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字】免费章节,小女孩
作者:李白不太白 更新:2022-04-23 03:11
,最快更新七等分的未来 !
从厦门到深圳,第一感觉是好湿热,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初夏,而且空气粘稠。我身上只穿着一件薄毛衣和春秋季的外套,戴着口罩都觉得呼吸有些困难。
不过也正是因为深圳是热带城市,漂亮的大长腿随处可见,作为一个腿控,这里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以至于我当场就想打开boss直聘,看看深圳有什么适合我的工作。
身为一个小地方的乡下人,我一直对深圳这样的超级城市保持着穷人对人民企业家的敬畏。
以前只是在教科书和各类文章中听说他的存在,他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中国最开放的地方,是一夜崛起的奇迹之城。所以当我第一次下动车,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所幸我之前去过两次北京,所以到了深圳并没有我初入北京时那小心翼翼,彼时的我好似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处处谨慎。
深圳所有公立学校的校服是全城统一的蓝白色样式,我觉得这很值得全国推广。对于很多心思敏感地中学生来说,身上的校服赤裸裸地划分了他们的阶级,让他们早早地就意识到了做人的三六九等……当然这或许又是我高中时的自我意识过剩。
深圳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拥挤,因为到达深圳是周五的晚上,正是下班放学放假的高峰期,地铁边上排队的人极多,我排了三轮才勉强挤上车。而之前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和杭州,我从未遇到过这么拥堵的情况。
在地铁上我看见了一个小女孩,看外表大概是小学低年级。或许叫她“萝莉”更符合我平日的用词习惯,不过“萝莉”一词在我心里一直带有点软色情,而对于这位小女孩,我想更加庄重一些。
她身上穿着深圳统一的蓝白校服,可能是才放学,脏兮兮的。或许是因为白色校服的缘故,上面的尘垢格外的扎眼,好像在地上滚了好几圈。
小女孩的脚上还趿着粉红色的棉拖鞋,但是在这个湿热的城市里,棉质拖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好像是那些贫穷的拾荒者,总是穿着不合时宜的破旧的衣服。
我不是没有见过脏兮兮的小姑娘,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小孩子们无论男女总是喜欢赤着脚到处跑,也不讲究干净体面。但那是十来年前的苏北农村,而是不是在现在的深圳。
我高中毕业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也见过贫穷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但是很漂亮,典型的偏远农村的样子。我以前说过,她是我创作云月影的外表原型。
当时她和她母亲在路边卖水果,我们坐在大巴车里,她小小的身子提着水果袋子在水果摊和大巴车之间来回穿梭。但是她虽然穿着简朴或者说一看就是农村风,衣服却也是干干净净,夏天就穿着凉鞋,即使只是塑料凉鞋。
前年我在重庆,晚上同样遇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可怜小女孩,她的父母在路边推个小吃车不知在卖什么,她就在趴在一个塑料凳子上写作业。
因为附近有一座大学,所以那条路很多人,甚至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而且路边摊贩和小商店处处都亮着灯,但是那个小女孩分到的光却少得可怜,那个塑料板凳也是路边大排档常用的凳子,那种板凳面积很小,用来写作业看着就很艰难,至少我完全做不到。
当然这也不是就说对方家中一定贫穷,她的父母或许赚的不少,或许只是赚钱方式比较辛苦罢了。
说句题外话,那位重庆小女孩趴在板凳上写作业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还没有搬进县城时那乡镇老家,那时我一年级,附近的女生们放学归来,趁着天没黑,也在会家门口放一个木头凳子,然后趴在上面写作业。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省电,毕竟过去的电费也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当然,那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我曾经在书中描述过董断瑶和呜喵家门口那条老街,静谧安详,傍晚路边就有人卖大饼卖卤菜,总是没什么变化,那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家的样子。
