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招揽】
作者:水鬼游魂 更新:2022-04-06 00:37
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Www。Biquku。La@
说这话的是《三国》里的吕蒙,而对象是鲁肃。都是历史上牛逼哄哄的大人物。
而作为一个听众,王学谦却面对张学良滔滔不绝的口若悬河,顿时也生出这种感觉。可是他知道,这种感觉是虚假的粉饰而已,张学良的水平还没有到能够对着王学谦侃侃而谈经济体制的演变这样的大话题。
换一个人,如果换成是卫挺生、宋子文、马寅初中的任何一个人,倒还差不多。
这并不是王学谦看不起张学良,因为这个转变是在太短,短暂到让他觉得不切实际。从一个经济学的小白,到能够缝隙国际局势的大能,而中间只有间隔了三天的时间,连傻子都知道这里面有猫腻。
王学谦的心底甚至能够断定,张学良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了马寅初的传声筒。
这孩子,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心思也太单纯了一点……
张学良还不知道王学谦对他的评价,看见王学谦嘴角的微笑浅了下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凝重。张学良这才感觉到了不对劲,似乎他说的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可硬生生被当成了自己的感悟,说不心虚,那是假的。可真要说心虚,他也不知道错在了哪儿?
他也不想想,这几天马寅初给他讲的都是些什么?为什么他刚刚有一点念头,觉得东北的大豆生意可以为之。忽然间,马寅初的研究都铺天盖地的都是这些东西?
东三省已经俨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豆产区,在缺少化肥的时代,肥沃的土地是高产和优质的保证,而东三省恰恰不缺的就是肥沃的黑土地。
远超本地市场几千几万倍的产量。绝对不是眼下的东三省能够吃得下去的,必然成为大豆输出的最大原材料市场。谁能掌握这部分市场,谁就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接下来加工,销售市场,都是围绕着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做文章……
等于是张学良想什么,马寅初就能拿出他感兴趣的东西。一步又一步地引导对方的思维。
话不多,但都是画龙点睛,拨云见日的点缀,缺少不得。
这世间有这么多的巧合吗?
可马寅初又非常隐蔽的将自己隐藏在引导者的位置,所有的想法都是张学良灵光突现的总结。这也是张学良在王学谦的面前能够自信满满的描述出一片广阔的远景来,其实说的都是马寅初的想法。
一个对经济学毫无接触的人,在几天之后,凭借一本通俗普及的小册子,还有名师三天的教导。就能侃侃而谈?将产地控制,从源头开始垄断,一直到加工,销售,包括银行的资金挑拨和周转,等等说的头头是道。有这样的人吗?
这已经不是天才了,而是妖孽。
张学良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悟性,他也成不了妖孽。
他或许很聪明。但绝对还没有聪明到这个份上。
原因只有一个,张学良被当成马寅初的枪使唤了。可让王学谦不解的是,马寅初为什么不来当着面和他说?他本来就是自己的经济高参,参与浙江经济的宏观政策的制定,难道两人出现了隔阂不成?
王学谦随后否定了这个推断,两人之间出现隔阂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马寅初可能是隐晦的表示。他要走。
去哪里?
如果马寅初去想去美国的话,他肯定会当面和王学谦说,这中间他们中间没有分歧。如果马寅初要是想去民国的其他地方,就难说了。知遇之恩不敢说,王学谦对马寅初不薄。那是敢拍着胸脯说的。可马寅初还执意要走,那么只有一个肯能,他觉得上海禁锢了他的名气。一个经济学家,不同于文学家和科学家,前者可以通过出版的小说来积攒名望,后者可以通过研究来厚积薄发。
而经济学家却有点像是纵横家,流派很多,著作又多半晦涩难懂,读的人不多。
那么就需要一个宽阔的平台来推销自己的学说,获得足够多的名望,从而成为大部分都认同的真理。
上海,拥有民国最大的市场,金融体系,还有最大的港口,但唯独缺了一点对学者最具吸引力的东西,文化中心。
只有在文化中心,获得足够多的名望,一个学者才能拥有获得整个国家高层的赏识,从而将自己的学术变成政策,推销到整个国家层面。而经济学家正是最依赖国家层面的推广的一类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存在对与错,只有国家权力机构认可之后,才能获得推行的机会。
“王哥!”
