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秋来2 更新:2022-09-27 14:02
宣大总督张宗衡布置的谋划全盘落空了。
大同总兵麻承息为了防备蒙古人林丹汗,没有轻易出兵,同样副总兵姜襄也因为防备蒙古人就没出兵。
那些被贺今朝收服的鄂尔多斯部落的骑兵,在长城外溜达一圈,张宗衡一下子就没有脾气了。
他哪分得清长城外的蒙古人是哪个部落的,是不是蒙古右翼还是左翼的。
他只会判断出来,这伙人是否是林丹汗的先锋,林丹汗是否还会如同前两年一样,来攻打大同府。
对于此番围剿贺今朝的谋划,再加上他听闻陕西大批起义军入晋,且组成了三十六营,以紫金梁王自用为盟主,前后足够二十万人的规模。
张宗衡一下就变得从心起来了。
他自己可打不过,必须要向朝廷请援军。
贺今朝叫来了二十万援军,朝廷怎么也得派来个五六万人马,大家才算心里有底气一些。
此时此刻,京城内又因为加派的事情而争吵。
户部尚书毕自严条上十条大事,提出补救措施,请崇祯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
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
尽管毕自严长于经济,精打细算,苦苦支撑大明财政,又在女真鞑子肆虐京畿的时候,累的脸肿的如斗一样大,且口吐鲜血不止,让崇祯很感动。
当然感动归感动,但他这個“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意见让崇祯无法接受。
朝廷没钱如何平定叛乱?
钱从哪里来?
只能增加赋税,在苦一苦百姓,待到平定内忧外患,再补偿小民即可。
崇祯对于杨鹤的招抚政策已经彻底失望,洪承畴等主剿派的强硬,让他只想用武力荡平天下。
再加上神一魁仅仅被招抚一个月就直接反叛,也不管是不是洪承畴逼杀才反的。
崇祯脸都不要了,当众说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然后把责任一股脑的推到杨鹤身上。
毕竟他以前给三边总督杨鹤写过亲笔信,让他相机招安,是朕的意思。
待到属下责任划分清楚之后,崇祯便直接下令,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
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
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当官旗,扭解来京究问。
员缺推堪任的来用,朕看洪承畴就不错,令让张福臻迁为延绥巡抚。
练国事姑著降三级,戴罪剿贼自赎,如仍玩纵,定行重治不宥。
三边总督杨鹤被罢官,准备抓紧诏狱,彻底宣告了明廷对于起义军由招抚转为剿灭的政策上。
其实杨鹤并不是一味的主张招抚,而是打一阵招抚一阵,双管并下。
可就是因为进入山西的闯贼锤匪做大,全都来杨鹤的纵容。
在主剿派的心中,杨鹤便成为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
无论是崇祯还是主剿派的思维,觉得杨鹤的失败,是政策上的失败。
可杨鹤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起义军的觉悟,已经提高到了,不对大明朝廷妥协的地步,而是因为类似崇祯这种人的鄙视吝啬以及短视。
再加上洪承畴动不动就杀了投降的起义军头领,更让他们无法相信朝廷。
在政策下发的同时,为了培养武人,崇祯要振兴武举。
明代一向重文轻武,武生、武举的社会地位根本不能与文科的秀才、举人们相比。
而且武举通过会试后也只是酌情授予武职,不给进士的名分。
在天下刀兵纷纷,急需军事人才的情况下,崇祯觉得这个武选的制度也该改一改。
崇祯四年武举会试,武场考试中能挥动百斤大刀的只有徐彦琦和王来聘两个人,但发榜时徐彦琦却因为文场考试成绩不佳而没有中选。
崇祯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大为恼火,天下军情急迫,正是需要将才的时候,而主试者却还是固执于重文轻武的旧规,选拔武士居然也以文章为主。
两个狗东西!
