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情结何时休
作者:吴淡如 更新:2021-11-05 18:45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原装”货就不爱你,
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
不过像个孩子,
看见一种新的玩具。
我曾主持一个节目,请了黄越绥女士、郑丞仁先生,以及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小姐来谈“处女情结”。助理主持人做街头访问时,可真是为难她了。好不容易“堵”下了路人,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女人,在听到人家问她对“处女情结”的看法时,大多马上翻脸:
“我不回答这种问题。”
不回答当然是个人的人身自由。但在这个问题上,制作单位所遇到的拒绝特别多,至少透露着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女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难表示真实意见的问题。如果你批判处女情结,别人会说,哦,你一定到处乱来,才会反对;如果你赞成,未免显得有支持男性沙文主义。
从美国回来的张怡筠说,这个时代还有这种情结,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处女情结普遍存在于台湾人心中,从现实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各小诊所做的“修补”处女膜手术,对某些妇科医师来说真是不无小补。
我问郑医师,一个人可以做几次呢?郑医师说,你高兴做几次就几次,不过,现代人已经懂得不必再进医院动手术了,只要拿棉花沾鸡血放在深处,几可乱真。
风月场所的女子为了“价码”做这件事,“良家妇女”则为“终身幸福”做这件事。
黄越绥女士说得很中肯,她说:不只台湾男人有处女组结,台湾女人也有深深的情结,她们以为第一次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和女人值得被爱的理由。所以,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没有太大“实用意义”的小手术。
不少台湾女子还是很难面对,男欢女爱之后,那种“如果你不娶我,我就有罪恶感”的感觉。
不过,这次街访至少发现了,台北年轻一代的男生,口头上已经否决了“处女情结”的意义,有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说得很有趣,他说:“如果我不是,我怎能要求她呢?”
想了想,他又说:“……只要确定孩子是我的就可以。”
虽然,口头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这是每一个曾经在情人眼里放过砂子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玩具。
我相信,深深怀抱处女情结的男人,对自己的信心彻底有问题。
“钢琴师”送给善男信女的礼物
也常创造了痛苦的集中营,
无视于孩子的意识。
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我认为,所有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都该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优美的镜头组合透露着种种的心理内涵。它说了什么呢?
它说,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不自觉的把家庭组成另外一个集中营。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他不知不觉的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一个品格没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苦出来的父亲,也常制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的照说了。“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资优生为什么要自杀?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让你看清某些压力的源头。
第一封情书
第一封情书,
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
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情书?不知有多少年没有收过情书,想来真是没面子。
收到情书的频率,随着岁月逐减,至今等于零。多少与我的职业有关(当然我绝不承认与年纪渐长有关)——我想,没有人喜欢给作家写情书。因为:一、你会怕人家嫌你文笔不好,搞不好还被改正错字及措辞退回来。二、你也怕作家回情书给你时用的是稿纸,还会问你,一个字你要付多少稿费?三、万一写得太好,又怕被作家拿去当写作题材,或出一本类似《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书集。但以上这些恶毒的玩笑都开过,所以我活该再也收不到情书。
(不过是玩啊,怎么大家都吓跑了。)
我还记得收到第一封情书时的滋味。那年我刚念国中一年级,有一天骑着脚踏车上课时,有一个把帽缘压得很低的男生拦下我,拿着一封信说,嗯,有人叫我拿给你。
