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八百里急报!!
作者:回到原初 更新:2021-10-27 04:55
长生殿内。
李祀端坐在龙椅宝座之上,陷入沉思。
如果按照曹正淳所说,在几位节度使回去的路上,提前安排人手拦截。
这几位节度使恐怕无处可逃......
大唐帝国若是出手,节度使插翅难飞!
但抓住节度使以后呢?
北庭、幽州等地难道就会落入李祀手中?
这根本不可能。
这几位节度使明面上,并没有犯什么大的过失。
哪怕他们有心造反,但终究算不上铁证如山。
李祀拿什么理由对他们动兵?
因此,这些节度使抓了也就抓了。
北庭、幽州等地,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节度使,第三个节度使。
问题的根本并没有解决。
想要真正的废除节度使制度,李祀需要一个动手的理由。
这个理由必须让天下人信服。
李祀目光一转,落在曹正淳身上:“此事不急。”
对于李祀来说,这些节度使是生是死,并不在他心上。
李祀只需要等待这些节度使联手造反即可。
只有那样,李祀才能有借口,将北庭、幽州等地彻底纳入囊中。
“遵旨......”
曹正淳听到陛下决定,躬身说道。
天子既然这么说,曹正淳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在曹正淳看来,皇帝自有皇帝的考虑,他曹正淳固然是东厂督主,但他只要提出建议的权力......
最终决定权还在李祀手上。
“退下吧。”
“时刻监视这些节度使的动静。”
李祀摆了摆手,开口说道。
“遵旨。”
曹正淳领旨退出。
曹正淳离开长生殿后。
李祀再次将龙案上的奏折打开。
奏折是户部尚书呈递上来的,写的是如今国库之中,有多少银钱。
奏折上说,国库内有一亿两千两白银,除此之外,还有黄金珠宝等......
一亿两千两白银之中,大部分是元载挖掘的那处宝藏。
除此之外,还有李祀抄家各个官吏的钱。
这些钱摆放在国库之中,随时等待李祀动用。
“一亿多两银子啊......”
李祀微微有些感慨。
大唐自立国后,恐怕国库内就没有攒下过这么多银子。
但李祀仅仅登基四个多月,就完成了大唐历代帝王想都不敢想的目标。
不仅如此。
随着商业税改革以及土地改革的实施,自此以后,更会有源源不断的银钱涌入大唐国库......
李祀望着手上的这份奏折,心里思索着。
若是一直将这些银钱放在国库之中,未免有些可惜。
开个银行?让大唐的经济流动起来?
李祀心里突然浮现这样的念头。
大唐国库之中,需要留有足够的银钱,以备不时之需。
但如果银钱太多,就有些浪费了。
这么多银钱,若是下放到民间,岂不是能刺激大唐经济快速发展?
大唐国内本就有钱庄之类的机构。
但钱庄的作用非常单一,无非是兑换银票之类。
只是,若是建立银行,涉及到的方面实在太多了。
李祀需要制定具体步骤,与朝中群臣商讨商讨。
银行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若是一个不慎,可能会让整个大唐的经济陷入崩塌。
必须要慎重。
李祀脑海中念头起伏。
...
接下来数日,李祀每日开完早朝之后,便将精力放在天子炼气术上。
天子炼气术作为直指大道的根源级功法,有很多妙用李祀一直未曾发现。
有内阁帮助李祀处理政务,李祀根本不需要担心影响到国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能力,让李祀轻松的很多。
...
皇宫。
早朝。
文武百官依次进入太极殿。
李祀踩在金色御道之上,登临朝堂。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堂群臣朝着大唐天子高声叩拜道。
李祀雄视满朝文武,挥了挥手:“平身。”
“谢陛下。”
近侍太监走出,高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近侍太监话音刚落,太尉杨青林站了出来,拱手道:“启禀陛下,天下儒生联名上奏,严明前往草原一事,即便不能得到更多,但也不能减少......”
“将所有联名的儒生全抓了,关进东厂地牢。”
李祀连听都懒得听下面的话。
这些儒生们,每天都在想着仁政治国,觉得天子应该心怀天下,不该多造杀戮......
这在李祀看来,简直是愚蠢至极。
如果没有李祀铁血镇杀,如今大唐恐怕离灭国不远,又如何能大败突厥?