他把主考的两位詹事府词臣杨世芳、刘必达逮捕严办,送进大牢好好反思,同时下令重新举行会试。
这一次的做法以后成为定例,武会试以刀马骑射的武艺为主,文辞为辅。
为了提高武科的地位,崇祯还决定从今年起,武会试之后增加殿试。
同文科一样授予中试者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另一个能耍大刀的王来聘于是成为明朝的第一位武状元,当即被授予副将职衔(在武职中仅次于总兵官)。
即便能耍得大刀,射得好箭,也未必就真是将才,何况武场的考试积弊多年,管理松弛,从来等同儿戏,耍刀射箭的武艺也不见得是真的。捌戒仲文网
纵然崇祯下令重新举行,但武选会试搞得乌烟瘴气。
第二场考步射,正赶上刮起了大风,射中的极少,监试官就提请只要中一箭的都算合格。
考骑射的场面更加令人吃惊,许多人都是让仆人牵着马跑到靶子前面,用手把箭插在靶子上。
如此武艺怎么能对敌作战呢?
不重要,只要考试过了就行。
崇祯年间偶有一两个能打仗的将领,大多是行伍部卒出身,很少有武举、武进士起家的。
这一番武试革新,同样毫无成效可言。
但崇祯自己觉得此举颇有成效,因为他认为这波人都是真刀真枪的考出来的。
所以要把这些人都送上战场,并且十分期待他们在战场上的亮眼表现。
届时他就等着这批武进士捷报传到京城。
在用人的风格上,崇祯确实有些不拘一格的特点。
而且一直在探索着通过科举、词林、科道以外的非常规途径网罗人才。
他一直尝试着文才武才并重、科第保举并重、朝官外官并重等一套新的用人办法。
从明朝选官用人制度的弊端来看,他的这个思路还是很正确的。
但他本人实际上根本就缺乏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而且又自以为是!
从来没有组织得力班子作过周密的筹划,只是凭着一时的激动随意降旨。
对各种破格使用的人才,他又很少认真进行过周密考查,更谈不上长期培养。
而一旦印象改变,罢免的时候也极轻易。
因而崇祯用人极多,用人途径极广,真正有用的人才却没有几个。
杨鹤便是如此上位到罢官的,而西北杀人魔王洪承畴也是这样上位的!
大同总兵麻承息为了防备蒙古人林丹汗,没有轻易出兵,同样副总兵姜襄也因为防备蒙古人就没出兵。
那些被贺今朝收服的鄂尔多斯部落的骑兵,在长城外溜达一圈,张宗衡一下子就没有脾气了。
他哪分得清长城外的蒙古人是哪个部落的,是不是蒙古右翼还是左翼的。
他只会判断出来,这伙人是否是林丹汗的先锋,林丹汗是否还会如同前两年一样,来攻打大同府。
对于此番围剿贺今朝的谋划,再加上他听闻陕西大批起义军入晋,且组成了三十六营,以紫金梁王自用为盟主,前后足够二十万人的规模。
张宗衡一下就变得从心起来了。
他自己可打不过,必须要向朝廷请援军。
贺今朝叫来了二十万援军,朝廷怎么也得派来个五六万人马,大家才算心里有底气一些。
此时此刻,京城内又因为加派的事情而争吵。
户部尚书毕自严条上十条大事,提出补救措施,请崇祯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
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
尽管毕自严长于经济,精打细算,苦苦支撑大明财政,又在女真鞑子肆虐京畿的时候,累的脸肿的如斗一样大,且口吐鲜血不止,让崇祯很感动。
当然感动归感动,但他这個“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意见让崇祯无法接受。
朝廷没钱如何平定叛乱?
钱从哪里来?
