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的黄土高原
作者:张承志 更新:2021-11-09 14:35
我描述的地域在南北两翼有它的自然分界:以青藏高原的甘南为一线划出了它
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
若现——或在汉、藏、蒙、突厥诸语族住民区中消失,或沿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
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
为了文学,我名之为伊斯兰黄土高原。
它的标识和旗帜是中国回教各教派。而我所以使用“中国回教各教派”一词,
是因为我想区别世界伊斯兰问题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中国回族的问题与伊朗或巴基
斯坦的不同。
这片以回族为主要色彩的土地干旱荒瘠。黄土上几乎没有植被,水土流失的严
重已经使人们向它要粮的决心归于失败了。近年来退耕种草,改农为牧已经成了政
府的国策。这项政策更形象地形容着这片黄土山地可怕的自然环境;因为一般说来,
要拥有数不清多悠久的艰苦奋斗、农耕为本之传统的中国农民放弃犁锄,简直不可
思议。然而“弃农”在中国农民史上就这样出现了,出现得悄然无声而且毫无阻碍。
难道你感觉不到一种巨大的顺从之潮么?
在汉代画像石中描画过的原始技术2000年来丝毫未变:两牛抬杠的犁耕,抡甩
连枷的脱粒。黄泥小屋前有一块光滑的打麦场,冬天那里矗立着两个草堆:一堆大
而发黄的是麦垛,一堆小而发黑的是胡麻垛。大堆供着一年的吃食;小的碾油卖钱,
挣来一年最低限度的花费。
你默默地离开那片光滑的打谷场,你登上赤石嶙峋的荒山之顶再回头望去,一
片悄然寂静的小山村正在那黄色的荒山浪谷里静卧着,村头有一座醒目些的建筑,
那建筑顶上有一支金属的镰月在黯淡发光。
你感到说不清心里的思绪。你感到压抑、尊重、同情和被疏远。你觉得你该离
开它了,但是你不甘心,因为你确实没有深入它。
——是的。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的回族的黄土高原。
※ ※ ※ ※ ※
纪元七八世纪间,阿拉伯、波斯和中亚伊斯兰教徒进入中国并进入盛唐文明。
13世纪因蒙古可汗国的军事行动和后来治理中国的需要,“回回”一名响彻中国并
且“元时回回遍中图”。大运河是从广州、泉州港向此输送伊斯兰教的动脉;与这
几条海路相对应,新疆塔里木南北缘绿洲线,以及河西走廊便属于伊斯兰教血统与
教统传播的陆路。
蒙古人的元朝灭亡时,这一类人已经走完了丧失母语的历史;一个新民族出现
了——它是一个操汉语汉文而保持着与汉文化不同的宗教心理的异乡人之族。
※ ※ ※ ※ ※
我的断代自此开始:从蒙元以后,中国回回民族数百年间消亡与苟存的心情史
展开了;一个在默默无言之中挤压一种心灵的事实,也在无人知晓之间被巩固了。
它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死角。散居的、都市的、孤立的回族成员习惯了掩饰,他
们开始缄口不言,像人们缄口不言自己家庭中的禁忌的家底。这些人属于回族而并
非伊斯兰教徒的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我知道他们心中有这种掩藏的隐秘。
但在聚居区——在我讲到的甘宁青边区,在蒙、藏、维3大块文化世界的夹角,
在草原的绿、藏区的黑、中亚十字路的花色之间,这个回族人口密集的世界闪烁着
一片血染过的蓝色。
血是红色的,而信仰是蓝色的,它们相浸相染后的颜色竟是——贫苦悲壮的黄
色。
它是黄土的海。焦干枯裂的黄色山头滚滚如浪。黄土山沟里坐落着的黄泥小屋
难能分辨。黄土壤中刨出的洋芋也是黄色的;它沾泥带土,一串串捧在回民们的大
手里,像是上天给予的最严厉的命运。
黄河在这里奔腾出了它最威风最漂亮的一段。它浊黄如铜,泥沙沉重,把此地
的心情本色传达给半个中国。
※ ※ ※ ※ ※
人聚众而胆壮。 因为在中国一隅这微小的聚居,回族在清朝300年间为自己争
来了一个“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叛逆者印象。18世纪的清军统帅确实不能
理解:为什么起义的农民能够举着木棒铁锹扑向兰州城呢?为什么他们在可以突围
转移时,却死守华林山全体牺牲呢?19世纪末的人物左宗棠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在
他的大规模的军威皇法前,挑战的尽是些褴褛的、菜色的人?为什么在他看来是目
不识丁的农民马化龙即使被他凌迟活剥,而这颗马化龙的人头在示众中国各州县10
年以后,还有人会苦苦恋着,一直欲盗回那颗枯干变形的人头呢?
