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孙中山回国
作者:公子墨轩 更新:2022-06-01 20:27
最快更新大国之疆最新章节!
发生在西北的这场战事,看似激烈,但却对时下国内的政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在国内民众之间所起的反响了。此时国内民众的目光,普遍都聚焦在正在展开的南北和谈之上,对于这个时代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太平日子再更重要的了。
即便如此,但是国内普通民众的想法却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政治从来都是属于那些精英人物才能够玩得起的。
南北和谈之后,虽然各地小冲突仍然不断,但相比前些日子,国内整体上已经处于相对比较平和的状态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各种自诩为政治精英们人物,纷纷不甘寂寞,粉墨登场。今天发个通电,明天发表个评论,你方唱罢我方唱,拼着命的刷自己的存在感。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一个更加劲爆的消息瞬间响彻了神州大地,湮没了所有政治精英的呼声。那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革命的导师,同盟会的总理,孙文先生即将回国了。
武昌起义发生后,虽然远在海外的孙中山早就接到了消息。但是他和同盟会的许多领导人物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革命的大转折,沉浸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中的他们,并不相信没有他们领导的革命会成功,所以孙中山是迟迟不肯回国。
几天之后,武昌起义已呈燎原之势,各省纷纷起义响应。这个时候,已经赶赴香港的黄兴,立即给还远在美国逗留的孙中山去了一分电报,大意就是革命情势发展迅速,要他立刻束装回国。
如梦初醒的孙中山,这个时候并没有急着回国,而是赶赴欧美列强国家,以革命势力领导人的身份,开始进行外交交涉。可是列强怎么可能会把你这样一个小人物放在眼里,怎么会理会一个满嘴空话的人,你让我承认你是合法政权我就承认?你让我不要借款给满清政府我就不借?你是什么人啊?你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啊?
显然,孙中山在欧美的外交活动无不以失败告终,碰了一鼻子灰的孙中山是无比的沮丧。这个时候,国内连发电报,催促其速速归国的消息接踵而来,心酸无比的孙中山这才决定归国。11月24,在法国马赛港口,孙中山登船踏上归国的道路。
12月15日,抵达了新加坡的孙中山,在那里,他向各方面表示,将前往上海组织临时政府,并表示新政府将全力坚持北伐,唯一的妥协就是皇室完全退出中国政坛,作为民国普通公民的一员。清政府如果不同意这一点,孙中山表示革命党即不惜流血牺牲直至攻下北京。
虽然孙中山满腔的壮志,幻想着早日赶回国内主持政局,以实现自己酝酿多年的政治抱负。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正在进行的南北和谈已有的政治议程中,并没有给他预留太大的空间,其中并没有触及到他的问题,既没有在设想的政治架构中为他预留位置,也没有考虑他的政治构想。
12月21日,孙中山正式抵达香港。广东都督胡汉民亲自赶来迎接,随行的还有陈炯明、朱执信等人,以及自发前往的市民。
望着码头上前来迎接自己,欢呼热闹的人群,孙中山一时之间尽有些近乡情怯的感觉,革命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要成功了,现在的他,颇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先生,你可终于回来了。”胡汉民望着眼前的孙文,动情的说道。
“展堂,我们的革命终于要成功了,要成功了。”孙中山的欣喜之心溢于言表。
“是啊!先生,革命即将成功,满清覆灭也在旦夕之间。”
“民主共和,指日可待。”这个时候的孙中山,早就将在欧美碰壁而沮丧的事抛在了脑后,反而颇有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感觉。
孙中山的最后一句话,可是说到一众革命党人的心坎里去了,自己等人,抛头颅、洒热血,革命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现在的民主共和么。
“先生一路颠簸,想来已是疲惫之极,广东的同志已经安排好了,先生现在就可前往广州下榻歇息。”说话的是陈炯明,这个时候的他对这位革命党先行者还是十分尊敬的。
“广东的同志实在是太过热情了,我打算就在香港盘桓数日,之后北上上海,就不再去广州打搅广东的同志们了。”
一听此话,几人纷纷皱了皱眉,对于国内的政局,他们显然要比刚刚归国的孙中山要了解的多。虽然此时的南北正在和谈,并且正处在紧要关头,可是这一切都和你孙文没有关系啊?你孙文去上海做什么?又能干些什么?因此,几人纷纷开始向孙中山进言,表示现在的他赶去上海不合时宜,暂且还是安顿在广东的好。
胡汉民、陈炯明等人的劝言虽然委婉,但是孙文还是很快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心中顿时大为不满,留在广东?笑话,留在广东还怎么领导全国革命啊?四方同志正盼着我前去领导他们推翻满清鞑子的统治,我这样赖在大后方不走,他们会怎样想?会怎么看待我孙某人?