当年的小镇质朴保守,是三分头与西瓜皮,还不准男生和女生在校园里交谈,一说话就叫谈恋爱,牵手记小过,接吻一定会被退学的年代。收到一个烫手山芋的我,四下张望,会不会被发现?四下无人,我又惊又喜地一口气读完后,既羞又愤地把信撕成十几片,丢到路边田埂里毁尸灭迹,仿佛“圣女贞德”一样上学去。
没想到,隔两天邻居的小孩把撕碎的信拼回来,发现我的名字,对着满脸通红的我大念里头写的一些“仰慕你的丰采”的话。我把信抢回来,这才有胆把发信人的名字看清。哦,是他?一个面目清秀、品学兼优的同年级男生。我在全校表扬好学生的周会上常听到他的名字。
再次回到我手中的情书,隐隐然让我感觉,回信是不是“命中注定”?怕自己词不达意,我到书店买了《当代成语大辞典》《如何写好作文》《实用作文范本》,意外发现书店是提升小镇琐碎生活的宝库。
研究了老半天,情书写了几十封,不同款式,满满一叠,一封也没寄出去。因为有天我走过布告栏,发现那封情书中,该男生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弘”写成“宏”——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名字写错呢?我接到的第一封情书,原来是恶作剧。
你问我为什么对写感情事件那么有兴趣?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但我现在还可以鲜明记起,接到第一封情书时,那种既兴奋又“羞愤”的样子。
为什么会羞愤?你一定很好奇。
因为从小,“他们”似乎在教我,爱情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男女生若在一起聊天可能会被记警告;“约会”被发现要记小过;“接吻”记两大过(这是我念高中时发生的事,一位倒楣同学和校外男生在公车上小“啄”一下,被教官抓到的结果)。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至今我能用这么健康、正面的眼光看男女关系,啊!连我都觉得是一项奇迹。
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
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
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
爱情,
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
达到“目的”的反压力的行为。
你曾经为爱受苦吗?有两种状况,一般人会感受到“剧烈”的爱情痛苦,一是在不确定能不能得到心爱的人眷顾时,一是在爱情已经面临分手的可能时。爱情已经面临分手时,割舍需要勇气,挽回需要智慧和耐心,还要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理建设。然而在爱情不确定时期,因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与苦恼,仔细想来,那种暧昧不明的感觉,其实是爱情最美的感觉之一。
也许你可以为这种“不明朗”的感觉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因为有着期待,告诉我一句话,使我心有同感,那就是:“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那种猜测对方心意,眼神不经意的交会,若有似无的灵犀相通,其实是恋爱中最诗情画意的感觉。爱情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如同在急流中泛舟,但已经有了安全感的爱情,常在一不小心中变为一潭死水。”
其实,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只因为我们有“花了力气怎能没所得”的欲念,所以让自己置身在自己所织就的痛苦的网中,不懂得在“慢火炖汤”时,享受它的芬芳。
趋势专家及畅销著作家FaithPopxorn在她的《新爆米花报告》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女性思维”会取代“男性思维”,成为主流。我对下个世纪的爱情趋势也有美好的想像,如果说,所谓速食爱情成为世纪末的华丽,未来,人们将在爱情中返朴归真——所谓归真,我说的并不是“反对婚前性行为”,而是人们终能慢慢体会女性的爱情中真正期待的感觉: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如婚姻、性及承诺)的反压力的行为。我们可以耐心欣赏及沉浸,让爱在暧昧不削时细熬慢煮见甘美。
我觉得,恋爱谈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惜,患难相扶持”,不过,到了这一个阶段,热情必定已经大半转化成细水长流的友谊。可惜,恋爱和婚姻能炕谈到这个段数的毕竟不多。再怎么样天雷勾动地火的爱情,经过一段时日彼此熟悉之后,终将面临退烧的时期。大部分的情人,在热情消退时,往往无所适从,有人怀疑,是否爱已不再,是否他不再爱我;女人还更容肿有“是否他已经得到了我,所以不再对我好”的指控。
日罚相处必须面对的是琐碎的生活现实,太期待那种“为爱燃烧”的感觉,只会使自己对已自抑的浮沉情海而不可自拔,或者不断抱怨对方变心,叹息爱情和婚姻并不如最初的想像。
再见初恋情人
我像个汲井的人,
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
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
我们还是把“恋爱失败”这个习惯用法,改成“恋爱结束”吧!结束的恋情未必失败,如果很多年后,你以美丽而优雅的姿势,回眸一瞥,你会惊讶的发现,没成功的也很美丽,对你的人生很有创造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在街头相遇,你将以什么方式招呼我,而我,该用怎样的表情辨识你?
