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
作者:实朴 更新:2022-03-21 08:45
胡适在1922年这一年两次到济南参加全国教育方面会议,一次是7月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一次是10月的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中华教育改进社。在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义抬头、教育领域出现权力真空的时期,教育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团的群体力量得以实施和进行。由于当时教育团体犹如一盘散沙,难以于全国收统一之效。
鉴于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推举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希龄、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九人为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公推范源濂为第一任董事长,聘陶行知为总干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
曾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有《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其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张彭春、陈鹤琴等知名教育专家。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对加速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的。该会是因后来的战乱而中止活动。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 恢复重建发起人之一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
确定中华教育改进社使命: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其宗旨仍然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
这为后话。
在1922年7月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胡适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和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和规划。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亦称“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是民国初期民间教育社团。发起人沈恩孚、黄炎培、经亨颐等。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推派代表组成。宗旨: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国教育事宜,共同进行。
1915 年四五月间在天津举行第一届年会,后每年举行一次,至 1925 年,共举行 11 次。历届年会所讨论议决的提案,多为当时国内教育界重大问题,如有关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修改学制、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推广白话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 10月,广州七届年会制订的《学制系统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颁行全国,即“壬戌学制”。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历时 8个月,拟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直接影响 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仍为四年,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学制正式公布,除小变动外,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适一直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很满意。1922年,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设计谋划。
1921年底,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之所,计划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实际只设有国学门)。所长由校长兼任,各门设主任一名,由校长于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1865—1940)、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影响深远。
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近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的学术机构。北大国学门诸位学者率先确立了新的史料观,开创了内阁档案整理的四个第一:开国内学术机构整理内阁档案之先河;首次对内阁档案进行编目分类整理;首次将整理档案与公布档案同时并行;率先用档案训练学生。
这四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北大敢为天下先的学术风范,为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高潮的出现奠定了理论、方法、人才的基础,为研究清代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召开第一次会议,胡适被推举为《奖学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他起草的《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获得通过。
1920年起,胡适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3月8日,他召集出版委员会,讨论了出版计划、《北大月刊》的管理办法,以及计划出版三种丛书《北京大学丛书》(英文类)、《北京大学国故丛书》、《北京大学国故小丛书》。
胡适在日记中说:“此三事甚满意,为将来开无数法门。”
3月16日,胡适参加《北大月刊》编辑部会议,会议决定废止月刊,另出四个季刊:《国学季刊》、《文艺季刊》、《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其中《国学季刊》由胡适负责。3月21日,《国学季刊》编辑部开会,决定该刊采用横排,做英文提要,这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首创。
除此之外,胡适还在是年3月为北大拟订了《学术上的组织》草案。4月19日,他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这样,他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时间投入较前为更多,并提出了很多关于北大未来发展的提议。
在10月3日北大评议会上,他提议组织新建筑金募款委员会,即日开始募款,悬额4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图书馆、大讲堂和宿舍,这项提议获得了通过。
10月7日,他又在教务会议上提出一个议案:“本科各系学生之第一外国语,此后不限定必修单位;但每人于毕业之前,须经过一次外国语特别考试,要须能以中西文为正确的互译;不及格者,不得毕业。”此项提议也获得了通过。
胡适除了为北大的发展出谋划策,还积极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年6月10日,蔡元培先生邀集胡适等人讨论高等教育问题,胡适提出两项建议:(1)组织国立大学联合会;(2)第一大学区(北京)国立各校合并。
此外,胡适也很关注在华教会学校的问题,并坚持自己的主张。
5月23日,胡适应邀与燕京大学教员座谈,讨论“教会学校在中国教育制度上的位置”问题。胡适首先肯定了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论》中关于教会学校的意见,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对于教会学校实施的英德式、美国式、法国式三种政策,讨论了法国式和美国式政策在中国实行的困难。最后他希望教会内部自行改良以适应时势的需求,包括禁止小学校中之宗教教育;废止一切学校中之强迫的宗教仪节;与其教授神学,不如鼓励教授宗教史与比较宗教;传教的热心不当为用人之标准,当以才能学问为标准等内容。
是年,胡适在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地作了多次演讲,内容涉及国语教学、科学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妇女问题、平民自治等问题。其中2月19日胡适在平民中学演讲《学生与社会》,是很精彩的,非常值得一读。