血流成河。血浸入我坚信曾是蓝色的山地以后,蓝世界变成了黄土。左宗棠下
令移民,战败的异乡人被赶进了无水荒山。西海固无水,河州东西乡无水,平凉山
区和靖远山区无水。不仅没有灌溉水,而且没有食用水。如果你今天去宁夏回族自
治区的海原县,如果你今天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的东乡县,你能看懂农民屋后的
那个肮脏的深窖么?挖一口大窖,接一夏天雨水,冬天女人们背上筐远上深山,一
筐筐背来积雪倾入窖内——一冬的雪水供明年一春的饮用——你能理解吗?这种违
反居住规律的居住,这种死境中的生存,这种细菌万种发酵发臭的窖水居然哺养着
一支最强悍的中国人——你还能相信科学么?
※ ※ ※ ※ ※
科学在奇迹面前几乎变成了无稽之谈,这里是宗教栖身的土地。伊斯兰教在这
里变成了一种中国式的、黄土高原式的、穷人的、异乡人的唯一可以依靠的精神支
柱。河州变成了一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专为穷苦的黄土高原居民制造渡世理论。河
州教派林立,门宦如云,清真寺里住着一个又一个淡泊不露的哲人。精通阿拉伯文、
波斯文的老者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污染,他们著作的书籍在来世也许会使诺贝尔文
学奖感到羞耻。临潭终于出现了西道堂门宦,我可以解释得很简明:西道堂是一个
实现了的乌托邦;在宗教的纽带维系下,它实行了整整半个世纪伊斯兰共产主义。
西吉表现的是另一种精神,哲赫林耶苏菲主义因为清朝官府的镇压,坚信殉教可以
直入天堂,因此它反叛不已,辈辈流血。农民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后来对信仰的坚
持已经变成对自己利益和心灵的守卫。坚持带来了牺牲;死人受到了狂热的崇拜。
光辉灿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不识字的黄土高原里没人知道;代之而起的是另一
些名人,农民的名人,一生清贫终遭惨死的穷伟人。他们的坟墓有自愿的教子虔诚
地看守,每逢他们的忌日就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崇拜者在此念诵祷词,让那些列在中
国历史教科书年表上的列代皇帝们永远嫉妒。
是的,从湟水到六盘山,从藏区北缘到沙漠南线,这片文化教育落后而民间的
文化却如此发达的世界里藏着真实——昔日统治者的历史充满谎言,真实的历史藏
在这些流血的心灵之间。
但你要记住:真实只在心灵之间。人们是很难向你诉说的。人们习惯了:像千
里瘠荒的黄土浪涛默默无语一样,这里的居民在数百年漫长的时间里也习惯了沉默。
你满怀真诚,你恋恋不舍,你想追上去揪住他的衣襟,你想大声喊:“我是你
的朋友!”——但他早已走远了,晃动着一个倔犟的背影。
※ ※ ※ ※ ※
我写得非常简单。也许根本不应该把文章写到这一层,我不应该忘记首先应该
描写一下甘宁青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写写它们的物产,写写村庄和房子的模样,
写写这回民区最著名的而且经常被人观光采风的民歌——“花儿”与“少年”。
是这样的。“花儿”做为中国农村民谣的一种,确实极有特色。我在我的中篇
小说《北方的河》中引用过一首:
哎哟哟——
西宁城我去过
有一个当当的磨
哎哟哟——
尕妹妹怀里我睡过
有一股扰人的火
为了“不伤教化”,在小说中我把其中一句“尕妹妹怀里我睡过”改成了“尕
