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考古界的小亮老师?
作者:顾屈 更新:2022-11-04 03:20
“啥?”
“直播?”
“我?”
陈翰的脑海中有万千吐槽的话想说,但是都被他硬生生憋住了。
领导交代的任务,那是没有任何拒绝空间可言的。
更别提孔建文不但是陈翰的领导,还是他的导师,更是让他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虽然,他是真的对如何做一个“网络科普工作者”毫无任何经验。
但是任务交代了,那不行也得行!
一百多页的喇家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报告,已经静静躺在了陈翰的邮箱中。
他只有四天了解的时间。
四天后的12月26号,星期六。
他便要在所里给他申请的认证微博上,来一场直面网友的直播。
“小陈啊,除了这个直播以外,日常里你也要多在新媒体运营这方面费一费心思啊。”
“你看那个做法律科普的罗老师,做动物科普的小亮老师,还有做水果科普的杨老师等等网络科普工作者。”
“他们在网络上都很活跃啊,不但经常发布一些科普视频,还有求必应,为网友答疑解难。”
“这方面你要多和他们学习学习。”
孔建文不断的向陈翰举例,同时也是为他指出了这新媒体运营应该如何做。
比较庆幸的是,科普工作的新媒体运营,已经有前辈们踩出一条路了。
孔建文举例的这几位在网络上很有热度的科普工作者,陈翰也是略有耳闻,甚至久仰大名的。
那位搞法律的罗老师,是华夏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的所长。
小亮老师是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那位水果猎人杨老师,虽然在学术领域确实没上述两位牛,但是也属于民间植物研究学者中数一数二的大佬了。
这几位大佬都是在自己工作领域中的杰出学者。
同时也都不遗余力的在网络上做学科的科普和宣传工作。
他们的出现,不但让更多原本对动植物、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都不了解的普通人,学习到了更多有用且好用的知识。
更是让法律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原本相对冷门且没有吸引力的学科,重新被大众认识和喜爱,为这些行业吸引了非常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一方面是科普扫盲,让普通人更了解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又是诱发出了广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为这些冷门学科的科研力量添砖加瓦。
于国于民,他们做的都是值得翘起大拇指夸奖的大好事。
现在陈翰接下所里的新媒体运营工作,也不算是一片茫然,只需要和这几个前辈们学就行了。
“我知道了,这几天我会多看一看他们的科普视频和微博的。”陈翰点点头,勉强答应了下来。
孔建文这才满意的笑道:“很好,小陈你加油干,我看所里有增加一个新媒体中心的想法。”
“你要是干好了这事,事业编是不用担心了,暂时落到新成立的媒体中心也可以。”
听到这话,陈翰总算是精神振作了不少。
这个好处还是不错的。
社科院的事业编还是不容易拿到的。
每年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们,至少都要带三到五位实习生(硕博生),但是基本没人能够在实习结束后留下来。
行政岗位倒还好,但是像陈翰需要的这种科研岗位,对科研指标要求是非常高的。
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地方转调来的,也就是从已经做出了厉害的考古成果和经验丰富的老手里择优选入。
基本上刚博士毕业的新人是很难进的。
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先曲线入职,倒是也不错了。
先解决有没有编制的问题,留在社科院,之后再找机会转科研岗也行。
“老师您放心,我会认真做好做个任务的!”陈翰果断的答应道。
搞新媒体科普工作这事,暂时就这么定下了。
但是定下之后,不代表陈翰就要立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了。
从本职上来说,陈翰的第一身份是孔建文手下的在读博士生,读博才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那一百多页的发掘成果资料,以及对接下来直播和网络科普工作的开展,陈翰得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再去落实。