只能增加赋税,在苦一苦百姓,待到平定内忧外患,再补偿小民即可。
崇祯对于杨鹤的招抚政策已经彻底失望,洪承畴等主剿派的强硬,让他只想用武力荡平天下。
再加上神一魁仅仅被招抚一个月就直接反叛,也不管是不是洪承畴逼杀才反的。
崇祯脸都不要了,当众说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然后把责任一股脑的推到杨鹤身上。
毕竟他以前给三边总督杨鹤写过亲笔信,让他相机招安,是朕的意思。
待到属下责任划分清楚之后,崇祯便直接下令,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
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
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当官旗,扭解来京究问。
员缺推堪任的来用,朕看洪承畴就不错,令让张福臻迁为延绥巡抚。
练国事姑著降三级,戴罪剿贼自赎,如仍玩纵,定行重治不宥。
三边总督杨鹤被罢官,准备抓紧诏狱,彻底宣告了明廷对于起义军由招抚转为剿灭的政策上。
其实杨鹤并不是一味的主张招抚,而是打一阵招抚一阵,双管并下。
可就是因为进入山西的闯贼锤匪做大,全都来杨鹤的纵容。
在主剿派的心中,杨鹤便成为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
无论是崇祯还是主剿派的思维,觉得杨鹤的失败,是政策上的失败。
可杨鹤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起义军的觉悟,已经提高到了,不对大明朝廷妥协的地步,而是因为类似崇祯这种人的鄙视吝啬以及短视。
再加上洪承畴动不动就杀了投降的起义军头领,更让他们无法相信朝廷。
在政策下发的同时,为了培养武人,崇祯要振兴武举。
明代一向重文轻武,武生、武举的社会地位根本不能与文科的秀才、举人们相比。
而且武举通过会试后也只是酌情授予武职,不给进士的名分。
在天下刀兵纷纷,急需军事人才的情况下,崇祯觉得这个武选的制度也该改一改。
崇祯四年武举会试,武场考试中能挥动百斤大刀的只有徐彦琦和王来聘两个人,但发榜时徐彦琦却因为文场考试成绩不佳而没有中选。
崇祯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大为恼火,天下军情急迫,正是需要将才的时候,而主试者却还是固执于重文轻武的旧规,选拔武士居然也以文章为主。
两个狗东西!
他把主考的两位詹事府词臣杨世芳、刘必达逮捕严办,送进大牢好好反思,同时下令重新举行会试。
这一次的做法以后成为定例,武会试以刀马骑射的武艺为主,文辞为辅。
为了提高武科的地位,崇祯还决定从今年起,武会试之后增加殿试。
同文科一样授予中试者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另一个能耍大刀的王来聘于是成为明朝的第一位武状元,当即被授予副将职衔(在武职中仅次于总兵官)。
即便能耍得大刀,射得好箭,也未必就真是将才,何况武场的考试积弊多年,管理松弛,从来等同儿戏,耍刀射箭的武艺也不见得是真的。捌戒仲文网
纵然崇祯下令重新举行,但武选会试搞得乌烟瘴气。
第二场考步射,正赶上刮起了大风,射中的极少,监试官就提请只要中一箭的都算合格。
考骑射的场面更加令人吃惊,许多人都是让仆人牵着马跑到靶子前面,用手把箭插在靶子上。
如此武艺怎么能对敌作战呢?
不重要,只要考试过了就行。
崇祯年间偶有一两个能打仗的将领,大多是行伍部卒出身,很少有武举、武进士起家的。
这一番武试革新,同样毫无成效可言。
但崇祯自己觉得此举颇有成效,因为他认为这波人都是真刀真枪的考出来的。
所以要把这些人都送上战场,并且十分期待他们在战场上的亮眼表现。
届时他就等着这批武进士捷报传到京城。
在用人的风格上,崇祯确实有些不拘一格的特点。
而且一直在探索着通过科举、词林、科道以外的非常规途径网罗人才。
他一直尝试着文才武才并重、科第保举并重、朝官外官并重等一套新的用人办法。
从明朝选官用人制度的弊端来看,他的这个思路还是很正确的。
但他本人实际上根本就缺乏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而且又自以为是!
从来没有组织得力班子作过周密的筹划,只是凭着一时的激动随意降旨。
对各种破格使用的人才,他又很少认真进行过周密考查,更谈不上长期培养。
而一旦印象改变,罢免的时候也极轻易。
因而崇祯用人极多,用人途径极广,真正有用的人才却没有几个。
杨鹤便是如此上位到罢官的,而西北杀人魔王洪承畴也是这样上位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