妹跟前我去过”。其实这些山歌都是粗野而质朴的,歌中引用的触景生情的联想活
灵活现。
在这片强悍之地,在这片与官府互相敌视之地,又令人感动地保存着最好的民
风。我在甘肃东乡的大山里走路时,曾经看见了一幅传说中的景象:远远山路上走
来了一对婆媳,发现我之后,年轻的媳妇背过脸,对着山崖,年老的婆婆叉手站在
前面,恭敬地对我行礼。再走了一程,迎面有一人骑着自行车驶来;发现我之后,
那人为了下车让路,险些摔倒在山路上。心里怀着感动和惊奇朝前走着,一路上遇
到的农民毫无例外地让路——荒山中严守着淳朴的礼节, 宽宽的大路一次次地被
“让”给了你一个人。“让路”——在中文中尽管还有这个词汇存在,但除了在这
片黄土世界里,你在哪里也难找到这个词汇产生时的古老景象了。
心在朴实中活着会变得纯洁。沿着这片黄色的山地,回味着这里在几百年之间
发生的历史,听着人们对于民族理想的真诚希望,看着一种文化落后和文化发达的
并存现象,你会理解感悟出一个朦胧模糊的什么——也想即兴随情地唱几声;你没
有唱出来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那千锤百炼的调整句,你想唱是因为你显然已经抓住
了那质朴真实的旋律。
※ ※ ※ ※ ※
我只能这样粗疏地画一个圈在地图上。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
只能简单地呐喊几声这里不是伊朗或沙特阿拉伯;只能强调这里的一切问题都是关
于人、人心、人的处境的问题。另外,我还想提醒你:带着一副旅游客的派头和好
奇心是不可能进入这个世界的,甚至连靠近它都困难。因为在这片僻远山区里没有
任何奇观异景,只有一片焦渴干旱的黄色大山在等待着成熟的朋友。
它在等待理解,但它决不怕孤独。数百年淌过它心灵的历史使它习惯了背对人
世,它同样可以背对你。
但我愿你们能理解这片黄土大陆,像理解你们自己的家乡。当历史流到今天,
当20世纪末的人们在为种种问题苦恼的今天,我想也许甘宁青的伊斯兰黄土高原里
有一把能解开你的苦恼的钥匙。只要你怀着真诚,只要你懂得尊重,也许最终感到
被解脱、被理解的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
如果,主允许,如果我们有如此之深的缘份的话,那么我们的相逢在明天,在
那里。
明天,在那片雄浑浊黄的大陆背影里,我们一定会找到真理的一些残迹。
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
若现——或在汉、藏、蒙、突厥诸语族住民区中消失,或沿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
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
为了文学,我名之为伊斯兰黄土高原。
它的标识和旗帜是中国回教各教派。而我所以使用“中国回教各教派”一词,
是因为我想区别世界伊斯兰问题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中国回族的问题与伊朗或巴基
斯坦的不同。
这片以回族为主要色彩的土地干旱荒瘠。黄土上几乎没有植被,水土流失的严
重已经使人们向它要粮的决心归于失败了。近年来退耕种草,改农为牧已经成了政
府的国策。这项政策更形象地形容着这片黄土山地可怕的自然环境;因为一般说来,
要拥有数不清多悠久的艰苦奋斗、农耕为本之传统的中国农民放弃犁锄,简直不可
思议。然而“弃农”在中国农民史上就这样出现了,出现得悄然无声而且毫无阻碍。
难道你感觉不到一种巨大的顺从之潮么?
