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 更新:2021-11-05 21:02
《游园惊梦》这篇小说是我十几年前在《现代文学》发表的。当时我正着迷于昆曲,又有感于我国传统戏剧艺术之式微,乃创作《游园惊梦》。昆曲兴起于明朝中期,独霸中国剧坛近三百年,经过无数文学家、音乐家及戏剧家的千锤百炼,凝聚成一种最精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可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到了乾隆年间,渐为皮黄取代。民国以来,除了梅兰芳的几出昆曲戏目如《思凡》、《刺虎》、《游园惊梦》等,还能在菊坛一放异彩外,其余大多打入冷宫。记得十余年前初次接触昆曲,立刻震慑于其艺术之精美,复又为其没落而痛惋。当时我正在研究明代大文学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这一则爱情征服死亡、超越时空的故事,是我国浪漫文学传统的一座里程碑,其中《惊梦》一折,达到了抒情诗的巅峰。由于昆曲《游园惊梦》及传奇《牡丹亭》的激发,我便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两出戏剧的境界,这便是我最初写《游园惊梦》的创作动机。
《游园惊梦》的故事非常简单,是叙述一位昆曲艺人,在一个宴会中,重逢故旧,宴会余兴节目,有人清唱昆曲《游园惊梦》,触发了这位艺人今昔之感。这篇小说的故事性薄弱,着重于抒情与诗意的气氛酿造。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篇短篇小说,前后写过五遍。因为头三遍都用传统叙述法,无法写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段,一直到我尝试用意识流的手法,才打破时空限制,将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情节中。可以说,昆曲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灵感泉源。
小说与戏剧的关系,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有些小说只要加些舞台导演,就可以改成很完整的戏剧了,有的小说却绝对无法搬上舞台。狄更斯的小说改成舞台剧及电影都很成功,因为他的小说人物有趣,情节热闹,引人入胜。加缪的《局外人》搬上银幕,却闷得人昏昏欲睡。好小说家,不一定能写得出好剧本。美国一代宗师亨利?詹姆士尝试写舞台剧,上演到一半,已经有人离场。大师一生引以为憾。英国毛姆的小说,不及詹姆士远甚,但他的剧本,风靡一时,他把他自己一篇小说《雨》改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历月不衰。
我的小说《游园惊梦》搬上舞台,却有点出人意料之外。一九七九年八月,香港政府举行首届“中文文学周”,邀请我参加香港小说评选,同时香港艺术中心上演由我小说改编成的舞台剧《游园惊梦》及《谪仙记》。《游园惊梦》是由以香港大学师生为主的“海豹剧团”演出,黄清霞博士导演,编剧大多按照小说原著形式。因为演员不谙昆曲,所以昆曲部分只好用配音,没有完全发挥昆曲的戏剧潜力;但导演手法颇新颖,演员称职,尤其是女主角非常卖力,观众反应热烈,两天都是满场。香港报纸的报导,亦颇称许。我回到台湾,跟台湾文化界的朋友论及此事,大家异口同声都说:“为什么不把《游园惊梦》搬回到台湾来演?”我想想也有道理,当时新象活动推展中心的樊曼侬也在场,我们便一言为定,由“新象”出面制作。没想到这个计划传出去,马上得到海内外文化人士空前的热烈支持。大家都认为,台湾的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已经达到可以推展舞台剧的阶段,而且国内戏剧界多年的努力,台前台后各种人员已经有所训练,此时发展戏剧,应该恰逢其时。有了此一信念,我们便开始分头进行工作,为《游园惊梦》的演出而积极筹备。
首先是导演人选。因为《游园惊梦》的演出构想,是将传统融于现代,导演不仅需要精于西方现代舞台,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尤其是昆曲,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一位人选实在难寻。我们非常幸运,得到了杨世彭博士的全力支持。杨世彭毕业于台大外文系,赴美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专攻戏剧,执教于夏威夷大学期间,曾训练美国学生演出京戏《乌龙院》,得到全美学生戏剧比赛冠军。赴美京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演出,并由美国公共电视台转播。在美国戏剧界,亚洲人能获此殊荣,得来不易。后杨世彭转到科罗拉多大学戏剧系,曾任该系系主任多年,并主持科州莎士比亚节,每年夏季导演多出莎剧。去年杨世彭应香港政府邀请,赴香港在大会堂演出中文莎剧《驯悍记》,因为演出盛况空前,香港政府聘请杨世彭为艺术主任。杨世彭在百忙中,承担下《游园惊梦》的导演任务,除了他对《游园惊梦》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外,也因为他在国外多年,导演过不少西洋戏剧,非常希望将他的经验才华贡献给自己的国家,所以才毅然答应回国挑起导演的重担。我们在旧金山会面,在旅馆里商讨了一整天,两人取得了默契,共同将《游园惊梦》的剧本编了出来。
其次是演员。这个剧本的演员也是非同寻常,两位女主角,除了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外,一位须会唱昆曲,另一位要唱花衫,而且最重要还要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一位雍容华贵,一位明艳飞扬。又算我们幸运,找到了卢燕及胡锦,两位女士担任《游园惊梦》的女主角,实在不作第二人想。而且两人一口答应,卢燕将从美国不远千里归来共襄盛举。
“新象”的主持人许博允对艺术推展的狂热是筹备《游园惊梦》演出的主要动力。他四处奔走集合了国内一流的舞台剧人才,共同支援我们的计划。舞台设计是聂光炎先生,因为剧中需用多媒体来协助剧情发展,舞台设计相当复杂。聂光炎初步的构想是将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完全中国的,亦是现代的。届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亦将拔刀相助,有了这么多文化人士的支持合作,又承《中国时报》、《联合报》、皇冠出版社对这一舞台剧的演出,慷慨予以财务上的援助,我们的筹备计划才得初步成型。
