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书
作者:虹影 更新:2021-11-05 19:50
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西班牙共和军发动布鲁奈特战役,以解救共和国首都马德里被围之险。好几个旅的国际纵队投入战斗,伤亡惨重。叛军有德国一百架飞机助战。救护车在公路上,目标暴露,虽然顶篷漆着巨大的红十字,一样被德国飞机追裘。中旬战事更紧,从前线撤下伤员越来越困难。
他已经几次躲过飞机追裘。
七月十八日清早,他又开了一辆刚修复的卡车改装的救护车上前方。返回的路上,他听到讨厌的德国飞机又在狼嗥般扑来。笔直的土路太窄,无法曲折前行,两边田野太暴露,已来不及撤下伤员。他只能大踩油门,拼命加速,仔细辨听飞机的狂吼声,在俯冲到底最后的一刹那,他突然狠踩刹车,自己一埋头俯身在座位上。随着刹车的尖叫,两颗炸弹落在汽车正前方,爆炸气浪几乎把车掀翻,弹片打烂了引擎。水箱破了,蒸气带着嘘叫乱喷。
飞机呼啦一声又拔高了。他爬出车座,抖落一身碎玻璃,骂了一句他所知道的最脏的话,瞧着飞机远扬。后面车厢的护士,虽然他警告过,还是撞得不轻,伤员更是狂声叫疼。此时,马德里正在召开世界作家反法西斯大会,纪念西班牙内战一周年,会议邀请他作为一个“前线的诗人”去演讲。他却觉得不必去参加文人激昂的空谈,前线也的确缺乏救护车司机。毕竟,在炸弹的呼啸中,行动,是最有力的诗句。
卡车没法开了,他只能等着后面一辆车接过伤员。回到医院,他立即换了一辆卡车开出去。
这次他的运气到了尽头:一颗炸弹就在卡车边上爆炸,半边车厢与驾驶室都被炸烂。后面的车赶了上来,把冒烟燃烧的车上活的人与死者抢抬出来。
他被抬到爱斯柯利亚英国志愿医疗队,身上脸上盖满尘土血污。医生发现弹片深嵌入他的胸腔。已经不能动手术:手术只会加速死亡。满地伤员,医生只能先救有希望救活的。有个护士专门照顾医生不管的伤员,看到他躺在担架上没人理会,就用棉布沾水擦净他的脸,想让他临死时稍微舒服一些。可能因为开车时戴着头盔,她发现他脸上连一道擦伤也没有,脸色惨如大理石,像是疲倦之极睡着了。
护士正要离开,看见他嘴唇启动,好像有话要说,就停下。他的眼睛努力睁开,但未能办到。护士俯下身,医院喧闹,但他的声音还是听得清楚:“我一生想两件事:有个最美丽的情妇,上战场。都做到了,我很满足。”
护士吃惊地抬起身来,端详说话的这个人:他胸口绷带已经通红,还在快速渗血,红殷殷地滴到担架旁的地上。他却好像没有什么痛苦,说这些话时异常安宁。如此自我得意的遗言,很少从重伤垂死者嘴里听到,但不是没有可能的。战争正在进行,什么都可能。
他又说了一些话,这个以前是教师的护士觉得是拉丁语,但是太含混模糊,怎么听也听不清,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他又陷入昏迷,而且从此没有再醒过来。
夜里,他与当日的其他死者一起被埋在福恩卡拉尔墓地。
全身血迹斑斑的主治医生,褪掉手套,洗了脸,坐下签死亡证明。这是每天例行的最后一道公事,他很机械地签着,眼睛差不多要闭上了。签完最后一张,他顺手把一大摞死亡证明磕整齐,才突然醒过神来,意识到签过的纸片中,有一张,名字有点熟悉。他找到那一页,不错,就是这名字——裘利安·贝尔。通知书寄给最近亲属,母亲范奈莎·贝尔,地址是伦敦,布鲁姆斯勃里,戈登广场四十六号。
医生搁下报告书,揉揉布满红丝的眼睛,叫护士长。
护士长取来这个名叫裘利安·贝尔司机的遗物,不过是一个军用挂包。医生将里面的东西通通倒在桌上,盥洗用具,一本手订的薄书,手书中分行的字,像诗,却是一种他不懂的文字,东方文字。几页折叠齐整的纸,夹在诗集里面,没有装信封,字迹却很工整。此信,请交给我母亲,在我死于疾病,或事故时,或是听到消息,或传闻说我参加革命运动时。
开场很普通,明显是遗书。不错,医生想,这小子还记得写遗书。有遗书就省了大家许多事。遗书相当长,他没有时间看。他的眼睛扫了信顶端的写信时间和地点: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伏见丸驶进上海港时。
两年前?中国?什么遗书!