在汉代画像石中描画过的原始技术2000年来丝毫未变:两牛抬杠的犁耕,抡甩
连枷的脱粒。黄泥小屋前有一块光滑的打麦场,冬天那里矗立着两个草堆:一堆大
而发黄的是麦垛,一堆小而发黑的是胡麻垛。大堆供着一年的吃食;小的碾油卖钱,
挣来一年最低限度的花费。
你默默地离开那片光滑的打谷场,你登上赤石嶙峋的荒山之顶再回头望去,一
片悄然寂静的小山村正在那黄色的荒山浪谷里静卧着,村头有一座醒目些的建筑,
那建筑顶上有一支金属的镰月在黯淡发光。
你感到说不清心里的思绪。你感到压抑、尊重、同情和被疏远。你觉得你该离
开它了,但是你不甘心,因为你确实没有深入它。
——是的。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的回族的黄土高原。
※ ※ ※ ※ ※
纪元七八世纪间,阿拉伯、波斯和中亚伊斯兰教徒进入中国并进入盛唐文明。
13世纪因蒙古可汗国的军事行动和后来治理中国的需要,“回回”一名响彻中国并
且“元时回回遍中图”。大运河是从广州、泉州港向此输送伊斯兰教的动脉;与这
几条海路相对应,新疆塔里木南北缘绿洲线,以及河西走廊便属于伊斯兰教血统与
教统传播的陆路。
蒙古人的元朝灭亡时,这一类人已经走完了丧失母语的历史;一个新民族出现
了——它是一个操汉语汉文而保持着与汉文化不同的宗教心理的异乡人之族。
※ ※ ※ ※ ※
我的断代自此开始:从蒙元以后,中国回回民族数百年间消亡与苟存的心情史
展开了;一个在默默无言之中挤压一种心灵的事实,也在无人知晓之间被巩固了。
它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死角。散居的、都市的、孤立的回族成员习惯了掩饰,他
们开始缄口不言,像人们缄口不言自己家庭中的禁忌的家底。这些人属于回族而并
非伊斯兰教徒的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我知道他们心中有这种掩藏的隐秘。
但在聚居区——在我讲到的甘宁青边区,在蒙、藏、维3大块文化世界的夹角,
在草原的绿、藏区的黑、中亚十字路的花色之间,这个回族人口密集的世界闪烁着
一片血染过的蓝色。
血是红色的,而信仰是蓝色的,它们相浸相染后的颜色竟是——贫苦悲壮的黄
色。
它是黄土的海。焦干枯裂的黄色山头滚滚如浪。黄土山沟里坐落着的黄泥小屋
难能分辨。黄土壤中刨出的洋芋也是黄色的;它沾泥带土,一串串捧在回民们的大
手里,像是上天给予的最严厉的命运。
黄河在这里奔腾出了它最威风最漂亮的一段。它浊黄如铜,泥沙沉重,把此地
的心情本色传达给半个中国。
※ ※ ※ ※ ※
人聚众而胆壮。 因为在中国一隅这微小的聚居,回族在清朝300年间为自己争
来了一个“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叛逆者印象。18世纪的清军统帅确实不能
理解:为什么起义的农民能够举着木棒铁锹扑向兰州城呢?为什么他们在可以突围
转移时,却死守华林山全体牺牲呢?19世纪末的人物左宗棠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在
他的大规模的军威皇法前,挑战的尽是些褴褛的、菜色的人?为什么在他看来是目
不识丁的农民马化龙即使被他凌迟活剥,而这颗马化龙的人头在示众中国各州县10
年以后,还有人会苦苦恋着,一直欲盗回那颗枯干变形的人头呢?
血流成河。血浸入我坚信曾是蓝色的山地以后,蓝世界变成了黄土。左宗棠下
令移民,战败的异乡人被赶进了无水荒山。西海固无水,河州东西乡无水,平凉山
区和靖远山区无水。不仅没有灌溉水,而且没有食用水。如果你今天去宁夏回族自
治区的海原县,如果你今天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的东乡县,你能看懂农民屋后的
那个肮脏的深窖么?挖一口大窖,接一夏天雨水,冬天女人们背上筐远上深山,一
筐筐背来积雪倾入窖内——一冬的雪水供明年一春的饮用——你能理解吗?这种违
反居住规律的居住,这种死境中的生存,这种细菌万种发酵发臭的窖水居然哺养着
一支最强悍的中国人——你还能相信科学么?