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笑着解释道:“我之所以急着去上海,就是要将自己的满腹理想付诸实现,我若不现在赶赴上海,那有谁来主持相关革命领导事宜?一切对内对外的大事主持,绝非是其他人所能够代替的。“
对于孙中山的回答,几人虽然有些讶然,但是心中也能理解,冒着杀头的风险革命了这么些年,宰执一国之政的机会就在眼前,怎么可能不动心?
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作为孙中山的铁杆,胡汉民也只得陪同。在将都督职位让与陈炯明之后,则动身陪同孙中山北上上海了。
12月25日,孙中山一行乘坐轮船抵达上海,虽然天空飘着细雨,海口云雾缭绕,但孙中山还是受到了翘首以盼的上海各界热烈欢迎。上海督军府甚至派出了军舰出海迎接,黄宗仰以及伍廷芳、黄兴、陈其美、汪精卫等人均在静安寺哈同公园迎候。
这个时候的国人,普遍对孙中山感到神秘,当然也有很多的期待。加上早先流传的来自孙中山本人或其随员有意无意向外散步的有些一些消息,什么孙中山此番回国携带了四艘军舰,以及众多的钱财;再或者携带着在美国募集的数千万美元等等的。还有的,说什么孙中山已经和世界各列强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的。各种传言,应有尽有。反正不管怎样,这些传言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在欢迎的人群中,当有人当着孙中山的面提出这些传言,要其证实真假的时候,孙中山却是显得那么谦虚,坚定不移的告诉在场的记者:我孙文其实不名一钱,我所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而已。
孙中山越是这样说,人们就越是倾向于相信那些传言是真的,越是从好的方面去揣测这位革命大人物的话语。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迷惑了人们的视野,对一众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在人们的窃窃私语中,这位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显得无比的伟岸,正在无形的增高。此时,同盟会的一众革命党人和光复各省的军政首脑也纷纷发表通电欢迎孙中山的回国,貌似突然之间,只要孙中山登高一呼,就会乾坤回转,南北纠纷迎刃而解。
虽然如此,只不过不久之后,踌躇满志,赶赴南京的的孙中山很快就会知道,革命只靠精神是不行的,那还得有钱。
发生在西北的这场战事,看似激烈,但却对时下国内的政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在国内民众之间所起的反响了。此时国内民众的目光,普遍都聚焦在正在展开的南北和谈之上,对于这个时代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太平日子再更重要的了。
即便如此,但是国内普通民众的想法却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政治从来都是属于那些精英人物才能够玩得起的。
南北和谈之后,虽然各地小冲突仍然不断,但相比前些日子,国内整体上已经处于相对比较平和的状态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各种自诩为政治精英们人物,纷纷不甘寂寞,粉墨登场。今天发个通电,明天发表个评论,你方唱罢我方唱,拼着命的刷自己的存在感。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一个更加劲爆的消息瞬间响彻了神州大地,湮没了所有政治精英的呼声。那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革命的导师,同盟会的总理,孙文先生即将回国了。
武昌起义发生后,虽然远在海外的孙中山早就接到了消息。但是他和同盟会的许多领导人物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革命的大转折,沉浸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中的他们,并不相信没有他们领导的革命会成功,所以孙中山是迟迟不肯回国。
几天之后,武昌起义已呈燎原之势,各省纷纷起义响应。这个时候,已经赶赴香港的黄兴,立即给还远在美国逗留的孙中山去了一分电报,大意就是革命情势发展迅速,要他立刻束装回国。
如梦初醒的孙中山,这个时候并没有急着回国,而是赶赴欧美列强国家,以革命势力领导人的身份,开始进行外交交涉。可是列强怎么可能会把你这样一个小人物放在眼里,怎么会理会一个满嘴空话的人,你让我承认你是合法政权我就承认?你让我不要借款给满清政府我就不借?你是什么人啊?你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啊?