该挖土的时候,还是得去认真挖土。
结束了和孔建文的谈话后,他和同样已经醒来了的庄云鹏洗漱了一下,下楼买了点早餐对付两口后,就坐上了负责接送他们的大巴车,和所里的其他人集合,再次前往了城外的发掘工地。
M-168号墓的椁室清理工作,还是很顺利的。
经过半个月的清理工作,椁室内边箱和头箱的最上层陪葬品,都已经被清理出来了。
李教授带队的小组在头箱第一层清理出了一堆木质的明器。
主要都是一些木俑以及木车、木船、木马之类的。
就像是现代人扫墓时给祖先烧的纸制手机、电视机、电脑一样。
古代人也喜欢在下葬的时候,将一些生前不方便陪葬的东西,以木质模型的方式做成仿制品陪葬。
这些东西,就统称为“明器”,通“冥器”。
而孔建文带队的陈翰他们小组,也将边箱的最上层陪葬品清理了出来。
边箱里头随葬品的放置也是一层一层的,最上层的全都是漆器。
一共清理出来了一百六十多件漆器。
其中除了那两件三鱼耳杯之外,还有一件彩绘大扁壶,精致程度同样远超于其他漆器。
而且陈翰他们在部分漆器中,还发现了有食物遗存,包括一些牛肩胛骨、牛肋骨和鸡骨。
这也说明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不低。
在西汉时期,牛已经成为了农民最重要的耕地帮手了。
在青铜和铁制犁具的大范围普及后,西汉人已经从以前的人力耕地,全面转换为了利用牛来耕田。
所以在西汉时期,牛是一种舍不得杀,舍不得吃的牲畜。
除非是老到无法耕地了,才会被农民杀了取肉。
即便如此,取下来的肉也不是农家自己吃得起的。
通常都会提起通知城里的贵族和有钱人,将宰好的牛卖给他们。
这位墓主人的陪葬漆器内都装着不少用牛肉制作的美食,显然生前也是经常能吃牛肉的上层贵族了。
再加上头箱里清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多件木质明器。
椁室内光是最上层的陪葬品,就一共将近三百件了!
只能说这位墓主人生前确实是一位颇有权势的贵族了。
至少在荆州城这一亩三分田上,地位不低的。
这也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清理工作,期待感更加高了几分!
早上九点不到,陈翰等人再次从城内回到凤凰山后,立马就又下了墓坑,投入到了168号椁室的清理工作之中。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椁室里发现什么足够轰动或者惊喜的陪葬品!
“直播?”
“我?”
陈翰的脑海中有万千吐槽的话想说,但是都被他硬生生憋住了。
领导交代的任务,那是没有任何拒绝空间可言的。
更别提孔建文不但是陈翰的领导,还是他的导师,更是让他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虽然,他是真的对如何做一个“网络科普工作者”毫无任何经验。
但是任务交代了,那不行也得行!
一百多页的喇家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报告,已经静静躺在了陈翰的邮箱中。
他只有四天了解的时间。
四天后的12月26号,星期六。
他便要在所里给他申请的认证微博上,来一场直面网友的直播。
“小陈啊,除了这个直播以外,日常里你也要多在新媒体运营这方面费一费心思啊。”
“你看那个做法律科普的罗老师,做动物科普的小亮老师,还有做水果科普的杨老师等等网络科普工作者。”
“他们在网络上都很活跃啊,不但经常发布一些科普视频,还有求必应,为网友答疑解难。”
“这方面你要多和他们学习学习。”
孔建文不断的向陈翰举例,同时也是为他指出了这新媒体运营应该如何做。
比较庆幸的是,科普工作的新媒体运营,已经有前辈们踩出一条路了。
孔建文举例的这几位在网络上很有热度的科普工作者,陈翰也是略有耳闻,甚至久仰大名的。
那位搞法律的罗老师,是华夏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的所长。
小亮老师是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那位水果猎人杨老师,虽然在学术领域确实没上述两位牛,但是也属于民间植物研究学者中数一数二的大佬了。
这几位大佬都是在自己工作领域中的杰出学者。
同时也都不遗余力的在网络上做学科的科普和宣传工作。
他们的出现,不但让更多原本对动植物、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都不了解的普通人,学习到了更多有用且好用的知识。
更是让法律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原本相对冷门且没有吸引力的学科,重新被大众认识和喜爱,为这些行业吸引了非常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一方面是科普扫盲,让普通人更了解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又是诱发出了广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为这些冷门学科的科研力量添砖加瓦。