张学良见沉默不语的王学谦,紧张的叫了一声,声音都带着颤音。
王学谦惊醒之后,才发现,原来张学良踟蹰不安的坐在他的对面,像是说错了什么话似的,他尴尬的笑一笑:“汉卿,还请见谅,刚才有些走神了。”
“王哥,刚才我说的豆油托拉斯……”
王学谦耷拉下眼皮,细声细语道:“我要好好想一想。”动辄数千万的资金,运作起来非常麻烦,因为需要掌握整个产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
这可要比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挂牌交易难的多。
张学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虽然非常期待王学谦能够爽快的答应下来,可他也知道,牵涉越多,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大宗商品交易,答应的越是爽快,反悔的可能就越大。
反倒是王学谦这样细声细语的沉着冷静的思考,更加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
王学谦换了一个话题,试探的问了张学良一个问题:“汉卿,和马教授接触了几天,你觉得马教授这个人如何?”
张学良笑着回答:“老师是一个非常诙谐,没有架子的博学之士。汉卿能够拜入门下受益良多。只不过,最近老师的脸上好像带着一些忧愁,这让做弟子的很为难。”
“你有什么为难的?”
王学谦笑道,心头却更加认可了自己的推断。马寅初动身去燕京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很可能是这个秋天。
张学良还是一个没定性的年纪,表面的沉着冷静。一多半是被军营的枯燥生活被硬生生的逼出来的,而另外的一小半,估计是装出来的。他这个年纪,就应该是张扬的性格,却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稳重感,可心性还没有到这个份上,会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
好在他在王学谦面前不需要用伪装来掩饰年龄的青涩和经验的不足,
反而举止之间多了一些年轻人的活跃,只不过很快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头。会很不自然的掩饰过去。
当他发现坐在面前的是像大哥一样的王学谦,所处的环境是在张园,而不是奉天的大帅府的时候,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了下来。
张学良有点莫名的躁动,吃不准的问:“王哥,你觉得老师可能答应我的邀请,来奉天吗?”
“奉天?”王学谦不觉有些纳闷,好笑道:“他可没有当官的官瘾。”
眼下的东北。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当然,民国能说的上来的大学也没有几所。可在学者的眼中。眼下的奉天无疑是学术界的荒漠,再说,有能力,有名望的学者也不认可东北的地位,就算是说这片白山黑土之间是学术荒漠也不为过。
再说,马寅初为什么不当官。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知道自己的性格如果当官会死的很惨,没朋友,没有同僚,满世界望去。都是敌人……
这种场景让他想想也就罢了,真要去做,那真是不知死活了。
所以,马寅初就没有表现过要当官的意愿,就算是王学谦邀请,也也会断然拒绝。不过他不介意当高官的高参之类的谋士,一来不用和官场有太多的牵扯;二来,工作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张学良读懂了王学谦话中的意思,不觉有点赧然道:“其实家父有感于东三省没有一所综合大学,筹备创办东北大学,而我很可能会统筹大学的筹备工作。”
“你当校长?”
王学谦小小的吃惊了一下。
因为民国的办学思想来源于华夏千古不变的办学理念,校长人选非才学兼备的大儒不可。比如清华的唐国安,毕业耶鲁大学,是留美幼童成员;蔡元培就更不用介绍了;于右任创办复旦,本身就是学贯中西的社会名流;南开的张伯苓,师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大师杜威……
张学良是谁?
张作霖的儿子,其他的没有了。
才二十二岁的张学良出任一所大学的校长,本身就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上了,在同行们眼中,用乳臭未干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这家伙竟然还不知道低调,还想招揽人才,谁会信服?
