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时下计长久局
作者:笨石头 更新:2022-07-20 20:44
最快更新龙引阙最新章节!
马上就要入冬,一股寒流自北境南下,凉风呼呼地在鄂州城吹涌着。
忽必烈坐于帐中,忧心忡忡,时下距离北上分兵已经过去近一个月,现实的进展并未如预料那般顺利。
忽必烈依着宗正的计策成功分兵北上,躲过阿里不哥的视线,张柔和董文炳成功袭击了在开平和燕京立兵未稳的阿里不哥守军,在开平和燕京立下阵脚。
然而,正当张柔和董文炳即将领兵南下之际,阿里不哥却在北境突然屯集了重兵,时时虎视开平和燕京,张柔和董文炳将军情禀报给忽必烈后,忽必烈召集刘秉忠和张禧及解诚等人军帐议事。
忽必烈首先询问刘秉忠的意见,刘秉忠提出让张柔和董文炳继续留守开平和燕京,不然,他们一旦领兵南下,开平和燕京很容易又会落入阿里不哥之手,届时之前分兵来之不易的成果又会扑空,忽必烈心有不甘,一时犹豫之中,恰在此时,内侍监突然拿着一封信函进入军帐,有急信传到。
忽必烈从内侍监手中取下信函,内侍监便急忙退出帐外,忽必烈打开信函,脸色大变,口中怒骂道:“岂有此理!”
张禧关切地询问道:“何事让大王如此生气?”
忽必烈向众人道:“漠北王有意在和林称汗,已经暗中召集拉拢了许多部族首领的支持。”
刘秉忠唯恐忽必烈不同意自己提出领兵北还之策,见此情形便马上又附话道:“大王,时下,内乱未平,不足以夺天下,若是让漠北王称汗,在漠北立稳脚跟,再想平内乱,只怕就更难了,为今之计,只有以开平和燕京为据,全力打垮阿里不哥的势力,重新收复人心,稳固势力,方能再南下灭宋了。”
张禧和解诚深觉有理,亦表示赞同,苦劝忽必烈领兵北还,誓与漠北王争汗。
忽必烈想到在鄂州已经陷于僵局,若无张柔和董文炳南下之援兵,根本无法打开新的局面,加上即将入冬,粮草必定成为困扰,故而,虽有不甘,却还是当机立断,趁着未入冬之前,决意携兵北归。
刘秉忠等三人见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携王师北归,心下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是,忽必烈却依旧神色凝重,他知道贾似道与自己乃是私下议和,是见不得光的行为,故而,此番领兵北撤还是顾忌宋军的追杀。
刘秉忠早就知悉领兵北归定有此患,这位老谋深算,眼光长远,行一步看三步的老谋士早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忽必烈在出北还忧患之后,刘秉忠当即道:“大王无需烦忧,老臣早就想好了声动击西,暗度陈仓的计策,必保王师安然返回开平和燕京驻地。”
忽必烈问道:“不知,将军有何妙计,愿闻其详!”
刘秉忠解释道:“北归之前,我们扬言要孤注一掷东进临安,并派出前锋部队一路东进,宋皇天生胆,若由贾似道在一旁煽风火,宋皇必定会下旨将宋军主力调到到东边,到时,我们在走到东边一半之际,突然领兵折路北还,再留下一部分人马在东路桥负责断后,便可成功躲过宋军追杀。”
张禧和解诚觉得此计甚妙,忽必烈亦觉得可行,便将此事交由刘秉忠全权谋划负责。
刘秉忠将计谋完后,他还特意向忽必烈提起一人的重要性,那便是贾似道,忽必烈不明白刘秉忠何意。
刘秉忠是个眼光长远之人,此次与贾似道交涉,他意识到,南宋若继续由贾似道做大,必定祸延全国,所以,在他心中,早已经为蒙古谋划了一盘大棋。他向忽必烈问道,
“不知大王对贾似道作何看法?”
