她终于勇敢地抬起头!
至今她还记得,也就是在这一瞬,她内心的那朵火焰变成一朵微笑、一朵的莲花卡诺仁波钦正微笑地从上面看着她。是的,正是这罕有的微笑和目光围绕了她,像魔法一样让她低垂的头禁不住抬起来,否则她怎么敢抬起头来?
她没想到他这么年轻,简直年轻得神奇,他的眼睛就像高山的湖水,那样纯粹,那样光彩,又那样自在。
他要她抬起头,那只刚刚给她摩过顶的手竟握有一样东西:一撮黑色的类似矿物质的砂粒。他打开掌心,示意她收下,她张开了手,但感到自己的手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慢慢张开,当一颗一颗黑色砂粒像一串黑珍珠一样落入她的掌心,她的泪水也突然如白色珍珠落下,每一颗砂粒恰好呼应着每一颗泪珠。而那泪珠也不像她自己的,因为她根本就控制不住。她捧着砂粒和泪珠望着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卡诺仁波钦再次给她摩顶。她没再低下头,只是透过金灿灿的泪珠看着年轻的几乎还是男孩的仁波钦。谢谢啦,她对少年仁波钦说,同样鬼使神差对仁波笑了一下。这是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微笑,她非常清楚。她已不完全是信徒,当然也不全是女性化的本能。
她说不清为什么要挑战一下某种礼节。她不低头就是要挑战一下。还有微笑,甚至于某种眼神……都是不应有的,但她又是发自内心。她心如水波,如此愉悦。但是她没看到在她幻化中卡诺仁波钦表情有任何变化,他依然那样纯粹,依然像湖水一样平稳。变化的是她,不是卡诺仁波钦,而她的一切变化又都来自于他。她感到冷,透明,感到好像穿着水的衣裳,他让她消弥在他的在湖水中。
那天的一切都像幻影,幻影一直没离去,永远也不会离去,永远是我和卡诺仁波钦的一个印心!你知道吗,印心就像两种光的重叠,速度极快,一闪而过,我觉得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年,在最遥远处光年非常快又非常慢,你知道一光年是多少年吗?
一光年就是一年,就是光走一年,这很简单。
不,绝对不是!
这在物理学上是常识。
我觉得就是不一样,光年有空间感,我们平常说的年有吗?
可能空间上不一样,但计时是一样的。
我说的就是空间不一样!不,时间也不一样!
王摩诘承认维格在坛城可能的确感到了不一样的时间。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理论,那天的时间,由于卡诺仁波钦与维格心灵的加入,可以想象变成了怎样遥远的心理空间。那时,时间飞翔,空间旋转,时间既可以被坛城中心的目光加速,也可以随时被中心的目光中止。也许可以说维格感到的水的衣裳就是一种中止、一种定格、一种边缘,但同时,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最神秘的印心。
不管时间多长或者多短,维格告诉王摩诘那天她都得离开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排队等候的人。她慢慢后退着,不像别人低着头离开,她始终注视着卡诺仁波钦,注视着湖水,水的衣裳,她觉得水的衣裳慢慢变成了轻纱、变成了壁画、变成了永恒。卡诺仁波钦继续做法事,他的持有铃杵和法鼓的手是如此的完美,形状同样像古老壁画上所绘。在他的轻摇慢击的时候,他就是时间之神、季节之神、感觉之神。
但谁是时间女神呢?维格那时也许在捧接黑砂粒那一刻已具有了时间女神的可能?她已在佛法中被召唤?卡诺仁波钦给予她的印心究竟是什么?格言上说:弟子成熟的时候,上师就出现了。
可那时维格不要说成熟,就连信仰也还谈不上。事实是她到这里时来还没有真正的信奉,只是想通过这里来确认自己的另一半神秘的血液,只是在尝试用宗教的途径。她从法国回不久,刚在拉萨定居,她看到了以往只在梦中出现的星罗棋布的寺院、桑烟、雪山、长明灯和同样古老的藏人,看到了自己在这里的独特的根系。这根系使她同过去的自己以及别人区别开来,一切都让她激动,她的一直沉睡的那部分血液涌遍周身以至沸腾。但同时这部分血液又让她陌生,甚至也让别人陌生。某种意义,她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不属于内地,不属于法国,不属于西藏她是被三者都排除在外的人,又是三者的混合。混合意味着多种特点,这使她富于与众不同,但她知道是什么在真正起作用,那就是西藏,而不是别的什么。过去的很多年里,她的另一半西藏的血液没人知道,包括最好的朋友也不知道。从小到大,她所填的各种表格都是汉族,所有的证件,学生证、身份证、护照都是汉族。