它叫穆店乡,小时候“穆”字不会写,只写作木店。
说回到我在深圳地铁遇见的那位小女孩,她和我在云南、重庆遇到的小女孩都不同。她身上脏兮兮的,即使身上是和周围人一样的校服,也掩盖不了她的“贫穷感”,她身上那不合时宜的棉拖鞋,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只有这一双鞋子。
我忍不住观察她,就像小时候我在动物园仔细观察动物的结构。
她脸上带着口罩,但是露出的眼睛很漂亮,我想着这也是促使我观察她的原因之一。她的手上拿着一瓶不知是哪家的喝了一半的奶茶,奶茶的包装很不错,不是“杯”而是“瓶”。根据我平日的经验,这种包装的奶茶起码在二三十块钱以上,当然也有可能是以前喝完的瓶子,里面又自己装了东西。
她的身边站着的应该是她的母亲,也戴着口罩,眼角颇为苍老,而且显然她的母亲穿着也并不光鲜。
不过写到这儿,我已经忘记了她母亲穿着的是什么衣服,似乎是一件厚大褂,也可能是羽绒服。但是我记得那是粉红色的,不过上面灰蒙蒙的好似覆上了一层灰,就像是刚从工地里出来。对方手上拿着老旧型号的手机,套着它的透明手机壳早已氧化,变成那令人恶心的焦油黄,也让我看不清它的logo,尽管这只是非常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位疑似母亲的女人手上拿着一个美团外卖的头盔,或许是一个外卖员。但很失礼的是,我在注意到头盔时,第一个念头居然在想这头盔是不是她捡来的,毕竟她们母女土气的打扮真的很像我见过的拾荒者,只有拾荒者穿着才会这么乱搭且不合时宜。
她的父亲在哪?他是个好赌的人渣吗?她的母亲是外卖员吗?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女儿这么脏兮兮的?为什么二十多度的温度下还会让自己的女儿穿棉拖鞋?做外卖员应该不至于那么贫穷吧?同理就算是在深圳的工地卖力气应该也不会贫困到哪里去的吧?还是说被家庭拖累了?这个女人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就算贫穷也不至于买不起女儿的鞋子吧?还是说她们真的以捡破烂为生?
不不不,说不定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她的母亲真的是个外卖员,灰蒙蒙的厚衣服只是送买外时穿的,这小女孩身上脏兮兮的说不定是体育课上的成果,也有可能是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至于她穿着的棉拖鞋说不定也有她合理的缘由,再说哪有人穿棉拖鞋去学校的。手机壳泛黄、用老式手机又怎么了,地铁里用老款手机的人也不少。
我对这位小女孩好奇极了,对她百般猜测。心里不断地提出质疑,认同她的贫困又不断地自我否定。
造成如此矛盾的原因,还是现实和自我认知的冲突。
我通过各种文章和客观数据了解的深圳,是一个超级城市。拥有中国最尖端的科技,拥有五湖四海的英才,即使到现在我都坚定地认为,如果有一个城市能够代表中国的未来,那么它一定是深圳。
同时,我也自觉对生活足够了解,如今若是仅仅在衣着上维持一个最基本的体面,只需要少许的钱就够了。我在杭州的水果店和一个外卖小哥聊过,他们很辛苦,但是挣的不能算少。
但是母女的现状摆在我的面前,她们的衣着和周围人根本不像是一个年代的。
我曾经说过,董断瑶是底层群众。但尽管她拥有类似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却并不算底层群众。因为真正的底层群众是不会在童话故事里抢戏的。而且她很漂亮,还有一个能够保护她而且比她亲妈还亲的死党。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父亲,她的收入比大部分的白领都高不少。
从家庭背景来说,真正的底层是蓝素诗,但是蓝素诗身上并无人间的烟火气,她就像是传说中的颜渊,孔子都要惊叹的圣贤。就算把她扔进贫民窟,那也是来人间历劫的仙子。
就像人们提起颜渊只会想到他是位安贫乐道、品德高洁的复圣,而很少将他和“可怜的穷鬼”联系在一起,蓝素诗也同样如此,我很少写她的贫苦,只着重强调了她不屈的傲骨。
所以严格来说七等分的未来并没有真正的底层,或许是因为真正的底层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也或许是我写不出底层的样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切实地感受过贫穷和落魄。
尽管我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一周只花十一块钱的经历,每天只买馒头包子回来就着之前买的蜂蜜水喝,但是我很清楚,只要我一个电话,家人就会立刻打钱过来解决我目前的窘境。