他的视线落在一条黄手帕上,摸着有股舒服的厚实感。暗花是竹叶,亮闪闪,翻一面,黄色淡了些,双面丝缎,很东方情调。边角有个K字,像是手工绣的,深黄丝线。他叹了口气,每个死者的遗物都挂着一串儿故事,埋入土里后,每个死者的故事都将是同一种苦味。
他把摊开的东西收回挂包,把死亡报告书再摞了一下,放在桌上。医院秘书明天会来分别处理寄发。
他觉得从未有过的累,喉咙和舌头都像炙伤的皮肤一般难受。他站起来,往后一仰就可以倒在床上。这时,他想了起来,他遇见过这个死者。
是好几年前,他跟一个朋友去参加一个聚会,辩论如何制止法西斯全球扩张。他记得看到著名的女中豪杰,“布鲁姆斯勃里两姐妹”:画家范奈莎·贝尔,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她们俩中间坐着一个青年,亚麻色头发,健康,高大,英俊,就是笑声太响一点,明显在嘲弄台上说话的工党理论家拉斯基教授。他大约是说了一句什么特别逗趣的俏皮话,两个女人都大笑起来,搂住他的肩膀,似乎他是她们共同的儿子。
“裘利安·贝尔,”朋友在他耳边说。“剑桥国王学院的高材生,据说是布鲁姆斯勃里‘第二代’诗人。”演讲又被打断,会场闹哄哄的。那位朋友悻悻地说,“自以为是的艺术家!”
他倒觉得那个青年像个长得太快的孩子,依然被宠着,心里挺羡慕的。
他已经几次躲过飞机追裘。
七月十八日清早,他又开了一辆刚修复的卡车改装的救护车上前方。返回的路上,他听到讨厌的德国飞机又在狼嗥般扑来。笔直的土路太窄,无法曲折前行,两边田野太暴露,已来不及撤下伤员。他只能大踩油门,拼命加速,仔细辨听飞机的狂吼声,在俯冲到底最后的一刹那,他突然狠踩刹车,自己一埋头俯身在座位上。随着刹车的尖叫,两颗炸弹落在汽车正前方,爆炸气浪几乎把车掀翻,弹片打烂了引擎。水箱破了,蒸气带着嘘叫乱喷。
飞机呼啦一声又拔高了。他爬出车座,抖落一身碎玻璃,骂了一句他所知道的最脏的话,瞧着飞机远扬。后面车厢的护士,虽然他警告过,还是撞得不轻,伤员更是狂声叫疼。此时,马德里正在召开世界作家反法西斯大会,纪念西班牙内战一周年,会议邀请他作为一个“前线的诗人”去演讲。他却觉得不必去参加文人激昂的空谈,前线也的确缺乏救护车司机。毕竟,在炸弹的呼啸中,行动,是最有力的诗句。
卡车没法开了,他只能等着后面一辆车接过伤员。回到医院,他立即换了一辆卡车开出去。
这次他的运气到了尽头:一颗炸弹就在卡车边上爆炸,半边车厢与驾驶室都被炸烂。后面的车赶了上来,把冒烟燃烧的车上活的人与死者抢抬出来。
他被抬到爱斯柯利亚英国志愿医疗队,身上脸上盖满尘土血污。医生发现弹片深嵌入他的胸腔。已经不能动手术:手术只会加速死亡。满地伤员,医生只能先救有希望救活的。有个护士专门照顾医生不管的伤员,看到他躺在担架上没人理会,就用棉布沾水擦净他的脸,想让他临死时稍微舒服一些。可能因为开车时戴着头盔,她发现他脸上连一道擦伤也没有,脸色惨如大理石,像是疲倦之极睡着了。
护士正要离开,看见他嘴唇启动,好像有话要说,就停下。他的眼睛努力睁开,但未能办到。护士俯下身,医院喧闹,但他的声音还是听得清楚:“我一生想两件事:有个最美丽的情妇,上战场。都做到了,我很满足。”
