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一章 再选大将军
作者:蜡笔疯叔    更新:2022-03-31 07:08
  大兴二年,三月初一。
  秦王来到洛西,三十里驿,见到劳师远征的神策军。
  长安到洛阳七百余里,神策军三个师从得到命令、开拔、潼关会师、再到洛阳,总共用了十天时间。
  秦王看到的队伍,军容不整,疲惫不堪。
  距离滦州还有两千里路,等他们走到那里,不知累成什么样。
  表面上不合理的调动,背后又有它的逻辑理由。三门阀互相观望,唐家不出兵,其他两家就不出兵,那这仗就没法打了。
  此时孟氏飞虎军和西门氏虎贲军已经渡过黄河,可他们并没继续北上,而是要在相州等待神策军一同北上。
  得到公孙雄消息,榆关已丢。八万抵抗侵略的男贾军民,只逃出不足三千,余者皆被契丹人海啸般的进攻吞噬。契丹人入关,刀砍斧剁,几乎不留活口。是泄愤,也是一种震慑。
  可怜八万军民,男女老少都有,想城墙倒塌的那一刻,他们是何等绝望。据说最后时刻,守将斡勒蛮还曾带着人去封堵城墙缺口,给女人们争取逃跑的时间。可敌军一个冲锋,就把他们脆弱的防线击垮。
  契丹人不做休整,骑兵举着刀枪追杀,还把男贾大将斡勒蛮的人头挂在旗上。公孙雄放弃滦州,退兵大都(燕州),与远道而来的相州兵、郑州兵会师,决定死守大都。
  契丹骑兵行动迅速,已切断古北口与大都联系, 而此时驻守古北口的莫州军已经撤不回来。不过莫州军带有大量粮草、装备, 即便被堵在古北口,他们也不会慌乱。凭借铁甲兵严防死守,公孙雄估计,他们最少能坚持一个月。
  此时只等门阀军到来, 为燕州(大都)解围, 到那时古北口的围自然解开。而公孙雄、赵晃等已被围在城内,未来一段时间, 不会有卫国军总部的战报送来朝廷。
  公孙雄在最后一封战报中称, 希望朝廷多派些兵来,只靠门阀九万兵, 不能保证为燕州解围。
  “卫国军总部被困燕州, 那么剩下九万人如何调度?”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再选一位大将军带队北上。”
  “何人能担此重任?”
  想同时指挥三门阀的军队,这个人的威望必须足够高。若睿王赵满还在,必然是睿王带兵北上, 可睿王已逝, 不提也罢。
  若大司马唐振在朝, 自然也是绝佳人选。可如今唐振陷入长安道税改泥沼, 脱不开身, 大家心目中首推荆国公孟丹青。
  可此时孟丹青家里乱糟糟的, 确有难处。而孟丹青不动, 老狐狸西门真森也找出各种理由不肯带兵。
  那么就剩下贤王和康王。
  贤王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征, 康王则是装聋作哑, 不予回应。
  “难道我大梁没有男儿了吗?”黑袍太后朝堂怒斥。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
  退朝,太后移步后殿。
  秦王、庚王以及三门阀代表也移步至此, 继续商讨由谁带兵的问题。
  秦王心中最佳人选是张云龙,若张云龙的第一师和曹圣的第二师一起北上, 那就更好了。可贤王、康王不动,这二人就不动, 梁朝真的就没什么人了。总不至于把赵亚夫派上去,那样曹玉簪绝不能答应。
  选大将军, 若只看爵位, 两个摄政王倒是够了。可二人都没打过仗,让外行领导内行,总感觉太过儿戏,因此苏御也没自告奋勇担当此任。
  “我不想听理由, 我只要尽快确定人选。”曹玉簪沉着脸:“神策军改道,从小平津直接渡河。我已让河东道在沿岸准备大量船只, 渡河之后还备有马车, 助力神策军快速行进。现在选出大将军,马上就要动身才行,否则就要落到军队后面,延误战机。”
  不用曹玉簪嚷嚷,大家心里也清楚。
  此时没人搭理她,老侯爷唐炯今日来到后殿,与孟丹青、西门真森还有两位摄政王聚到一起, 反而把曹玉簪挤到外面去了。
  曹玉簪坐在帘幕后面, 她也走不出来,只听着外面一群人商量。
  商量来, 商量去,最后竟然落到两个摄政王身上,现在只能二选一。