很长时间以来她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实际上她知道她很小就知道--自己身上有一种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她虽叫沈佳嫒又“秘密”地叫维格拉姆,小学、中学、甚至直到大学,她没向任何人说过自己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名字。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说,她就是不说、一直不说。当然,她并非真的不清楚为什么不说。小时候她不说自己的另一个名字是因为她总是害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她一直小心地隐藏着自己的另一半血液的秘密。但是后来,慢慢的,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那些源自自己秘密名字的自卑、恐惧、不安慢慢地消失了,不仅如此,她秘密的名字反而一下变成了她内心骄傲,甚至是她最大的最隐秘的骄傲。但她还是不说。许多年了她已习惯了不说,她不愿轻易把自己最骄傲的秘密告诉人。她知道她迟早要去一次西藏,尽管她并不出生在西藏;她没想到母亲一退了休便先到了西藏,定居在了西藏。现在她也来了,她以为自己就像回到故乡一样,结果她发现西藏竟是那样陌生。她竟然一时找不到故土的感觉,这让她惭愧。
当初她想象西藏时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巴黎她觉得自己身上有许多天然的又隐秘的西藏的东西,但到了西藏之后才发现:自己西藏的东西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她与西藏的区别太大了。其实这也很正常,内心的倾向与实际情况从来都是有很大距离的。她竭力想缩短自己与西藏的距离。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离家太久的孩子,她由衷的喜欢这里的寺院,喜欢盛大幽深的长明灯,喜欢绛红色的袈裟,喜欢神秘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宗教节日;喜欢各种法会、仪轨、色彩、光感,把宗教活动当做一种富于复杂仪式感的审美来欣赏来参与,甚至模仿性的投入其中。她觉得新奇,觉得自己身上有了绛红色的色彩,觉得多了一种神秘文化。但如果没遇上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她会一下子从灵魂深处进入身体中的西藏吗?而宗教也不会这么快的在一瞬间就震撼了她!她觉得奇迹迟早会发生,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了!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啊,他那水天一色的目光是多么的让她晕眩!它越过许多东西把她一下投进内心巨大的漩涡,某种久远沉淀的东西在她心中爆发了。她本来已走出坛城,来来已面对山下蓝色的拉萨河,可是眼前的一切好像都变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又牵着她又走回了坛城。
再度由边缘到达中心。好像有什么附体她大胆地执拗地对年轻的卡诺仁波钦身边一个上年纪的僧人说:请转告卡诺仁波钦,我想认识他,我要跟他学法!从来没有人这样直截了当,从来没人这样求法,她的话好像不是她说的,好是她身体中另一个声音说的。卡诺仁波钦边上老喇嘛尽管不懂汉语,但一下就认出了她。她被带到了一个年轻的戴白边眼镜的僧人身边,她再次大胆地重复了自己的请求,依然用汉语,因为她基本不会说藏语!她等待着答复。她看到年轻的戴白边眼镜的僧人到了卡诺仁波钦身边请示,不一会戴白边眼镜的僧人回来了,告诉她:卡诺仁波钦说他和她已经认识,他早就认识她,欢迎她到他驻锡的寺院来学法。
这太神奇了,我当时太激动了,你知道我当时有多么大胆,我胆大得没边了!
这没什么神奇怪的,很漂亮,像唐卡上的女人。
是吗?我像唐卡?
谁都喜欢美的事物,神一样,活佛也一样。美就是神造的,你看壁画上和唐卡上的白度母、智慧女,哪一个不漂亮?不是美女?
让你一说就俗了,哪儿有那么简单!
当然不简单,如果简单恐怕就是登徒子了。
臭嘴,王摩,你要遭报应!你不信奉也行,也要有点敬畏之心!
我说的是事实。
什么事实,你是胡说八道!
我说过你不是一般的漂亮,你有唐卡味道。
得了吧。
她的内心随之变成一朵微笑,一朵莲花
微笑和目光围绕了她,像魔法一样
让她禁不住慢慢抬起低垂的头。
否则,她怎么敢抬起头?啊,年轻的仁波钦,
水天一色的眼睛让她晕眩!
