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旨意到达
作者:张六阳    更新:2022-09-13 23:40
  除了有朱棣的旨意,还有满朝文武附议曾棨负责善后。
  这种情况下,陈瑛即便想凭借都察院的优势搞些劝谏都很难了。
  他总不能为了抢秦锋份功劳,把朱棣和满朝文武都得罪吧?
  像他这种人,可做不了孤臣。
  陈瑛自己都不再坚持,其他人自不管他愿意与否。
  早朝之后,朱棣便吩咐拟定旨意,当天便以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送至了北平。
  飞虎的事情一出,不止北平,也不知有多少眼睛盯着呢。
  朝廷处置一日不出,外面风言风语便一直不消。
  尤其还是加了建文的风声,那就更不能长留了。
  几天之后,旨意到达。
  朱棣并没有太祖高皇帝与生俱来对贪官赃官的憎恨,若非马文彬打了建文皇帝的口号,又收留了建文皇帝的军卒,或许还能对他网开一面。
  建文皇帝一直都是朱棣软肋,他牵扯到了建文皇帝,朱棣又怎能轻饶于他。
  这样的结果,秦锋一早就想到了。
  大致瞅了一眼朱棣旨意,秦锋这才与一旁的朱高煦,道:“我们只需监斩了马文彬叔侄,以及段武喜这些飞虎的主要人物就行,其他人会由曾棨处置。”
  这样的安排,倒还听让秦锋满意。
  以他现在的精力,很明显没有多余的力量再天南地北的跑去善后马文彬,段武喜等家眷的处置了。
  这个事情,势必是要留给其他人的。
  只是他在北平拼死拼活才总算拿下了飞虎,分给朱高煦一份功劳就已够肉疼的了。
  倘若再给其他什么人一份,那可就更亏了。
  曾棨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他科学一门的门生,曾棨表现出色,他这个当恩师的脸上有光不说,好歹也有个教导之功。
  朱高煦的关注点肯定不在善后之事由谁来处置,他关注的只不过是马文彬叔侄,段武喜这些人身上。
  “父皇的旨意也没说具体何时行刑,那就能由我们自由发挥了,明天就行动吧,别那么麻烦再挑日子了。”
  日子是不用挑,但还有不少准备工作要做的。
  这都下午了,明天行刑哪来得及。
  秦锋摇头否认,道:“明天不成,至少得三天后。”
  朱高煦也不问缘由,直接咋咋呼呼地道:“那些狗东西这几年为非作歹,造恶多少,何必让他们多逍遥三日,就该快刀斩乱麻,明天就杀了他们。”
  在这类事情上,朱高煦一贯积极。
  秦锋莞尔一笑,道:“就他们犯下的那些罪行,的确是不该留他们太久,只不过正是因他们所做之事罄竹难书,在直沽之地天怒人怨,百姓皆怨声载道,才不能这么快杀了他们。
  紧要之中,是要把他们犯过的事情昭告出去,让百姓知道猖獗多年的马匪时真的剿灭了,对马文彬的指控是有实实在在的证据的,而不是我们与他有私仇故意陷害。
  这几年时间,飞虎所犯之事不少,苦主自然也不会少,至少得给这些愿观刑的苦主一个过来的时间,现在到明天正午只剩开几个时辰时间,若明天行刑的话,大部分人怕是过不来的。”
  解释了几句后,朱高煦才终了然,摆摆手,道:“三日就三日,那就再留他们几日,对外昭告之事你弄去吧,反正我也弄不来那种舞文弄墨的,我就保证是那几个重要人犯三日后能一个不落出现在刑场之上。”
  昭告的事情,秦锋也没打算让朱高煦去做。
  正如朱高煦他自己所说,反正他能让马文彬等人活在出现在刑场上,光明正大接受审判就行了。
  之后的三天,秦锋先是复查了主犯的名单。
  马文彬,马海生,段武喜那是肯定在册的。
  其余还有几个与段武喜在马匪中所做之事相同的,还需多复核几次。
  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这些人当中真正十恶不赦的肯定不能留其逍遥,那些没做过什么坏事的,也不能让他随着这些人一道命丧黄泉。
  完成这些后,秦锋才在飞虎活动的几地做了昭告。
  昭告了马文彬以黑虎为绰号,借助知府便利,掩人耳目搞出了飞虎,并以建文余党自据,笼络建文败将,劫杀客商,所得只财物,再用其侄子商贾身份销售出去。
  所得之财物,全部丰盈了自己腰包,其心当诛,其罪难免,诸如之类云云。
  对于建文余党之类,飞虎对外也曾自居,有百姓也是知晓飞虎与建文余党的关联的。
  在昭告中不能一五一十提前说清楚,一旦被别人说出,他们就被动了。
  更何况这也都是实情,没什么不能讲述的。
  两天时间完成这些,第三天秦锋便和朱高煦一道上了北平街头。
  他们此次出来的任务,除了解决叫飞虎马匪,还要对北平做出考察。
  至于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即便不说出来却也是心知肚明的。
  不就是为将来的迁都做准备吗?
