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初闻
作者:北宫释藏 更新:2022-05-28 21:43
所以说搞内阁制度,就不能给他行政权,和起草诏书之职责。
不然又是另一个中书省,还不如不改。
倒是清朝的军机处制度,才是完颜璟心中比较理想的制度。
军机处跟内阁,中书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皇帝可以不借助中央部门来管理地方,皇帝可以直接插手地方事务。
如明后期内阁,形成了对朝廷各部以及地方所有事务的管理运筹。
皇帝只能借助内阁来治理国家,并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以及低级官员的人事任命。
就像崇祯一样,他只有用锦衣卫杀人抓人的权利,而没有了任命朝中官员的权利。
而皇帝治理国家,不能只会杀人,还要用人,而崇祯就像是缺了一条胳膊的皇帝,只能杀却不能用。
崇祯要是任命下面的官员没有内阁的同意,那就是白板圣旨,不具法律效应。
官员也不敢去上任,因为同僚不承认他,朝廷内阁不承认他。
只有皇帝的承认也没多大用处,对皇帝来说是只是多了个能多领一份钱粮,却不能做事的官员。要之何用。
所以崇祯就只能依靠内阁来管理国家。
只有内阁同意了皇帝意见,所有的人事任命以及其他行政命令,才能下达下去。
那要是内阁跟皇帝意见不同,内阁不同意怎么办。
那崇祯也就没办法了,只能换内阁首辅,换内阁官员,直到换到跟自己意见相同,听自己话的内阁才停止。
所以这也是明末历史上崇祯一朝内阁官员如走马观灯一般,换得频繁的部分原因。
而清朝雍正所建立的军机处制度,跟明朝后期内阁、金朝中书省又不一样了。
清朝的军机处只有议政权。没有行政权以及起草诏书下达敕令的权利与职责。
清朝一开始的议政权是属于八旗贵族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而行政权属于六部以及地方。
起草诏书敕令等一开始属于清朝入关后的初期内阁。
军机处是将以前的中书省以及明朝后期的内阁制度一分为三。皇权大大提升。
直到雍正时期,雍正为打压八旗贵族,建立军机处。
将八旗议政之权,转移到了军机处。
从此形成由军机处议政,六部执行,内阁起草,一套程序。
但雍正怕军机处演变成另一个内阁,变发明了密折制度。
其实密折制度,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告密或特务制度,像告密制度那只是密折制度的附带功能,并不是主要功能。
而密折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借密折这套官员上书,皇帝下令的体系来达到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以及地方事务。
以防再次发生像明朝一样皇帝只能借助内阁来管理政务。
密折就是将以前的明文变成暗文,由以前内阁起草下发,变成皇帝自己直接批示下令,不经过任何部门。
皇帝想将旨意或命令发给巡抚就是巡抚,发给县令就是县令。也没有什么内阁或军机处的不同意就是白板圣旨了的说法。
直接变成皇帝所批就是圣旨。
而密折附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明文变暗文告密之事。
在清朝密折制度之前,地方或朝廷给皇帝上书,不分公私事,都要由中书省或内阁先看,没有私密性,并且如果事情不重大,内阁或中书省可先一步处理。
皇帝下达命令或圣旨,也是由中书省或内阁去起草执行,一样没有私密性,所有事务都是公开性的,这就是明文。
而密折制度就是在于札子、奏章、题本之外,又重新设计了一套官员给皇帝上书,皇帝给官员下令的系统。
这套系统是私密性的,除皇帝以外其他人都不能看,这就是暗文。
密折制度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偷偷摸摸的给谁一个匣子,然后谁就可以偷偷的打报告了。
密折制度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给所有合适的官员都有一份可以给皇帝上书并接受皇帝命令的制度。
从此大小官员不分公私事都可以用奏折给皇帝上书。
而这类奏折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看。
因为人人都可以给皇帝上书了,并且是密折形式。
其他官员也不知道同僚到底给皇上写的是什么,有可能是请安折子,有可能是报告自己贪污受贿的。
因为只要身份合适,官员都可以给皇帝写密折。所以那些贪污受贿,或者是密谋造反结党营私之人,根本不敢相信任何人。
要是只有一两个人才能上密折的话,总有会露出马脚的一天,这些人只要将其排除在外就可以了。
密折的告密威力也就没那么可怕了。而皇帝想以密折这套制度掌管地方事务,以及朝中各部所有内外事务的心思也就达不到了。
而密折告密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身份合适谁都可以写,基本上那些官员的同僚都可以写。