  唐炯说, 二王虽没打过仗,但二王身份够。你们不懂军事,但你们可以带久经战阵的幕僚出发。幕僚设计,摄政王下令,一样能带兵打仗。
  二王互望一眼,各自蹙眉。
  沉闷良久,庚王赵准道:“让我们私下谈谈吧。”
  众人很识趣,纷纷去到小室休息,唯有曹玉簪还坐在帘幕后头。小寡妇不走,也没人撵她走。
  毕竟还有些距离,只要声音小点,曹玉簪还是听不见。
  赵准低声道:“党争时,我身边倒是有很多军师幕僚。可党争失败后,亲王党羽折损殆尽。”
  见曹玉簪还不走,赵准瞥了她一眼, 带着苏御转身向外走:“那时我何等落魄,劲锋是知道的。后来虽然重获王爵, 可我也不过是个傀儡罢了。我看得清楚,康王是不会把兵权让给我的。”
  二王走出后殿,来到空旷之处,赵准长叹一声:“劲锋好歹还有个第四师,那里的军官,就是你最好的幕僚。我还知道,诛邪克在你的队伍里。此人本有大帅之才,可堪重任。”
  苏御望向北方:“我去也行,但我觉得九万兵不足以保证获胜。”
  赵准道:“你把第四师带走,我再去找康王,派一个师跟你走。只要不是曹圣的第二师,我想他都会答应。”
  苏御想了想:“我要梁聪的第十二师。”
  梁聪的第十二师,是三王之乱时康王的主力。那支部队装备好,作风勇猛顽强。
  可康王并没同意把那支队伍送去战场,而是派薛云的第九师。
  薛云,就是那个绕过洛河,迂回到徽安门,从背后干掉赵挺,打残诛邪克的人。
  苏御觉得康王的安排太猥琐。
  薛云之所以能成功迂回到第四师的后方,并不是薛云多么机智勇猛,而是因为睿王手下第十一师的叛变。本来第十一师守在西边,由中郎将沙陀人石崩带领,却被康王暗桩监军赵鹳临阵击杀。
  所以薛云突然从背后出现,打了赵挺一个措手不及。赵挺惊慌,就往诛邪克身边跑。而诛邪克正与赵亚夫决战,连累诛邪克也重伤落败。
  若不因此变故,现在梁朝的皇帝应该是赵挺,睿王是太上皇,而诛邪克是玄甲大将军。
  ……
  摄政王赵御准备带队出征,消息传开,一片哗然。
  “玄甲军没人了吗?为何让你去?”长安郡主听说此事,火上眉梢:“玄甲五大将为何不用?张云龙、曹圣、赵亚夫哪个威望不够,哪个不是大帅之才?”
  类似这样的问题,秦王已经回答不知多少遍了。可无论怎么解释,郡主还是很恼火,一时想不开,闷在屋里难受起来。
  胜败兵家常事,打赢了都未必活下来,若打输了,就更是九死一生。
  清化坊唐氏门阀,诸唐氏老爷少爷风风光光,可几乎每家都有忠烈牌坊。唐氏的风光是都是用命换来的。唐氏十八公子,抗三胡时死了七个。唐家姑爷也死了不少,比如八小姐唐韵的丈夫,就是滚马岭一战牺牲。
  十年间,接连不断的死讯,在郡主心中种下病来。
  可秦王没时间留在家里哄媳妇,军情紧急,一边通知第四师集结,一边安排诸事。比如交代曹人凤、李道、吴兴、赵起、李甫,在秦王离京期间,金吾各卫之间应该如何联络、照应。
  特别提点专管金吾卫事务的王殿秘书郎廖敏从中调度,带他去见贤王,声称一定要保护贤王安全。
  从贤王那里回来,准备带几个军师幕僚。刚得到王府幕僚腰牌的三位老将并不畏惧,欲随秦王北上。可这三位年纪实在是太大了些,孔孝春69,王庭58,典巩更是81。
  81岁还要去打仗,两千里路颠簸下来,还不把他骨头颠碎?
  可老将军人老心不老,非要跟着去,不过他提出一个条件,希望把小儿子典奉带上。
  秦王觉得老爷子的安排有些不符合常理,就算老爷子好战,也不至于非把儿子带去拼命。后来得知,典奉在家里待得时间太久,有些魔怔了。似乎有要疯的可能。经常在家里打人毁物,时而嚎啕大哭。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事出紧急,来不及等唐振回来,只是给他写了封信,告诉唐振,已把典奉带走,若大司马还想用这个人,将来再还给你。
  唐炯听说此事,来告诉秦王,唐琼唐振不用典奉,不只是因为他用军粮酿酒的事。那小子嗜酒如命,屡教不改。若打个比方,他就好似汉末淳于琼,极能打,但不堪重任。
  秦王说,身边缺少悍勇之将,此次带着他,亲自监督便是。而此时秦王想的是,让这位“淳于琼”彻底架空兼任第四师第二旅旅校的贤王孙赵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