显然,孙中山在欧美的外交活动无不以失败告终,碰了一鼻子灰的孙中山是无比的沮丧。这个时候,国内连发电报,催促其速速归国的消息接踵而来,心酸无比的孙中山这才决定归国。11月24,在法国马赛港口,孙中山登船踏上归国的道路。
12月15日,抵达了新加坡的孙中山,在那里,他向各方面表示,将前往上海组织临时政府,并表示新政府将全力坚持北伐,唯一的妥协就是皇室完全退出中国政坛,作为民国普通公民的一员。清政府如果不同意这一点,孙中山表示革命党即不惜流血牺牲直至攻下北京。
虽然孙中山满腔的壮志,幻想着早日赶回国内主持政局,以实现自己酝酿多年的政治抱负。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正在进行的南北和谈已有的政治议程中,并没有给他预留太大的空间,其中并没有触及到他的问题,既没有在设想的政治架构中为他预留位置,也没有考虑他的政治构想。
12月21日,孙中山正式抵达香港。广东都督胡汉民亲自赶来迎接,随行的还有陈炯明、朱执信等人,以及自发前往的市民。
望着码头上前来迎接自己,欢呼热闹的人群,孙中山一时之间尽有些近乡情怯的感觉,革命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要成功了,现在的他,颇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先生,你可终于回来了。”胡汉民望着眼前的孙文,动情的说道。
“展堂,我们的革命终于要成功了,要成功了。”孙中山的欣喜之心溢于言表。
“是啊!先生,革命即将成功,满清覆灭也在旦夕之间。”
“民主共和,指日可待。”这个时候的孙中山,早就将在欧美碰壁而沮丧的事抛在了脑后,反而颇有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感觉。
孙中山的最后一句话,可是说到一众革命党人的心坎里去了,自己等人,抛头颅、洒热血,革命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现在的民主共和么。
“先生一路颠簸,想来已是疲惫之极,广东的同志已经安排好了,先生现在就可前往广州下榻歇息。”说话的是陈炯明,这个时候的他对这位革命党先行者还是十分尊敬的。
“广东的同志实在是太过热情了,我打算就在香港盘桓数日,之后北上上海,就不再去广州打搅广东的同志们了。”
一听此话,几人纷纷皱了皱眉,对于国内的政局,他们显然要比刚刚归国的孙中山要了解的多。虽然此时的南北正在和谈,并且正处在紧要关头,可是这一切都和你孙文没有关系啊?你孙文去上海做什么?又能干些什么?因此,几人纷纷开始向孙中山进言,表示现在的他赶去上海不合时宜,暂且还是安顿在广东的好。
胡汉民、陈炯明等人的劝言虽然委婉,但是孙文还是很快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心中顿时大为不满,留在广东?笑话,留在广东还怎么领导全国革命啊?四方同志正盼着我前去领导他们推翻满清鞑子的统治,我这样赖在大后方不走,他们会怎样想?会怎么看待我孙某人?
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笑着解释道:“我之所以急着去上海,就是要将自己的满腹理想付诸实现,我若不现在赶赴上海,那有谁来主持相关革命领导事宜?一切对内对外的大事主持,绝非是其他人所能够代替的。“
对于孙中山的回答,几人虽然有些讶然,但是心中也能理解,冒着杀头的风险革命了这么些年,宰执一国之政的机会就在眼前,怎么可能不动心?
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作为孙中山的铁杆,胡汉民也只得陪同。在将都督职位让与陈炯明之后,则动身陪同孙中山北上上海了。
12月25日,孙中山一行乘坐轮船抵达上海,虽然天空飘着细雨,海口云雾缭绕,但孙中山还是受到了翘首以盼的上海各界热烈欢迎。上海督军府甚至派出了军舰出海迎接,黄宗仰以及伍廷芳、黄兴、陈其美、汪精卫等人均在静安寺哈同公园迎候。
这个时候的国人,普遍对孙中山感到神秘,当然也有很多的期待。加上早先流传的来自孙中山本人或其随员有意无意向外散步的有些一些消息,什么孙中山此番回国携带了四艘军舰,以及众多的钱财;再或者携带着在美国募集的数千万美元等等的。还有的,说什么孙中山已经和世界各列强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的。各种传言,应有尽有。反正不管怎样,这些传言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在欢迎的人群中,当有人当着孙中山的面提出这些传言,要其证实真假的时候,孙中山却是显得那么谦虚,坚定不移的告诉在场的记者:我孙文其实不名一钱,我所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而已。
孙中山越是这样说,人们就越是倾向于相信那些传言是真的,越是从好的方面去揣测这位革命大人物的话语。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迷惑了人们的视野,对一众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在人们的窃窃私语中,这位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显得无比的伟岸,正在无形的增高。此时,同盟会的一众革命党人和光复各省的军政首脑也纷纷发表通电欢迎孙中山的回国,貌似突然之间,只要孙中山登高一呼,就会乾坤回转,南北纠纷迎刃而解。
虽然如此,只不过不久之后,踌躇满志,赶赴南京的的孙中山很快就会知道,革命只靠精神是不行的,那还得有钱。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