我偶尔会在路边看见穷人,但也只是内心感慨一番,然后居高临下地产生一些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的同情。
这次同样的,尽管我不知道这位小女孩的真实情况,但我依然感动于自我想象。不过我依然渴望知道真相,只是我不能确定,我内心更渴望得到哪种真相。
自从写小说之后,我热衷于跟别人打探那些相对可能会比较隐私的事情。其中包括不限于出租车和滴滴司机、奶茶店店员、便利店营业员、外卖员、护士等职业。为了避免最大程度引起他人反感,我常常会在问完之后补充一句“我是写小说的,所以想了解balabala”,总是能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这样做一来完善我的常识库,以后写到这些常见职业的时候可以更加细节一些,二来也满足了我想偷窥他人秘密的癖好。
不过之前这些人都是因为有些接触,才顺带着开口发问。这次我忍不住想要跟着这对疑似母女的两人,主动发问。她们一开始应该会觉得很疑惑,就算我猪鼻子插大葱亮出了“作家”的身份,她们也极有可能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但我不管那么多了,想着最多被骂一顿……但是最终我还是什么都没做,和那两人同一站下的地铁,然后默默地走散在人群里。
我总是想的比做得多,而且同行的还有我表弟和堂妹。
说起来,我一直是个胆小且敏感的人,常常自我意识过剩。按理说这纤细的心情不该出现在一个快要25岁的男人身上,不过我也会安慰自己这意味着我心态还年轻。(写到这时我突然反应过来,从年龄上来说,我现在的确属于“男人”,而不是一个“男生”,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我甚至还没有交过女朋友。)
我在南京上学时,曾经在晚上路过新街口,一出地铁,一旁的马路川流不息洪流滚滚,视野所及全是陌生高大的钢铁森林。而我就像一只在森林里的蚂蚁,在这冰冷的森林里很是茫然。
这里很繁华,但是和我没什么关系,我背着包站在路边,不知道往哪边走。
那种感觉很像我中学时的体育课,我一个人躺在空旷的操场上仰望蓝天,看着那深邃不可及老天爷,心里满满的畏惧。
我找不到去路,我感觉到了孤独。
在地铁上我看着那个小女孩,很自然地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的这么一句话:绵延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
当然我其实并没有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不怎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外国片,还是几十年的老片。这句台词是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
不过那却是和仰望苍穹一样的感觉,我自顾自地觉得这个小女孩就像一只在森林里迷路的蚂蚁,在深圳这钢铁洪流里被淹没,寻不见出路。
我替她感到孤独。尽管这是极为自以为是的感情,她将来可能比我有出息多了。
我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很多比她还要可怜的女孩,她们可能从小在山沟沟里打赤脚,早早地嫁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城市,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相比较之下,即使她真的贫困,那至少也是在深圳的穷人,她了解世界的精彩纷呈,没有像其他井底之蛙一样,至死都理解不了大海的浩瀚汪洋。
但说实话我并不想比较这两者谁更可怜。井底之蛙虽然无知可怜,但是它在井底可以很轻易地获得快乐。而知道真相的青蛙可能会更加痛苦,它终于见识了浩瀚汪洋,但它只是青蛙,它在这无边无垠的地方无立锥之地。
最后补充一下,那位女人身后有一个蛋糕盒,直到快下地铁,对方把蛋糕盒拎起来我才注意到。但开始我开始并未联想到那蓝色的盒子是什么,直到我到了民宿,看见一位快递小哥把一个类似的盒子送到别的房间反应过来。
原来那是蛋糕盒,或许那天是小女孩的生日,所以她的手上才会握着和她衣着打扮极不相称的昂贵奶茶。我是这么猜测的。
但是她们到底怎么样,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虽然就算不知道对我的生活也没有一丝影响。而且我很清楚,我对她的同情很大一部分是满足我对我自己的“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一心态的自我需求。
但我还是希望,她以后都能遇到好人,不会从小就生出抹不去的自卑。
————
因为仙子的读者不喜欢和正文无关的文字,所以只发在七等分里面了。当然以上文字并没有什么内容,我也不是一定要表达什么,只是和往常一样,之是一段胡言乱语的随笔。