如此就造成了官员之间相互不信任,真有什么事谁也不敢相信谁,谁都有可能是告密者,是间谍。
这其实就相当于将后世的意见箱之类的东西,从一开始的领导办公室门口或监控下面,挪到了厕所里面或没人的地方。
官员真正发现问题也就敢给皇帝汇报了。不用像之前一样,怕自己的告密奏章题本还没送上去了,人家就已经知道了,先一步把自己给做掉了。
而皇帝看完所有得密折后,将一些私密的,不适合大众知道的,或简单的,直接可批示用印下发。
皇帝给臣子们下发了怎样的命令,军机处包括其他人也不知道。
只有皇帝觉得可以让别人知道的,或有难处,自己不想背锅的事务才让军机处得知。
然后让军机处商议怎么处理,商议完后交由六部或地方执行,由此便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说白了就是皇帝能处理的就自己处理了。
皇帝自己处理不了的,或不想处理的,就交给军机处。
军机处能做什么事,或不能做什么事,不是由军机处说了算,而是由皇帝说了算。
皇帝让军机处、处理什么,军机处就得处理什么。
皇帝不让军机处管理的事务,军机处一样也不能碰。
从此皇帝的权利大增,不分内外大小事物都可处理,军机处也没有了像内阁一般侵权的机会,还起到了对皇帝的辅佐作用。
而内阁起草诏书敕令之权,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因为皇帝直接用密折这套体系下达命令或圣旨。
清朝封建社会下的皇权巅峰之称号,就是凭着军机处密折制度以及八旗军制而来的。
一军一政文武分明。清朝制度可谓集皇权之大成。
完颜璟想完明清两朝的中枢政治体系之后,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腹稿。
接着随手拿起一份札子,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完颜璟眉头紧皱。
这份札子乃是东北路招讨使温迪罕速可所写,内容也不多,也没什么重要之处。
但在完颜璟看来,这里面的内容简直大破了天。
因为东北路招讨使温迪罕速可所写的内容是。
在漠北地区有个名叫乞颜部的小部落更换了新的首领,而这个新任首领的名字叫做“孛儿只斤·铁木真”!
而这个由铁木真统领的部落,正在跟另一个同属蒙兀人,名叫札木合所统领的札答阑部之间准备战争。
双方各自拉拢草原部落,札木合已经拉拢到泰赤乌部、弘吉刺部、合答斤部、塔塔尔部等十几个部落。
而据温迪罕速可估算,双方之间的战争将会在这一两年之内爆发。
到时候双方所参战的兵力将会是超过六万多人的大规模会战。
不然又是另一个中书省,还不如不改。
倒是清朝的军机处制度,才是完颜璟心中比较理想的制度。
军机处跟内阁,中书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皇帝可以不借助中央部门来管理地方,皇帝可以直接插手地方事务。
如明后期内阁,形成了对朝廷各部以及地方所有事务的管理运筹。
皇帝只能借助内阁来治理国家,并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以及低级官员的人事任命。
就像崇祯一样,他只有用锦衣卫杀人抓人的权利,而没有了任命朝中官员的权利。
而皇帝治理国家,不能只会杀人,还要用人,而崇祯就像是缺了一条胳膊的皇帝,只能杀却不能用。
崇祯要是任命下面的官员没有内阁的同意,那就是白板圣旨,不具法律效应。
官员也不敢去上任,因为同僚不承认他,朝廷内阁不承认他。
只有皇帝的承认也没多大用处,对皇帝来说是只是多了个能多领一份钱粮,却不能做事的官员。要之何用。
所以崇祯就只能依靠内阁来管理国家。
只有内阁同意了皇帝意见,所有的人事任命以及其他行政命令,才能下达下去。
那要是内阁跟皇帝意见不同,内阁不同意怎么办。
那崇祯也就没办法了,只能换内阁首辅,换内阁官员,直到换到跟自己意见相同,听自己话的内阁才停止。
所以这也是明末历史上崇祯一朝内阁官员如走马观灯一般,换得频繁的部分原因。
而清朝雍正所建立的军机处制度,跟明朝后期内阁、金朝中书省又不一样了。
清朝的军机处只有议政权。没有行政权以及起草诏书下达敕令的权利与职责。
清朝一开始的议政权是属于八旗贵族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而行政权属于六部以及地方。
起草诏书敕令等一开始属于清朝入关后的初期内阁。
军机处是将以前的中书省以及明朝后期的内阁制度一分为三。皇权大大提升。
直到雍正时期,雍正为打压八旗贵族,建立军机处。
将八旗议政之权,转移到了军机处。
从此形成由军机处议政,六部执行,内阁起草,一套程序。
但雍正怕军机处演变成另一个内阁,变发明了密折制度。
其实密折制度,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告密或特务制度,像告密制度那只是密折制度的附带功能,并不是主要功能。