王学谦仅仅一个诧异的反问,就让张学良有种无地自容的惶恐,他似乎也感觉到自己孟浪了,只能拿张作霖出来说事:“家父觉得东三省创办大学,颇为不易,而大学创办资金的充裕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创办质量,所以才让我做好这个大总管的工作。其实……其实,我也觉得当校长有点过于显眼了。”
张学良似乎觉得王学谦有些意犹未尽,试探的问道:“王哥,你为什么不当大学的校长呢?按照您的学识,出任浙江大学的校长,绰绰有余。”
王学谦摆摆手道:“我可不成,主要是身份不允许,能力上可能也有些欠缺。”
见张学良羞愤欲死的样子,王学谦这才感觉到有点过头了,他就是再不济,也是堂堂的留美博士,全民国都没有多少的西贝货……错了,是稀罕货。
一等一的含金量十足,出任大学校长,也不会太突兀。
可连他都说自己不配出任大学校长,张学良可怎么办?显然,东北大学和讲武堂一样,都是张作霖给张学良创造班底的一个机构,选拔人才的一个场所。
张学良当校长,理所当然。
王学谦总不能说:汉卿,你这不要脸的,中学毕业就想要当大学校长……之类的话。想了想,他才解释道:“华夏创办大学的思潮很多沿袭了古代书院的山长,也就是校长,叫法不同而已。校长不仅仅是才学出众之辈,还需要有足够的名望,才能让一所大学拥有足够的知名度。不然对于大学本身,还有出任校长的那个人,都是损害。而官员出任大学校长,有邀买献媚之嫌,也不适合出任大学的校长。”
“国内眼下的办学思潮,有大量派系,教授办学,学术自由;还有就是行政办学,统筹规划。后者更多的服务于政府,缺乏自古崇尚的大学氛围……”
张学良有种茅塞顿开的明悟,和王学谦交往越长,越有一种依赖感。就像是面对大哥一样的感觉,让他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他从小就是张作霖认定的继承人,随着张作霖手上的权柄越来越重,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年轻人,以前还是一个少年来说,有些残酷。
可张作霖别无选择,张学良是他的长子。
张学良也别无选择,除非他让年纪比他还要小的弟弟承担这份重担。他虽然年轻,但也不是那些愚钝之辈,很快明白了王学谦委婉的表达,果断道:“回去我就和家父说明,其实家父心目中还有一个人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他是家父身边的左膀右臂,政务繁忙,家父是担心他的身体,有所考虑。”
“奉天省长王永江?”王学谦不难猜到张作霖中意的办学人才,只不过他觉得王永江这个人还差一点。
“王哥真是足不出户,却知晓天下事。”张学良称赞了一句。
可王学谦随后说道:“这个人不行。”
张学良瞪大眼珠子,很想说,这人在东三省老牛逼了,可问题是王学谦看的是天下,而不是金城的名秀才王永江。或许这个人很有本事,但绝对支撑不起一所大学的底蕴,王学谦想了想,说出来一个人的名字,差点把张学良给吓尿了。
张学良古怪的看着王学谦,心说:哥,你可真敢想!(未完待续。。)
Www。Biquku。La@
说这话的是《三国》里的吕蒙,而对象是鲁肃。都是历史上牛逼哄哄的大人物。
而作为一个听众,王学谦却面对张学良滔滔不绝的口若悬河,顿时也生出这种感觉。可是他知道,这种感觉是虚假的粉饰而已,张学良的水平还没有到能够对着王学谦侃侃而谈经济体制的演变这样的大话题。
换一个人,如果换成是卫挺生、宋子文、马寅初中的任何一个人,倒还差不多。
这并不是王学谦看不起张学良,因为这个转变是在太短,短暂到让他觉得不切实际。从一个经济学的小白,到能够缝隙国际局势的大能,而中间只有间隔了三天的时间,连傻子都知道这里面有猫腻。
王学谦的心底甚至能够断定,张学良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了马寅初的传声筒。
这孩子,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心思也太单纯了一点……
张学良还不知道王学谦对他的评价,看见王学谦嘴角的微笑浅了下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凝重。张学良这才感觉到了不对劲,似乎他说的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可硬生生被当成了自己的感悟,说不心虚,那是假的。可真要说心虚,他也不知道错在了哪儿?
他也不想想,这几天马寅初给他讲的都是些什么?为什么他刚刚有一点念头,觉得东北的大豆生意可以为之。忽然间,马寅初的研究都铺天盖地的都是这些东西?
东三省已经俨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豆产区,在缺少化肥的时代,肥沃的土地是高产和优质的保证,而东三省恰恰不缺的就是肥沃的黑土地。
远超本地市场几千几万倍的产量。绝对不是眼下的东三省能够吃得下去的,必然成为大豆输出的最大原材料市场。谁能掌握这部分市场,谁就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接下来加工,销售市场,都是围绕着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做文章……
等于是张学良想什么,马寅初就能拿出他感兴趣的东西。一步又一步地引导对方的思维。
话不多,但都是画龙点睛,拨云见日的点缀,缺少不得。
这世间有这么多的巧合吗?
