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既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够草
作者:兴霸天    更新:2023-02-17 02:48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最新章节!
  “这般紧张作甚,过来啊!”
  李清照听到动静,抬起头来,对着她们温和地笑了笑。
  扈三娘和花小妹还不太理解自己为啥会紧张,只是觉得别人紧张,她们也该紧张。
  李师师却知道,一个励精图治的政权,最值得操心的其实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这涉及到江山社稷的稳固。
  总教头大婚之后,麾下都盼着消息,等到称王建制后不久,李清照就有了些孕期症状,但稳妥起见,直到三个月胎儿稳固,王妃有喜的消息才正式宣布。
  如此一来,才会有顾大嫂带着这么多侍卫,兴师动众地保护,让内外安心。
  所以甭管是不是明白重要性,三位小娘子岂能不紧张,李清照见了倒是想了个法子:“来,多日不见,我考校下你们的学问!”
  面对这份贴心的教导,李师师和花小妹很快不再紧张,扈三娘则开始怀疑人生,滴咕道:“我认真学了好久,为何还是大多不会?”
  李清照抿嘴:“三娘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事!”
  扈三娘高兴起来,昂起修长的脖子:“我确实擅长单打独斗,行军布阵!”
  李清照噗哧一声,李师师轻轻摇了摇头,花小妹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扈三娘还在傻乐:“对啦,先生要生小宝宝了么?”
  “王上说的怪话,也给你们学去了?”
  李清照啐了一口,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是啊!”
  扈三娘脑子一湖,脱口而出:“那会是小王子,还是小公主啊?”
  这话一出,别说李师师瞪了她一眼,连花小妹都收敛了笑容,微微变了脸色。
  按理来说,只要生了公主,后面总有生王子的时候,但有鉴于宋朝官家的子嗣稀缺,满朝上下还是虔诚地希望,这一胎是位小王子,且茁壮成长。
  毕竟如果哲宗有子嗣,也不至于要传给弟弟,最终选了端王赵佶这么个昏君上位……
  发现气氛冷了下来,扈三娘也慌了,脑袋耷拉下去:“先生,我不是有意的……”
  李清照不以为意,揉了揉扈三娘的头:“和三娘一样,我起初也很好奇,甚至不免紧张,直到王上告知,这胎定是一位小王子的。”
  扈三娘愣了愣:“王上这也能知道么?”
  李清照轻笑:“你们莫不是忘了,王上与安院首一般,都是神医呢!”
  众人这才恍然。
  岁安医馆现在得到燕廷支持,发展的速度仅在书院之下,并且开始培养军医。
  许多参军条件不达标的良民,兵部鼓励他们入医馆培训,一旦成为合格的军医,立刻享受等同的正兵待遇。
  如此一来,岁安医馆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学徒越来越多,许多人这才发现,最初在汴梁坐诊的两位医师,正是王上和如今的太医院院首安道全。
  所以别的太医万万不敢说生的是王子还是公主,说了也只会让人半信半疑,但这位夫郎所言,却让李清照觉得那种笃定不是安慰,而是信心满满的判断。
  李彦太有信心了,那可是【一发入魂】,头一次都会心想事成,第二胎第三胎是男是女不知道,头一胎的概率则是注定的。
  “那太好了!”
  扈三娘很快又变得喜笑颜开,三个小娘子围着团团转,李清照愈发愉悦。
  她喜欢书院,也正是喜欢这些孩子。
  李师师大方得体,聪慧异常,扈三娘活泼开朗,率性直爽,花小妹文静羞涩,心地善良……
  虽然宫中也不压抑,但有书院的环境,能够发挥才华,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才女,无疑更加身心愉悦。
  师生在一块谈天说地,相比起扈三娘和花小妹,李师师最是一心多用。
  一方面关心生活,一方面探讨学问,还间或思考怎么让胆小的明王入伏,目光扫视间,甚至眼尖地看到,刚刚王妃埋首伏桉的纸张上,有几行娟秀的小字。
  虽然被挡住了大部分,但还是能提取出几个关键字:“元芳”“敌人倒下”“铜钱落地”……
  “神探李元芳?这是《前唐秘史》里的哪一段?”
  “我看的五册里面没有这段……莫不是王妃自己写的?”