而密折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借密折这套官员上书,皇帝下令的体系来达到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以及地方事务。
以防再次发生像明朝一样皇帝只能借助内阁来管理政务。
密折就是将以前的明文变成暗文,由以前内阁起草下发,变成皇帝自己直接批示下令,不经过任何部门。
皇帝想将旨意或命令发给巡抚就是巡抚,发给县令就是县令。也没有什么内阁或军机处的不同意就是白板圣旨了的说法。
直接变成皇帝所批就是圣旨。
而密折附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明文变暗文告密之事。
在清朝密折制度之前,地方或朝廷给皇帝上书,不分公私事,都要由中书省或内阁先看,没有私密性,并且如果事情不重大,内阁或中书省可先一步处理。
皇帝下达命令或圣旨,也是由中书省或内阁去起草执行,一样没有私密性,所有事务都是公开性的,这就是明文。
而密折制度就是在于札子、奏章、题本之外,又重新设计了一套官员给皇帝上书,皇帝给官员下令的系统。
这套系统是私密性的,除皇帝以外其他人都不能看,这就是暗文。
密折制度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偷偷摸摸的给谁一个匣子,然后谁就可以偷偷的打报告了。
密折制度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给所有合适的官员都有一份可以给皇帝上书并接受皇帝命令的制度。
从此大小官员不分公私事都可以用奏折给皇帝上书。
而这类奏折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看。
因为人人都可以给皇帝上书了,并且是密折形式。
其他官员也不知道同僚到底给皇上写的是什么,有可能是请安折子,有可能是报告自己贪污受贿的。
因为只要身份合适,官员都可以给皇帝写密折。所以那些贪污受贿,或者是密谋造反结党营私之人,根本不敢相信任何人。
要是只有一两个人才能上密折的话,总有会露出马脚的一天,这些人只要将其排除在外就可以了。
密折的告密威力也就没那么可怕了。而皇帝想以密折这套制度掌管地方事务,以及朝中各部所有内外事务的心思也就达不到了。
而密折告密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身份合适谁都可以写,基本上那些官员的同僚都可以写。
如此就造成了官员之间相互不信任,真有什么事谁也不敢相信谁,谁都有可能是告密者,是间谍。
这其实就相当于将后世的意见箱之类的东西,从一开始的领导办公室门口或监控下面,挪到了厕所里面或没人的地方。
官员真正发现问题也就敢给皇帝汇报了。不用像之前一样,怕自己的告密奏章题本还没送上去了,人家就已经知道了,先一步把自己给做掉了。
而皇帝看完所有得密折后,将一些私密的,不适合大众知道的,或简单的,直接可批示用印下发。
皇帝给臣子们下发了怎样的命令,军机处包括其他人也不知道。
只有皇帝觉得可以让别人知道的,或有难处,自己不想背锅的事务才让军机处得知。
然后让军机处商议怎么处理,商议完后交由六部或地方执行,由此便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说白了就是皇帝能处理的就自己处理了。
皇帝自己处理不了的,或不想处理的,就交给军机处。
军机处能做什么事,或不能做什么事,不是由军机处说了算,而是由皇帝说了算。
皇帝让军机处、处理什么,军机处就得处理什么。
皇帝不让军机处管理的事务,军机处一样也不能碰。
从此皇帝的权利大增,不分内外大小事物都可处理,军机处也没有了像内阁一般侵权的机会,还起到了对皇帝的辅佐作用。
而内阁起草诏书敕令之权,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因为皇帝直接用密折这套体系下达命令或圣旨。
清朝封建社会下的皇权巅峰之称号,就是凭着军机处密折制度以及八旗军制而来的。
一军一政文武分明。清朝制度可谓集皇权之大成。
完颜璟想完明清两朝的中枢政治体系之后,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腹稿。
接着随手拿起一份札子,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完颜璟眉头紧皱。
这份札子乃是东北路招讨使温迪罕速可所写,内容也不多,也没什么重要之处。
但在完颜璟看来,这里面的内容简直大破了天。
因为东北路招讨使温迪罕速可所写的内容是。
在漠北地区有个名叫乞颜部的小部落更换了新的首领,而这个新任首领的名字叫做“孛儿只斤·铁木真”!
而这个由铁木真统领的部落,正在跟另一个同属蒙兀人,名叫札木合所统领的札答阑部之间准备战争。
双方各自拉拢草原部落,札木合已经拉拢到泰赤乌部、弘吉刺部、合答斤部、塔塔尔部等十几个部落。
而据温迪罕速可估算,双方之间的战争将会在这一两年之内爆发。
到时候双方所参战的兵力将会是超过六万多人的大规模会战。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