可马寅初又非常隐蔽的将自己隐藏在引导者的位置,所有的想法都是张学良灵光突现的总结。这也是张学良在王学谦的面前能够自信满满的描述出一片广阔的远景来,其实说的都是马寅初的想法。
一个对经济学毫无接触的人,在几天之后,凭借一本通俗普及的小册子,还有名师三天的教导。就能侃侃而谈?将产地控制,从源头开始垄断,一直到加工,销售,包括银行的资金挑拨和周转,等等说的头头是道。有这样的人吗?
这已经不是天才了,而是妖孽。
张学良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悟性,他也成不了妖孽。
他或许很聪明。但绝对还没有聪明到这个份上。
原因只有一个,张学良被当成马寅初的枪使唤了。可让王学谦不解的是,马寅初为什么不来当着面和他说?他本来就是自己的经济高参,参与浙江经济的宏观政策的制定,难道两人出现了隔阂不成?
王学谦随后否定了这个推断,两人之间出现隔阂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马寅初可能是隐晦的表示。他要走。
去哪里?
如果马寅初去想去美国的话,他肯定会当面和王学谦说,这中间他们中间没有分歧。如果马寅初要是想去民国的其他地方,就难说了。知遇之恩不敢说,王学谦对马寅初不薄。那是敢拍着胸脯说的。可马寅初还执意要走,那么只有一个肯能,他觉得上海禁锢了他的名气。一个经济学家,不同于文学家和科学家,前者可以通过出版的小说来积攒名望,后者可以通过研究来厚积薄发。
而经济学家却有点像是纵横家,流派很多,著作又多半晦涩难懂,读的人不多。
那么就需要一个宽阔的平台来推销自己的学说,获得足够多的名望,从而成为大部分都认同的真理。
上海,拥有民国最大的市场,金融体系,还有最大的港口,但唯独缺了一点对学者最具吸引力的东西,文化中心。
只有在文化中心,获得足够多的名望,一个学者才能拥有获得整个国家高层的赏识,从而将自己的学术变成政策,推销到整个国家层面。而经济学家正是最依赖国家层面的推广的一类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存在对与错,只有国家权力机构认可之后,才能获得推行的机会。
“王哥!”
张学良见沉默不语的王学谦,紧张的叫了一声,声音都带着颤音。
王学谦惊醒之后,才发现,原来张学良踟蹰不安的坐在他的对面,像是说错了什么话似的,他尴尬的笑一笑:“汉卿,还请见谅,刚才有些走神了。”
“王哥,刚才我说的豆油托拉斯……”
王学谦耷拉下眼皮,细声细语道:“我要好好想一想。”动辄数千万的资金,运作起来非常麻烦,因为需要掌握整个产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
这可要比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挂牌交易难的多。
张学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虽然非常期待王学谦能够爽快的答应下来,可他也知道,牵涉越多,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大宗商品交易,答应的越是爽快,反悔的可能就越大。
反倒是王学谦这样细声细语的沉着冷静的思考,更加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
王学谦换了一个话题,试探的问了张学良一个问题:“汉卿,和马教授接触了几天,你觉得马教授这个人如何?”
张学良笑着回答:“老师是一个非常诙谐,没有架子的博学之士。汉卿能够拜入门下受益良多。只不过,最近老师的脸上好像带着一些忧愁,这让做弟子的很为难。”
“你有什么为难的?”
王学谦笑道,心头却更加认可了自己的推断。马寅初动身去燕京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很可能是这个秋天。
张学良还是一个没定性的年纪,表面的沉着冷静。一多半是被军营的枯燥生活被硬生生的逼出来的,而另外的一小半,估计是装出来的。他这个年纪,就应该是张扬的性格,却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稳重感,可心性还没有到这个份上,会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
好在他在王学谦面前不需要用伪装来掩饰年龄的青涩和经验的不足,
反而举止之间多了一些年轻人的活跃,只不过很快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头。会很不自然的掩饰过去。
当他发现坐在面前的是像大哥一样的王学谦,所处的环境是在张园,而不是奉天的大帅府的时候,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了下来。
张学良有点莫名的躁动,吃不准的问:“王哥,你觉得老师可能答应我的邀请,来奉天吗?”