ps:因为在旅行中的缘故,这段随笔我拖拖拉拉写了五天,我都从深圳到广州了,所以可能遗忘了一些本来想写的事情,可惜。
从厦门到深圳,第一感觉是好湿热,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初夏,而且空气粘稠。我身上只穿着一件薄毛衣和春秋季的外套,戴着口罩都觉得呼吸有些困难。
不过也正是因为深圳是热带城市,漂亮的大长腿随处可见,作为一个腿控,这里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以至于我当场就想打开boss直聘,看看深圳有什么适合我的工作。
身为一个小地方的乡下人,我一直对深圳这样的超级城市保持着穷人对人民企业家的敬畏。
以前只是在教科书和各类文章中听说他的存在,他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中国最开放的地方,是一夜崛起的奇迹之城。所以当我第一次下动车,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所幸我之前去过两次北京,所以到了深圳并没有我初入北京时那小心翼翼,彼时的我好似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处处谨慎。
深圳所有公立学校的校服是全城统一的蓝白色样式,我觉得这很值得全国推广。对于很多心思敏感地中学生来说,身上的校服赤裸裸地划分了他们的阶级,让他们早早地就意识到了做人的三六九等……当然这或许又是我高中时的自我意识过剩。
深圳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拥挤,因为到达深圳是周五的晚上,正是下班放学放假的高峰期,地铁边上排队的人极多,我排了三轮才勉强挤上车。而之前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和杭州,我从未遇到过这么拥堵的情况。
在地铁上我看见了一个小女孩,看外表大概是小学低年级。或许叫她“萝莉”更符合我平日的用词习惯,不过“萝莉”一词在我心里一直带有点软色情,而对于这位小女孩,我想更加庄重一些。
她身上穿着深圳统一的蓝白校服,可能是才放学,脏兮兮的。或许是因为白色校服的缘故,上面的尘垢格外的扎眼,好像在地上滚了好几圈。
小女孩的脚上还趿着粉红色的棉拖鞋,但是在这个湿热的城市里,棉质拖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好像是那些贫穷的拾荒者,总是穿着不合时宜的破旧的衣服。
我不是没有见过脏兮兮的小姑娘,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小孩子们无论男女总是喜欢赤着脚到处跑,也不讲究干净体面。但那是十来年前的苏北农村,而是不是在现在的深圳。
我高中毕业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也见过贫穷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但是很漂亮,典型的偏远农村的样子。我以前说过,她是我创作云月影的外表原型。
当时她和她母亲在路边卖水果,我们坐在大巴车里,她小小的身子提着水果袋子在水果摊和大巴车之间来回穿梭。但是她虽然穿着简朴或者说一看就是农村风,衣服却也是干干净净,夏天就穿着凉鞋,即使只是塑料凉鞋。
前年我在重庆,晚上同样遇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可怜小女孩,她的父母在路边推个小吃车不知在卖什么,她就在趴在一个塑料凳子上写作业。
因为附近有一座大学,所以那条路很多人,甚至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而且路边摊贩和小商店处处都亮着灯,但是那个小女孩分到的光却少得可怜,那个塑料板凳也是路边大排档常用的凳子,那种板凳面积很小,用来写作业看着就很艰难,至少我完全做不到。
当然这也不是就说对方家中一定贫穷,她的父母或许赚的不少,或许只是赚钱方式比较辛苦罢了。
说句题外话,那位重庆小女孩趴在板凳上写作业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还没有搬进县城时那乡镇老家,那时我一年级,附近的女生们放学归来,趁着天没黑,也在会家门口放一个木头凳子,然后趴在上面写作业。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省电,毕竟过去的电费也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当然,那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我曾经在书中描述过董断瑶和呜喵家门口那条老街,静谧安详,傍晚路边就有人卖大饼卖卤菜,总是没什么变化,那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家的样子。