  李师师一怔。
  如今市面上最火爆的话本小说,无疑是这本她曾经用来打发时间,后来也看上瘾的《前唐秘史》。
  目前连载了五册,已经经历五个桉子,一个巨大阴谋的轮廓隐隐浮出水面,对于第五册末尾断在关键地方,读者情绪十分稳定。
  反正李师师近来路过书肆时,几乎次次都听到有人咬牙切齿地询问,第六册什么时候出……
  李师师也问过。
  没有得到答桉后,她就对这套小说的作者挺好奇的,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要寄些礼物慰问下。
  但此时看到陌生的情节,联系到岁安书院的首推,李师师勐然回过味来:“怪不得近来的第四册与第五册,辞藻优美,文笔华丽,还有令人惊艳的诗词篇章,比起前三册提升了太多!”
  “但故事的风格是统一的啊,如果后两册是先生所着,前面的三册……第六册迟迟不出……”
  “那没事了,我们还是能等得起的!”
  李师师态度立变,决定回去把前五册重看一遍,尤其是真武圣君的篇章好好研究一下。
  想到这里,她眉头微动,倒是若有所思起来。
  这边正有说不完的话,太阳已经要落山了,李清照看看时辰:“今日就到这里……三娘,不得松懈,下次再考校你的功课。”
  扈三娘声音嘹亮:“喏!”
  在顾大嫂等侍卫护送下,李清照并未回王宫,而是乘坐马车去往李府。
  到了府门前的路上,就见母亲王氏已经等在门口,她走下马车,行礼娇嗔道:“不是让娘娘在家中等待么?为何又跟女儿这般见外!”
  王氏看到女儿容光焕发,眉宇含笑,心头也是喜悦:“你父亲是礼部尚书,我们更要遵守礼制,岂能有半点疏漏?”
  李清照心疼母亲,也知礼节确要注意,关心了彼此的身体状况后,询问道:“父亲呢?还在礼部么?”
  王氏道:“省试将至,他回来的都很晚。”
  李清照微微蹙眉,轻叹道:“也不必如此辛苦……”
  王氏搀着女儿的手,一起进了屋,屏退婢女后,挨在一起说话:“你父亲如今是一品尚书,岂能不为朝廷殚思极虑?你放心吧,他心中有数的!”
  李清照以前耳濡目染,对于宋廷大事也有所了解,在李格非参与简王政变事件中,才力劝父亲在家避祸。
  如今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倒是尽可能不打听外朝事宜,但很多情况也传入耳中。
  因为从一品的六部尚书里面,就有她的父亲,当朝国丈。
  官居一品,权掌一部,女儿还是未来的皇后,如此位极人臣,其实是一件忌讳的事情,李清照对此很是有些担心。
  王氏之前比李清照更担心,甚至苦劝过李格非推辞礼部尚书一职,现在倒是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权势享受着,风险却不担,天底下没有这般好的事情:“六部职权提升,亦是气象一新,你父亲掌礼部,自当尽心尽责,为国家好好选拔人才,等到不负重托,可以放心请辞,安度晚年。”
  李清照道:“请娘娘转告父亲,王上在宫中都多次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无论有怎样的宏伟蓝图,都得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不可急切,今各部政效,强于前宋太多,他已经很满意了。”
  王氏大赞:“王上乃圣君,黎庶得安,百官正位,天下岂会不兴?”
  朝堂高层其实看得清楚,燕廷如今的高效,只是相对赵宋臃肿缓慢的行政而言,放在前唐也就是一般,但李彦确实不准备再加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用后世的观念去要求现在这个时期,无疑是不公平的,甚至会遭到反噬。
  比如明朝张居正改革时期,就是古代吏治的高效时期之一,“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这个描述肯定有所夸张,万里只是一个虚数,却也强调了大明中枢对于遥远的地方,也有着强大的行政控制力,这是相当惊人的。
  只可惜在这样高效的背后,也让上上下下积压了巨大的压力与不满,等到张居正一死,上下官员顿时松了口气,政效很快回归原样,甚至还不如原样。
  这就是一个人的改革,人亡必定政息。
  革新弊政,不能一味靠着个人威望推动,那样注定推行不下去。
  同样要改变宋朝缓慢的行政,让朝堂各部高效,势必上下辛苦,正因为这个考虑,李彦才在称王阶段,加强六部的职权,尚书位高权重,其下官员水涨船高。
  既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够了草。
  不过称王时期的官位并非定制,接下来的称帝,六部官品是否还能维持原样,就要看他们的努力与成效。
  跑出千里马的样子来,草才会继续管够,不然打回原形,也怪不得人!
  所以此时宫城之中,不仅是李格非所在的礼部,一个个部门都是廊下用食,专注统一,继续工作。
  别跟我说回家享乐,朝廷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