在我心中,这一直是个既酸又甜蜜的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复当年的天真任性,但是,总想用一点天真、一点任性来盘算这个假设性的惊奇。
我想我还是会有些慌张,因为措手不及地在你熟悉的眼睛中看见以往,然后想起当初自己竟然也会有阴晴不定的少女脾性。曾经因你一句无心批评而天地变色,为了想和你天长地久而处处挑剔。
想起我曾那么斤斤计较,你会不会一日比一日不爱我,担心万一你该先死或我该先死的问题。
想起我曾因你称赞其他女子的美丽而充满醋意,仿佛童话里那个每天对着魔镜顾影自怜的巫女。
想起你我都曾再三翻索的那本诗集;想起初读“寒冬过了就是春天,我用一生来等你的展颜”时,莫名的悸动与狂喜;想起我如何将我俩的假想结局写成第一篇爱情小说,想起……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日子正当少女时,多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十八岁便想尽我们八十岁的人生问题。
结果因为这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而分手。分手的理由早已烟消云散,大概只是因为一些芝麻绿豆之中都孕育着巨大的火药库,因为我们把未来想得太多太多,并不明白:爱是期待越多、挫折就越大的事情。
你,长胖了没有?结婚了没有?头发掉光了没有?我的想像力有时有点恶毒,但一定比不上时光这个千变万化的魔术师。
我想我一定希望在“偶尔”碰见你之前,把自己修饰得好一点,不让你看见,这个女人的脸上写着疲惫、眼睛中带着忧愁、嘴角已稍显疲惫的往下垂……
没有一个女人在忽然遇见初恋情人时,希望看到他幸灾乐祸的眼神。不,他绝对不可以说:还好我当初没有选择你……
你会希望是“惊鸿一瞥”,唤起他心中的骚动,为什么没选择你呢?为什么?
其实我并不希望再续前缘。我怕捡拾过去的渣滓,再次放进嘴中咀嚼。
但总希望你看我的眼睛眷恋多一些。否则,深情的眼眸宁愿不看你。
其实我觉得,人慢慢变老未必不是好事。我开始能够体会年轻时所犯的错误,能够心平气和地凝视过往岁月,明白当初呵当词,你我的任性坚硬得像钢锤,而我们仓皇而匆促的海誓山盟只是水晶,哗啦哗啦,被你我合力敲碎。
现在懊恼有些迟。但如果能再遇见你,我愿意像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和你谈谈这些事,至少,清除一下一直隔在你我之间的迷雾。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街头相遇,我想我愿意轻声对你说出多年前一直不曾说出口的:对不起。
寻找初恋情人——也寻找最原始的、还没放进爱情染缸时的自己。我相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之一。
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
不过像个孩子,
看见一种新的玩具。
我曾主持一个节目,请了黄越绥女士、郑丞仁先生,以及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小姐来谈“处女情结”。助理主持人做街头访问时,可真是为难她了。好不容易“堵”下了路人,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女人,在听到人家问她对“处女情结”的看法时,大多马上翻脸:
“我不回答这种问题。”
不回答当然是个人的人身自由。但在这个问题上,制作单位所遇到的拒绝特别多,至少透露着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女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难表示真实意见的问题。如果你批判处女情结,别人会说,哦,你一定到处乱来,才会反对;如果你赞成,未免显得有支持男性沙文主义。
从美国回来的张怡筠说,这个时代还有这种情结,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处女情结普遍存在于台湾人心中,从现实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各小诊所做的“修补”处女膜手术,对某些妇科医师来说真是不无小补。
我问郑医师,一个人可以做几次呢?郑医师说,你高兴做几次就几次,不过,现代人已经懂得不必再进医院动手术了,只要拿棉花沾鸡血放在深处,几可乱真。
风月场所的女子为了“价码”做这件事,“良家妇女”则为“终身幸福”做这件事。
黄越绥女士说得很中肯,她说:不只台湾男人有处女组结,台湾女人也有深深的情结,她们以为第一次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和女人值得被爱的理由。所以,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没有太大“实用意义”的小手术。
不少台湾女子还是很难面对,男欢女爱之后,那种“如果你不娶我,我就有罪恶感”的感觉。
不过,这次街访至少发现了,台北年轻一代的男生,口头上已经否决了“处女情结”的意义,有位二十岁左右的男生说得很有趣,他说:“如果我不是,我怎能要求她呢?”
想了想,他又说:“……只要确定孩子是我的就可以。”
虽然,口头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这是每一个曾经在情人眼里放过砂子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原装”货就不爱你,我不知道,那样的爱有什么意义?不过像个孩子,看见一种新玩具。
我相信,深深怀抱处女情结的男人,对自己的信心彻底有问题。
“钢琴师”送给善男信女的礼物
也常创造了痛苦的集中营,
无视于孩子的意识。
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我认为,所有望子女成龙凤的父母都该欣赏一下这部电影,优美的镜头组合透露着种种的心理内涵。它说了什么呢?