它叫穆店乡,小时候“穆”字不会写,只写作木店。
说回到我在深圳地铁遇见的那位小女孩,她和我在云南、重庆遇到的小女孩都不同。她身上脏兮兮的,即使身上是和周围人一样的校服,也掩盖不了她的“贫穷感”,她身上那不合时宜的棉拖鞋,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只有这一双鞋子。
我忍不住观察她,就像小时候我在动物园仔细观察动物的结构。
她脸上带着口罩,但是露出的眼睛很漂亮,我想着这也是促使我观察她的原因之一。她的手上拿着一瓶不知是哪家的喝了一半的奶茶,奶茶的包装很不错,不是“杯”而是“瓶”。根据我平日的经验,这种包装的奶茶起码在二三十块钱以上,当然也有可能是以前喝完的瓶子,里面又自己装了东西。
她的身边站着的应该是她的母亲,也戴着口罩,眼角颇为苍老,而且显然她的母亲穿着也并不光鲜。
不过写到这儿,我已经忘记了她母亲穿着的是什么衣服,似乎是一件厚大褂,也可能是羽绒服。但是我记得那是粉红色的,不过上面灰蒙蒙的好似覆上了一层灰,就像是刚从工地里出来。对方手上拿着老旧型号的手机,套着它的透明手机壳早已氧化,变成那令人恶心的焦油黄,也让我看不清它的logo,尽管这只是非常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位疑似母亲的女人手上拿着一个美团外卖的头盔,或许是一个外卖员。但很失礼的是,我在注意到头盔时,第一个念头居然在想这头盔是不是她捡来的,毕竟她们母女土气的打扮真的很像我见过的拾荒者,只有拾荒者穿着才会这么乱搭且不合时宜。
她的父亲在哪?他是个好赌的人渣吗?她的母亲是外卖员吗?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女儿这么脏兮兮的?为什么二十多度的温度下还会让自己的女儿穿棉拖鞋?做外卖员应该不至于那么贫穷吧?同理就算是在深圳的工地卖力气应该也不会贫困到哪里去的吧?还是说被家庭拖累了?这个女人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就算贫穷也不至于买不起女儿的鞋子吧?还是说她们真的以捡破烂为生?
不不不,说不定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她的母亲真的是个外卖员,灰蒙蒙的厚衣服只是送买外时穿的,这小女孩身上脏兮兮的说不定是体育课上的成果,也有可能是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至于她穿着的棉拖鞋说不定也有她合理的缘由,再说哪有人穿棉拖鞋去学校的。手机壳泛黄、用老式手机又怎么了,地铁里用老款手机的人也不少。
我对这位小女孩好奇极了,对她百般猜测。心里不断地提出质疑,认同她的贫困又不断地自我否定。
造成如此矛盾的原因,还是现实和自我认知的冲突。
我通过各种文章和客观数据了解的深圳,是一个超级城市。拥有中国最尖端的科技,拥有五湖四海的英才,即使到现在我都坚定地认为,如果有一个城市能够代表中国的未来,那么它一定是深圳。
同时,我也自觉对生活足够了解,如今若是仅仅在衣着上维持一个最基本的体面,只需要少许的钱就够了。我在杭州的水果店和一个外卖小哥聊过,他们很辛苦,但是挣的不能算少。
但是母女的现状摆在我的面前,她们的衣着和周围人根本不像是一个年代的。
我曾经说过,董断瑶是底层群众。但尽管她拥有类似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却并不算底层群众。因为真正的底层群众是不会在童话故事里抢戏的。而且她很漂亮,还有一个能够保护她而且比她亲妈还亲的死党。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父亲,她的收入比大部分的白领都高不少。
从家庭背景来说,真正的底层是蓝素诗,但是蓝素诗身上并无人间的烟火气,她就像是传说中的颜渊,孔子都要惊叹的圣贤。就算把她扔进贫民窟,那也是来人间历劫的仙子。
就像人们提起颜渊只会想到他是位安贫乐道、品德高洁的复圣,而很少将他和“可怜的穷鬼”联系在一起,蓝素诗也同样如此,我很少写她的贫苦,只着重强调了她不屈的傲骨。
所以严格来说七等分的未来并没有真正的底层,或许是因为真正的底层不该出现在这本书里,也或许是我写不出底层的样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切实地感受过贫穷和落魄。
尽管我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一周只花十一块钱的经历,每天只买馒头包子回来就着之前买的蜂蜜水喝,但是我很清楚,只要我一个电话,家人就会立刻打钱过来解决我目前的窘境。
我偶尔会在路边看见穷人,但也只是内心感慨一番,然后居高临下地产生一些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的同情。