  即便不是朱棣的这个旨意,秦锋也要去北平瞧瞧的。
  这么长时间了,他还没来得及瞧瞧他北平的房地产呢。
  进了北平城,秦锋倒也没着急去他房地产,而是与朱高煦漫无目的的行走在北平的街头。
  现在的北平早已褪去了昔日元大都的风采,并没有想象当中的繁茂。
  北平毕竟是朱高煦长大的地方,到了北平朱高煦主动介绍,道:“北平是前元大都,在北平元贵族占据一直颇大,在中山王打到北平之时,这些贵族大多都跑了,前元好战,人口损失本就一直很甚,统治近百年一直在外征战,后来几年义军突起,人口折损更大,期间还有赋税沉重,天灾频发等问题,百姓一直没能修生养息,人口自也没机会得到繁荣。
  在父皇就藩之后,有大量军卒家眷跟着过来,尽管父皇一直都在努力让北平百姓得到修养,但因需防备北元残余,皇爷爷几次北征,北平处边塞要地,出粮出兵那是必然的。
  在后来到了靖难之役,北平以一城之力支援父皇打了四年,经济和人口损伤一直都很严重,这才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肯定是不足以把北平的元气补起来的。”
  这些问题,不应该不在朱高煦所关切的范围之内吗?
  瞧着秦锋的诧异,朱高煦摆摆手,带着些不耐烦,道:“这是丘叔他们探讨的时候,我听了一嘴的,说的对不对的,你自己看着办,反正对这些东西我是不知道。”
  就说嘛,朱高煦什么时候转性了,竟会关心起这些东西来了。
  朱高煦解释,秦锋不再多言。
  人口的确是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丘福这些人在北平驻守了那么多年,对北平的情况应很有所了解的。
  既然他们这么说了,应差不了多少。
  之后,秦锋和朱高煦一路行走。
  人群不够熙熙攘攘,沿街的铺子倒是不少,但真正开门的没有多少。
  很明显,这是因人口限定了商贸的发展。
  商贸发展不起来,那财货便很难流通起来。
  财货流通不起来,百姓手里也就没钱了。
  百姓不富,依靠百姓赋税的国家又如何能够富裕。
  国家不富裕,又如何强军练兵?
  转了几条街,情况都差不多。
  不过虽如此,但百姓的精气神倒是很足。
  货郎眼界叫卖之声热情洋溢,一看就是对生活有奔头的反应。
  另外,治安应该也不错。
  有的摊贩,放任自己东西不管,直接跑到旁边几步开外闲聊了。
  这若不是因治安好,他那东西可不知道被卷走多少次了。
  总的来讲,整个北平除了人口限制了商贸的发展,其他一切都能算得上是一国之京必有的。
  不仅如此,各方面的情况比一个国家的京城所需还要好上不少。
  不得不说,朱棣在北平任藩王的这几年,还是颇有成效的。
  该瞧的瞧过之后,秦锋便带着朱高煦去了他的房地产。
  这里距王府有些距离,却就在重新规划出来的皇城根下。
  将来一旦迁都,这里绝对是寸土寸金之地。
  秦锋笑着,道:“殿下,要不臣在这里给殿下留一处宅院?”
  不提前预定,迁了都,这里想买可都买不到了。
  “不要,本王要去去皇城住,要不就出去就藩,谁爱你这里的房子就要去,反正本王指定不要。”
  这话可就太大了,哪能不是一就是二。
  万一还有三,不给自己留给余地,将来后悔可也来不及了。
  朱高煦不要,秦锋当然也不会拿着自己的东西强迫。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可是清楚知道朱高煦解决的。
  历史上,他很长一段时间,是既没当上储君,也没出去就藩的。
  当时朱高煦嫌弃云南条件艰苦,朱棣又把朱高煦封地调到了山东。
  调到山东,朱高煦依旧推脱着不去就藩。
  也就是朱高煦一直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惹急了朱棣,朱棣才强制令其去的山东。
  其实,朱棣对朱高煦着实是够纵容的。
  当时去云南,朱棣或许就是对朱高煦寄予厚望,希望他去云南制衡沐英的。
  沐英袭爵平西侯镇守云南,却与建文皇帝关系较好。
  把朱高煦派去,或许是想让朱高煦能代替沐英的。
  可惜,朱高煦并没能看出朱棣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