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一大爷归来
作者:经年旧事    更新:2022-06-05 18:52
  阎解成提心吊胆地担心了好几天,就怕傻柱找上门来,可是很意外的是,他竟然一点动静也没有。
  吃晚饭时,阎解成对家里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三大爷就说他,“你说你,好好的惹那个混不吝做什么,本来咱家这事儿就够丢人的了,要是再被傻柱堵上门来一闹,那咱们在这个院子里还要不要做人了。你,”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三大妈捅着他的腰给打断了,她一直在给他使眼色。
  顺着老伴儿的目光,他看到儿媳妇于莉双耳通红,脑袋垂得低低的。
  他立马收住了话头。
  旁边三大妈则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解成你也不用太担心了,今天我见到傻柱了,他虽然没和我打招呼,但也没说什么难听的话,估计后面也不会再挑事儿了。不过,以后你一定要记住了,别惹他!”
  阎解成也没别的办法,就只能如此了。
  没有傻柱的掺和,四合院内有关阎家的流言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也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家不会有点糟心事啊,如果旁人家有点事情就揪住不放,传流言,说闲话,那以后见面也不好相处了不是。
  很快就到了元宵节,虽然不是礼拜天,不过人们过节的热情也都挺高的,家家户户都拿出了珍藏的红灯笼,天将将黑时,把蜡烛点着放进去,高高挂在门两边,平添了一股过节的气氛。
  至于晚餐,有吃水饺的,也有吃元宵的,端看家里粮有没有富余的罢了。
  这天,卖元宵的小食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龙,有条件的人家,多多少少都会买一点带回家,晚上一家人团圆时煮来吃。
  许大茂家今天吃的就是元宵,他一下班就特地跑去隆福寺小吃店排队了,排了好一会儿,才买回来一袋元宵。
  京城的元宵,吃起来和南方的汤圆差不了多少。虽然两者做法有点区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糯米粉里面裹着馅料的小圆球。
  许大茂以前其实不喜欢吃汤圆的,主食他只喜欢吃米饭。
  但穿越之后,只要不是粗粮,他吃起来都是倍儿香的。而且这粘粘的小东西,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一看到元宵,他就会想起前世的爷爷了,每到元宵节,爷爷都会煮上两碗亲手做的汤圆,一人一碗,笑眯眯地看着他吃下来。
  那芝麻糖馅儿的香甜气息,他到现在都还记得,估计永远都不会忘记了。
  ……
  过完元宵,这个年就真的算是过完了。
  又过了两天,平静了几天的四合院又热闹了起来,不过这回不是坏事,而是回家探亲的一大爷从遥远的老家回来了。
  一大爷他们从老家回来,这事儿当然不算稀奇,最稀奇的是,回去的时候是两个人,但回来的时候变成了三个人。
  还不到半天的功夫,整个四合院就都传遍了,一大爷老夫妻俩这回从老家那边领回来一个孩子,那孩子管一大爷叫爸,管一大妈叫妈。
  好些人都亲耳听到了。
  有好事者想要上前探听,都被旁人给拦住了。
  一大爷两口子年纪也已不轻,这么大老远坐火车回来,肯定很累了,现在去打听八卦就太不识趣了。
  好歹也要等人家安顿下来再说啊。
  这一晚,四合院的每间屋子里估计都在说着同样的话题,有关一大爷夫妻俩和他们带回来的那个神秘的孩子。
  这些人中,贾东旭夫妻是早就心里有底了,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太惊讶。相反的是,贾东旭的心情更好了,因为压在他心上的另一半石头也落了地。
  既然那孩子能被师傅带回来,而且听妻子说,那孩子还叫了爸和妈,那就错不了了,看来师傅和师娘在家乡真的是达成心愿了。
  等明天师傅他们缓过来以后,他再去慢慢听他们详细说。
  前院阎家,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各自散去了。
  三大爷阎埠贵把收音机声音开得小小的,正闭着双目,怡然自得地独自欣赏三国演义评书呢,三大妈收拾好碗筷进来了。
  她按捺不住自己的八卦之心,问老伴儿,“老阎,你说易忠海俩口子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
  见阎埠贵只顾着听收音机,不理她,她一气之下,就起身把收音机给关了。
  阎埠贵被她缠得没办法,无奈地把眼睁开,瞪了她一下,“这有什么好讨论的,那老俩口整天最愁的就是养老问题,就是收养了个孩子呗。你犯得着在这里一惊一乍的吗?”
  “那他们怎么突然就想起这个了呢,你想想,前些年,灾民乌央乌央的,光咱们街道就接收了不少孤儿,当时不是号召有能力的人家收养孩子吗?那时也没见他们动心啊。”三大妈又有问题了。
  “那时他不是指着他那个徒弟贾东旭吗?”
  还真别说,这三大爷想得还真透彻,把易忠海的心理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阎埠贵分析了一通,自己也来劲儿,不用老伴问他,他主动说了起来。
  “至于现在,你没见那贾张氏对易忠海他们防备得很紧吗?生怕自己儿子被姓易的给抢走了。”
  说起这个,三大妈有点看不上贾张氏了,“她就是个傻的,也不动脑子想想,易忠海是个八级钳工,工资那么高,还有一间房子,让贾东旭给他们养老送终有什么不好的。等送走了老俩口,存款和房子不全都是她儿子的了吗?”
  阎埠贵对自己老伴儿很满意,真是颇得自己真传啊,会算计,他对贾张氏也是一百个看不上。
  “那贾张氏她能想到这个吗?她就是个目光短浅的人,恨不得把儿子拴在自己腰上才行。有句老话说得好,寡母带大的儿子不能嫁,要不然以贾东旭的条件,怎么着也能娶个有工作的京城姑娘。何至于像现在,娶了个农村姑娘秦淮茹,光漂亮能顶啥用。”
  “老阎,你不说这个我还真没注意呢,当时光顾着看秦淮茹好看了,不过幸好她嫁进来比较早,正好赶上了51年的户口登记,要不然哪怕晚几个月,她那个农村户口就是个麻烦了。”
  “就是,那是她运气好,要不然现在她就要哭死了,没有户口就没有定量,没定量买粮食就要挨饿了。咱家就不同了,娶的儿媳妇又漂亮又大方,还有正经的工作。虽说前些天办了件不靠谱的事情,那也就是情有可原的,总的来说,咱这儿媳不错,尤其在算账方面很像是咱们阎家人。”
  两口子话题是越说越偏,最终变成了自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