忽必烈不屑地道:“他虽贵为南宋丞相,但是,在本王眼里不过是个玩弄权术的奸佞人。”
刘秉忠摇头道:“大王不该如此看待贾似道,毕竟,此番,若无这种奸佞人,只怕我们也不可能诸事进展顺利,能够使敌人变弱的人从另一面来却是我们的朋友。”
张禧和解诚不太明白刘秉忠的意思,而忽必烈却似乎明白了刘秉忠的意思,两人对视一眼,君臣的默契便已经达成。
刘秉忠继续道:“贾似道是个极度贪财恋权之人,听,他此次统管鄂州战局,便在暗中拉帮结派,俗话,‘欲固取之,必固予之。’若是我们为贾似道铺就成功之路,好让他立下大功得以晋升,依着贾似道的德行,三年五载便可把持南宋朝政,大王细想,若是由此等权臣把持着南宋朝政,他日,大王结束内乱,再领兵南下,岂不如虎驱羊。”
张禧和解诚听完刘秉忠进一步的解释方才恍然大悟,亦对刘秉忠长远的眼光感到佩服,忽必烈深表赞同,也暗自佩服刘秉忠的谋略。
“那将军准备如何帮助贾似道立功啊?”忽必烈继而问道,
刘秉忠犹豫了片刻,似有顾虑,却最终还是道:“东路桥易守难攻,但是一定需要有人断后,拖住宋军,若是大王留下一百多残弱老兵断后,并装作是大部队的样子,并事先告知贾似道,让贾似道领兵夺取东路桥,我们再装作溃败而逃的样子,那么贾似道便可将夺得东路桥,击溃我蒙古大军作为幌子邀功请赏。这既卖给贾似道一个面子,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又可以助他上位,一举两得。”
张禧和解诚觉着此计精妙,忽必烈也并不否认,但是,他却听出了当中不对劲的地方,这也是刘秉忠犹豫的原因。
“为何留下一百多老弱残兵?”忽必烈厉声问道,
贾似道回复道:“这一百多人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不然,贾似道空口无凭,无法取得宋皇信任,再,断后一事,无论怎样都会有人牺牲,何不......”
未及完,忽必烈便怒道:“将军又不是不知道本王带兵之道,本王决不允许你这么做。”
刘秉忠并未对忽必烈的责骂感到怨愤,他反而觉着欣喜,因为,只有这样的君王才配自己倾力辅佐。
“既然,大王不忍,可是,无论如何,断后一事,必定要有军队负责,死伤在所难免!”刘秉忠据实道,
“既是如此,又何须特意安排老弱病残之兵,安排一队正规兵马即可。”忽必烈严肃道,
刘秉忠知悉那断后之兵必是不能存活,此番必须迅速撤并北还,那些老弱病残之兵无疑会拖累全军行进速度,故而,刘秉忠才想到此策,他也早已经做好到军队安抚劝的准备,可是,经忽必烈严肃指正后,刘秉忠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转而对忽必烈由衷佩服。
随后,忽必烈与刘秉忠及张禧、解诚商量了北还路线,并就所有北还事务交由刘秉忠打理。
之后几天,蒙古军的先锋部队便趁夜往东行进,东攻临安的谣言四起,宋皇起初摇摆不定,后贾似道上了一道奏疏,力**古军攻打临安的可能,这便引起了宋皇的注意,遂下令由贾似道负责阻击蒙古军东犯,将主力东调。
忽必烈见宋皇中计,便领兵半路折回北边,贾似道知道中计,却追悔莫及,恰在醒悟,欲进兵追击之时,收到了刘秉忠私信,刘秉忠的信让贾似道很是开心,随即带着几万兵马往东路桥追赶。
诚如刘秉忠所料,东路桥在支撑了一天后,由宋军趁夜摸过桥对岸,守卫东路桥的一百七十二名勇士全部被贾似道所杀,由于是天黑作战,贾似道刻意命人虚张声势,巧做现场。
拉着一百多名蒙古军尸体返回后,便以“诸路大捷,鄂州之围已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福疆之福。”上表汇报,而对蒙哥军真正撤退的原因隐而不报。
可怜宋皇对贾似道私下议和,夸大战功一无所知,竟然以击溃蒙古军,斩杀敌军无数为封赏之由,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还令朝中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
忽必烈一行顺利抵达开平与燕京重地,与张柔和董文炳的大军汇合,从此开始了与漠北王阿里不哥争汗之斗。
刘秉忠知悉贾似道加封卫国公和少师的消息后,暗自欣喜,时下,他只愿一心助忽必烈夺得汗位,无暇南宋之事,但是,他很清楚,有了贾似道这枚楔子打入南宋,他日再次兵临南宋,结局自然不会像如今这般困顿了。
美人谷谷主知悉忽必烈终于携兵北返之事后,格外欣喜,另又闻悉原已故国师那摩耶的得意弟子发思巴自西域赶回支援忽必烈,便对忽必烈安危无所忧虑了,反倒是老二等四人失踪之事,以及仙婕没了踪迹之事让她格外头疼,只可惜,为了保护忽必烈,老大等人不敢抽身,现今好了,只等发思巴一到,她便可撤回老大四人,全力推行自己的计策了。
忽必烈返还开平的消息被阿里不哥知道后,犹为生气,他斥责阿速台手下办事不力,被人骗了也不知道,阿速台便把怒气转移到了鬼脸老怪等人身上。
鬼脸老怪等人原本只效力蒙古大汗,因为他们的母国受到大汗的限制,可是如今蒙哥汗去世,新汗未立,他们便也失去了效力的目标,犹为混沌,如今被阿速台责骂,众人心中亦是颇为不爽,嫌隙始生。
马上就要入冬,一股寒流自北境南下,凉风呼呼地在鄂州城吹涌着。
忽必烈坐于帐中,忧心忡忡,时下距离北上分兵已经过去近一个月,现实的进展并未如预料那般顺利。
忽必烈依着宗正的计策成功分兵北上,躲过阿里不哥的视线,张柔和董文炳成功袭击了在开平和燕京立兵未稳的阿里不哥守军,在开平和燕京立下阵脚。
然而,正当张柔和董文炳即将领兵南下之际,阿里不哥却在北境突然屯集了重兵,时时虎视开平和燕京,张柔和董文炳将军情禀报给忽必烈后,忽必烈召集刘秉忠和张禧及解诚等人军帐议事。
忽必烈首先询问刘秉忠的意见,刘秉忠提出让张柔和董文炳继续留守开平和燕京,不然,他们一旦领兵南下,开平和燕京很容易又会落入阿里不哥之手,届时之前分兵来之不易的成果又会扑空,忽必烈心有不甘,一时犹豫之中,恰在此时,内侍监突然拿着一封信函进入军帐,有急信传到。
忽必烈从内侍监手中取下信函,内侍监便急忙退出帐外,忽必烈打开信函,脸色大变,口中怒骂道:“岂有此理!”