于国于民,他们做的都是值得翘起大拇指夸奖的大好事。
现在陈翰接下所里的新媒体运营工作,也不算是一片茫然,只需要和这几个前辈们学就行了。
“我知道了,这几天我会多看一看他们的科普视频和微博的。”陈翰点点头,勉强答应了下来。
孔建文这才满意的笑道:“很好,小陈你加油干,我看所里有增加一个新媒体中心的想法。”
“你要是干好了这事,事业编是不用担心了,暂时落到新成立的媒体中心也可以。”
听到这话,陈翰总算是精神振作了不少。
这个好处还是不错的。
社科院的事业编还是不容易拿到的。
每年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们,至少都要带三到五位实习生(硕博生),但是基本没人能够在实习结束后留下来。
行政岗位倒还好,但是像陈翰需要的这种科研岗位,对科研指标要求是非常高的。
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地方转调来的,也就是从已经做出了厉害的考古成果和经验丰富的老手里择优选入。
基本上刚博士毕业的新人是很难进的。
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先曲线入职,倒是也不错了。
先解决有没有编制的问题,留在社科院,之后再找机会转科研岗也行。
“老师您放心,我会认真做好做个任务的!”陈翰果断的答应道。
搞新媒体科普工作这事,暂时就这么定下了。
但是定下之后,不代表陈翰就要立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了。
从本职上来说,陈翰的第一身份是孔建文手下的在读博士生,读博才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那一百多页的发掘成果资料,以及对接下来直播和网络科普工作的开展,陈翰得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再去落实。
该挖土的时候,还是得去认真挖土。
结束了和孔建文的谈话后,他和同样已经醒来了的庄云鹏洗漱了一下,下楼买了点早餐对付两口后,就坐上了负责接送他们的大巴车,和所里的其他人集合,再次前往了城外的发掘工地。
M-168号墓的椁室清理工作,还是很顺利的。
经过半个月的清理工作,椁室内边箱和头箱的最上层陪葬品,都已经被清理出来了。
李教授带队的小组在头箱第一层清理出了一堆木质的明器。
主要都是一些木俑以及木车、木船、木马之类的。
就像是现代人扫墓时给祖先烧的纸制手机、电视机、电脑一样。
古代人也喜欢在下葬的时候,将一些生前不方便陪葬的东西,以木质模型的方式做成仿制品陪葬。
这些东西,就统称为“明器”,通“冥器”。
而孔建文带队的陈翰他们小组,也将边箱的最上层陪葬品清理了出来。
边箱里头随葬品的放置也是一层一层的,最上层的全都是漆器。
一共清理出来了一百六十多件漆器。
其中除了那两件三鱼耳杯之外,还有一件彩绘大扁壶,精致程度同样远超于其他漆器。
而且陈翰他们在部分漆器中,还发现了有食物遗存,包括一些牛肩胛骨、牛肋骨和鸡骨。
这也说明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不低。
在西汉时期,牛已经成为了农民最重要的耕地帮手了。
在青铜和铁制犁具的大范围普及后,西汉人已经从以前的人力耕地,全面转换为了利用牛来耕田。
所以在西汉时期,牛是一种舍不得杀,舍不得吃的牲畜。
除非是老到无法耕地了,才会被农民杀了取肉。
即便如此,取下来的肉也不是农家自己吃得起的。
通常都会提起通知城里的贵族和有钱人,将宰好的牛卖给他们。
这位墓主人的陪葬漆器内都装着不少用牛肉制作的美食,显然生前也是经常能吃牛肉的上层贵族了。
再加上头箱里清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多件木质明器。
椁室内光是最上层的陪葬品,就一共将近三百件了!
只能说这位墓主人生前确实是一位颇有权势的贵族了。
至少在荆州城这一亩三分田上,地位不低的。
这也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清理工作,期待感更加高了几分!
早上九点不到,陈翰等人再次从城内回到凤凰山后,立马就又下了墓坑,投入到了168号椁室的清理工作之中。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椁室里发现什么足够轰动或者惊喜的陪葬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