※ ※ ※ ※ ※
科学在奇迹面前几乎变成了无稽之谈,这里是宗教栖身的土地。伊斯兰教在这
里变成了一种中国式的、黄土高原式的、穷人的、异乡人的唯一可以依靠的精神支
柱。河州变成了一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专为穷苦的黄土高原居民制造渡世理论。河
州教派林立,门宦如云,清真寺里住着一个又一个淡泊不露的哲人。精通阿拉伯文、
波斯文的老者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污染,他们著作的书籍在来世也许会使诺贝尔文
学奖感到羞耻。临潭终于出现了西道堂门宦,我可以解释得很简明:西道堂是一个
实现了的乌托邦;在宗教的纽带维系下,它实行了整整半个世纪伊斯兰共产主义。
西吉表现的是另一种精神,哲赫林耶苏菲主义因为清朝官府的镇压,坚信殉教可以
直入天堂,因此它反叛不已,辈辈流血。农民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后来对信仰的坚
持已经变成对自己利益和心灵的守卫。坚持带来了牺牲;死人受到了狂热的崇拜。
光辉灿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不识字的黄土高原里没人知道;代之而起的是另一
些名人,农民的名人,一生清贫终遭惨死的穷伟人。他们的坟墓有自愿的教子虔诚
地看守,每逢他们的忌日就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崇拜者在此念诵祷词,让那些列在中
国历史教科书年表上的列代皇帝们永远嫉妒。
是的,从湟水到六盘山,从藏区北缘到沙漠南线,这片文化教育落后而民间的
文化却如此发达的世界里藏着真实——昔日统治者的历史充满谎言,真实的历史藏
在这些流血的心灵之间。
但你要记住:真实只在心灵之间。人们是很难向你诉说的。人们习惯了:像千
里瘠荒的黄土浪涛默默无语一样,这里的居民在数百年漫长的时间里也习惯了沉默。
你满怀真诚,你恋恋不舍,你想追上去揪住他的衣襟,你想大声喊:“我是你
的朋友!”——但他早已走远了,晃动着一个倔犟的背影。
※ ※ ※ ※ ※
我写得非常简单。也许根本不应该把文章写到这一层,我不应该忘记首先应该
描写一下甘宁青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写写它们的物产,写写村庄和房子的模样,
写写这回民区最著名的而且经常被人观光采风的民歌——“花儿”与“少年”。
是这样的。“花儿”做为中国农村民谣的一种,确实极有特色。我在我的中篇
小说《北方的河》中引用过一首:
哎哟哟——
西宁城我去过
有一个当当的磨
哎哟哟——
尕妹妹怀里我睡过
有一股扰人的火
为了“不伤教化”,在小说中我把其中一句“尕妹妹怀里我睡过”改成了“尕
妹跟前我去过”。其实这些山歌都是粗野而质朴的,歌中引用的触景生情的联想活
灵活现。
在这片强悍之地,在这片与官府互相敌视之地,又令人感动地保存着最好的民
风。我在甘肃东乡的大山里走路时,曾经看见了一幅传说中的景象:远远山路上走
来了一对婆媳,发现我之后,年轻的媳妇背过脸,对着山崖,年老的婆婆叉手站在
前面,恭敬地对我行礼。再走了一程,迎面有一人骑着自行车驶来;发现我之后,
那人为了下车让路,险些摔倒在山路上。心里怀着感动和惊奇朝前走着,一路上遇
到的农民毫无例外地让路——荒山中严守着淳朴的礼节, 宽宽的大路一次次地被
“让”给了你一个人。“让路”——在中文中尽管还有这个词汇存在,但除了在这
片黄土世界里,你在哪里也难找到这个词汇产生时的古老景象了。
心在朴实中活着会变得纯洁。沿着这片黄色的山地,回味着这里在几百年之间
发生的历史,听着人们对于民族理想的真诚希望,看着一种文化落后和文化发达的
并存现象,你会理解感悟出一个朦胧模糊的什么——也想即兴随情地唱几声;你没
有唱出来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那千锤百炼的调整句,你想唱是因为你显然已经抓住
了那质朴真实的旋律。
※ ※ ※ ※ ※
我只能这样粗疏地画一个圈在地图上。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
只能简单地呐喊几声这里不是伊朗或沙特阿拉伯;只能强调这里的一切问题都是关
于人、人心、人的处境的问题。另外,我还想提醒你:带着一副旅游客的派头和好
奇心是不可能进入这个世界的,甚至连靠近它都困难。因为在这片僻远山区里没有
任何奇观异景,只有一片焦渴干旱的黄色大山在等待着成熟的朋友。
它在等待理解,但它决不怕孤独。数百年淌过它心灵的历史使它习惯了背对人
世,它同样可以背对你。
但我愿你们能理解这片黄土大陆,像理解你们自己的家乡。当历史流到今天,
当20世纪末的人们在为种种问题苦恼的今天,我想也许甘宁青的伊斯兰黄土高原里
有一把能解开你的苦恼的钥匙。只要你怀着真诚,只要你懂得尊重,也许最终感到
被解脱、被理解的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
如果,主允许,如果我们有如此之深的缘份的话,那么我们的相逢在明天,在
那里。
明天,在那片雄浑浊黄的大陆背影里,我们一定会找到真理的一些残迹。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