“奉天?”王学谦不觉有些纳闷,好笑道:“他可没有当官的官瘾。”
眼下的东北。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当然,民国能说的上来的大学也没有几所。可在学者的眼中。眼下的奉天无疑是学术界的荒漠,再说,有能力,有名望的学者也不认可东北的地位,就算是说这片白山黑土之间是学术荒漠也不为过。
再说,马寅初为什么不当官。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知道自己的性格如果当官会死的很惨,没朋友,没有同僚,满世界望去。都是敌人……
这种场景让他想想也就罢了,真要去做,那真是不知死活了。
所以,马寅初就没有表现过要当官的意愿,就算是王学谦邀请,也也会断然拒绝。不过他不介意当高官的高参之类的谋士,一来不用和官场有太多的牵扯;二来,工作自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张学良读懂了王学谦话中的意思,不觉有点赧然道:“其实家父有感于东三省没有一所综合大学,筹备创办东北大学,而我很可能会统筹大学的筹备工作。”
“你当校长?”
王学谦小小的吃惊了一下。
因为民国的办学思想来源于华夏千古不变的办学理念,校长人选非才学兼备的大儒不可。比如清华的唐国安,毕业耶鲁大学,是留美幼童成员;蔡元培就更不用介绍了;于右任创办复旦,本身就是学贯中西的社会名流;南开的张伯苓,师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大师杜威……
张学良是谁?
张作霖的儿子,其他的没有了。
才二十二岁的张学良出任一所大学的校长,本身就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上了,在同行们眼中,用乳臭未干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这家伙竟然还不知道低调,还想招揽人才,谁会信服?
王学谦仅仅一个诧异的反问,就让张学良有种无地自容的惶恐,他似乎也感觉到自己孟浪了,只能拿张作霖出来说事:“家父觉得东三省创办大学,颇为不易,而大学创办资金的充裕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创办质量,所以才让我做好这个大总管的工作。其实……其实,我也觉得当校长有点过于显眼了。”
张学良似乎觉得王学谦有些意犹未尽,试探的问道:“王哥,你为什么不当大学的校长呢?按照您的学识,出任浙江大学的校长,绰绰有余。”
王学谦摆摆手道:“我可不成,主要是身份不允许,能力上可能也有些欠缺。”
见张学良羞愤欲死的样子,王学谦这才感觉到有点过头了,他就是再不济,也是堂堂的留美博士,全民国都没有多少的西贝货……错了,是稀罕货。
一等一的含金量十足,出任大学校长,也不会太突兀。
可连他都说自己不配出任大学校长,张学良可怎么办?显然,东北大学和讲武堂一样,都是张作霖给张学良创造班底的一个机构,选拔人才的一个场所。
张学良当校长,理所当然。
王学谦总不能说:汉卿,你这不要脸的,中学毕业就想要当大学校长……之类的话。想了想,他才解释道:“华夏创办大学的思潮很多沿袭了古代书院的山长,也就是校长,叫法不同而已。校长不仅仅是才学出众之辈,还需要有足够的名望,才能让一所大学拥有足够的知名度。不然对于大学本身,还有出任校长的那个人,都是损害。而官员出任大学校长,有邀买献媚之嫌,也不适合出任大学的校长。”
“国内眼下的办学思潮,有大量派系,教授办学,学术自由;还有就是行政办学,统筹规划。后者更多的服务于政府,缺乏自古崇尚的大学氛围……”
张学良有种茅塞顿开的明悟,和王学谦交往越长,越有一种依赖感。就像是面对大哥一样的感觉,让他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他从小就是张作霖认定的继承人,随着张作霖手上的权柄越来越重,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年轻人,以前还是一个少年来说,有些残酷。
可张作霖别无选择,张学良是他的长子。
张学良也别无选择,除非他让年纪比他还要小的弟弟承担这份重担。他虽然年轻,但也不是那些愚钝之辈,很快明白了王学谦委婉的表达,果断道:“回去我就和家父说明,其实家父心目中还有一个人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他是家父身边的左膀右臂,政务繁忙,家父是担心他的身体,有所考虑。”
“奉天省长王永江?”王学谦不难猜到张作霖中意的办学人才,只不过他觉得王永江这个人还差一点。
“王哥真是足不出户,却知晓天下事。”张学良称赞了一句。
可王学谦随后说道:“这个人不行。”
张学良瞪大眼珠子,很想说,这人在东三省老牛逼了,可问题是王学谦看的是天下,而不是金城的名秀才王永江。或许这个人很有本事,但绝对支撑不起一所大学的底蕴,王学谦想了想,说出来一个人的名字,差点把张学良给吓尿了。
张学良古怪的看着王学谦,心说:哥,你可真敢想!(未完待续。。)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