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郯城战事
作者:青丝如墨    更新:2022-05-29 09:25
  刘备招揽诸葛亮的第二天,便带着大军继续赶往郯城,赶路期间,刘备向诸葛亮问策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诸葛亮稍作思量后,便给出建议:随机应变,助弱对强,广传名声。
  刘备对此深以为然!
  ……
  徐州郯城,此时碧空万里,残阳似血,东南风不停地吹着。
  焦黑残破的城墙外,连营如锁,兵锋如蚁,赤线黑线交接融合成漫长弧度,在平野上扩展开来,围绕着一个个巨大的营寨,勾勒出一片浩大的战场。
  “咚咚!咚咚!咚咚!”
  震天的鼓声响彻战场,尽管已经响了大半天,但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攻城的曹军主力不愧是百战精锐,个个战技娴熟,即便面临城头密集的箭雨,依旧行进迅速,三五成群相互交替掩护。
  城头处,自下而上飞来的巨石、箭矢也如暴雨般,连连洒落,砸射出道道鲜艳的血花。
  不过,城头守军都怀着死战之心,城头防线一出现漏洞,很快就被填补上去。
  糜字将旗下,糜芳披甲持刀奋战在破开的城墙豁口处,此刻,他眼中只有一个个面目狰狞的曹兵,嘴巴张合着都不知道喊些什么,喊什么呢……‘都去死好了’。
  厮杀到现在,糜芳已经战到迷糊了,忘记这场战役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孙陶曹三方接近二十万大军先后轮番投入,围绕着郯城以及曹军八座连营展开激烈争夺,战斗的烈度,几乎要赶上十八路诸侯讨董时的虎牢关大战。
  在孙、曹两军连营间,二十里方圆大战场中,又形成了各处小战场,一队队传令兵分布各个战局,构成主帅对军队组织的神经中枢,紧张传递命令。
  孙陶曹三方不断调整,不断调用各支精锐寻求突破,同时又试图保存自己的精锐。
  士兵可以有轮休的机会,但将领却没有,作为军中最锋利的爪牙,顶多接受大夫简单治疗,又要重新上阵。
  这是远超许多人想象的战争烈度,像糜芳这种勉强达到二流的武将,简直比高级炮灰好不了多少。
  从上午一直鏖战到黄昏,糜芳已浑然麻木,全凭战场本能砍杀着、躲避着、调度着。
  两军尸体在城墙豁口处堆积如山,都分不清哪些是曹兵,哪些是陶兵。
  糜芳一度以为自己要被潮水般的兵锋淹没,生死一发的危机,让他神经绷紧到极限,都听不清战场上的声音。
  但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的曹兵如潮水一般退去,糜芳追了两步,便被一具尸体绊倒。
  正当糜芳挣扎着想要站起来的时候,仅剩的几个亲兵将他按住,并带着哭腔在他耳畔喊着:“糜将军,曹军撤兵了,撤兵了!”
  糜芳轻轻“啊”了一声,精神一松,潮水一样的声音这才入耳,其中便有来自曹军的退兵金铎声。
  长风从身侧拂过,带起城墙上的陶字帅旗,近处寨墙上的曹字帅旗,以及远处的孙字帅旗。
  战鼓声停息,喊杀声渐渐变小,伴随着军气从滚沸中冷却,夕阳最后一缕余辉中,炊烟渐渐升了起来,混着柴火的焦燎,黍米的香气,仿佛许多年前印象中的味道。
  “将军,咱们胜了,孙家军已成功夺取三座曹营,临郯城东南扎下根基,孙家军大营和郯城犄角之势已成,咱们得救了……将军?将军?”
  糜芳含笑听着,慢慢闭上了眼睛,他太累了,实在是太累了!
  也就在这时候,正要入城拜访陶谦的孙贲朝糜芳这边看了过来:“这是……子方?”
  可惜,孙贲没有得到糜芳的回应,于是,孙贲立即跳下战马,找来随军医者给糜芳治疗。
  没过多久,糜竺也闻讯赶来:“二弟,二弟,你怎么啦?”
  “子仲莫急,子方只受了些轻伤,之所以昏迷,是因为他太累了!”孙贲好言安慰着,并安排亲卫用担架将糜芳抬入城内。
  糜竺听孙贲如此说,方才稍稍放下心来,就在他准备领孙贲去见陶谦时,城门口处,上百人却是迎了过来。
  陶谦年过六旬,已无精力指挥战事,但战斗一结束,却第一时间带着徐州文武迎向了孙贲。
  靠近后,陶谦领着众文武朝着孙贲躬身行礼:“陶恭祖携徐州文武拜见大司马!”
  孙贲没有托大,立即将陶谦扶起:“陶徐州无需多礼!”
  “这次多亏大司马仗义相救,不然,徐州便有灭顶之灾,如此说来,区区一礼又算得了什么,大司马不可推委,不可推委!”
  “陶徐州太客气了,咱们同为汉臣,这些都是我大汉将士和百姓,救援这是理所应当的本分!”
  徐州文武见孙贲如此谦虚辞让,心中好感大生,纷纷主动讨好亲近。
  陶谦看到众手下有寻新主子的心思,心中不免有些异样,在他看来,徐州即便要易主,也应该是他主动相让的结果。
  不过,陶谦终究还是老了,不复青壮年时的意气,心中即使有所不满,也不会表露出来。
  一番寒暄后,陶谦语带热忱地对孙贲说道:“大司马,老夫已在府上备上酒席,还请到府饮宴!”
  孙贲听了后,却是摇了摇头:“陶徐州,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还是改天吧。”
  “大司马莫非担心曹军会来夜袭?”
  “不错,我正有这个担心。”
  “大司马,这似乎不合常理吧?今日大战,曹军可是轮番上阵了三次,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夜袭?”
  “我怀疑曹操藏了一支精兵用作夜袭。”
  “大司马这猜测可有依据?”
  “切实的证据倒是没有。”
  “既然没有,那就无需……”
  “我之所以这么判断,因为我自己也藏了一支精兵。”孙贲幽幽应了一句,随后眼睛微眯道:“曹操用兵,向来谨慎、诡诈,莫说他藏了一支精兵,即便藏了两支,也并不奇怪。”
  “哦?那不知大司马藏的这支精兵数量是多少?”
  “五千!”
  “五千?只五千似乎不怎么顶用吧?”
  “是五千生力军。”孙贲纠正了陶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