坛城。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意象。
“坛城”在梵语有“圆圈”的意思,藏语中还有“中心与边缘”的意思。坛城有圆的,方的,有二维的,三维的,但无论二维还是三维,“中心与边缘”的原则一定存在。坛城的四面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由中心和四边组成一个汇集宇宙能量的地方。藏传佛教认为,宇宙本身存在有着一个“坛城”的形象,所以要接近它,建造它,供奉它,因为它是宇宙本质或佛法的聚汇地。坛城中心通常是供奉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神殿,据说总共有721位神居住于坛城,它们大多数是和时间有关的神,如季节之神,日神,月神,午后之神。此外还有元素之神,感觉之神,星象之神。在坛城中心的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旁边,是四冥想佛和它其空行母女伴,然后是众菩萨,众护法,越到中心,神力越大。坛城的结构可以看做是宇宙的缩影,至少是对宇宙的想象。坛城有时可以画在唐卡上,有时可以画在墙上,有时可以画在沙地上,有时就是一个寺,譬如乃穷寺。
乃穷寺坐落在阿莫湿地边缘,标准的正方形,四周有院墙,院墙也是坛城必不可少的回廊。回廊绘满了彩色壁画,画的多是时间之神,时间女神。回廊以及院子约占整个寺院的三分之二,主殿占三分之一。进入东门是回廊组成的院子,院内青石板铺地,中间一根石柱,十多米高,柱子顶端永远是经幡猎猎,彩旗飘飘。每年的萨嘎达瓦节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的日子拉萨各大寺院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法会,乃穷寺也不例外。虽然乃穷寺比起拉萨的三大寺要小得多,但因其最完整最集中体现了坛城的观念,它的法会更有一种神秘庄严的宇宙色彩。白哲寺不具体属于哪个教派,既不属于黄教、也不属于红教或白教,任何一个教派都可以在这儿举行法会。通常,如果法会中央挂着莲师唐卡并专修莲师所传的大法,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便是宁玛派即红教的标志。
维格的第一个上师就是在宁玛派的法会出现的,那个著名的节日,维格对王摩诘说,宁玛派旗幡猎猎,映红了阳光,阳光如彩色的雨纷纷闪烁飘落,宁玛派年轻俊美的卡诺仁波钦率领一长队喇嘛从坛城东门彩虹一样进入了四方的院子,长长的法号与漂亮的海螺一同吹响。他们中间有一幅绘有“莲师八变”的唐卡被慢慢竖起来,各种法器闪着不同的光泽,光泽与嘤嘤嗡嗡的经声、法号声海螺声汇成了彩色时间、彩色阳光,彩色雨露。在声光色之中,在“莲师八变”唐卡之下,一位年轻的高僧,丰瞻飘逸,光彩照人,端坐在法座上。他的年轻让人惊异,他像祥云一样接受着信众的哈达,给每一个俯下身的人摩顶加持。他就是著名的卡诺仁波钦,那时他的信众已排到寺外,队伍沿着山村蜿蜒曲折,像经幡装饰了山村的小径。
维格也排在人流中。她穿着崭新的黑氆氇,身上没什么饰物,既不像别的藏人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拿着转经筒,更不像牧区来的藏人,身上挂满了银饰、宝镜、绿松石,走起路叮当作响。维格崭新的藏装虽不是第一次穿,也差不多是头几次穿,新得甚至可闻到从八角街尼泊尔商店刚刚买回来时的印度熏香。那时她刚到拉萨不久,一切还都怯生的。其实她至少应该戴上一串念珠,或是哪怕一串佛珠手镯,但是都没有。她倒是戴了一串深蓝色项链,却不是在西藏才有的那种链子,而是在巴黎她就戴的那种在巴黎这串项链是西藏风格,在西藏它又是巴黎味道,而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串项链。
她排在了队尾,一点一点地跟着彩色的阳光和别人留在地上的影子前行。此前一些天,她已去在大昭寺和三大寺,知道一些有关的礼仪,因此带了一条哈达。接近中午,她进入了坛城,虽然一切都已熟悉,但感觉还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新奇。她听说今天是一位宁玛派的仁波钦做法事,现在她已看见了那位神话般的仁波钦。她对宁玛派基本一无所知,只听说这个教派更神秘,更有一种神奇的法力,这使她的内心多少有些紧张。她离仁波钦越来越近,不由得头越来越低。低头的人排成了一线,她不得不随着大伙如此。她看不见仁波钦的面孔,但是她已到了法座前。她看见仁波钦脚面,当她像别人那样将洁白和哈达举过低俯的头顶,她还以为像在色拉寺和甘丹寺那样,感到头顶被轻轻地抚摸,然后她默默地离开。
她根本没想到抬头,她就要后退着离开,但是与以往不同,这次她感到有什么东西围绕了她。不,不是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东西,但是非常有力量。她感到了某种顷刻的照耀、提升、心里好像升起一朵火焰。她分明听到他叫她的声音,她终于勇敢地抬起头!