护士吃惊地抬起身来,端详说话的这个人:他胸口绷带已经通红,还在快速渗血,红殷殷地滴到担架旁的地上。他却好像没有什么痛苦,说这些话时异常安宁。如此自我得意的遗言,很少从重伤垂死者嘴里听到,但不是没有可能的。战争正在进行,什么都可能。
他又说了一些话,这个以前是教师的护士觉得是拉丁语,但是太含混模糊,怎么听也听不清,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他又陷入昏迷,而且从此没有再醒过来。
夜里,他与当日的其他死者一起被埋在福恩卡拉尔墓地。
全身血迹斑斑的主治医生,褪掉手套,洗了脸,坐下签死亡证明。这是每天例行的最后一道公事,他很机械地签着,眼睛差不多要闭上了。签完最后一张,他顺手把一大摞死亡证明磕整齐,才突然醒过神来,意识到签过的纸片中,有一张,名字有点熟悉。他找到那一页,不错,就是这名字——裘利安·贝尔。通知书寄给最近亲属,母亲范奈莎·贝尔,地址是伦敦,布鲁姆斯勃里,戈登广场四十六号。
医生搁下报告书,揉揉布满红丝的眼睛,叫护士长。
护士长取来这个名叫裘利安·贝尔司机的遗物,不过是一个军用挂包。医生将里面的东西通通倒在桌上,盥洗用具,一本手订的薄书,手书中分行的字,像诗,却是一种他不懂的文字,东方文字。几页折叠齐整的纸,夹在诗集里面,没有装信封,字迹却很工整。此信,请交给我母亲,在我死于疾病,或事故时,或是听到消息,或传闻说我参加革命运动时。
开场很普通,明显是遗书。不错,医生想,这小子还记得写遗书。有遗书就省了大家许多事。遗书相当长,他没有时间看。他的眼睛扫了信顶端的写信时间和地点: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伏见丸驶进上海港时。
两年前?中国?什么遗书!
他的视线落在一条黄手帕上,摸着有股舒服的厚实感。暗花是竹叶,亮闪闪,翻一面,黄色淡了些,双面丝缎,很东方情调。边角有个K字,像是手工绣的,深黄丝线。他叹了口气,每个死者的遗物都挂着一串儿故事,埋入土里后,每个死者的故事都将是同一种苦味。
他把摊开的东西收回挂包,把死亡报告书再摞了一下,放在桌上。医院秘书明天会来分别处理寄发。
他觉得从未有过的累,喉咙和舌头都像炙伤的皮肤一般难受。他站起来,往后一仰就可以倒在床上。这时,他想了起来,他遇见过这个死者。
是好几年前,他跟一个朋友去参加一个聚会,辩论如何制止法西斯全球扩张。他记得看到著名的女中豪杰,“布鲁姆斯勃里两姐妹”:画家范奈莎·贝尔,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她们俩中间坐着一个青年,亚麻色头发,健康,高大,英俊,就是笑声太响一点,明显在嘲弄台上说话的工党理论家拉斯基教授。他大约是说了一句什么特别逗趣的俏皮话,两个女人都大笑起来,搂住他的肩膀,似乎他是她们共同的儿子。
“裘利安·贝尔,”朋友在他耳边说。“剑桥国王学院的高材生,据说是布鲁姆斯勃里‘第二代’诗人。”演讲又被打断,会场闹哄哄的。那位朋友悻悻地说,“自以为是的艺术家!”
他倒觉得那个青年像个长得太快的孩子,依然被宠着,心里挺羡慕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