它说,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不自觉的把家庭组成另外一个集中营。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他不知不觉的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一个品格没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苦出来的父亲,也常制造了痛苦的集中营,无视于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的照说了。“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资优生为什么要自杀?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让你看清某些压力的源头。
第一封情书
第一封情书,
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
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情书?不知有多少年没有收过情书,想来真是没面子。
收到情书的频率,随着岁月逐减,至今等于零。多少与我的职业有关(当然我绝不承认与年纪渐长有关)——我想,没有人喜欢给作家写情书。因为:一、你会怕人家嫌你文笔不好,搞不好还被改正错字及措辞退回来。二、你也怕作家回情书给你时用的是稿纸,还会问你,一个字你要付多少稿费?三、万一写得太好,又怕被作家拿去当写作题材,或出一本类似《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书集。但以上这些恶毒的玩笑都开过,所以我活该再也收不到情书。
(不过是玩啊,怎么大家都吓跑了。)
我还记得收到第一封情书时的滋味。那年我刚念国中一年级,有一天骑着脚踏车上课时,有一个把帽缘压得很低的男生拦下我,拿着一封信说,嗯,有人叫我拿给你。
当年的小镇质朴保守,是三分头与西瓜皮,还不准男生和女生在校园里交谈,一说话就叫谈恋爱,牵手记小过,接吻一定会被退学的年代。收到一个烫手山芋的我,四下张望,会不会被发现?四下无人,我又惊又喜地一口气读完后,既羞又愤地把信撕成十几片,丢到路边田埂里毁尸灭迹,仿佛“圣女贞德”一样上学去。
没想到,隔两天邻居的小孩把撕碎的信拼回来,发现我的名字,对着满脸通红的我大念里头写的一些“仰慕你的丰采”的话。我把信抢回来,这才有胆把发信人的名字看清。哦,是他?一个面目清秀、品学兼优的同年级男生。我在全校表扬好学生的周会上常听到他的名字。
再次回到我手中的情书,隐隐然让我感觉,回信是不是“命中注定”?怕自己词不达意,我到书店买了《当代成语大辞典》《如何写好作文》《实用作文范本》,意外发现书店是提升小镇琐碎生活的宝库。
研究了老半天,情书写了几十封,不同款式,满满一叠,一封也没寄出去。因为有天我走过布告栏,发现那封情书中,该男生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弘”写成“宏”——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名字写错呢?我接到的第一封情书,原来是恶作剧。
你问我为什么对写感情事件那么有兴趣?第一封情书,也许是个“命中注定”的楔子,打开一扇生命中等待开启的门。
但我现在还可以鲜明记起,接到第一封情书时,那种既兴奋又“羞愤”的样子。
为什么会羞愤?你一定很好奇。
因为从小,“他们”似乎在教我,爱情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男女生若在一起聊天可能会被记警告;“约会”被发现要记小过;“接吻”记两大过(这是我念高中时发生的事,一位倒楣同学和校外男生在公车上小“啄”一下,被教官抓到的结果)。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至今我能用这么健康、正面的眼光看男女关系,啊!连我都觉得是一项奇迹。
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
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
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
爱情,
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
达到“目的”的反压力的行为。
你曾经为爱受苦吗?有两种状况,一般人会感受到“剧烈”的爱情痛苦,一是在不确定能不能得到心爱的人眷顾时,一是在爱情已经面临分手的可能时。爱情已经面临分手时,割舍需要勇气,挽回需要智慧和耐心,还要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理建设。然而在爱情不确定时期,因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与苦恼,仔细想来,那种暧昧不明的感觉,其实是爱情最美的感觉之一。
也许你可以为这种“不明朗”的感觉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因为有着期待,告诉我一句话,使我心有同感,那就是:“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那种猜测对方心意,眼神不经意的交会,若有似无的灵犀相通,其实是恋爱中最诗情画意的感觉。爱情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如同在急流中泛舟,但已经有了安全感的爱情,常在一不小心中变为一潭死水。”
