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恶趣味
作者:戏猪 更新:2022-05-29 09:28
见刘协有些不相信的样子,张虎又道:“陛下,千真万确,都已经在城外等着陛下了。若不是等着陛下发话,他们肯定就直接回皇家军营了。”
刘协起身就要离开,可一想到自己还在守灵,灵堂不能没有人,便去把蔡琰给叫起来,这才带着张虎去了城门。
到达城门,守卫打开城门,他们跟在刘协身后走出城门。
一见到刘协,张国强迈着标准的步伐走到刘协面前,此刻也不顾上军中礼仪了,扑腾一下跪在地上,“臣,张国强未能按照陛下的命令执行任务,到了徐州城外私自做主,让陶谦出门受降,因此没有攻伐徐州,恳请陛下降罪!”
刘协大吃一惊,“什么?你把陶谦带回来了?”
张国强跪在地上道:“是的,臣带回来了。臣一路过关斩将,死伤无数,腥风血雨,到了徐州城外的时候,看着那高大巍峨的城门一时间生出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想到陛下说过,战争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便喊出陶刺史出来对话,私自做主说只要陶刺史一个人出城跟随大军前往长安,大军便不进徐州城门一步,然后陶刺史安顿了一下就出来了。”
说完,张国强做了一下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坦白,他头扣在地上,道:“陛下,其实臣之所以生出恻隐之心,并不是心疼徐州巍峨的城门,而是因为陶谦陶刺史乃是臣的救命恩人……”
张国强把三年前的事情又给刘协说了一边,“请陛下责罚!”
军令如山倒!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些张国强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只是面对救命恩人的时候,他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反正最终的目的就是干掉陶谦,拿下徐州城,现在陶谦带回来了,随便派个人去接管徐州就行了,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又有何错之有?
至少,张国强的思维觉得自己只是原则上犯了错误,目的并没有错!
听了张国强的解释,这让他不由想起一部经典的抗日电视剧,战场抗命没有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进行突围,被撤了职。
看电视剧的时候,他还觉得上级有点小题大做,可真当他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才明白,撤职算是轻的了。
现在刘协就恨不得一刀砍了张国强。
讨伐陶谦不过是个幌子,最终目的是要拿下徐州城呀!
现在你把陶谦给老子带来长安干什么?
压下心里的怒气,刘协道:“起来吧,去把陶谦带过来。”
张国强起身朝着刘协敬了一个礼,转身,小跑而去。
不一会儿,张国强把陶谦给带了过来,陶谦扑腾一下跪在地上道:“罪臣陶谦拜见陛下!”
刘协此时没有心思和陶谦闲扯淡,直接问道:“陶谦,朕问你,徐州城你交给了谁?”
“回禀陛下,臣交给了刘备!”
轰!
刘协脑子一片空白。
难道历史不可更改?
这千算万算,怎么徐州城还是落在刘备的手上?
刘协简直难以想象!
对于刘备这个人,刘协是真的佩服!
除了佩服刘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
当然前提是站在一个看客的角度上。
现在站在汉室的立场上,刘备在刘协眼中还不如吕布,甚至是很讨厌这个人,哪怕是徐州让给袁术,刘协都不想让徐州在刘备手上。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的发家是靠一张“中山靖王之后”的假名片,刘协以前也这么认为,自从他来到这个时代,他越发觉得这个身份只是刘备用于掩盖自卑心理而已。
想想就连朝廷正二品的陈宫见了一个不入流的荀彧这样的小官都自卑,何况刘备呢?
每个人都知道刘备的家庭环境不好,相应朝廷号召之前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
一个出身卑微的有志者,通过构建家族谱系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这样的例子,在注重门阀的时代自然是不稀奇的。
刘协这个穿越者就觉得刘备的发家并不是靠这层所谓的皇族宗室身份,而是靠道义,道德和信义。
从出道伊始,刘备就着力于向世人塑造一副仁德的形象。虽然他没啥军事实力,也没有固定地盘,在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群雄之间辗转,时而投靠,时而背叛。他几乎屡战屡败,四次丢妻弃子,但诡异的是,这只打不死的小强,愈挫,名声愈大。
刘备没有曹操的权谋与能力,也没有孙权的背景与家业,他白手起家,纵横四海,无数次跌倒后,却发现自己身后站着越来越多的拥趸。
正是道义给了他用之不尽的资本。
道德,对同时代其他人而言,只是道德本身。
但对刘备而言,道德就是谋略。
他每时每刻都在标榜自己的道德理念。
即便是在做出背信弃义的抉择时,他也总是以更高的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两面作派。要么是寻找借口脱离是非的中心,要么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为自己的反复无常遮羞。
31岁,投奔公孙瓒;
33岁,投奔陶谦;
36岁,投奔吕布;
36岁,投奔曹操;
40岁,投奔袁绍;
40岁,投奔刘表;
48岁,投奔吴巨;
48岁,与孙权结盟,后背盟;
51岁,投刘璋,后叛璋夺蜀……
在20年间,刘备数次易主,其中正式投奔对象六人,大多是败则投靠,归而后叛。
这些经历,放在别人身上,叫“反覆难养”,但放在刘备身上,却成了“折而不挠”的励志桥段。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自讨伐吕布,吕布被俘。吕布请曹操饶命,愿为曹操率领骑兵,平定天下。曹操颇有些心动。
此时,已经投靠曹操的刘备进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曹操醒悟,下定决心杀吕布。
吕布知道自己没命了,怒斥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应该说,只有像吕布这样的同时代枭雄,才能看穿刘备伪善的真面目。
本质上,吕布与刘备是同一类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反覆难养”。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布的为人有时候甚至比刘备还地道一些。吕布虽两次俘虏了刘备的妻儿,但均未加害,并曾在刘备最落魄时接纳过刘备。刘备却在吕布生死悬于一线之时,出言“杀”之,为人确实够厚黑的。
抛开历史不说,就说现在,朝廷日益强盛,你既是汉室宗亲,你不来朝廷为官,你跑徐州干什么?