张禧关切地询问道:“何事让大王如此生气?”
忽必烈向众人道:“漠北王有意在和林称汗,已经暗中召集拉拢了许多部族首领的支持。”
刘秉忠唯恐忽必烈不同意自己提出领兵北还之策,见此情形便马上又附话道:“大王,时下,内乱未平,不足以夺天下,若是让漠北王称汗,在漠北立稳脚跟,再想平内乱,只怕就更难了,为今之计,只有以开平和燕京为据,全力打垮阿里不哥的势力,重新收复人心,稳固势力,方能再南下灭宋了。”
张禧和解诚深觉有理,亦表示赞同,苦劝忽必烈领兵北还,誓与漠北王争汗。
忽必烈想到在鄂州已经陷于僵局,若无张柔和董文炳南下之援兵,根本无法打开新的局面,加上即将入冬,粮草必定成为困扰,故而,虽有不甘,却还是当机立断,趁着未入冬之前,决意携兵北归。
刘秉忠等三人见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携王师北归,心下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是,忽必烈却依旧神色凝重,他知道贾似道与自己乃是私下议和,是见不得光的行为,故而,此番领兵北撤还是顾忌宋军的追杀。
刘秉忠早就知悉领兵北归定有此患,这位老谋深算,眼光长远,行一步看三步的老谋士早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忽必烈在出北还忧患之后,刘秉忠当即道:“大王无需烦忧,老臣早就想好了声动击西,暗度陈仓的计策,必保王师安然返回开平和燕京驻地。”
忽必烈问道:“不知,将军有何妙计,愿闻其详!”
刘秉忠解释道:“北归之前,我们扬言要孤注一掷东进临安,并派出前锋部队一路东进,宋皇天生胆,若由贾似道在一旁煽风火,宋皇必定会下旨将宋军主力调到到东边,到时,我们在走到东边一半之际,突然领兵折路北还,再留下一部分人马在东路桥负责断后,便可成功躲过宋军追杀。”
张禧和解诚觉得此计甚妙,忽必烈亦觉得可行,便将此事交由刘秉忠全权谋划负责。
刘秉忠将计谋完后,他还特意向忽必烈提起一人的重要性,那便是贾似道,忽必烈不明白刘秉忠何意。
刘秉忠是个眼光长远之人,此次与贾似道交涉,他意识到,南宋若继续由贾似道做大,必定祸延全国,所以,在他心中,早已经为蒙古谋划了一盘大棋。他向忽必烈问道,
“不知大王对贾似道作何看法?”