中华教育改进社。在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义抬头、教育领域出现权力真空的时期,教育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团的群体力量得以实施和进行。由于当时教育团体犹如一盘散沙,难以于全国收统一之效。
鉴于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
推举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希龄、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九人为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公推范源濂为第一任董事长,聘陶行知为总干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
曾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有《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其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张彭春、陈鹤琴等知名教育专家。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对加速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的。该会是因后来的战乱而中止活动。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恢复重建大会。 恢复重建发起人之一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
确定中华教育改进社使命: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其宗旨仍然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
这为后话。
在1922年7月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胡适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和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和规划。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亦称“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是民国初期民间教育社团。发起人沈恩孚、黄炎培、经亨颐等。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推派代表组成。宗旨: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国教育事宜,共同进行。
1915 年四五月间在天津举行第一届年会,后每年举行一次,至 1925 年,共举行 11 次。历届年会所讨论议决的提案,多为当时国内教育界重大问题,如有关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修改学制、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推广白话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 10月,广州七届年会制订的《学制系统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颁行全国,即“壬戌学制”。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历时 8个月,拟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直接影响 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仍为四年,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学制正式公布,除小变动外,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适一直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很满意。1922年,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设计谋划。
1921年底,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之所,计划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实际只设有国学门)。所长由校长兼任,各门设主任一名,由校长于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1865—1940)、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影响深远。
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近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的学术机构。北大国学门诸位学者率先确立了新的史料观,开创了内阁档案整理的四个第一:开国内学术机构整理内阁档案之先河;首次对内阁档案进行编目分类整理;首次将整理档案与公布档案同时并行;率先用档案训练学生。
这四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北大敢为天下先的学术风范,为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高潮的出现奠定了理论、方法、人才的基础,为研究清代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召开第一次会议,胡适被推举为《奖学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他起草的《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获得通过。
1920年起,胡适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3月8日,他召集出版委员会,讨论了出版计划、《北大月刊》的管理办法,以及计划出版三种丛书《北京大学丛书》(英文类)、《北京大学国故丛书》、《北京大学国故小丛书》。
胡适在日记中说:“此三事甚满意,为将来开无数法门。”
3月16日,胡适参加《北大月刊》编辑部会议,会议决定废止月刊,另出四个季刊:《国学季刊》、《文艺季刊》、《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其中《国学季刊》由胡适负责。3月21日,《国学季刊》编辑部开会,决定该刊采用横排,做英文提要,这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首创。
除此之外,胡适还在是年3月为北大拟订了《学术上的组织》草案。4月19日,他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这样,他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时间投入较前为更多,并提出了很多关于北大未来发展的提议。
在10月3日北大评议会上,他提议组织新建筑金募款委员会,即日开始募款,悬额4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图书馆、大讲堂和宿舍,这项提议获得了通过。
10月7日,他又在教务会议上提出一个议案:“本科各系学生之第一外国语,此后不限定必修单位;但每人于毕业之前,须经过一次外国语特别考试,要须能以中西文为正确的互译;不及格者,不得毕业。”此项提议也获得了通过。
胡适除了为北大的发展出谋划策,还积极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年6月10日,蔡元培先生邀集胡适等人讨论高等教育问题,胡适提出两项建议:(1)组织国立大学联合会;(2)第一大学区(北京)国立各校合并。
此外,胡适也很关注在华教会学校的问题,并坚持自己的主张。
5月23日,胡适应邀与燕京大学教员座谈,讨论“教会学校在中国教育制度上的位置”问题。胡适首先肯定了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论》中关于教会学校的意见,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对于教会学校实施的英德式、美国式、法国式三种政策,讨论了法国式和美国式政策在中国实行的困难。最后他希望教会内部自行改良以适应时势的需求,包括禁止小学校中之宗教教育;废止一切学校中之强迫的宗教仪节;与其教授神学,不如鼓励教授宗教史与比较宗教;传教的热心不当为用人之标准,当以才能学问为标准等内容。
是年,胡适在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地作了多次演讲,内容涉及国语教学、科学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妇女问题、平民自治等问题。其中2月19日胡适在平民中学演讲《学生与社会》,是很精彩的,非常值得一读。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