历史上你可是去徐州支援陶谦对抗曹操的呀!
在明知道朝廷要攻打徐州的时候,你跑去了徐州,这不明摆着的事情?
想到这里,刘协怒不可遏的看着陶谦道:“刘备去徐州做什么?”
陶谦不敢隐瞒,就把自己四处求援,最后田楷派来了刘备的事情说了一边。
刘协大吼道:“朝廷都要攻打你徐州了,他刘备还敢去徐州给你帮忙,这是他娘的哪门子汉室宗亲?你陶谦真是愚不可及!张国强!”
“到!”
张国强见刘协生气了,立即大声的应答。
刘协指着张国强吼道:“立即带着你的人给老子滚去徐州,拿不下徐州不要回来见老子!滚!”
“是!”张国强干脆的答应,转身离开。
刘协突然又觉得既然都穿越到这个时代了,岂能不见见这位刘皇叔?如果能见到关二爷,就更好了!
这么一想,刘协突然又想到以前网络上看到的一张图片,张飞开了绣房的图片,里面还挂着三兄弟的合影。
又大声的叫住了张国强,道:“如果你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把刘备和他的两个兄弟带回来长安,朕给你记功!若是刘备拒不出城,那就直接打,但最后的目的还是把他们三兄弟给带回来。”
刘协起身就要离开,可一想到自己还在守灵,灵堂不能没有人,便去把蔡琰给叫起来,这才带着张虎去了城门。
到达城门,守卫打开城门,他们跟在刘协身后走出城门。
一见到刘协,张国强迈着标准的步伐走到刘协面前,此刻也不顾上军中礼仪了,扑腾一下跪在地上,“臣,张国强未能按照陛下的命令执行任务,到了徐州城外私自做主,让陶谦出门受降,因此没有攻伐徐州,恳请陛下降罪!”
刘协大吃一惊,“什么?你把陶谦带回来了?”
张国强跪在地上道:“是的,臣带回来了。臣一路过关斩将,死伤无数,腥风血雨,到了徐州城外的时候,看着那高大巍峨的城门一时间生出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想到陛下说过,战争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便喊出陶刺史出来对话,私自做主说只要陶刺史一个人出城跟随大军前往长安,大军便不进徐州城门一步,然后陶刺史安顿了一下就出来了。”
说完,张国强做了一下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坦白,他头扣在地上,道:“陛下,其实臣之所以生出恻隐之心,并不是心疼徐州巍峨的城门,而是因为陶谦陶刺史乃是臣的救命恩人……”
张国强把三年前的事情又给刘协说了一边,“请陛下责罚!”
军令如山倒!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些张国强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只是面对救命恩人的时候,他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反正最终的目的就是干掉陶谦,拿下徐州城,现在陶谦带回来了,随便派个人去接管徐州就行了,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又有何错之有?
至少,张国强的思维觉得自己只是原则上犯了错误,目的并没有错!
听了张国强的解释,这让他不由想起一部经典的抗日电视剧,战场抗命没有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进行突围,被撤了职。
看电视剧的时候,他还觉得上级有点小题大做,可真当他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才明白,撤职算是轻的了。
现在刘协就恨不得一刀砍了张国强。
讨伐陶谦不过是个幌子,最终目的是要拿下徐州城呀!
现在你把陶谦给老子带来长安干什么?
压下心里的怒气,刘协道:“起来吧,去把陶谦带过来。”
张国强起身朝着刘协敬了一个礼,转身,小跑而去。
不一会儿,张国强把陶谦给带了过来,陶谦扑腾一下跪在地上道:“罪臣陶谦拜见陛下!”
