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何翠芳一家
作者:奇宣 更新:2022-04-03 09:33
转眼,林筠萱在何翠芳家住了将近两个月了,除了脚上的伤还没全好,她身上其他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这段时间何翠芳一家待她如家人一般,她就管何翠芳叫姨,她也慢慢地熟悉了这里的生活,对这里的人和事也了解了不少。
这里是大顺王朝,一个可能与前世平行的时空。何翠芳一家所在的村庄叫岗头村,是靠近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因为村子靠近大山而得名。村子的西面不远处是一片高山,山势险峻,连绵起伏,远远看着就像一条盘桓的大蟒蛇,所以人们管那片山叫大蟒山。
大蟒山植被丰富,生长着绵延数百里的原始森林,主峰海拔有两千多米,山顶终年云海缭绕。山里古木参天,溪瀑纵横,遍地奇珍异宝和各种各样的山珍野味,但也有成群的猛兽。进山的村民往往有去无回,时间长了村民就算觊觎山里的奇珍异宝也不敢进深山里了,一般都是到大蟒山的外围金鸡岭去,那里一般不会有猛兽,偶尔会有野兔和山鸡之类的小动物出没。
村民们以前还会时不时的到金鸡岭去捡点蘑菇木耳,抓几只野兔野鸡什么的,不过自从前两年发生村民在金鸡岭抓野兔时被野狼咬死的事件后,村民们就很少去金鸡岭捡山货了,除非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才会冒险进山。
大蟒山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一条从山谷之中流出来的小溪穿过竹林再流经岗头村,小溪穿过岗头村后就拐了个弯往东面流去。这条小溪上游水面还挺宽广的,平时七八米宽,汛期来临时有十几米宽,水流比较湍急,流到岗头村这一段水流相对平缓了,水面比上游稍窄一些,枯水期的时候,最浅的地方水才到人的小腿处。
小溪上面没有桥,岗头村的村民们平时需要去小溪的另一边时,都是从浅水处蹚水过去的。遇到汛期,只能望溪兴叹了。
从村子往东北走十二三里,便是离这里最近的小镇石门镇。石门镇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虽然镇子不大,倒也挺繁荣的。
岗头村全村四十八户人家,大部分姓赵,世代在此居住。有几户是外姓人家,是十多年前逃难到这里被村民收留后便落户在这里了,村医许大夫便是其中一户外姓的。村民们大多以种田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点手艺的会到石门镇或者其他镇子去谋生。
何翠芳的丈夫叫赵大林,家里总共两兄弟,他排行老二。大哥赵大平是个老实人但爱面子,又是个妻管严,妻子王氏是个泼辣又爱占便宜的,王氏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两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取名赵勇,赵刚,赵巧儿。赵勇今年十三岁,作为长子嫡孙,是赵家唯一可以上学堂的人,也是村里为数不多可以上学堂的人,在镇上的学堂已经念了四年书,只有休沐的时候才会回来。二儿子赵刚十一岁,从小被赵家老太太和王氏惯坏了,好吃懒做,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话油腔滑调的。三女儿赵巧儿九岁,长相清秀,被王氏当大家闺秀一样培养着,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指望着以后嫁入大户人家,平时颇有些看不起村里的其他女孩。
何翠芳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八岁的儿子赵安和六岁的女儿赵云儿。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两人长得都比较瘦弱,看着都比实际年龄小上一两岁。赵安长得浓眉大眼,性格比较沉稳,赵云儿机灵可爱,眼睛大大的,亮亮的,一笑起来,眉眼就跟弯弯的月亮一样,非常能治愈人。
岗头村村东头集中住着一片的人家,那都是村里相对来说的富户,稍穷一些的人家,都住着靠西一点的。他们一家住在岗头村最西面,独门独户,一个竹篱笆围起来的院子,一排五间茅草屋,一间是堂屋兼饭厅,一间是厨房兼杂物房,剩下三间卧房,赵大林和何翠芳住一间,儿子和女儿各住一间。
这几间茅草屋看起来有点破烂,有点年代了。其实这些茅草屋是赵大林家以前的老宅,还是赵大林小时候他爹赵老汉用泥土打胚糊做成的土砖砌成墙体,然后把收集起来的的茅草用草绳子编好,在茅草上抹上一层层的湿山泥,晒干茅草后再一层层铺在架好房梁的屋顶上,加上几层宽大的树皮和茅草后才盖成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土墙已经老化且多了不少大小不一的裂缝了,茅草屋顶也换了几茬茅草了,虽然房子有点破烂,但至少还能遮挡下风雨。
赵大林他爹赵老汉是个竹篾匠,手艺很好,心思又活,编出来的竹篮,簸箕比别人编的要耐用和好看,拿到镇上去还比较受欢迎,一般都能卖个好价格。后来赵大林两兄弟也跟着学编竹篾,不过他们没什么天赋,手艺就一般,编出来的东西不怎么好卖,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以种田为主了。
赵老汉靠着他这门手艺,带着一家人勤勤恳恳的种地和干活,在两个儿子成亲前终于攒够了银钱盖起了村里为数不多的瓦房大宅,总共有五间房间。