因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动员了海内外这么多一流文化人才,我们相信七月的观众对我们一定期望甚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以极谨慎虔诚的心情,全力以赴,来推进《游园惊梦》的演出。我们当然希望演出成功,能够在中国的舞台上写下一个纪录,如果失败了,我相信,这也是一次相当壮烈的艺术冒险。
《游园惊梦》的故事非常简单,是叙述一位昆曲艺人,在一个宴会中,重逢故旧,宴会余兴节目,有人清唱昆曲《游园惊梦》,触发了这位艺人今昔之感。这篇小说的故事性薄弱,着重于抒情与诗意的气氛酿造。这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篇短篇小说,前后写过五遍。因为头三遍都用传统叙述法,无法写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段,一直到我尝试用意识流的手法,才打破时空限制,将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情节中。可以说,昆曲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灵感泉源。
小说与戏剧的关系,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有些小说只要加些舞台导演,就可以改成很完整的戏剧了,有的小说却绝对无法搬上舞台。狄更斯的小说改成舞台剧及电影都很成功,因为他的小说人物有趣,情节热闹,引人入胜。加缪的《局外人》搬上银幕,却闷得人昏昏欲睡。好小说家,不一定能写得出好剧本。美国一代宗师亨利?詹姆士尝试写舞台剧,上演到一半,已经有人离场。大师一生引以为憾。英国毛姆的小说,不及詹姆士远甚,但他的剧本,风靡一时,他把他自己一篇小说《雨》改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历月不衰。
我的小说《游园惊梦》搬上舞台,却有点出人意料之外。一九七九年八月,香港政府举行首届“中文文学周”,邀请我参加香港小说评选,同时香港艺术中心上演由我小说改编成的舞台剧《游园惊梦》及《谪仙记》。《游园惊梦》是由以香港大学师生为主的“海豹剧团”演出,黄清霞博士导演,编剧大多按照小说原著形式。因为演员不谙昆曲,所以昆曲部分只好用配音,没有完全发挥昆曲的戏剧潜力;但导演手法颇新颖,演员称职,尤其是女主角非常卖力,观众反应热烈,两天都是满场。香港报纸的报导,亦颇称许。我回到台湾,跟台湾文化界的朋友论及此事,大家异口同声都说:“为什么不把《游园惊梦》搬回到台湾来演?”我想想也有道理,当时新象活动推展中心的樊曼侬也在场,我们便一言为定,由“新象”出面制作。没想到这个计划传出去,马上得到海内外文化人士空前的热烈支持。大家都认为,台湾的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已经达到可以推展舞台剧的阶段,而且国内戏剧界多年的努力,台前台后各种人员已经有所训练,此时发展戏剧,应该恰逢其时。有了此一信念,我们便开始分头进行工作,为《游园惊梦》的演出而积极筹备。
首先是导演人选。因为《游园惊梦》的演出构想,是将传统融于现代,导演不仅需要精于西方现代舞台,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尤其是昆曲,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一位人选实在难寻。我们非常幸运,得到了杨世彭博士的全力支持。杨世彭毕业于台大外文系,赴美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专攻戏剧,执教于夏威夷大学期间,曾训练美国学生演出京戏《乌龙院》,得到全美学生戏剧比赛冠军。赴美京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演出,并由美国公共电视台转播。在美国戏剧界,亚洲人能获此殊荣,得来不易。后杨世彭转到科罗拉多大学戏剧系,曾任该系系主任多年,并主持科州莎士比亚节,每年夏季导演多出莎剧。去年杨世彭应香港政府邀请,赴香港在大会堂演出中文莎剧《驯悍记》,因为演出盛况空前,香港政府聘请杨世彭为艺术主任。杨世彭在百忙中,承担下《游园惊梦》的导演任务,除了他对《游园惊梦》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外,也因为他在国外多年,导演过不少西洋戏剧,非常希望将他的经验才华贡献给自己的国家,所以才毅然答应回国挑起导演的重担。我们在旧金山会面,在旅馆里商讨了一整天,两人取得了默契,共同将《游园惊梦》的剧本编了出来。
其次是演员。这个剧本的演员也是非同寻常,两位女主角,除了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外,一位须会唱昆曲,另一位要唱花衫,而且最重要还要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一位雍容华贵,一位明艳飞扬。又算我们幸运,找到了卢燕及胡锦,两位女士担任《游园惊梦》的女主角,实在不作第二人想。而且两人一口答应,卢燕将从美国不远千里归来共襄盛举。
“新象”的主持人许博允对艺术推展的狂热是筹备《游园惊梦》演出的主要动力。他四处奔走集合了国内一流的舞台剧人才,共同支援我们的计划。舞台设计是聂光炎先生,因为剧中需用多媒体来协助剧情发展,舞台设计相当复杂。聂光炎初步的构想是将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完全中国的,亦是现代的。届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亦将拔刀相助,有了这么多文化人士的支持合作,又承《中国时报》、《联合报》、皇冠出版社对这一舞台剧的演出,慷慨予以财务上的援助,我们的筹备计划才得初步成型。
因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动员了海内外这么多一流文化人才,我们相信七月的观众对我们一定期望甚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以极谨慎虔诚的心情,全力以赴,来推进《游园惊梦》的演出。我们当然希望演出成功,能够在中国的舞台上写下一个纪录,如果失败了,我相信,这也是一次相当壮烈的艺术冒险。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