这次同样的,尽管我不知道这位小女孩的真实情况,但我依然感动于自我想象。不过我依然渴望知道真相,只是我不能确定,我内心更渴望得到哪种真相。
自从写小说之后,我热衷于跟别人打探那些相对可能会比较隐私的事情。其中包括不限于出租车和滴滴司机、奶茶店店员、便利店营业员、外卖员、护士等职业。为了避免最大程度引起他人反感,我常常会在问完之后补充一句“我是写小说的,所以想了解balabala”,总是能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这样做一来完善我的常识库,以后写到这些常见职业的时候可以更加细节一些,二来也满足了我想偷窥他人秘密的癖好。
不过之前这些人都是因为有些接触,才顺带着开口发问。这次我忍不住想要跟着这对疑似母女的两人,主动发问。她们一开始应该会觉得很疑惑,就算我猪鼻子插大葱亮出了“作家”的身份,她们也极有可能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但我不管那么多了,想着最多被骂一顿……但是最终我还是什么都没做,和那两人同一站下的地铁,然后默默地走散在人群里。
我总是想的比做得多,而且同行的还有我表弟和堂妹。
说起来,我一直是个胆小且敏感的人,常常自我意识过剩。按理说这纤细的心情不该出现在一个快要25岁的男人身上,不过我也会安慰自己这意味着我心态还年轻。(写到这时我突然反应过来,从年龄上来说,我现在的确属于“男人”,而不是一个“男生”,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我甚至还没有交过女朋友。)
我在南京上学时,曾经在晚上路过新街口,一出地铁,一旁的马路川流不息洪流滚滚,视野所及全是陌生高大的钢铁森林。而我就像一只在森林里的蚂蚁,在这冰冷的森林里很是茫然。
这里很繁华,但是和我没什么关系,我背着包站在路边,不知道往哪边走。
那种感觉很像我中学时的体育课,我一个人躺在空旷的操场上仰望蓝天,看着那深邃不可及老天爷,心里满满的畏惧。
我找不到去路,我感觉到了孤独。
在地铁上我看着那个小女孩,很自然地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的这么一句话:绵延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
当然我其实并没有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不怎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外国片,还是几十年的老片。这句台词是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
不过那却是和仰望苍穹一样的感觉,我自顾自地觉得这个小女孩就像一只在森林里迷路的蚂蚁,在深圳这钢铁洪流里被淹没,寻不见出路。
我替她感到孤独。尽管这是极为自以为是的感情,她将来可能比我有出息多了。
我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很多比她还要可怜的女孩,她们可能从小在山沟沟里打赤脚,早早地嫁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城市,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相比较之下,即使她真的贫困,那至少也是在深圳的穷人,她了解世界的精彩纷呈,没有像其他井底之蛙一样,至死都理解不了大海的浩瀚汪洋。
但说实话我并不想比较这两者谁更可怜。井底之蛙虽然无知可怜,但是它在井底可以很轻易地获得快乐。而知道真相的青蛙可能会更加痛苦,它终于见识了浩瀚汪洋,但它只是青蛙,它在这无边无垠的地方无立锥之地。
最后补充一下,那位女人身后有一个蛋糕盒,直到快下地铁,对方把蛋糕盒拎起来我才注意到。但开始我开始并未联想到那蓝色的盒子是什么,直到我到了民宿,看见一位快递小哥把一个类似的盒子送到别的房间反应过来。
原来那是蛋糕盒,或许那天是小女孩的生日,所以她的手上才会握着和她衣着打扮极不相称的昂贵奶茶。我是这么猜测的。
但是她们到底怎么样,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虽然就算不知道对我的生活也没有一丝影响。而且我很清楚,我对她的同情很大一部分是满足我对我自己的“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一心态的自我需求。
但我还是希望,她以后都能遇到好人,不会从小就生出抹不去的自卑。
————
因为仙子的读者不喜欢和正文无关的文字,所以只发在七等分里面了。当然以上文字并没有什么内容,我也不是一定要表达什么,只是和往常一样,之是一段胡言乱语的随笔。
ps:因为在旅行中的缘故,这段随笔我拖拖拉拉写了五天,我都从深圳到广州了,所以可能遗忘了一些本来想写的事情,可惜。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