赵大林成亲后与何翠芳一开始也是跟着父母一起住在村东边的瓦房大宅里的。本来瓦房大宅是两兄弟成家后每家各两间房间的,但是何翠芳自头胎流产后的几年里一直没怀孕,而大房那几年里陆续又添了两个孩子,大嫂王氏借口家里人多住不下,怂恿二老让他们二房的搬到老宅住。
赵老汉不吭声,都听赵老太太的。赵老太太本来对一直没有生出孩子来的何翠芳看不顺眼,平时对她不是呼呼喝喝就是冷言冷语的,王氏有时候又火上浇油,何翠芳性子软和,都是逆来顺受。时间长了,赵老太太也觉得大房说得有道理,便同意让二房搬去老宅住。
赵大林和何翠芳日子过得憋屈,他们也想过分家自立门户。但是他们这里的民风是极为注重孝道律法的,历来祖训都是父母在不分家,这是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村里也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他们也就没办法分家,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搬到老宅了。
赵大林一家虽然没跟父母和大房的住在瓦房大宅,平时大宅那些洗衣做饭的家务,还是由何翠芳来承担的。地里的活也是赵大林干的多。
由于没分家,在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的偏心下,他们二房却成了干活最多,挨骂最多,吃的最少,穿的最差的一家。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的偏心和对二房的不待见,在村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大家都各扫门前雪,谁也没那个闲工夫去管闲事。
两年前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相继因病过世,之前不分家的理由不存在了,赵大林便趁机提出分家。但是大房已经习惯使唤他们一家干活了,起初是不肯分家的,尤其是王氏,想继续使用免费的劳动力。一旦二房分出去了,以后家里的大小活可都落在她身上了,家里那几位都是少爷小姐,可帮不上她的忙。
后来在赵大林的坚持下大房才勉强同意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赵大林他们只能分到那几间茅草屋和几亩薄田。
赵大林和何翠芳两人商量后咬牙答应了,最后他们只分到了这几间茅草屋,三亩最差的水田和两亩旱田,至于银钱,大房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分给他们。他们之前干活赚来的银钱都被赵老太太搜刮走了,两人又老实,都没存到什么私房钱。而作为大房的赵大平仗着自己长子的身份和家里男丁多拿走了赵家瓦房大宅,六亩水田,三亩旱田,还有赵老太太留下来的银钱。
分家后,大房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的使唤赵大林一家干活了,便更加不待见他们一家了。而赵大林一家也不想跟他们多有交集,慢慢的两家平日里来往的也不多了。
这段时间何翠芳一家待她如家人一般,她就管何翠芳叫姨,她也慢慢地熟悉了这里的生活,对这里的人和事也了解了不少。
这里是大顺王朝,一个可能与前世平行的时空。何翠芳一家所在的村庄叫岗头村,是靠近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因为村子靠近大山而得名。村子的西面不远处是一片高山,山势险峻,连绵起伏,远远看着就像一条盘桓的大蟒蛇,所以人们管那片山叫大蟒山。
大蟒山植被丰富,生长着绵延数百里的原始森林,主峰海拔有两千多米,山顶终年云海缭绕。山里古木参天,溪瀑纵横,遍地奇珍异宝和各种各样的山珍野味,但也有成群的猛兽。进山的村民往往有去无回,时间长了村民就算觊觎山里的奇珍异宝也不敢进深山里了,一般都是到大蟒山的外围金鸡岭去,那里一般不会有猛兽,偶尔会有野兔和山鸡之类的小动物出没。
村民们以前还会时不时的到金鸡岭去捡点蘑菇木耳,抓几只野兔野鸡什么的,不过自从前两年发生村民在金鸡岭抓野兔时被野狼咬死的事件后,村民们就很少去金鸡岭捡山货了,除非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才会冒险进山。
大蟒山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一条从山谷之中流出来的小溪穿过竹林再流经岗头村,小溪穿过岗头村后就拐了个弯往东面流去。这条小溪上游水面还挺宽广的,平时七八米宽,汛期来临时有十几米宽,水流比较湍急,流到岗头村这一段水流相对平缓了,水面比上游稍窄一些,枯水期的时候,最浅的地方水才到人的小腿处。
小溪上面没有桥,岗头村的村民们平时需要去小溪的另一边时,都是从浅水处蹚水过去的。遇到汛期,只能望溪兴叹了。
从村子往东北走十二三里,便是离这里最近的小镇石门镇。石门镇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虽然镇子不大,倒也挺繁荣的。
岗头村全村四十八户人家,大部分姓赵,世代在此居住。有几户是外姓人家,是十多年前逃难到这里被村民收留后便落户在这里了,村医许大夫便是其中一户外姓的。村民们大多以种田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点手艺的会到石门镇或者其他镇子去谋生。