李祀心里浮现一丝杀意。
他对那些儒生的容忍,是有极限的。
朝堂之上,臣子们听到皇帝的决定,纷纷低头垂首,不敢多说半句。
天子的杀心太重了。
杨青林只是说了个开始,皇帝查都没查,直接下令,将所有联名儒生关入东厂地牢。
在百官们看来,东厂的地牢,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
皇帝让那些联名儒生进东厂地牢,恐怕就没想着他们能活下去......
“如果那些儒生还敢玩什么联名上奏,不用禀报给朕来,直接去抓!”
李祀语气平静,但说的话却让所有臣子心颤。
“遵旨。”
太尉杨青林躬身说道。
太尉杨青林退下后,又有一位大臣走出列,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
就在早朝缓缓进行之时。
长安城外。
一匹战马疾驰而来。
“急报!”
“八百里急报!!”
战马之上,一位将士举着一直血色战旗,高声呵斥道。
长安城守城士卒见到这一幕,瞳孔紧缩,毫不犹豫的大开城门,让这位将士入城。
八百里急报,这是大唐帝国紧急程度最高的急报了。
非生死存亡之时不得动用。
五个月前,突厥南下入侵,用的就是这种急报。
整个长安城中,稍微有点眼里的人,皆是人心惶惶。
...
太极殿。
李祀正在处理着政务国事。
然而。
就在这时。
一道急切的声音自太极殿外传来。
“急报!”
“八百里急报!!”
刹那间,满朝群臣脸色微微一变。
李祀端坐在龙椅宝座之上,神色平静,淡淡的说道:“让他进来。”
很快。
一位将士快步走入太极殿中,拿出一份战报,捧在双手之上:“陛下,北庭、幽州、平卢、剑南以及河东五地节度使起兵叛乱,携一百五十万大军,兵临南亭关!”
“南亭关高急!!”
将士话音刚落,殿内所有人神色狂变不止。
五大节度使造反?
一百五十万大军?
“呈上来。”
李祀微微靠在龙椅宝座之上,脸色没有丝毫变化,仿佛早有所料一般。
李祀端坐在龙椅宝座之上,陷入沉思。
如果按照曹正淳所说,在几位节度使回去的路上,提前安排人手拦截。
这几位节度使恐怕无处可逃......
大唐帝国若是出手,节度使插翅难飞!
但抓住节度使以后呢?
北庭、幽州等地难道就会落入李祀手中?
这根本不可能。
这几位节度使明面上,并没有犯什么大的过失。
哪怕他们有心造反,但终究算不上铁证如山。
李祀拿什么理由对他们动兵?
因此,这些节度使抓了也就抓了。
北庭、幽州等地,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节度使,第三个节度使。
问题的根本并没有解决。
想要真正的废除节度使制度,李祀需要一个动手的理由。
这个理由必须让天下人信服。
李祀目光一转,落在曹正淳身上:“此事不急。”
对于李祀来说,这些节度使是生是死,并不在他心上。
李祀只需要等待这些节度使联手造反即可。
只有那样,李祀才能有借口,将北庭、幽州等地彻底纳入囊中。
“遵旨......”
曹正淳听到陛下决定,躬身说道。
天子既然这么说,曹正淳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在曹正淳看来,皇帝自有皇帝的考虑,他曹正淳固然是东厂督主,但他只要提出建议的权力......
最终决定权还在李祀手上。
“退下吧。”
“时刻监视这些节度使的动静。”
李祀摆了摆手,开口说道。
“遵旨。”
曹正淳领旨退出。
曹正淳离开长生殿后。
李祀再次将龙案上的奏折打开。
奏折是户部尚书呈递上来的,写的是如今国库之中,有多少银钱。
奏折上说,国库内有一亿两千两白银,除此之外,还有黄金珠宝等......
一亿两千两白银之中,大部分是元载挖掘的那处宝藏。
除此之外,还有李祀抄家各个官吏的钱。
这些钱摆放在国库之中,随时等待李祀动用。
“一亿多两银子啊......”