其实,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只因为我们有“花了力气怎能没所得”的欲念,所以让自己置身在自己所织就的痛苦的网中,不懂得在“慢火炖汤”时,享受它的芬芳。
趋势专家及畅销著作家FaithPopxorn在她的《新爆米花报告》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女性思维”会取代“男性思维”,成为主流。我对下个世纪的爱情趋势也有美好的想像,如果说,所谓速食爱情成为世纪末的华丽,未来,人们将在爱情中返朴归真——所谓归真,我说的并不是“反对婚前性行为”,而是人们终能慢慢体会女性的爱情中真正期待的感觉:让恋爱在脸红心跳中开始,在彼此的体贴中了解彼此。爱情,不应再是一种“急功近利”要求迅速达到“目的”(如婚姻、性及承诺)的反压力的行为。我们可以耐心欣赏及沉浸,让爱在暧昧不削时细熬慢煮见甘美。
我觉得,恋爱谈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惜,患难相扶持”,不过,到了这一个阶段,热情必定已经大半转化成细水长流的友谊。可惜,恋爱和婚姻能炕谈到这个段数的毕竟不多。再怎么样天雷勾动地火的爱情,经过一段时日彼此熟悉之后,终将面临退烧的时期。大部分的情人,在热情消退时,往往无所适从,有人怀疑,是否爱已不再,是否他不再爱我;女人还更容肿有“是否他已经得到了我,所以不再对我好”的指控。
日罚相处必须面对的是琐碎的生活现实,太期待那种“为爱燃烧”的感觉,只会使自己对已自抑的浮沉情海而不可自拔,或者不断抱怨对方变心,叹息爱情和婚姻并不如最初的想像。
再见初恋情人
我像个汲井的人,
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
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
我们还是把“恋爱失败”这个习惯用法,改成“恋爱结束”吧!结束的恋情未必失败,如果很多年后,你以美丽而优雅的姿势,回眸一瞥,你会惊讶的发现,没成功的也很美丽,对你的人生很有创造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在街头相遇,你将以什么方式招呼我,而我,该用怎样的表情辨识你?
在我心中,这一直是个既酸又甜蜜的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复当年的天真任性,但是,总想用一点天真、一点任性来盘算这个假设性的惊奇。
我想我还是会有些慌张,因为措手不及地在你熟悉的眼睛中看见以往,然后想起当初自己竟然也会有阴晴不定的少女脾性。曾经因你一句无心批评而天地变色,为了想和你天长地久而处处挑剔。
想起我曾那么斤斤计较,你会不会一日比一日不爱我,担心万一你该先死或我该先死的问题。
想起我曾因你称赞其他女子的美丽而充满醋意,仿佛童话里那个每天对着魔镜顾影自怜的巫女。
想起你我都曾再三翻索的那本诗集;想起初读“寒冬过了就是春天,我用一生来等你的展颜”时,莫名的悸动与狂喜;想起我如何将我俩的假想结局写成第一篇爱情小说,想起……
我像个汲井的人,本想用记忆细细的丝绳打水,却打起滔滔不绝的我和你。日子正当少女时,多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十八岁便想尽我们八十岁的人生问题。
结果因为这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而分手。分手的理由早已烟消云散,大概只是因为一些芝麻绿豆之中都孕育着巨大的火药库,因为我们把未来想得太多太多,并不明白:爱是期待越多、挫折就越大的事情。
你,长胖了没有?结婚了没有?头发掉光了没有?我的想像力有时有点恶毒,但一定比不上时光这个千变万化的魔术师。
我想我一定希望在“偶尔”碰见你之前,把自己修饰得好一点,不让你看见,这个女人的脸上写着疲惫、眼睛中带着忧愁、嘴角已稍显疲惫的往下垂……
没有一个女人在忽然遇见初恋情人时,希望看到他幸灾乐祸的眼神。不,他绝对不可以说:还好我当初没有选择你……
你会希望是“惊鸿一瞥”,唤起他心中的骚动,为什么没选择你呢?为什么?
其实我并不希望再续前缘。我怕捡拾过去的渣滓,再次放进嘴中咀嚼。
但总希望你看我的眼睛眷恋多一些。否则,深情的眼眸宁愿不看你。
其实我觉得,人慢慢变老未必不是好事。我开始能够体会年轻时所犯的错误,能够心平气和地凝视过往岁月,明白当初呵当词,你我的任性坚硬得像钢锤,而我们仓皇而匆促的海誓山盟只是水晶,哗啦哗啦,被你我合力敲碎。
现在懊恼有些迟。但如果能再遇见你,我愿意像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和你谈谈这些事,至少,清除一下一直隔在你我之间的迷雾。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街头相遇,我想我愿意轻声对你说出多年前一直不曾说出口的:对不起。
寻找初恋情人——也寻找最原始的、还没放进爱情染缸时的自己。我相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之一。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