至今她还记得,也就是在这一瞬,她内心的那朵火焰变成一朵微笑、一朵的莲花卡诺仁波钦正微笑地从上面看着她。是的,正是这罕有的微笑和目光围绕了她,像魔法一样让她低垂的头禁不住抬起来,否则她怎么敢抬起头来?
她没想到他这么年轻,简直年轻得神奇,他的眼睛就像高山的湖水,那样纯粹,那样光彩,又那样自在。
他要她抬起头,那只刚刚给她摩过顶的手竟握有一样东西:一撮黑色的类似矿物质的砂粒。他打开掌心,示意她收下,她张开了手,但感到自己的手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慢慢张开,当一颗一颗黑色砂粒像一串黑珍珠一样落入她的掌心,她的泪水也突然如白色珍珠落下,每一颗砂粒恰好呼应着每一颗泪珠。而那泪珠也不像她自己的,因为她根本就控制不住。她捧着砂粒和泪珠望着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卡诺仁波钦再次给她摩顶。她没再低下头,只是透过金灿灿的泪珠看着年轻的几乎还是男孩的仁波钦。谢谢啦,她对少年仁波钦说,同样鬼使神差对仁波笑了一下。这是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微笑,她非常清楚。她已不完全是信徒,当然也不全是女性化的本能。
她说不清为什么要挑战一下某种礼节。她不低头就是要挑战一下。还有微笑,甚至于某种眼神……都是不应有的,但她又是发自内心。她心如水波,如此愉悦。但是她没看到在她幻化中卡诺仁波钦表情有任何变化,他依然那样纯粹,依然像湖水一样平稳。变化的是她,不是卡诺仁波钦,而她的一切变化又都来自于他。她感到冷,透明,感到好像穿着水的衣裳,他让她消弥在他的在湖水中。
那天的一切都像幻影,幻影一直没离去,永远也不会离去,永远是我和卡诺仁波钦的一个印心!你知道吗,印心就像两种光的重叠,速度极快,一闪而过,我觉得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年,在最遥远处光年非常快又非常慢,你知道一光年是多少年吗?
一光年就是一年,就是光走一年,这很简单。
不,绝对不是!
这在物理学上是常识。
我觉得就是不一样,光年有空间感,我们平常说的年有吗?
可能空间上不一样,但计时是一样的。
我说的就是空间不一样!不,时间也不一样!
王摩诘承认维格在坛城可能的确感到了不一样的时间。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理论,那天的时间,由于卡诺仁波钦与维格心灵的加入,可以想象变成了怎样遥远的心理空间。那时,时间飞翔,空间旋转,时间既可以被坛城中心的目光加速,也可以随时被中心的目光中止。也许可以说维格感到的水的衣裳就是一种中止、一种定格、一种边缘,但同时,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最神秘的印心。
不管时间多长或者多短,维格告诉王摩诘那天她都得离开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排队等候的人。她慢慢后退着,不像别人低着头离开,她始终注视着卡诺仁波钦,注视着湖水,水的衣裳,她觉得水的衣裳慢慢变成了轻纱、变成了壁画、变成了永恒。卡诺仁波钦继续做法事,他的持有铃杵和法鼓的手是如此的完美,形状同样像古老壁画上所绘。在他的轻摇慢击的时候,他就是时间之神、季节之神、感觉之神。
但谁是时间女神呢?维格那时也许在捧接黑砂粒那一刻已具有了时间女神的可能?她已在佛法中被召唤?卡诺仁波钦给予她的印心究竟是什么?格言上说:弟子成熟的时候,上师就出现了。
可那时维格不要说成熟,就连信仰也还谈不上。事实是她到这里时来还没有真正的信奉,只是想通过这里来确认自己的另一半神秘的血液,只是在尝试用宗教的途径。她从法国回不久,刚在拉萨定居,她看到了以往只在梦中出现的星罗棋布的寺院、桑烟、雪山、长明灯和同样古老的藏人,看到了自己在这里的独特的根系。这根系使她同过去的自己以及别人区别开来,一切都让她激动,她的一直沉睡的那部分血液涌遍周身以至沸腾。但同时这部分血液又让她陌生,甚至也让别人陌生。某种意义,她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不属于内地,不属于法国,不属于西藏她是被三者都排除在外的人,又是三者的混合。混合意味着多种特点,这使她富于与众不同,但她知道是什么在真正起作用,那就是西藏,而不是别的什么。过去的很多年里,她的另一半西藏的血液没人知道,包括最好的朋友也不知道。从小到大,她所填的各种表格都是汉族,所有的证件,学生证、身份证、护照都是汉族。