忽必烈不屑地道:“他虽贵为南宋丞相,但是,在本王眼里不过是个玩弄权术的奸佞人。”
刘秉忠摇头道:“大王不该如此看待贾似道,毕竟,此番,若无这种奸佞人,只怕我们也不可能诸事进展顺利,能够使敌人变弱的人从另一面来却是我们的朋友。”
张禧和解诚不太明白刘秉忠的意思,而忽必烈却似乎明白了刘秉忠的意思,两人对视一眼,君臣的默契便已经达成。
刘秉忠继续道:“贾似道是个极度贪财恋权之人,听,他此次统管鄂州战局,便在暗中拉帮结派,俗话,‘欲固取之,必固予之。’若是我们为贾似道铺就成功之路,好让他立下大功得以晋升,依着贾似道的德行,三年五载便可把持南宋朝政,大王细想,若是由此等权臣把持着南宋朝政,他日,大王结束内乱,再领兵南下,岂不如虎驱羊。”
张禧和解诚听完刘秉忠进一步的解释方才恍然大悟,亦对刘秉忠长远的眼光感到佩服,忽必烈深表赞同,也暗自佩服刘秉忠的谋略。
“那将军准备如何帮助贾似道立功啊?”忽必烈继而问道,
刘秉忠犹豫了片刻,似有顾虑,却最终还是道:“东路桥易守难攻,但是一定需要有人断后,拖住宋军,若是大王留下一百多残弱老兵断后,并装作是大部队的样子,并事先告知贾似道,让贾似道领兵夺取东路桥,我们再装作溃败而逃的样子,那么贾似道便可将夺得东路桥,击溃我蒙古大军作为幌子邀功请赏。这既卖给贾似道一个面子,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又可以助他上位,一举两得。”
张禧和解诚觉着此计精妙,忽必烈也并不否认,但是,他却听出了当中不对劲的地方,这也是刘秉忠犹豫的原因。
“为何留下一百多老弱残兵?”忽必烈厉声问道,
贾似道回复道:“这一百多人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不然,贾似道空口无凭,无法取得宋皇信任,再,断后一事,无论怎样都会有人牺牲,何不......”
未及完,忽必烈便怒道:“将军又不是不知道本王带兵之道,本王决不允许你这么做。”
刘秉忠并未对忽必烈的责骂感到怨愤,他反而觉着欣喜,因为,只有这样的君王才配自己倾力辅佐。
“既然,大王不忍,可是,无论如何,断后一事,必定要有军队负责,死伤在所难免!”刘秉忠据实道,
“既是如此,又何须特意安排老弱病残之兵,安排一队正规兵马即可。”忽必烈严肃道,
刘秉忠知悉那断后之兵必是不能存活,此番必须迅速撤并北还,那些老弱病残之兵无疑会拖累全军行进速度,故而,刘秉忠才想到此策,他也早已经做好到军队安抚劝的准备,可是,经忽必烈严肃指正后,刘秉忠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转而对忽必烈由衷佩服。
随后,忽必烈与刘秉忠及张禧、解诚商量了北还路线,并就所有北还事务交由刘秉忠打理。
之后几天,蒙古军的先锋部队便趁夜往东行进,东攻临安的谣言四起,宋皇起初摇摆不定,后贾似道上了一道奏疏,力**古军攻打临安的可能,这便引起了宋皇的注意,遂下令由贾似道负责阻击蒙古军东犯,将主力东调。
忽必烈见宋皇中计,便领兵半路折回北边,贾似道知道中计,却追悔莫及,恰在醒悟,欲进兵追击之时,收到了刘秉忠私信,刘秉忠的信让贾似道很是开心,随即带着几万兵马往东路桥追赶。
诚如刘秉忠所料,东路桥在支撑了一天后,由宋军趁夜摸过桥对岸,守卫东路桥的一百七十二名勇士全部被贾似道所杀,由于是天黑作战,贾似道刻意命人虚张声势,巧做现场。
拉着一百多名蒙古军尸体返回后,便以“诸路大捷,鄂州之围已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福疆之福。”上表汇报,而对蒙哥军真正撤退的原因隐而不报。
可怜宋皇对贾似道私下议和,夸大战功一无所知,竟然以击溃蒙古军,斩杀敌军无数为封赏之由,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还令朝中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
忽必烈一行顺利抵达开平与燕京重地,与张柔和董文炳的大军汇合,从此开始了与漠北王阿里不哥争汗之斗。
刘秉忠知悉贾似道加封卫国公和少师的消息后,暗自欣喜,时下,他只愿一心助忽必烈夺得汗位,无暇南宋之事,但是,他很清楚,有了贾似道这枚楔子打入南宋,他日再次兵临南宋,结局自然不会像如今这般困顿了。
美人谷谷主知悉忽必烈终于携兵北返之事后,格外欣喜,另又闻悉原已故国师那摩耶的得意弟子发思巴自西域赶回支援忽必烈,便对忽必烈安危无所忧虑了,反倒是老二等四人失踪之事,以及仙婕没了踪迹之事让她格外头疼,只可惜,为了保护忽必烈,老大等人不敢抽身,现今好了,只等发思巴一到,她便可撤回老大四人,全力推行自己的计策了。
忽必烈返还开平的消息被阿里不哥知道后,犹为生气,他斥责阿速台手下办事不力,被人骗了也不知道,阿速台便把怒气转移到了鬼脸老怪等人身上。
鬼脸老怪等人原本只效力蒙古大汗,因为他们的母国受到大汗的限制,可是如今蒙哥汗去世,新汗未立,他们便也失去了效力的目标,犹为混沌,如今被阿速台责骂,众人心中亦是颇为不爽,嫌隙始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