刘协此时没有心思和陶谦闲扯淡,直接问道:“陶谦,朕问你,徐州城你交给了谁?”
“回禀陛下,臣交给了刘备!”
轰!
刘协脑子一片空白。
难道历史不可更改?
这千算万算,怎么徐州城还是落在刘备的手上?
刘协简直难以想象!
对于刘备这个人,刘协是真的佩服!
除了佩服刘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
当然前提是站在一个看客的角度上。
现在站在汉室的立场上,刘备在刘协眼中还不如吕布,甚至是很讨厌这个人,哪怕是徐州让给袁术,刘协都不想让徐州在刘备手上。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的发家是靠一张“中山靖王之后”的假名片,刘协以前也这么认为,自从他来到这个时代,他越发觉得这个身份只是刘备用于掩盖自卑心理而已。
想想就连朝廷正二品的陈宫见了一个不入流的荀彧这样的小官都自卑,何况刘备呢?
每个人都知道刘备的家庭环境不好,相应朝廷号召之前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
一个出身卑微的有志者,通过构建家族谱系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这样的例子,在注重门阀的时代自然是不稀奇的。
刘协这个穿越者就觉得刘备的发家并不是靠这层所谓的皇族宗室身份,而是靠道义,道德和信义。
从出道伊始,刘备就着力于向世人塑造一副仁德的形象。虽然他没啥军事实力,也没有固定地盘,在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群雄之间辗转,时而投靠,时而背叛。他几乎屡战屡败,四次丢妻弃子,但诡异的是,这只打不死的小强,愈挫,名声愈大。
刘备没有曹操的权谋与能力,也没有孙权的背景与家业,他白手起家,纵横四海,无数次跌倒后,却发现自己身后站着越来越多的拥趸。
正是道义给了他用之不尽的资本。
道德,对同时代其他人而言,只是道德本身。
但对刘备而言,道德就是谋略。
他每时每刻都在标榜自己的道德理念。
即便是在做出背信弃义的抉择时,他也总是以更高的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两面作派。要么是寻找借口脱离是非的中心,要么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为自己的反复无常遮羞。
31岁,投奔公孙瓒;
33岁,投奔陶谦;
36岁,投奔吕布;
36岁,投奔曹操;
40岁,投奔袁绍;
40岁,投奔刘表;
48岁,投奔吴巨;
48岁,与孙权结盟,后背盟;
51岁,投刘璋,后叛璋夺蜀……
在20年间,刘备数次易主,其中正式投奔对象六人,大多是败则投靠,归而后叛。
这些经历,放在别人身上,叫“反覆难养”,但放在刘备身上,却成了“折而不挠”的励志桥段。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自讨伐吕布,吕布被俘。吕布请曹操饶命,愿为曹操率领骑兵,平定天下。曹操颇有些心动。
此时,已经投靠曹操的刘备进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曹操醒悟,下定决心杀吕布。
吕布知道自己没命了,怒斥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应该说,只有像吕布这样的同时代枭雄,才能看穿刘备伪善的真面目。
本质上,吕布与刘备是同一类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反覆难养”。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布的为人有时候甚至比刘备还地道一些。吕布虽两次俘虏了刘备的妻儿,但均未加害,并曾在刘备最落魄时接纳过刘备。刘备却在吕布生死悬于一线之时,出言“杀”之,为人确实够厚黑的。
抛开历史不说,就说现在,朝廷日益强盛,你既是汉室宗亲,你不来朝廷为官,你跑徐州干什么?
历史上你可是去徐州支援陶谦对抗曹操的呀!
在明知道朝廷要攻打徐州的时候,你跑去了徐州,这不明摆着的事情?
想到这里,刘协怒不可遏的看着陶谦道:“刘备去徐州做什么?”
陶谦不敢隐瞒,就把自己四处求援,最后田楷派来了刘备的事情说了一边。
刘协大吼道:“朝廷都要攻打你徐州了,他刘备还敢去徐州给你帮忙,这是他娘的哪门子汉室宗亲?你陶谦真是愚不可及!张国强!”
“到!”
张国强见刘协生气了,立即大声的应答。
刘协指着张国强吼道:“立即带着你的人给老子滚去徐州,拿不下徐州不要回来见老子!滚!”
“是!”张国强干脆的答应,转身离开。
刘协突然又觉得既然都穿越到这个时代了,岂能不见见这位刘皇叔?如果能见到关二爷,就更好了!
这么一想,刘协突然又想到以前网络上看到的一张图片,张飞开了绣房的图片,里面还挂着三兄弟的合影。
又大声的叫住了张国强,道:“如果你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把刘备和他的两个兄弟带回来长安,朕给你记功!若是刘备拒不出城,那就直接打,但最后的目的还是把他们三兄弟给带回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