很长时间以来她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实际上她知道她很小就知道--自己身上有一种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她虽叫沈佳嫒又“秘密”地叫维格拉姆,小学、中学、甚至直到大学,她没向任何人说过自己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名字。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说,她就是不说、一直不说。当然,她并非真的不清楚为什么不说。小时候她不说自己的另一个名字是因为她总是害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她一直小心地隐藏着自己的另一半血液的秘密。但是后来,慢慢的,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那些源自自己秘密名字的自卑、恐惧、不安慢慢地消失了,不仅如此,她秘密的名字反而一下变成了她内心骄傲,甚至是她最大的最隐秘的骄傲。但她还是不说。许多年了她已习惯了不说,她不愿轻易把自己最骄傲的秘密告诉人。她知道她迟早要去一次西藏,尽管她并不出生在西藏;她没想到母亲一退了休便先到了西藏,定居在了西藏。现在她也来了,她以为自己就像回到故乡一样,结果她发现西藏竟是那样陌生。她竟然一时找不到故土的感觉,这让她惭愧。
当初她想象西藏时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巴黎她觉得自己身上有许多天然的又隐秘的西藏的东西,但到了西藏之后才发现:自己西藏的东西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她与西藏的区别太大了。其实这也很正常,内心的倾向与实际情况从来都是有很大距离的。她竭力想缩短自己与西藏的距离。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离家太久的孩子,她由衷的喜欢这里的寺院,喜欢盛大幽深的长明灯,喜欢绛红色的袈裟,喜欢神秘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宗教节日;喜欢各种法会、仪轨、色彩、光感,把宗教活动当做一种富于复杂仪式感的审美来欣赏来参与,甚至模仿性的投入其中。她觉得新奇,觉得自己身上有了绛红色的色彩,觉得多了一种神秘文化。但如果没遇上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她会一下子从灵魂深处进入身体中的西藏吗?而宗教也不会这么快的在一瞬间就震撼了她!她觉得奇迹迟早会发生,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了!年轻的卡诺仁波钦啊,他那水天一色的目光是多么的让她晕眩!它越过许多东西把她一下投进内心巨大的漩涡,某种久远沉淀的东西在她心中爆发了。她本来已走出坛城,来来已面对山下蓝色的拉萨河,可是眼前的一切好像都变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又牵着她又走回了坛城。
再度由边缘到达中心。好像有什么附体她大胆地执拗地对年轻的卡诺仁波钦身边一个上年纪的僧人说:请转告卡诺仁波钦,我想认识他,我要跟他学法!从来没有人这样直截了当,从来没人这样求法,她的话好像不是她说的,好是她身体中另一个声音说的。卡诺仁波钦边上老喇嘛尽管不懂汉语,但一下就认出了她。她被带到了一个年轻的戴白边眼镜的僧人身边,她再次大胆地重复了自己的请求,依然用汉语,因为她基本不会说藏语!她等待着答复。她看到年轻的戴白边眼镜的僧人到了卡诺仁波钦身边请示,不一会戴白边眼镜的僧人回来了,告诉她:卡诺仁波钦说他和她已经认识,他早就认识她,欢迎她到他驻锡的寺院来学法。
这太神奇了,我当时太激动了,你知道我当时有多么大胆,我胆大得没边了!
这没什么神奇怪的,很漂亮,像唐卡上的女人。
是吗?我像唐卡?
谁都喜欢美的事物,神一样,活佛也一样。美就是神造的,你看壁画上和唐卡上的白度母、智慧女,哪一个不漂亮?不是美女?
让你一说就俗了,哪儿有那么简单!
当然不简单,如果简单恐怕就是登徒子了。
臭嘴,王摩,你要遭报应!你不信奉也行,也要有点敬畏之心!
我说的是事实。
什么事实,你是胡说八道!
我说过你不是一般的漂亮,你有唐卡味道。
得了吧。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