李祀微微有些感慨。
大唐自立国后,恐怕国库内就没有攒下过这么多银子。
但李祀仅仅登基四个多月,就完成了大唐历代帝王想都不敢想的目标。
不仅如此。
随着商业税改革以及土地改革的实施,自此以后,更会有源源不断的银钱涌入大唐国库......
李祀望着手上的这份奏折,心里思索着。
若是一直将这些银钱放在国库之中,未免有些可惜。
开个银行?让大唐的经济流动起来?
李祀心里突然浮现这样的念头。
大唐国库之中,需要留有足够的银钱,以备不时之需。
但如果银钱太多,就有些浪费了。
这么多银钱,若是下放到民间,岂不是能刺激大唐经济快速发展?
大唐国内本就有钱庄之类的机构。
但钱庄的作用非常单一,无非是兑换银票之类。
只是,若是建立银行,涉及到的方面实在太多了。
李祀需要制定具体步骤,与朝中群臣商讨商讨。
银行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若是一个不慎,可能会让整个大唐的经济陷入崩塌。
必须要慎重。
李祀脑海中念头起伏。
...
接下来数日,李祀每日开完早朝之后,便将精力放在天子炼气术上。
天子炼气术作为直指大道的根源级功法,有很多妙用李祀一直未曾发现。
有内阁帮助李祀处理政务,李祀根本不需要担心影响到国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能力,让李祀轻松的很多。
...
皇宫。
早朝。
文武百官依次进入太极殿。
李祀踩在金色御道之上,登临朝堂。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堂群臣朝着大唐天子高声叩拜道。
李祀雄视满朝文武,挥了挥手:“平身。”
“谢陛下。”
近侍太监走出,高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近侍太监话音刚落,太尉杨青林站了出来,拱手道:“启禀陛下,天下儒生联名上奏,严明前往草原一事,即便不能得到更多,但也不能减少......”
“将所有联名的儒生全抓了,关进东厂地牢。”
李祀连听都懒得听下面的话。
这些儒生们,每天都在想着仁政治国,觉得天子应该心怀天下,不该多造杀戮......
这在李祀看来,简直是愚蠢至极。
如果没有李祀铁血镇杀,如今大唐恐怕离灭国不远,又如何能大败突厥?
李祀心里浮现一丝杀意。
他对那些儒生的容忍,是有极限的。
朝堂之上,臣子们听到皇帝的决定,纷纷低头垂首,不敢多说半句。
天子的杀心太重了。
杨青林只是说了个开始,皇帝查都没查,直接下令,将所有联名儒生关入东厂地牢。
在百官们看来,东厂的地牢,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
皇帝让那些联名儒生进东厂地牢,恐怕就没想着他们能活下去......
“如果那些儒生还敢玩什么联名上奏,不用禀报给朕来,直接去抓!”
李祀语气平静,但说的话却让所有臣子心颤。
“遵旨。”
太尉杨青林躬身说道。
太尉杨青林退下后,又有一位大臣走出列,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
就在早朝缓缓进行之时。
长安城外。
一匹战马疾驰而来。
“急报!”
“八百里急报!!”
战马之上,一位将士举着一直血色战旗,高声呵斥道。
长安城守城士卒见到这一幕,瞳孔紧缩,毫不犹豫的大开城门,让这位将士入城。
八百里急报,这是大唐帝国紧急程度最高的急报了。
非生死存亡之时不得动用。
五个月前,突厥南下入侵,用的就是这种急报。
整个长安城中,稍微有点眼里的人,皆是人心惶惶。
...
太极殿。
李祀正在处理着政务国事。
然而。
就在这时。
一道急切的声音自太极殿外传来。
“急报!”
“八百里急报!!”
刹那间,满朝群臣脸色微微一变。
李祀端坐在龙椅宝座之上,神色平静,淡淡的说道:“让他进来。”
很快。
一位将士快步走入太极殿中,拿出一份战报,捧在双手之上:“陛下,北庭、幽州、平卢、剑南以及河东五地节度使起兵叛乱,携一百五十万大军,兵临南亭关!”
“南亭关高急!!”
将士话音刚落,殿内所有人神色狂变不止。
五大节度使造反?
一百五十万大军?
“呈上来。”
李祀微微靠在龙椅宝座之上,脸色没有丝毫变化,仿佛早有所料一般。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