何翠芳的丈夫叫赵大林,家里总共两兄弟,他排行老二。大哥赵大平是个老实人但爱面子,又是个妻管严,妻子王氏是个泼辣又爱占便宜的,王氏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两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取名赵勇,赵刚,赵巧儿。赵勇今年十三岁,作为长子嫡孙,是赵家唯一可以上学堂的人,也是村里为数不多可以上学堂的人,在镇上的学堂已经念了四年书,只有休沐的时候才会回来。二儿子赵刚十一岁,从小被赵家老太太和王氏惯坏了,好吃懒做,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话油腔滑调的。三女儿赵巧儿九岁,长相清秀,被王氏当大家闺秀一样培养着,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指望着以后嫁入大户人家,平时颇有些看不起村里的其他女孩。
何翠芳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八岁的儿子赵安和六岁的女儿赵云儿。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两人长得都比较瘦弱,看着都比实际年龄小上一两岁。赵安长得浓眉大眼,性格比较沉稳,赵云儿机灵可爱,眼睛大大的,亮亮的,一笑起来,眉眼就跟弯弯的月亮一样,非常能治愈人。
岗头村村东头集中住着一片的人家,那都是村里相对来说的富户,稍穷一些的人家,都住着靠西一点的。他们一家住在岗头村最西面,独门独户,一个竹篱笆围起来的院子,一排五间茅草屋,一间是堂屋兼饭厅,一间是厨房兼杂物房,剩下三间卧房,赵大林和何翠芳住一间,儿子和女儿各住一间。
这几间茅草屋看起来有点破烂,有点年代了。其实这些茅草屋是赵大林家以前的老宅,还是赵大林小时候他爹赵老汉用泥土打胚糊做成的土砖砌成墙体,然后把收集起来的的茅草用草绳子编好,在茅草上抹上一层层的湿山泥,晒干茅草后再一层层铺在架好房梁的屋顶上,加上几层宽大的树皮和茅草后才盖成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土墙已经老化且多了不少大小不一的裂缝了,茅草屋顶也换了几茬茅草了,虽然房子有点破烂,但至少还能遮挡下风雨。
赵大林他爹赵老汉是个竹篾匠,手艺很好,心思又活,编出来的竹篮,簸箕比别人编的要耐用和好看,拿到镇上去还比较受欢迎,一般都能卖个好价格。后来赵大林两兄弟也跟着学编竹篾,不过他们没什么天赋,手艺就一般,编出来的东西不怎么好卖,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以种田为主了。
赵老汉靠着他这门手艺,带着一家人勤勤恳恳的种地和干活,在两个儿子成亲前终于攒够了银钱盖起了村里为数不多的瓦房大宅,总共有五间房间。
赵大林成亲后与何翠芳一开始也是跟着父母一起住在村东边的瓦房大宅里的。本来瓦房大宅是两兄弟成家后每家各两间房间的,但是何翠芳自头胎流产后的几年里一直没怀孕,而大房那几年里陆续又添了两个孩子,大嫂王氏借口家里人多住不下,怂恿二老让他们二房的搬到老宅住。
赵老汉不吭声,都听赵老太太的。赵老太太本来对一直没有生出孩子来的何翠芳看不顺眼,平时对她不是呼呼喝喝就是冷言冷语的,王氏有时候又火上浇油,何翠芳性子软和,都是逆来顺受。时间长了,赵老太太也觉得大房说得有道理,便同意让二房搬去老宅住。
赵大林和何翠芳日子过得憋屈,他们也想过分家自立门户。但是他们这里的民风是极为注重孝道律法的,历来祖训都是父母在不分家,这是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村里也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他们也就没办法分家,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搬到老宅了。
赵大林一家虽然没跟父母和大房的住在瓦房大宅,平时大宅那些洗衣做饭的家务,还是由何翠芳来承担的。地里的活也是赵大林干的多。
由于没分家,在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的偏心下,他们二房却成了干活最多,挨骂最多,吃的最少,穿的最差的一家。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的偏心和对二房的不待见,在村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大家都各扫门前雪,谁也没那个闲工夫去管闲事。
两年前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相继因病过世,之前不分家的理由不存在了,赵大林便趁机提出分家。但是大房已经习惯使唤他们一家干活了,起初是不肯分家的,尤其是王氏,想继续使用免费的劳动力。一旦二房分出去了,以后家里的大小活可都落在她身上了,家里那几位都是少爷小姐,可帮不上她的忙。
后来在赵大林的坚持下大房才勉强同意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赵大林他们只能分到那几间茅草屋和几亩薄田。
赵大林和何翠芳两人商量后咬牙答应了,最后他们只分到了这几间茅草屋,三亩最差的水田和两亩旱田,至于银钱,大房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分给他们。他们之前干活赚来的银钱都被赵老太太搜刮走了,两人又老实,都没存到什么私房钱。而作为大房的赵大平仗着自己长子的身份和家里男丁多拿走了赵家瓦房大宅,六亩水田,三亩旱田,还有赵老太太留下来的银钱。
分家后,大房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的使唤赵大林一家干活了,便更加不待见他们一家了。而赵大林一家也不想跟他们多有交集,慢慢的两家平日里来往的也不多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